第九章 把自己賣個好價錢
——職場中的經濟學
失業,我的痛——失業的因由
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不僅關係一個人的生計,還關係到一個人的尊嚴。能夠承祖輩基業而無須為溫飽奔波的人是少數,絕大多數人都需要在社會上尋找一個崗位,出賣勞動力換生存。就業是人們進行正常的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
就業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因為就業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事關社會能否安全運行和健康發展。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就業問題的社會意義不斷凸顯。人是社會的人,人隻有擁了一份工作,才能融入社會環境。如果一個人長期失業,往往導致生活狀況的邊緣化,不僅會造成失業者與正常社會生活環境之間的隔閡,還會使失業者的尊嚴和獨立人格受到傷害。所以,就業不論是在經濟學教科書裏還是在決策層案前都是一個重要課題。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速度加快和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結構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人數大量增加,不少國家就業形勢極為嚴峻。隨著我國改革進一步深入展開,就業問題已不僅僅是單純的經濟問題,成為不容回避的社會問題。
在經濟學範疇中,失業指在勞動範圍內,有就業能力並且有就業要求的人口沒有就業機會的就業現象。沒有勞動能力的人不存在失業問題。有勞動能力,但自身也不想就業的人,也不能稱為失業者。失業率是勞動人口裏符合“失業條件”者所占的比例,旨在衡量閑置中的勞動產能。
失業率的計算方法為:失業率=(失業人口÷勞動人口)×100%
實際上,確定在找工作的失業人員數量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在找到工作前失業救濟金已經過期的那些人的數量。
造成失業的原因很多,因此失業的結構與變動情況是觀察重點。失業可分為:
1摩擦性失業:指人們在尋找工作或轉換工作的過程中的失業現象。例如,年輕人在找到自己滿意的職業並長期投入之前,常常會更換幾次工作;或者由於居住地的變更而更換工作等。摩擦性失業最終的表現形式即求職者找不到滿意的工作,用人單位也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造成就業難和招工難並存的現象。現在好多大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屬於這種情況。
一般來說,增加職業訓練計劃與提高信息溝通(使失業者能確實掌握就業機會)可降低這方麵的失業。
2結構性失業:指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業。特點是既有失業又有職位空缺,而失業者或因沒有合適的技能,或居住地點不當,無法填補職位空缺。例如,計算機產業正在大力招兵買馬時,煉鋼工人卻因為鋼鐵業的衰落麵臨失業;同樣,當繁榮的經濟特區虛位待人時,而老工業區的許多工人卻正在丟掉飯碗。這種因結構性失業而造成的失業者,往往要忍受長時間的失業痛苦,因為鋼鐵工人很難在短短幾個月時間內培養成計算機程序員。
由此可見,結構性失業通常較摩擦性失業持久,因為結構性失業常表示人員需要再訓練或是遷移才能找到工作。
3季節性失業:指由於某些行業生產條件或產品受氣候條件、社會風俗或購買習慣的影響,使生產對勞動力的需求出現季節性的波動而形成的失業。例如,雪糕廠在銷售淡季裁減員工,因此而造成的失業者就是季節性失業。 對季節性失業人員的職業指導應側重於信息服務,指導他們在淡季以靈活的形式(如非全日製工作)臨時就業。
4周期性失業:指經濟周期中的衰退或蕭條時,因社會總需求的下降而造成的失業。當經濟發展處於一個周期的衰退期時,社會總需求不足,因而廠商的生產規模也縮小,從而導致較為普遍的失業現象。
例如,你是一家空調生產廠商的職員。隨著經濟衰退周期的來臨,人們的收入減少,買空調的人也就越來越少。這時,你們所生產的空調就會在倉庫裏越堆越多,老板的臉色一天比一天難看。直到有一天,老板麵色沉重地宣布:為了挨過危機,企業不得不裁員。於是,你就成了周期性失業者。而且你會發現,你周圍有很多人都和你一樣失業了。
失業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不管是在哪個國家,都會有失業者。一般來說,人們都不願失業,都認為失業是一種不好的現象。但不少西方經濟學家認為,一個合理的失業率及其失業現象的存在,是促進社會發展所必需的條件之一。
雖然目前我國大學生失業的現象比較嚴重,但任何事物都有著兩麵性,大學生失業現象對社會來說就有積極的一麵。“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通過自由流動,人力資源就會實現最佳配置,資源利用效率才會盡可能地提高。從人力資源配置的角度看,失業是人力資源自由流動的結果,反過來,也為人力資源的自由流動掃除了障礙,創造了更充分的條件,同時也具有一定的人才儲備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學生失業現象並非完全是人力資源的浪費,相反在某種程度上能夠促進人力資源最優配置。
