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知道你在為誰買單(3 / 3)

“寅吃卯糧”——財政赤字

克林頓曾被評為20世紀最優秀的美國總統之一,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國政府一向以財政赤字而聞名,而克林頓時代赤字卻轉為盈餘。

在克林頓入主白宮的8年內(1993~2001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非常強勁,年均漲幅高達35%,高於吉米·卡特和裏根兩人在任時的水平,隻是稍遜於肯尼迪和約翰遜所在美國20世紀60年代經濟騰飛時的表現。而且在他的任期內,美國就業形勢一片大好,新增加的就業機會遠遠多於除卡特之外的任何一位二戰後的美國總統。此外,克林頓也很會抓住時機,他在美國人均收入漲幅停滯多年,剛剛出現上升勢頭的時候適時決定增稅,結果使聯邦政府的收入出現了大規模的盈餘。最終,克林頓憑著自己手下一個最小規模的政府機構,實現了自約翰遜總統時期以來美國GDP最強勁的漲幅,也使美國政府自杜魯門總統以來,首次真正地出現了財政盈餘的局麵。

如今的美國是發達國家寅吃卯糧的典型代表。小布什上台後,適逢經濟衰退,又對外連續用兵,導致再次出現高額赤字。巨大的財政赤字引發貿易赤字,美國成為世界上雙赤字最為嚴重的國家。而現今在美國爆發嚴重的金融危機,奧巴馬政府也不得不編列大量財政預算用於抵禦金融危機,預計數年內美國財政赤字將超萬億美元。

當政府財政收入少而支出多的時候,就會出現財政赤字。就是說政府的支出大於收入,形成一個差額。相反,如果政府財政收入多而支出少,也會出現一個差額,那叫財政盈餘。但是,在當今世界各國,財政盈餘的很少,絕大多數國家政府出現的都是財政赤字。

如果國家財政出現入不敷出的局麵,那麼這種支出差額在進行會計處理時,需用紅字書寫,這也正是“赤字”的由來。赤字的出現有兩種情況,一是有意安排,被稱為“赤字財政”或“赤字預算”,它屬於財政政策的一種;另一種情況,即預算並沒有設計赤字,但執行到最後卻出現了赤字,也就是“財政赤字”或“預算赤字”。

在現實中,很多經濟處於上升狀態的國家都需要大量的財富解決大批的問題,經常會出現入不敷出的局麵,因此財政赤字看來似乎不可避免。不過,這也反映出財政赤字的一定作用,即在一定限度內,可以刺激經濟增長。在居民消費不足的情況下,政府通常的做法就是加大政府投資,以拉動經濟的增長,但是長期的財政赤字會給國民經濟造成很大負擔,不是長久之計。

國際上衡量財政赤字有兩條警戒線標準:第一條警戒線是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不能超過3%,一旦超過,就會出現財政風險。例如,我國GDP總量在2008年時是30萬億人民幣,30萬億的3%是多少?就是9000億。如果我國的赤字大於9000億,它就超出了警戒線。

還有一條警戒線:政府的財政赤字不能超出財政總支出的15%。政府的錢不夠花,可以去借債;再不夠花,還可以去借債。但不能借債太多,一國政府的財政赤字不能超出這個百分比,如果赤字超出財政總支出的15%,說明赤字太大了。

世界上多數國家都是采用發行國債來解決財政赤字問題的。凱恩斯曾經這樣說,一國政府出現赤字,可以通過發債來拉動經濟,發行債券對經濟增長有拉動作用。政府可以這麼做的前提是,政府用國債投資的項目賺回的錢將來能夠把這些債還上。政府要還上這些債務,說到底最後還是要由納稅人來負擔,這一代人的稅收不夠還,下一代人還要接著去還。所以政府發的國債,實際上是把將來的錢拿到今天來花。

真正屬於自己的價值——GNP

1929年,爆發了一次史無前例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對世界經濟的破壞程度如同是投下了一顆原子彈。可是奇怪的是,當危機爆發之時,人們卻渾然不知。當時的美國總統胡佛甚至認為經濟形勢正在轉好。

我們沒有理由嘲笑當時的人們無知,因為當時除了蘇聯統計機構有尚不完善的國民經濟平衡表之外,有關國民經濟的統計幾乎是空白,所以人們當然不知道經濟形勢已經壞到什麼地步。

這次危害巨大的經濟危機激發了人們對國民經濟狀況的了解的渴望。於是,美國參議院財經委員會委托西蒙庫茲涅茨,建立一係列用來統計核算一國投入和產出的指標,由此發展出“國民收入賬戶”。這就是國民生產總值GNP的雛形。1933年,當1929~1932年的國民收入統計資料公開時,人們才發現這次經濟危機竟是這麼可怕。

國民生產總值(簡稱GNP),是指一個國家(地區)所有常駐機構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成果。一個國家常駐機構單位從事生產活動所創造的增加值(國內生產總值)在初次分配過程中主要分配給這個國家的常駐機構單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非常駐機構單位。同時,國外生產單位所創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常駐機構單位,從而產生了國民生產總值概念。它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加上來自國外的勞動報酬和財產收入減去支付給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的差。

