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知道你在為誰買單(1 / 3)

第八章 知道你在為誰買單

——做個明白的納稅人

隻為“劫富濟貧”?——累進稅

生活中有這樣的現象,有收入的人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然而每個人需要繳納的稅額不同,收入越高繳納的稅就越多。有人戲稱為“劫富濟貧”,真是這樣嗎?

稅收的一個重要功能是調節收入差距。個人所得稅在調節收入分配時,一般采用的重要手段是以收入來源方麵減少個人的可支配收入,因此,我們國家在稅收政策上,對個人所得稅用的製度是累進稅。

全額累進稅率簡稱全累稅率,將課稅對象的全部數額都按一個相應等級的稅率計征。

全額累進稅率有兩個特點:一是對具體納稅人來說,在應稅所得額確定以後,相當於按照比例稅率計征,計算方法簡單。二是稅收負擔不合理。特別是在累進分界點上稅負呈跳躍式遞增,不盡合理。甚至會出現增加的稅額超過增加的課稅對象數額的現象,不利於鼓勵納稅人增加收入。如我國1950年的工商業稅中對所得的征稅,就適用全額累進稅率。它規定所得額在300元以下的,稅率為5%;300元至400元的,稅率為6%;10000元以上的,稅率為30%。假設某納稅人年所得額為300元,其應納稅額為15元(300元×5%);如果年所得額為400元,其應納稅額為24元(400元×6%);如果年所得額為10100元,其應納稅額為3030元(10100元×30%)。

超額累進稅率簡稱超累稅率,是指課稅對象按數額(比率)大小分為若幹等級部分,每個等級部分分別按其相應的稅率計征。超累稅率的“超”字,是指征稅對象數額超過某一等級時,僅就超過部分,按高一級稅率計算征稅。

例如,我國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原來是1600元,從2008年3月起是2000元,使用超額累進稅率的計算方法如下:

繳稅=全月應納稅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

全月應納稅所得額=(應發工資-四金)-2000

實發工資=應發工資-四金-繳稅

應用稅率如下表:

工資、薪金所得適用個人所得稅九級超額累進稅率表

級數全月應納稅所得額(含稅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元)

一不超過500元50

二超過500元至2000元1025

三超過2000元至5000元15125

四超過5000元至20000元20375

五超過20000元至40000元251375

六超過40000元至60000元303375

七超過60000元至80000元356375

八超過80000至100000元4010375

九超過100000元4515375

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擔經營所得適用

級數全月應納稅所得額(含稅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元)

一不超過500元50

二超過500元至2000元1025

三超過2000元至5000元15125

四超過5000元至20000元20375

五超過20000元至40000元251375

六超過40000元至60000元303375

七超過60000元至80000元356375

八超過80000至100000元4010375

九超過100000元4515375

勞務報酬所得適用

級數全月應納稅所得額(含稅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元)

一不超過20000元的200

二超過20000元到50000元的部分302000

三超過50000元的部分407000

以月收入3500元為例,應繳個人所得稅=(3500-2000)×15%-125=100元。

那麼,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對富人征收累進稅應不應該呢?經濟學上有一條稅收原理叫“支付能力原則”。這一原則認為,人們納稅的多少應該與他們的收入、財富或支付稅收的能力相關聯,其目的在於為了實現稅收的公平原則。基尼係數是國際上用來綜合考慮居民內部吸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分析指標。國際上認為,當一個社會的基尼係數突破了04的警戒線時,這種分配格局就被認為是“不合適和不公正”的,政府就應該加大對富人的稅收征管力度,以調節分配差距。

需要注意的是,對富人征收累進稅,很容易被誤解為“劫富濟貧”,其實這恰恰是社會公平的體現。因為即便是不考慮掠奪的因素,富人之所以富,也是因為包括窮人在內的全社會給予了合作的結果。在那些普通的公司裏,白領、藍領們的兢兢業業、加班加點,不也是老板們財源廣進的基本前提嗎?所以,富人有義務多交一點稅,然後由國家通過各種社會保障製度轉移給窮人。此外,從長遠的角度看,如果貧富差距能夠被有效抑製,社會穩定得到了保證,富人將成為他們所交納的累進稅的最大受益者,因為他們避免了在社會失序的情況下被清算的命運。

總之,在中國目前的情況下,通過征收“累進稅”來調節貧富差距是合理的,同時也是非常溫和的社會政策,其最終結果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帕累托改進”,所有的社會成員都能從這一舉措中獲益。

你所喜歡的“拉弗曲線”

《論語》在百家講壇被現代學者重新解讀,引發了全社會討論《論語》的浪潮。其實如果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讀《論語》,我們也會有別樣的收獲。

《論語》裏麵記載了哀公與有若的一段有趣的對話,大意如下:

哀公:“今年荒年收成不大好,國庫又不足,該怎麼辦呢?”

有若:“能否將老百姓的賦稅從百分之二十減到百分之十呢?”

哀公:“收百分之二十的稅務,國庫裏的錢都不夠,如果減到百分之十,豈不是更糟嗎?”

有若:“如果百姓手中沒有錢,國庫裏又怎麼能有錢呢?如果老百姓手中有了足夠的錢,你又何必為國庫裏沒有錢發愁呢?”

