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看見的物價,看不見的手
——價格背後的玄機
關注另外一隻手——宏觀調控
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在其著名的《就業、信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記述了這樣一則寓言:
烏托邦國處於一片混亂之中,整個社會的經濟處於完全癱瘓的境地,工廠倒閉,工人失業,人們無家可歸,餓殍遍野,人們束手無策。這個時候,政府采用了一個經濟學家的建議,雇用200人挖了一個很大很大的大坑。 這200人開始購買200把鐵鍬,於是,生產鐵鍬的企業、生產鋼鐵的企業、生產鍬把的企業相繼開工了,接下來工人開始上班、吃飯、穿衣……於是,交通部門、食品企業、服裝企業也相繼開工了,大坑終於挖好了;然後,政府又雇用200人給這個大坑再填埋上,這樣又需要200把鐵鍬……蕭條的市場就這樣一點點複蘇了,啟動起來了。經濟恢複之後,政府通過稅收,償還了挖坑時發行的債券,一切又恢複如常了,人們在燦爛的陽光下過著幸福的生活……
這則寓言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國家的經濟陷入危機的時候,國家要擔當起自己的責任,應該采用宏觀調控的辦法幹預經濟生活,使經濟走上正常的軌道。
在斯密那隻“看不見的手”的指引下,英國的經濟首先呈現出高速的發展,然後美國、歐洲的經濟都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但是到了1929年,形勢急轉直下,世界範圍內爆發了一場空前的經濟危機。這個時候人們才發現,斯密的那隻“看不見的手”失靈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市場失靈”。與此同時,在經濟生活中,人們意外地發現了另外一隻手,發現有一隻讓人們“看得見的手”在揮舞,它開始頻繁地進入人們的經濟生活,這隻“看得見的手”指什麼呢?其實這隻“看得見的手”就是指“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幹預”。對市場的失靈,政府並不是無所作為的,不能坐而視之,而應該通過適當幹預,刺激市場、啟動市場,解決社會存在的經濟問題。就像寓言中那樣,在整個社會經濟不好的時候,國家積極地進入了角色,開始幹預經濟生活,穩定社會的經濟。
這隻“看得見的手”曾一度使整個資本主義經濟從危機的泥沼中走出來,並使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在世界範圍內蓬勃發展。
那麼國家是通過什麼辦法來調控整個社會的經濟的呢?
國家主要是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宏觀上對經濟進行調控。財政政策主要依靠消費、投資、出口這三輛馬車;貨幣有彙率的變動、利息率的變動、貨幣發行量的變動、發行國債等,都會對一國的經濟走勢起到宏觀調控作用。
也就是從凱恩斯那個時候開始,各國分析和預測經濟問題的視角發生了徹底的轉變。過去人們重視微觀經濟問題,也就是個人、家庭、企業對社會經濟的影響;而現在人們更看重宏觀經濟的問題了。一個經濟學家這樣比喻:比如在劇場裏看戲,當一兩個人站起來的時候,這相當於微觀經濟,我們自己說了算;當全場的人都站起來的時候,這就是宏觀經濟了,這個時候每一個個人都無法左右全場的局麵,他隻能想辦法去適應這個局麵。
在亞當·斯密發現“看不見的手”之後,市場規律指導資本主義經濟繁榮了有150多年,凱恩斯倡導的宏觀調控,又讓資本主義經濟蓬勃發展了近50年。然而,事實證明,宏觀調控並不是萬能的。