國民生產總值與社會總產值、國民收入有所區別,一是核算範圍不同,社會總產值和國民收入都隻計算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成果,而國民生產總值對物質生產部門和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成果都進行計算。二是價值構成不同,社會總產值計算社會產品的全部價值;國民生產總值計算在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的過程中增加的價值,即增加值,不計算中間產品和中間勞務投入的價值,國民收入不計算中間產品價值,也不包括固定資產折舊價值,即隻計算淨產值。

國民生產總值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按可比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可以計算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經濟增長率)。

國民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有三種:

1生產法(或稱部門法),是從各部門的總產值(收入)中減去中間產品和勞務消耗,得出增加值。各部門增加值的總和就是國民生產總值。

2支出法(或稱最終產品法),即個人消費支出 + 政府消費支出 + 國內資產形成總額(包括固定資本形成和庫存淨增或淨減) + 出口與進口的差額。

3收入法(或稱分配法),是將國民生產總值看做為各種生產要素(資本、土地、勞動)所創造的增加價值總額。因此,它要以工資、利息、租金、利潤、資本消耗、間接稅淨額(即間接稅減政府補貼)等形式,在各種生產要素之間進行分配。這樣,將全國各部門(物質生產部門和非物質生產部門)的上述各個項目加以彙總,即可計算出國民生總值。

兩塊錢的大作用——社會福利

福利是同人的生活幸福相聯係的概念。在英語裏,“福利”是welfare,它是由well和fare兩個詞合成的,意思是“好的生活”。但是,什麼是“好的生活”卻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它既可以指物質生活的安全、富裕和快樂,也可以是精神上、道德上的一種狀態。社會福利還與社會政治相關聯,既被看做是一種國家治理的狀態,又被看做是調整社會關係的手段。所以,“福利不單單表現為心情等主觀因素,而是作為一個人主動追求人間幸福生活權利的基礎、機會和條件,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各種必要的努力”。

從一般抽象的意義來說,福利就是能使人們生活幸福的各種條件。它既包括人的身體應得到的保護和照顧,也包括影響人的智力和精神自由發展的各種因素。而作為“社會福利”就更超出了個人的範疇,要求人們在“社會”的層麵上來考慮和解決如何使人能夠過一種“好的生活”。它涉及社會根據什麼來幫助人們生活得幸福,需要通過什麼樣的製度和政策安排來保證他們生活得幸福。

現代西方的社會福利製度,自1883年德國俾斯麥政府製定世界第一部“疾病保險法”,向工人提供患病時的生活和醫療保障開始算起,已有了100多年的曆史。特別是在二戰後的二三十年裏,歐美各國普遍經曆了持續數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使整個社會物質生活水平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各國均以國家為主體,以稅收為基礎,爭相以“從搖籃到墳墓”相標榜,先後建立起製度完善、項目齊全的社會保障體係。多年來,各國這些大同小異的製度,在保證社會勞動力資源的充分利用和社會的安定、促進經濟的發展等方麵,起到了較為積極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社會穩定功能。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這種“大包大攬”式的社會保障體係存在的弊端也逐步顯露了出來。曾使一些國家引以為豪的製度,正在成為國家的沉重負擔。這些所謂的“福利國家”製度大多是在經濟高速發展、財政狀況良好的情況下開始製定和實施的。但在近一二十年,世界經濟普遍不景氣,財政拮據,許多國家在社會保障領域出現了高額赤字,福利國家製度的繼續實施麵臨嚴重困難。巨大而且在不斷增長的社會福利費用已使許多國家政府不堪重負,苦不堪言。發達國家尚且如此,對我國有13億人口的大國來講,搞福利事業將會異常艱巨。而且我國長期又以國家和企業作為籌措資金的主要渠道,過於單一,給國家和企業帶來沉重負擔。因此,彩票就成為籌措社會資金的重要補充方法。

“彩票”是國家為支持社會公益事業而特許專門機構壟斷發行的一種有價憑證,人們可以自願選擇和購買,並按照事前公布的規則擁有中獎權利。 “中國福利彩票”則是由國務院批準,由隸屬於民政部的中國福利彩票發行管理中心承擔,按省級行政區域組織實施。

從世界範圍的社會福利發展看,各個國家的具體做法雖然不同,但都采取了多渠道籌措資金的方式,即國家、個人、企業、社會四項並舉。而向社會籌措資金,主要方法就是募捐和發行彩票。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彩票年銷售總額已逾千億美元。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發行彩票,彩票種類很多,其收入在除去支付獎金、行政運營成本後,主要用於公益事業。此外,彩票還能緩解政府的財政壓力。

1987年7月27日,中國福利彩票首發式在石家莊舉行。截至2007年6月30日,全國累計銷售福利彩票2423億元,為國家籌集公益金809億元。其中,上繳中央財政約300億元,用於支持社會保障基金、社會福利事業、殘疾人事業、城鄉醫療救助及青少年課外活動設施建設等公益事業;其餘500多億元,定向用於城鄉社會福利機構和社區福利服務設施建設。

一張價值兩元錢的彩票,借助社會福利這一渠道,可以幫助千千萬萬的人。通過一張彩票,一個人既可以體會投資和期盼的樂趣,更可以將自身與社會福利事業緊密聯係起來,由此,一個公民便可以奉獻愛心、弘揚美德和傳播慈善。彩票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社會福利事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