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看見的物價,看不見的手(3 / 3)

此外,還有搭售、打折等價格歧視等不勝枚舉。

在生活中,如果我們知道了價格歧視就不會陷入商家的語言陷阱,所謂的“讓利”、“優惠”似乎很符合消費者的利益,其實是商家區分不同的需求,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行為。大家生活中要時刻保持謹慎,不要成為商家“價格歧視”的對象。

討價還價的秘密——公平的博弈

有這麼一個笑話:

教授夫婦周末想去海濱度假,所以教授打電話去旅行社訂房間。

當他聽到對方報房價時,驚訝地說:“太貴了!”

“這可是可以觀看海景的房間啊!”對方補充道。

“這樣吧,”教授說,“我們不看窗戶外麵,多少錢?”

笑話歸笑話,不過這裏麵涉及的討價還價話題卻是頗值得我們注意的。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覺得,如果你在逛街的時候,從不講價,那麼你不是太有錢了(不在乎這點錢),就是太“冤大頭”了。因為,在市場上充斥著大量價格不實的商品,你要是不想吃虧後悔,就必須要“砍價”,會“砍價”。身為一個消費者,為了自身的利益,討價還價是你必須掌握的一項技巧。

不過,仔細想想,討價還價的存在是有一定的經濟學依據的。

首先,購買商品前,消費者同商家處於信息不對稱的位置,需要利用討價還價來減少劣勢。消費者並不清楚商家進貨時候的價格,不清楚商品的真實價值。而商品的標價,往往會讓消費者犯糊塗,無法對其價值和效用作出準確的估量。所以,為了避免信息不對稱讓自己付出多餘的金錢,消費者一般都會同商家討價還價。

其次,討價還價實際上是一種自然形成的雙方博弈過程。關於這點的論證,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出現了。當時,古斯等經濟學家曾利用著名的最後通牒博弈來觀察討價還價。在社會經濟中,買賣雙方都希望通過經濟活動達到各自的目的,於是便會進行彼此間的博弈。一方麵,銷售者要尋找機會,使自己的東西以較高的價格賣出;另一方麵,消費者則希望盡可能以低的價格買到貨物。雙方會盡量猜測對方在價格上的底線。此時,將有一方作出價格提議,給出一個願意支付或者出售的價格,另一方可以選擇接受或者不接受。若是不接受,雙方什麼也得不到,若是接受,則交易成功。可見,利用討價還價,消費者和銷售者都會盡可能地將價格協調到彼此能達成一致的水平,以完成交易。

最後,由於在市場經濟中,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處於平等地位。所以,彼此能夠充分地在交易中對價格進行協商,表達自己的看法,即討價還價。這樣的市場環境,也為討價還價提供了社會基礎,刺激了人們討價還價的行為。所以,喬治敦大學教授克裏德·威爾康斯說:“市場經濟就是討價還價的經濟。”

之前,我們隻知道討價還價是生活中的慣例,現在是不是覺得“砍價”更有科學依據了?確實,討價還價的存在,是符合現在的經濟學思維及市場經濟發展的。

買賣雙方思想的碰撞——均衡價格

買者:“你這件衣服多少錢?”

賣者:“550元。”

買者:“太貴了,我最多給250元。”

賣者:“250多不好聽啊,幹脆我以進價賣給你,450!”

買者:“還是太貴了,300元怎麼樣?”

賣者:“300元太便宜了,要不咱們都讓讓,400元就成交。”

買者:“350元給不給?不給我就走人。”

賣者:“等會兒,等會兒,350就350吧。這次絕對是虧本賣給你了。”

當然賣者是不會虧本的,在買賣雙方的博弈過程中,350元成為雙方都能接受的價格,於是一筆交易成功了。

需求說明了某一商品在某一價格下的需求量,而供給說明了某一商品在某一價格下的供給量。要說明該商品價格的決定因素,就必須將需求和供給結合起來考慮。在競爭激烈的商品市場上,對於某種商品的任一價格,其相應的需求量和供給量並不一定相等,但在該商品各種可能的價格中,必定有一價格能使需求量和供給量相等,從而使該商品市場達到一種均衡狀態。

均衡價格是指一種商品需求量與供給量相等時的價格,這時該商品的需求價格與供給價格相等。該商品的需求量與供給量相等稱為均衡數量。

均衡價格是在市場上供求雙方的競爭過程中自發形成的,均衡價格的形成就是價格決定的過程。需要強調的是,均衡價格的形成完全是在市場上供求雙方的競爭過程中自發形成的,有外力幹預的價格不是均衡價格。

在市場上,需求和供給對市場價格變化作出的反應是相反的。由於均衡是暫時的、相對的,而不均衡是經常的,所以供不應求或供過於求經常發生。

當供過於求時,市場價格下降,從而導致供給量減少而需求量增加;當供不應求時,市場價格會上升,從而導致供給量增加而需求量減少。供給與需求相互作用最終會使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給量在某一價格水平上正好相等。這時既沒有過剩(供過於求),也沒有短缺(供不應求),市場正好均衡。這個價格就是供求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均衡價格,市場也隻有在這個價格水平上才能達到均衡。

當一個市場價格高於均衡價格時,物品的供給量將超過需求量,這樣就會出現物品的過剩——在現行價格時賣者不能賣出他們想賣的所有物品,這種情況被稱為超額供給。例如,當水果市場上存在超額供給時,水果商就會發現,他們的冷藏室中裝滿了想賣而賣不出去的水果,他們對這種超額供給的反應是降低價格,而且價格要一直下降到市場達到均衡時為止。同樣,如果水果的市場價格低於均衡價格,此時,物品需求量將超過供給量,這樣就會存在物品短缺——需求者不能按現行價格買到他們想買的一切,這種情況被稱為超額需求。例如,當水果市場出現超額需求時,買者不得不排長隊等候購買水果,由於太多的買者搶購太少的物品,賣者可以作出的反應是提高自己的價格而不是失去銷售量。隨著價格上升,市場又一次向均衡變動。

