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以食為“先”(3 / 3)

糧食都到哪兒去了呢?全亞洲乃至全世界的人都在問同樣的問題。由於糧食的短缺,在整個亞洲地區,從小麥到大米的價格都以瘋狂的速度上漲。

2008年3月,糧價再次大幅度上漲,有些國家甚至因此動蕩不安,也讓國內的民眾開始受到感染,產生了莫名的焦慮。於是,人人都在擔心,糧食是否會繼續漲價?畢竟這事關我們的日常生活,無法回避。

自然,全球範圍內糧價上漲,中國也未能幸免,但中國的情況同國際上的其他國家不同,人們切忌妄下結論。我們不妨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要發現事物的發展趨勢,必然要對其進行追根溯源。從國際層麵上來看,糧食價格的上漲並非是“隨著各國人口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糧食的需求大大增加”一個原因所致,它的形成是十分複雜的,還摻雜著如“全球氣候變暖及不斷出現的災害性天氣致使的糧食減產”、“發達國家利用非常規手段獲取能源,致使糧食資源大量消耗”,以及“石油價格上漲幹擾糧食價格”等原因,正是這些因素相互作用,才產生了現在的“糧食危機”、“糧荒”!由於其形成的複雜性,致使國際上的“糧食危機”解決起來非常困難,長期無法得到妥善的處理。直至現在,世界上仍有很多地區糧食供給嚴重不足。這種情況很可能會讓國際糧食的價格不斷上漲,有很多人仍要麵臨因缺乏糧食而構成的威脅!

同時,從中國的國情來看,糧食價格也經曆了一個上漲的過程,其中有因工業化、城鎮化導致的農用耕地減少,以及農產品價格降低,影響了農民種植糧食作物的積極性而減少糧食生產造成的糧價上漲,也有在世界整體糧價壓力下而上漲的因素。但相對於國際上的糧食價格,中國的價格上漲是穩健而緩慢的,總體來看,是基本保持著小幅度的增長。

麵對這種情況,有人認為,國際上的糧價攀升是不可避免了,有些地區嚴重缺糧的現象一直無法得到緩解,必然會推動糧價上漲,但中國的情況還是比較樂觀的。中國糧食的產量一直數量較大且保持穩定,目前並不會出現糧食危機。從2004年起,連續四年的糧食豐收為中國積累了足夠的糧食,而且糧食的庫存消費比一向遠遠高於國際公認的糧食安全線水平——根據國際糧農組織的相關標準,中國能夠保證絕大多數國民能在任何時候買到相應的糧食——這些都說明了中國有保障糧食安全的實力。此外,國家糧食局副局長曾麗瑛更表示,當前我國糧食供求基本平衡,糧食庫存充足,具有良好的糧食供給潛力,能夠滿足未來發展的需求。

通過上麵的分析,老百姓可以安心了。雖然迫於國際糧價不斷攀升的壓力(有專家預測),中國的糧食價格仍會有輕緩上漲趨勢,但我國整體的糧食形勢還是比較好的,糧食的產出也在不斷增加,沒有必要擔心中國會陷入“糧食旋渦”,更不必無端慌亂,而應當坦然麵對糧價的小幅上升;否則,不但可能因人們的恐慌及其他因素造成糧價上升,也很可能會對經濟和生活產生不必要的危害。

比鄰而居:麥當勞與肯德基——規模效應

麥當勞與肯德基經常比鄰而居,有麥當勞的地方就會有肯德基。這樣選址會不會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會不會造成各超市或商家利潤的下降呢?

