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精打細算過日子(3 / 3)

《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仆人各一錠銀子,並讓他們在自己遠行期間去做生意。國王回來後把三個仆人召集到一起,發現第一個仆人已經賺了十錠銀子,第二個仆人賺了五錠銀子,隻有第三個仆人因為怕虧本什麼生意也不敢做,最終還是攥著那一錠銀子。

於是,國王獎勵了第一個仆人十座城邑,獎勵了第二個仆人五座城邑,第三個仆人國王什麼也獎,還讓他把那錠銀子給第一個仆人。國王說:“少的就讓他更少,多的就讓他更多”。這個理論後來被經濟學家運用,命名為“馬太效應”。

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認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麵(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因此隻要你肯理財,時間久了,也就積累了更多的財富,那麼就會有更多的機會收獲成功。

光成和青楠是同一個公司的職工,他們每月的收入都是2000元,光成剛開始每個月從工資中扣除400元存在銀行做儲蓄,經過三年,積累了近15000元。然後,他將其中的5000元分別存在銀行和買了意外保險,再將剩下的10000元投資了股市。起初,股票上的投資有賠有賺,但經過兩年多的時間,1萬元變成了4萬多元,再加上後麵兩年再投入的資本所掙得的錢以及存在銀行裏的錢,他的個人資產差不多達到了七八萬。

而青楠則把錢全都存在了銀行,五年下來扣除利息稅,再加上通貨膨脹,他的錢居然呈現了負增長。也就是說如果他和光成一樣,每月存400元,那五年後,他的存款也不過是25000千元,再扣除通貨膨脹造成的損失(假定為0.03%)7.5元,則剩下24992.5元。

五年的時間,就讓兩個人相差將近5萬多元!一年就是1萬,那麼40年後呢?就是更大的數字了。而且,光成因為積蓄的增多,還會有更多的機會和財富進行投資,也就是能掙更多的錢。青楠則可能因為通貨膨脹,積蓄變得更少。

案例正應了馬太效應裏的那句話,讓貧者更貧,讓富者更富。即便是再小的錢財,隻要你認真累積,精心管理,也會有令人驚訝的效果,並讓你有機會、有能力更加富有。

不好的“另一半”將增加理財風險

現代社會,無論男女,都開始憑借自己的努力來獲得財富,因為大家都開始明白一個道理——你要想生活得富足快樂,就不能寄希望於其他任何人,哪怕你愛對方愛得刻骨銘心,對方也愛你愛得死心塌地。

然而思想上的清醒並不會帶來行動上的理智。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辛苦掙錢的同時希望“另一半”來為自己分擔,這樣就慢慢滋生了懶惰和依賴。這樣的“另一半”,對你來說或許並不是件好事,因為他(她)希望你能承擔更多,這樣你的財富就會麵臨著很大的風險。

不好的“另一半”有會哪些表現呢?

他(她)可能自己掙不到多少錢,卻很能花錢;他(她)從來不思考錢的來源,從來不考慮錢的去處,對錢一向是無所謂;他(她)喜歡跟你伸手要錢,喜歡在需要錢的時候跟你套近乎;他(她)甚至在見到錢時的表情要比見到你時還興奮;……

小丁的丈夫是個很愛冒險的人,而且對錢毫不在乎,這點小丁在結婚前早就知道。不管別人怎麼勸,都沒有動搖小丁愛他的那份癡心。她想:“他能花錢,可是我會理錢,怕什麼,隻要兩個人在一起,就沒什麼可擔心。”於是兩個人終於結為夫妻。

剛開始,錢都由小丁打理,丈夫收斂了很多。小丁非常高興,並製訂好了一個長遠的財富計劃,心想:“隻要按照這個計劃,我們以後就不愁吃穿了。”

可沒過多久,丈夫就迷上了股票,不計後果地往裏麵投錢。小丁覺得,平時有些冒險也就算了,若老拿錢做這種冒險的生意,並不安全,且對生活影響太大。固然她有一技之長,收入不菲,丈夫的收入也與她不相上下,但她還是想留些錢為生孩子和積累財富做準備。

不過,丈夫還是一意孤行,總覺得年輕人就應該不怕冒險,不必考慮那麼多再說,他總是信心十足地向小丁保證,一定可以收本得利。

小丁耳根子軟,就聽了他的,於是把自己管理的錢都給了他。誰想到,他一頭紮進股市裏就出不來了,而且越投越多,看到有小利就猛投,甚至還背著小丁到外麵借錢炒股!

突然一日,股市崩盤,他們的錢全沒了!他們麵臨著的,不僅僅是損失財產的傷痛,還有到期的債務,更糟糕的是,小丁懷孕了!