因此,許多買者與賣者的活動自發地把市場價格推向均衡價格。一旦市場達到其均衡價格,所有買者和賣者都得到滿足,也就不存在價格上升或下降的壓力。不同市場達到均衡的快慢是不同的,這取決於價格調整的快慢。但是,在大多數自由市場上,由於價格最終要變動到其均衡水平,所以過剩與短缺都隻是暫時的。實際上,這種現象如此普遍存在,以至於有時被稱為供求規律——任何一種物品價格的調整都會使該物品的供給與需求達到平衡。

物以稀為貴——稀缺性

在春寒料峭中,今年的烏牛早茶新鮮上市。不過,想要嚐個鮮的茶客們或許要失望一下了,因為第一茬烏牛早茶的零售價每斤高達1600~1800元,且在市麵上奇貨難求。

2月10日,在甌北鎮行禪村的早茶基地,今年第一批10公斤的烏牛早茶被鮮嫩嫩地采摘下來。炒好當天,就被洞頭一預訂者以1800元/斤的高價買走了。茶農們說,烏牛早茶一般是在農曆立春時節前後上市,是省內最早上市的早茶,今年的上市時間大致與往年持平。最近新茶日產量隻有30~40公斤,預計五六天後,早茶日產量可升至500公斤左右,到時價格將會出現一定的鬆動。

在新城大道的烏牛早茶莊內,炙手可熱的新茶讓店員忙得不亦樂乎:“店裏根本存不住貨!”盡管新茶零售價高達1600元/斤,但谘詢者、預訂者卻是絡繹不絕。自從2月14日第一批新茶進櫃以來,基本上就是來一批貨賣一批。

第一批烏牛早茶賣點在“早”,據業內人士介紹,要喝品質最佳的烏牛早茶,預計市民還要等上十多天,因為那時實施一芽一葉、無茶蒂、無羽葉等嚴苛采摘標準的中期茶葉將陸續上市。據悉,預計今年頂級精品烏牛早茶的身價有可能會高達3000元/斤。

永嘉烏牛早茶是近年的新創名茶,因主產於永嘉烏牛鎮而得名。其最大特點是上市早,一般鮮葉采摘期為每年2月25日~4月5日,所有茶葉均為明前茶,比洞庭碧螺春、西湖龍井早上市一個月,人們在早春,就能捧杯品嚐烏牛早茶,在全國名茶市場上可謂獨占“品茗之道在於新”的優勢。

烏牛早茶喜獲豐收,除因其一早二優外,還因為其稀缺性——盡管新茶零售價高達1600元/斤,但谘詢者、預訂者卻是絡繹不絕——即我們所說的“物以稀為貴”。

經濟學上認為,有限的資源相對於人類無限的欲望總會顯得不足,因而我們說資源是稀缺的。稀缺並不意味著難以得到,而僅僅意味著不付出代價就不能得到。稀缺是每一個人所麵對的現實,即使是一位億萬富翁,他似乎可以擁有他想要的一切,但是在他的字典裏,仍然有“稀缺”這個詞:他的時間是有限的,他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一切,但是他不可能有時間去一一享受。

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在我們這個有限的世界上都麵臨著稀缺問題。稀缺是指現有的時間、物品和資源永遠不能滿足人類需要的狀況。由於存在稀缺性,要想滿足所有願望是不可能的。我們暫且列出一些你還不能得到滿足的需要。也許你想要有一幢大房子,厚厚的牛排,由設計師專門設計的服裝,清潔的空氣,更好的醫療保健,為無家可歸者提供棲身之處,更多的閑暇時間,等等。

由於資源的稀缺性,這就要求社會經濟活動的目的,是以最少的資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經濟效果。因此,資源的稀缺性及由此決定的人們要以最少消耗取得最大經濟效果的願望,是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產生和發展的原因。

就大多數自然資源來說,幾乎都是稀缺的。人類的產品都要靠消耗自然資源來生產,所以人類產品也都是稀缺的。經濟學要研究如何生產、分配和利用這些資源和產品,以節省資源,達到最佳效用。過去認為水資源是無限的,所以不太重視用經濟手段來調節水資源的利用。現在看來,水是稀缺資源所以我們開始提倡節約用水,也開始重視利用經濟手段來調節水資源了。

有這麼一句話,說鸚鵡如果能學會說“供求運動”,鸚鵡就是經濟學家了。可見供求的運動對經濟學是多麼重要。供求運動是指供給與需求的相互作用。其實,從本質上來講,之所以會產生供與求之間的運動,也正是因為資源稀缺性的存在。

供求運動的經濟學原理雖然是西方經濟學家在近代才發展起來的,但中國古人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所謂的“物以稀為貴”,或者“洛陽紙貴”這些流傳至今的說法,都包含這個供求運動的規律。如果某個東西可供市場銷售的數量突然減少了,或者對它的需求突然增加了,它往往就會變貴起來。

經濟學家用來解釋為什麼“物以稀為貴”的理論要有使用價值,人們應該能根據這個供求運動的原理預知什麼東西接下來會變貴。如果我們能很好地預測到什麼東西在什麼時候可能會漲價,那麼我們就可以避免損失或取得收益。這樣對於農民的農業生產、社會的物質資料分配來說都顯得格外的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