假定市場上有甲、乙兩個超市,他們向消費者提供的是相同的商品和服務,兩者具有優勢互補關係;假定甲、乙兩個超市的行為目標都是為了在理性的基礎上謀求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假定甲、乙兩個超市的經營成本是一致的並且沒有發生“共謀”;假如甲、乙都選擇分散經營,他們各自經營所獲得的利潤各為3個單位。如果甲選擇與其他超市聚合經營,乙選擇分散經營,他們各自經營所獲得的利潤分別為5個單位和1個單位,總效用還是6個單位。

這是因為聚合經營能夠聚集“人氣”,形成“馬太效應”,從而能夠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前來購買,進而使企業獲得更多的利益。分散經營使企業無法獲得與其他企業的資源共享優勢,市場風險明顯增大,所以獲利能力下降。同理,若甲選擇分散經營,乙選擇聚合經營,他們各自經營所獲得的利潤分別為1個單位和5個單位。而甲、乙兩家超市都選擇聚合經營時,由於兩家企業可以發揮互補優勢,所以,兩者的利潤都會增加為8個單位。

經常光顧麥當勞或肯德基的快樂一族們不難發現這樣一種現象,麥當勞與肯德基這兩家店一般在同一條街上選址,或相隔不到100米的對麵或同街相鄰門麵。大多數超市的布局也同樣存在這樣的現象,如在北京某道路兩側相距不遠處,就駐紮了國美、蘇寧等幾大連鎖家電的8家門店。從一般角度考慮,集結在一起就存在著競爭,而許多商家偏偏喜歡聚合經營,在一個商圈中爭奪市場。

聚合選址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競爭,競爭的結果是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提升自己的競爭力,連鎖企業有個性,才有競爭力。在超市經營上要有特色,方顯個性,這就要求企業必須明確市場定位、深入研究消費者的需求,從產品、服務、促銷等多方麵進行改善,樹立起區別於其他門店類型和品牌的形象。如果聚合的每一個連鎖超市都能夠做到這一點,就可以發揮互補優勢,形成“磁鐵”效果,這樣不僅能夠維持現有的消費群,而且還能夠吸引新的消費者。

另外,商業的聚集會產生“規模效應”,一方麵,體現所謂的“一站式”消費,豐富的商品種類滿足了消費者降低購物成本的需求,而且同業大量聚集實現了區域最小差異化,為聚集地消費者實現比較購物建立了良好基礎;另一方麵,經營商為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謀求相對競爭優勢,會不斷進行自身調整,在通過競爭提升自己的同時讓普通消費者受益。正因為如此,聚合選址使商家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吸引更多的消費者。

而且商家在選址時一般較注意同類型競爭者的選址,往往願意與它們聚合經營。其實,商家在選址時可以考慮差異化聚合選址,如食品超市,聚合對象可選擇生鮮超市、日用品超市;綜合超市可以選擇家具超市、家電超市、醫藥超市、建材超市等,這種聚合更能發揮聚合效應。現在隨著國內居民小區的發展,商場、診所、銀行、郵局、餐廳等配套服務設施的健全備受居民小區矚目。所以連鎖超市也可以選擇診所、銀行、郵局、餐廳等作為聚合對象,這樣在連鎖門店的經營上就不存在什麼競爭,同時又為小區居民提供了便利。

飲食對社會和諧的挑戰——物質激勵

飲食怎麼會對社會的和諧構成挑戰呢?先看看下麵的這則故事:

蘇比躺在麥迪生廣場那條長凳上輾轉反側。每當雁群在夜空引吭高鳴,每當沒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跟丈夫親熱起來,每當蘇比躺在街心公園長凳上,這時候,你就知道冬天迫在眉睫了。

蘇比明白,為了抵禦寒冬,布萊克威爾島監獄是他衷心企求的。在那整整三個月不愁食宿,夥伴們意氣相投,也沒有“北風”老兒和警察老爺來糾纏不清,在蘇比看來,人生的樂趣也莫過於此了。

於是,蘇比打定主意實施自己的入獄計劃。

他先是想在哪家豪華的餐館飽餐一頓,然後聲明自己不名一錢,這就可以把自己交到警察手裏。然而,侍者嫌棄他褲子和皮鞋過於破舊,沒讓他進門。

在馬路拐角上有一家鋪子,燈光通明,大玻璃櫥窗很惹眼。蘇比撿起塊鵝卵石往大玻璃上砸去。蘇比站定了不動,笑著看警察等這抓他走。警察認為他連個證人都算不上,沒人會這麼蠢。轉而去追一個趕車的人去了。

接著,蘇比想通過調戲一個衣著簡樸頗為討人喜歡的年輕女子來引起不遠處警察的注意。

“啊哈,我說,貝蒂麗亞!你不是說要到我院子裏去玩兒嗎?”