當然,就目前的狀況來講,大學生失業帶給社會的負麵影響是重要的,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加以解決。對於待業中的大學生來講,應認識到以下幾點:
第一,要相信自己,敢於迎接挑戰。在心理上必須要做好準備麵對各種困難,在麵對困堆時不失去自信,要學會正確對待挫折,自覺地正視社會現實,轉變觀念,做好參加競爭甚至失敗的準備。
第二,要及時轉換角色。對於大多數的學生來說,大學階段過的是一種單純而有保障的生活,學習、生活、交際都較有規律,這樣的生活方式與現實社會存在一定的距離。在大學生活結束之際,踏上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夠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轉換,做好就業心理準備。
第三,要對自己有很清醒的認識。就業前如何選擇職業,要根據自身的個性特征來決定。全麵了解自己的心理特點是選擇職業的重要前提;興趣是愛好的推動者,愛好是興趣的實行者。人們對職業的選擇往往以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這就更需要認真分析自己的興趣愛好。對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個求職者進行職場定位的依據與前提,而大學生在麵臨巨大的就業壓力時,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麵了解自己,這需要我們冷靜地思考問題。
第四,學習以平常心應對挑戰,處亂不驚。摒棄大學生那種“天之驕子”的貴族感,把過高的求職期望降到與自己能力相當的合理水平,可以避開人才競爭最激烈的地方。有腳踏實地的務實態度,不等待機會和運氣的降臨而是主動出擊,不因為怕苦怕累而放棄從基層做起、經受曆練的機會,並能對求職過程中的一時成敗的淡然處之。
盡管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但也不用擔心,因為社會是不會淘汰有能力的人,隻有沒有實力的人才會被社會遺棄,隻要踏實學習,努力增長才幹就不會被社會拋棄。
對於待業的大學生,應認識到以下幾點:
1充分相信自己的實力,對自己要有自信。在心理上必須要做好麵對各種困難的準備,在麵對困難時不失去自信,要學會正確對待挫折,自覺地正視社會現實,轉變觀念,做好參加競爭甚至失敗的準備。
2及時轉換自我角色。對於大多數的學生來說,大學階段過的是一種單純而有保障的生活,學習、生活、交際都較有規律,這樣的生活方式與現實社會存在一定的距離。在大學生活結束之際,踏上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夠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轉換,做好就業心理準備。
3深入了解自身。就業前如何選擇職業,要根據自身的個性特征來決定。全麵了解自己的心理特點是選擇職業的重要前提;興趣是愛好的推動者,愛好是興趣的實行者。人們對職業的選擇往往以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這就更需要認真分析自己的興趣愛好。對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個求職者進行職場定位的依據與前提,而大學生在麵臨巨大的就業壓力時,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麵了解自己,這需要我們冷靜地思考問題。
4調整心態,用平常心應對挑戰。摒棄大學生那種“天之驕子”的貴族感,把過高的求職期望降到與自己能力相當的合理水平,可以避開人才競爭最激烈的地方。有腳踏實地的務實態度,不等待機會和運氣的降臨而是主動出擊,不因為怕苦怕累而放棄從基層做起、經受曆練的機會,並能對求職過程中的一時成敗淡然處之。
盡管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但也不用擔心,因為社會是不會淘汰有能力的人,隻有沒有實力的人才會被社會遺棄,隻要踏實學習,努力增長才幹就不會被社會拋棄。
大學生不如農民工?——薪資待遇
陳軍手持簡曆,在人才市場尋找機會。陳軍是一名應屆大學畢業生,盡管學的是比較熱門的電子商務專業,但他僅將“1000元”定為自己的“期望薪水”。
陳軍畢業後就開始找工作,一個多月過去了,工作還沒有著落。他的要求不高,工資有1000多元,工作與自己學的專業相關即可。然而,工作依然難找,隻好到技術工人市場尋找機會。在這個富裕的沿海城市,缺的是技能型人才,甚至普工,不缺大學生。麵對這樣的現狀,陳軍不禁歎了一口氣。
寒窗苦讀十幾年,畢業後發現自己的工資竟然還不如農民工,很多曾經貴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如今正失寵於就業市場。與此形成鮮明對比,苦幹、肯幹的農民工走南闖北,開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找工作越來越容易,工資也年年上漲。
我們該怎樣看待目前流傳的所謂“大學生不如農民工”的說法呢?