例如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由於國際貿易順差較大,在美國等的壓力下於1985年簽署了《廣場協議》,此後,日元開始迅速升值,兌美元彙率從1985年9月的240:1一直上升至1988年的120:1,整整升值了一倍。由於擔心出口下滑、經濟減速,日本采取了擴張性政策,放鬆銀根,利率從5%降到25%、貨幣供應增幅是名義GDP增速的2倍,出現了流動性過剩,資金大量湧入股票和房地產市場,形成了市場泡沫。
1985~1990年,日本的土地資產總值增長了24倍,達到15萬億美元,相當於同期GDP的5倍,比美國土地總值多4倍。同期日經指數從12000點上升到39000點,股票總價值增加了47倍,市盈率1989年達到709倍(但日本股票收益率僅04~07%,隻有同期歐美企業的1/6左右)。1986—1989年,日本國民資產總額增加了2330萬億日元,其中60%以上為地價、股價上漲所帶來的增值收益。
等到經濟泡沫破滅後,股價從1989年最高時的39000點下跌到1992年的14000點、2004年達到最低的7600點,跌幅高達80%;房價跌幅也高達70%。股票和地價造成的資產損失相當於GDP的90%,達5萬~6萬億美元。雖然此後政府采取了刺激經濟的措施,不斷降低利率,但又陷入了“流動性陷阱”,零利率政策不起作用;加之擴大內需政策缺乏連續性,致使經濟陷入十多年的大蕭條,出現了銀行壞賬、設備、人員三大過剩, 日本經濟長期處於滯漲狀態。
同樣,在當前世界金融危機的威脅下,雖然各國的經濟刺激方案紛紛出台,但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宏觀調控顯得越來越力不從心。
這是因為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全球化經濟打破了傳統工業社會中的主權經濟、主權社會和主權政治的統一性,正成為當今世界發展中的基本矛盾。主權經濟、主權社會和主權政治的重合缺失增加了主權國家宏觀經濟調控和社會管理的難度。
也就是說,全世界的經濟依然成為全球互相依賴的基礎,但是各個國家依然是主權國家。進一步說,在國際經濟中,關稅、出口配額、彙率、統計口徑、生產要素等是一個主權國家可以控製和管理的,但又不完全取決於一個國家的選擇。在這樣的情況下,主權國家的經濟社會政策會造成出乎政策製定者們預料的結果,有時甚至會造成相反的效果。這猶如在傳統的工業社會中,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不同企業之間進行競爭和博弈,采取各自的策略,有時會造成市場不公平競爭,最後不得不由政府出麵進行宏觀調控,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和社會秩序。在經濟全球化下,全球市場的失靈會造成不公平競爭和主權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失靈。
越貴越買——警惕吉芬現象
小王是一個很講原則的人,他一旦認定的事情,就會想方設法地堅持。最近在他在回家時就有一次“奇遇”。
小王在外地工作,老家離得遠,因此每次回家總不免買些東西回去。上次回家正趕上中秋節,因此小王想拿出三百塊錢買點月餅和蘋果回家。在去市場轉了一圈後,小王多少有點失望,因為今年的月餅特貴, 300塊錢隻夠買兩盒月餅和兩箱蘋果。過兩天大概月餅的價格就降下來了,小王打算先不買,等走的時候再說。
然而,一切出乎小王預料,月餅的價錢並沒有跌,蘋果的價錢反而上漲了不少。當他準備回家時發現,原來花300塊錢買兩盒月餅和兩箱蘋果的願望難以實現了。這該怎麼辦呢?