“可不是嗎,邁克,”她興致勃勃地說,“不過你先得破費給我買杯貓尿。要不是那巡警老盯著,我早就要跟你搭腔了。”

沒想到她竟反過來勾引起了蘇比。

看來他的自由是命中注定的了。情急之下,蘇比拿了一位衣冠楚楚的紳士的一把綢傘。為了能給自己的罪名加重一些,蘇比和上前要傘的紳士爭執了起來。沒想到這位紳士倒心慌了,拱手把傘給了蘇比,原來這把傘來路不正。

最後,蘇比受到從教堂飄出來的讚美詩的“感召”想從善。半路跳出來一個警察認為,一個流浪漢絕不會與教堂周圍幽靜的環境、柔和的燈光、動人的音樂有聯係。蘇比因為閑蕩的罪名被捕了。

第二天早上,警察局法庭上的推事宣判道:“布萊克威爾島,三個月。”

歐·亨利的小說《警察與讚美詩》矛頭直指當時美國社會,真實地反映了不明是非、顛倒黑白的社會現實。流浪漢蘇比在冬季來臨時,為了解決自己的食宿溫飽問題,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實施自己的犯罪行為。據媒體報道,日本在押犯人有百分之十是老年人,而大多數犯罪根源是對社會福利保障的不滿。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奔波勞累,其目的隻有一個,即最大限度地占有物質資料——吃好喝好。當人們的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往往會走向犯罪。

1935年,時任的紐約市長拉古迪亞在紐約貧民區法庭旁聽了一樁麵包偷竊案庭審。

犯罪嫌疑人是一位老太太。當法官問老太太偷麵包的動機時,老太太囁嚅著回答:“我需要麵包來喂養我那幾個餓著肚子的孫子,要知道,他們已經兩天沒吃到任何東西了。”最後法官裁定,為了維護法律的權威與尊嚴,老太太必須選擇10美元的罰款,或是10天的拘役。顯然,這位窮苦老太太根本掏不出10美元,因此她隻能“選擇”拘役。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審判結束後,拉古迪亞從旁聽席上站起身,脫下自己的帽子,往裏麵放進10美元,然後麵向旁聽席上的人說:“現在,請每個人另交50美分的罰金,這是我們為自己的冷漠所付的費用,以處罰我們生活在一個要老祖母去偷麵包來喂養孫子的城市與社區。”

一時眾人麵麵相覷……

隨後,每個人都默默地從衣袋裏掏出了50美分。

在物質資料短缺的情況下,人們往往會有兩種不同的反應:一種是非法的,即犯罪;另外一種是合法的,即在有效的激勵製度安排下,通過自己超額的合法勞動以謀得更多的物質利益。

麗娜小姐是加利福尼亞矽穀的一名員工,她典型的一天是這樣度過的:白天工作12個小時後,晚上9點鍛煉身體,然後接著工作。這就是她一貫的作息安排,並且常年如此。

由於麗娜是電腦遊戲光盤製作部門的經理。所以,她每周平均工作的時間大約為一百個小時。令人佩服的是,她根本不需要遵守嚴格的時間規定,而隻在自己想工作的時候工作,可大多數時候裏,她都選擇了自覺地工作。

是什麼可以激勵著她過這樣一種生活的呢?原來,在矽穀,人們有著層出不窮的機會。這就為每一個工作者提供了強大的激勵機製。例如,在這裏,最常用的激勵因素是金錢。在今天,矽穀有30%以上的公司給員工以股權。因此,在這一行業中,短時間內暴富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且即使有人賺不到錢,他能得到的基本補償金也是非常誘人。以矽穀的軟件、半導體工人為例,他們每年平均可以得到7萬美元的補償金,而美國普通工人平均每年隻有2.7萬美元!

可見,物質資料在整個社會民眾的生活中占有第一位的前提地位,而如果我們在進行物質資料分配時能做到盡量實現社會公平,並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社會激勵製度,這無疑有利於整個社會的安定,也有利於和諧社會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