本來小丁存下的那筆錢可以用來迎接這個小生命的,或者若是她能合理投資還能小賺一筆,可是現在這些都是空談!為了生活,他們打掉了孩子。小丁很傷心,覺得生活的美麗泡沫破滅了。有時,她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選錯了“另一半”。

因此,我們在居家過日子的時候,兩個人中一定要有人對家庭財務有所留意。要善於開源節流,而不是坐吃山空。而在進行財務打理的時候,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能好高騖遠,在資產保值的前提下有所增值。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定的資產積累是居家生活的前提保證。

豐足不奢華,愜意不張揚 ——新節儉主義

潑留希金是俄國文學大師果戈理的名著《死魂靈》中的一個吝嗇鬼形象。

他是個富有的地主,有上千個農奴,若想尋出第二個在他的倉庫裏有這麼多的麥子、麥粉和農產物,在堆房和棧房裏也充塞著尼絨和麻布、生熟羊皮、幹魚以及各種蔬菜和果子的人來都不大容易。

可是他生活極端吝嗇,過著像叫花子一樣的生活。他穿得很破舊,吃得也很壞。當他在路上走著的時候,看到一塊舊鞋底、一片破布或一個鐵釘都要拾回家。衣服很像一件婦人的家常衫子,而且沾滿了麵粉,後背還有一個大窟窿。頭上戴的帽子,正如村婦所戴的,頸子上也圍著一種莫名其妙的東西,是舊襪子,腰帶還是繃帶?不能斷定。但絕不是圍巾。他的住室,如果沒有桌子上的一頂破舊睡帽作證,那誰也不會相信這房子裏住著活人。他的屋子裏放著“一個裝些紅色液體,內浮三個蒼蠅,上蓋一張信紙的酒杯……一把發黃的牙刷,大約還在法國人攻入莫斯科之前,它的主人曾經刷過牙的”。

潑留希金對自己尚且如此吝嗇,對他人就可想而知了。女兒成婚,他隻送一樣禮物——詛咒;兒子從部隊來信討錢做衣服也碰了一鼻子灰,除了送他一些詛咒外,從此與兒子不再相見,而且連他的死活也毫不在意。他的糧堆和草堆都變成了真正的糞堆,隻差還沒人在這上麵種白菜;地窖裏的麵粉硬得像石頭一樣,隻好用斧頭壁下來……潑留希金已經不大明白自己有些什麼了,然而他還沒有夠,每天還在聚斂財富。他走過的路,就用不著打掃,甚至他還會去偷別人的東西。……

潑留希金是文學史上著名的吝嗇鬼的典型。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於那些過於愛惜自己的財富,當用不用的富人,也會冠之以“鐵公雞”、“吝嗇鬼”的稱號。在年青一代的白領中有這樣一群人廣為社會關注:他們在生活上精打細算,在價格上斤斤計較,他們完全可以讓自己過更好一些的生活,然而他們不在意,不管別人怎麼看依然我行我素。一些人不理解,將他們稱為新時代的“吝嗇鬼”或新時代的“潑留希金”。

供職於北京某知名電台的方小姐是名高級翻譯,剛滿26歲,每年都有19萬的不菲收入。可是在她的身上,你幾乎找不到任何名牌的痕跡,即使是她鍾愛的名牌也是要趕到打折才買的。每天她都要去農貿市場,因為那裏的蔬菜和水果會比超市裏的便宜將近1/3;她平時如果需要打車,有1塊2的,就堅決不打1塊6的。

王先生是北京一世界五百強企業的中方首席執行官,他每月都有不低於3萬元的進賬。然而,王先生有著非常獨特的消費方式:首先,他排斥名車豪宅,每逢禮拜六,他都會帶著女兒前往附近的大型超市采購食品和生活用品,圖個便宜,尤其關注當天的特價優惠。不光如此,王先生還是一個砍價高手,他最輝煌的“戰績”是在果品批發市場將一箱柑橘以底價拿下。

有些人非常富有,但我們從他們的身上很難發現被奢侈品包裝的痕跡;相反,他們在“物有所值”的消費過程上所花的時間和心思,可能比你我還多。關鍵在於,他們的“吝嗇”不是潑留希金式的盲目守財,而是盡量節儉不必要開支,然後盡情為“愛做的事”埋單。其實,他們秉承的是時下在歐美發達國家的富人中非常流行的一種生活方式——“新吝嗇主義”。

“新吝嗇主義”又稱為“新節儉主義”,它的誕生象征著一個全新消費時代的來臨。因為這群人一切以“需要”為目的購買,絕不盲目追逐品牌和附庸高雅。作為一種成熟的消費觀念,其誕生是人們的消費觀發展的必然結果。在商品匱乏年代,人們總認為“貴就是好”,“錢是衡量一切的標準”,但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繁榮,一部分人開始覺醒並有意識地尋找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消費觀念不斷與現實生活進行碰撞磨合,最終真正走向了成熟。

如今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加入了新版“潑留希金”的陣營,和身處風口浪尖的“月光族”來比,他們是一群真正精明、智慧、對自己負責的消費者。他們收放自如的支配著自己的收入,讓有限的金錢最大限度和最大範圍地滿足了各種需要,擁有穩定持久的消費能力。他們的存在和不斷繁衍,將顛覆傳統的消費理念,使人們不再過分重視商品所體現的外在價值,甚至是身份的象征意義,而更加珍視自身的感受和滿意度。

在金融危機的形勢下,“新節儉主義”更應該成為一種時尚。我們應盡量減少和避免在喧嘩和浮躁中浪費時間和金錢,緊隨新版“潑留希金”們的步伐,過一種簡單有品質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