首先,“經濟在發展,農村收入也在不斷提高,農村的青壯年要背井離鄉去打工,剔除生活成本,他們期望拿到的工錢比他在家拿到的工資至少高出一倍。”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華如興教授分析,“其實,農民工這個名字不倫不類,是曆史的產物,他們就是從農村這個土地上轉移出來的從事非農產業的勞動力,從某種意義上講,農民工是普通員工、一般藍領的主力軍,剛畢業的大學生拿到的工資不如藍領,這種事情相對比例不高,但是是一種合理的現象。”
至於兩者孰輕孰重,誰不如誰,收入不能說明一切。
江大媽是北京昌平區的農民,她經常給縣裏的綠化地搞綠化、拔草,一天能掙三四十塊,算是進城務工人員。
到城裏幹活可不容易,江大媽每天早晨6點半就開始幹活,11點半休息,下午2點開始到6點,一天要幹9個小時。風吹日曬,還得半蹲在草地上,一天下來累得腰酸背疼。
小徐是某公司的快遞員,每天清晨6點半就得起床,騎40分鍾的電動自行車到公司,7點半,開始一天的工作。小徐來來回回地奔波在取件、送件、客戶、公司之間,一直到晚上9點,一天的工作才算完成。在住處附近的小飯館,小徐吃一碗牛肉麵,解決晚餐問題。回到租住的平房裏,小徐洗漱完,就到11點鍾,該睡覺了,明天還得繼續早起工作。
小徐對自己的工作還算滿意,畢竟現在一個月3000多元的收入比起原來當保安一個月800元的收入高出了幾倍。但他有兩個擔心,一個是擔心安全,為了趕時間、多送件,他總是飛奔在馬路上,闖紅燈、逆行,成了家常便飯。另一個是擔心生病,他的工資沒有保底,一生病就不能出去跑業務,沒有業務就沒有錢。
剛畢業的大學生可能沒有小徐賺的錢多,但從調查來看,大學生就業趨向於選擇大中型企業和事業單位,上下班時間固定,上班期間不用擔心自己的安全問題。
另外,現在很多大學生在選擇就業時,看重的是第一份工作帶來的發展機會和以後升職加薪的潛力,而不會過多地考慮起薪的多少,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們的名義工資收入可能很低,但是良好的工作環境和上升空間的含金量很高。
小楊大學畢業後在北京一家知名網站做客服,每天加班加點地工作,工資也隻能拿到3000多元。她說自己想努力一年,爭取升為客服主管。那樣的話,工資就會增加不少。
小吳畢業後進了一家央企工作,起薪不到2000元,兩年後,升為辦公室副主任,工資一下子漲了近2000元,還不包括其他的福利,小吳的目標是過兩年升為正主任,到時薪水更高。
相比較而言,農民工從事的工作,大都是重複性的又苦又累又不安全的體力活,無論是從事製造業還是服務業,社會保障和上升空間都十分有限,而大學生從事的是腦力勞動,工作環境、條件和勞動強度要好於農民工。另外,大學生即使起點與農民工相差無幾,發展前景也是不可估量的。不可否認,大學生收入低於或等於農民工收入的情況不普遍,更多的情況是大學生的收入高於農民工。因而,對於大學生月薪不如農民工的現象,不必大驚小怪,而應該把它視做一件正常的事情。
同時,這讓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農民工的工資為何緊追大學生的工資?