這則對話反映了儒家思想主張對百姓實施仁政,實現輕徭薄役,堅持藏富於民。其實若從公共經濟學看,這則對話隱含著一個十分重要的關於稅收的理論——“拉弗曲線”。

“拉弗曲線”,是由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活躍於經濟學界的“供給學派”提出的一個關於稅收的理論,其代表人物是阿瑟·拉弗,這一理論就以其名字命名。

一般人認為,稅率越高,對於相同數量的稅基來說,能征收到的稅收越多。比如對100元的收入征稅,100元是稅基,如果稅率是5%,那麼國家可以從中收取5元稅收;而如果將稅率提高到10%,國家可以從中收取10元的稅收,與原來相比,國庫中多了5元錢。上麵故事中的哀公就是持這種看法的人,因為從他的話語中我們看出,他顯然認為當稅率為百分之二十時將比稅率為百分之十時多收到錢。

對於“拉弗曲線”理論,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看法,盧周來先生在其《遊戲著經濟學》一書中這樣闡述:稅率越高,不一定意味著稅收會越多;相反,還將使可能征取的稅收數量下降。他認為,在一定範圍內對征稅對象多賺到的收入提高稅率,國家的確可以多征到稅;但稅率提高一旦突破某個限度後,人們工作的積極性下降,加之主動納稅的熱情不高,相反,偷稅漏稅動機增強,由此導致積極性下降,國家能征到的稅反而下降;如果國家將稅率提高到更高的程度,企業將因為利潤下降而出現投資積極性下降,甚至可能因為不堪重負而倒閉,稅基進一步下降,從而國家可能征到的稅也進一步下降。而“拉弗曲線”就是表明稅率與國家總稅收收入之間關係的平麵坐標曲線,其橫坐標是稅率,縱坐標是國家總稅收收入。當稅率從零開始上升時,國家總稅收收入也隨之上升;當稅率上升到某一個值時,國家總稅收收入達到最高點,這一點也被視為最優稅率點;但如果稅率繼續提高,超過最優稅率點,國家總稅收收入開始下降;當稅率達到100%,即將經濟人所得全部征為稅收後,國家總稅收收入將降為零,此時人都活不下去,還交得起稅嗎?這種先升後降的峰形曲線,就是“拉弗曲線”。

再看《論語》中勸哀公減稅的有若,他的想法是:荒年農民收入本來就不好,如果國家想通過提高稅率的辦法充實國庫,無異於殺雞取卵,最後的結果隻會使農民更加貧困,而且農民想著一年到頭幹得那麼辛苦,卻在給國家幹,誰還願意幹活呢?這樣下去,會使國庫將因無稅可征更加空虛。而如果此時減稅,表麵上看,國家能征到的稅少了,但農民卻因此而休養生息了。一旦農民重新緩過來,整個國家重新富裕起來,稅基擴大了,即使稅率低一點,國家照樣能征到更多的稅,還會發愁國庫裏沒有錢嗎?

由此看來,有若的想法其實與“拉弗曲線”理論不謀而合。

“拉弗曲線”理論在美國裏根政府時期特別流行,“供給學派”也由此在經濟學界名噪一時。這又有一個故事:

1980年1月,裏根剛競選上總統,其競選班子特別安排了一些經濟學家來為裏根“上上課”,讓他學習一些治理國家必備的經濟學知識。第一位給他上課的就是拉弗。拉弗正好利用這個機會好好地向裏根推銷他的關於稅收的“拉弗曲線”理論。當拉弗說到“稅率高於某一值,人們就不願意工作”時,裏根興奮地站起來說:“對!就是這樣。二戰期間,我正在大錢幣公司當電影演員,當時的戰時收入附加稅曾高達90%。我們隻要拍四部電影就達到了這一稅率範圍。如果我們再拍第五部,那麼第五部電影賺來的錢將有90%給國家交稅了,我們幾乎賺不到錢。於是,拍完了四部電影後我們就不工作了,到國外旅遊去。”

正因為裏根本人的經曆與“供給學派”他的理論如此契合,所以,他一主政,就大力推行減稅政策,從而也使得一開始並沒有引起人們注意的“拉弗曲線”理論登上了經濟學主流的大雅之堂。

沒有錢糧,豈能安邦——稅收

康熙是我國封建社會曆史上一個英明的君主。他不僅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經濟治國、理財治稅方麵也是一個行家裏手。康熙在繁榮經濟,改革稅製的同時,獎勵清正廉潔,懲罰貪汙受賄,對稅收征管中貪汙舞弊的官員處罰極嚴,從不手軟。康熙時期有廣為流傳的關於稅收的三個故事。

一是嚴懲以稅謀私的貪官。

四川官員卡永式在征收國家稅收時,每征收200兩白銀自己私自加收12兩白銀,除賄賂給四川巡撫能泰等官員20200兩白銀外,自己共貪汙白銀17000餘兩。卡永式按律法本應處死,但因其不久病死故未追究,能泰因受賄被處死。山西太原知府趙鳳詔,私自設立稅種名目,強行征收並私吞白銀174000餘兩,也被處死。山西新任巡撫倭倫包庇下屬官員虧空國家金庫,將國家稅收占為自己所有,被降職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