思考過後,小王決定少買一盒月餅,多買兩箱蘋果,也就是說,回家的禮品由原來的兩盒月餅和兩箱蘋果變為一盒月餅和四箱蘋果。應該說,從總的數量上來講,甚至比原來的預期還多了。這樣的結果小王也很得意,他覺得自己是聰明人辦了聰明事。
其實,就蘋果本身而言,一個有意思的結果是:價格上漲需求反而增加了。這與我們平常的需求理論是相違背的,為什麼呢?原來小王已經在無意之中邂逅了經濟學中的“吉芬商品”。
吉芬商品是指在其他因素不改變的情況下,當商品價格上升時,需求量增加,價格下降時,需求量減少。這是19世紀英國經濟學家羅伯特·吉芬對愛爾蘭的土豆銷售情況進行研究時定義的。
1845年,愛爾蘭爆發了大饑荒。英國經濟學家吉芬發現,雖然土豆的價格在饑荒中急劇上漲,但人們反而增加了對土豆的消費。原來,土豆是當時農民的主要食物,土豆價格上漲,使得農民的處境惡化,人們不得不減少對肉、奶酪這些相對來說仍然很貴的商品的消費,把省下來的錢全買了土豆。
剖析吉芬之謎,不難發現“吉芬商品”的出現有兩個前提,一是購買者收入低下,找不到更合適的替代品。二是馬鈴薯是必需品。比如說,肉和馬鈴薯都是生存必需品,肉的價格遠遠高於馬鈴薯。當馬鈴薯價格上漲時,意味著消費者的實質收入下降,為了保證基本的溫飽,即便是肉的價格跌了,消費者還是會壓縮對肉的購買量,購買更多的馬鈴薯以求得生存。
具體到小王的經曆,這兩個前提變為:用於采買禮品的金額固定;過中秋節,月餅和蘋果是最合適的禮品,替代性不強。在這些前提下,小王不得不動些腦筋。
按說“吉芬商品”是在物質資源短缺時的產物,在物質資源豐富的今天應該不多見。然而,隨著房價步步攀升,住房已成為當下大多數靠工資生活的老百姓的一種“吉芬商品”。
這主要是因為:①衣食住行,這是人們的最基本生活需要,無論房價漲得多離譜,大家都得勒緊腰帶,為自己找尋一塊棲身之地。②除了購買商品房,大多數老百姓的確沒有什麼更好的選擇;數量有限的經濟適用房、天價的別墅都不是合適的替代品。因此,商品房價格一路上漲,老百姓對其的需求卻一直不減反增——大家不得不爭先恐後,誰知道明天的房價又將漲多少,而高漲的需求又成為開發商們繼續漲價的理由,推動房價一輪又一輪地上漲。
更為重要的是,對於“吉芬商品”的供給者而言,由於漲價不會導致需求下降,即使政府通過宏觀調控增加了供給者獲取巨額利潤的成本,開發商以及炒房者們依然可以通過繼續上調交易價格向消費者轉嫁成本。向消費者轉嫁成本簡直是易如反掌。最終,以平抑房價為目標的宏觀調控政策將全部落空,房價反而漲得更快,受損的還是普通消費者。
那麼,如何才能有效地避免“吉芬商品”對老百姓的傷害呢?從“吉芬商品”產生的兩個必要條件就能找到答案。一是提高工薪階層的收入水平,在工薪買房的貸款政策方麵提供更多的支持。二是政府增加經濟適用房和廉租住房的供應量。如果老百姓擁有了更多的替代選擇,商品房的需求彈性就會上升。這時價格機製就會起作用,一旦價格上揚,消費者的需求就會敏感地下沉,賣房者再也不會肆無忌憚地亂要價了。
壟斷的前夜——“價格戰”
美國的費城西部,有兩家布料商店——紐約貿易商店和美洲貿易商店。這兩家店隔著一條道路,相向而開。由於同樣是賣布料的商店,兩家的老板間常常出現爭吵,而爆發“價格戰”更是家常便飯。
一日,紐約貿易商店的窗口突然掛出一塊木牌,上麵寫著:“出售愛爾蘭亞麻被單,該被單質量上乘,完美無缺,價格低廉,每床價格6美元。”這時,美洲貿易商店的窗口也掛出了一塊木牌:“本店被單世界一流,絕對物超所值,定價僅為595美元!”
接著,紐約貿易商店立即換上新木牌:“本店出售全球質量最好的被單!驚爆價58美元!”
很快,對麵的美洲貿易商店也換上木牌……
兩個老板互不相讓,不斷地降價,直到最後,他們其中有一個願意認輸,從低得不能再低的價格中退了出來。這時,輸掉的老板一定會大罵開去,說獲勝的老板是瘋子,在他那裏買東西的人都是神經病。不過,人們可不這麼認為,他們會競相跑到競爭獲勝的商店買完所有的床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