有關人士認為,兩方麵原因導致了這種現象的發生。
第一,它和兩個群體的人員心態有關係,農民工肯吃苦、敢吃苦,在經濟發達地區普遍勞動力缺失的今天,農民工的這種工作態度更受一些基層單位的歡迎。企業為了擴大生產,必須吸納更多勞動力,於是,增加工資和福利就成了必要的手段。
相對而言,大學生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態,讓他們在就業競爭中處於劣勢。近幾年,全國大學畢業生一增再增,相應的崗位卻沒有增加多少,某些好崗位甚至出現幾千人競聘的場麵。想工資上漲,談何容易?
雖然競爭加大,但很多大學生依然以“天之驕子”自居,這無疑加速了大學生工資水平的下滑。市場需求決定,擁有高工資崗位的人隻能是少數,絕大部分的人還是到基層企業、單位,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不擺正心態,找的工作工資不如農民工,很正常。
第二,農民工之所以工資上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現在的農民工經過社會實踐,擁有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和技術,對大學生來說,這剛好是他們的軟肋。因此,大學生要想獲得高工資崗位,最急需的是提高能力。
如今有些大學生畢業後,主動回到一些技校去強化個人技能,或者要求零工資就業。從表麵上看,這讓大學生很沒麵子,但從長遠看,大學生們敢於放下架子,更多地去接觸社會,不失為增加競爭資本的好方法。
其實說到底,判斷身價高不高、工資少不少,不能單純看學曆高不高,而應該看他創造的勞動價值與工資待遇是否成正比。大學生雖然學曆層次較高,但是由於目前大學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結構性失衡的矛盾,大學生往往沒有從事與其學曆相適應的工作,其工作技術含量並不高。再者,剛畢業的大學生就業技能單一,工作經驗缺乏,而他們對工作期望值較高,他們中很多人不願意從事苦、髒、累,待遇偏低的工作,對工作環境、工作報酬、工作強度等都有較高的要求。
正如華南師範大學諶新民教授所言:“現在不是大學生太多了,而是我國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存在嚴重的失衡。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梯級轉移的滯後,導致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這樣看來,大學生就業情況不理想,是人才結構、產業結構的問題,並非簡單的人才、知識貶值,體腦倒掛,大學生工資不如農民工的問題。
職業選擇之痛——路徑依賴
現代鐵路兩條鐵軌之間的標準距離是4英尺85英寸,這是一個很奇怪的標準,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原來這是早期英國的鐵路標準,那麼為什麼英 國人用這個標準呢?原來英國的鐵路是由建電車軌道的人所設計的,而這個正是電車所用的標準。電車的鐵軌標準又是從哪裏來的呢?原來最先造電車的人以前是造馬車的,而他們是沿用馬車的輪寬標準。
那麼馬車為什麼要用這個一定的輪距標準呢?因為假如那時候的馬車用任何其他輪距的話,馬車的輪子很快會在英國的老路凹陷的路轍上撞壞的。為什麼?因為這些路上的轍跡的寬度是4英尺85英寸。
這些轍跡又是從何而來的呢?答案是古羅馬人所定的,因為在歐洲,包括英國的長途老路都是由羅馬人為他們的軍隊所鋪的,4英尺85英寸正是羅馬戰車的寬度。假如任何人用不同的輪寬在這些路上行車的話,他的輪子的壽命都不會長。
那麼,羅馬人為什麼以4英尺85英寸為戰車的輪距寬度呢?原因很簡單,這是戰車的兩匹馬屁股的寬度。
故事到此還沒有結束,下次當你在電視上欣賞美國航天飛機立在發射台上的雄姿時,你留意看看在它的燃料箱的兩旁有兩個火箭推進器,這些推進器是由一家公司設在猶他州的工廠所提供的。如果可能的話,這家公司的工程師希望把這些推進器造得胖一點,這樣容量就可以大一些,但是他們不可以,為什麼?因為這些推進器造好之後是要用火車從工廠運送到發射點,路上要通過一些隧道,而這些隧道的寬度隻是比火車軌寬了一點,然而我們不要忘記火車軌道的寬度是由馬的屁股的寬度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