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平凡不是借口,方法才是捷徑(2 / 3)

林達剛到哈羅啤酒廠時,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年輕人,但他卻相信憑借自己的智慧一定能夠做出不同尋常的事情。

那時的哈羅啤酒廠正一年年減產,因為銷售不景氣而沒有錢在電視或者報紙上做廣告。做銷售員的林達多次建議廠長到電視台做一次演講或者廣告,都被廠長拒絕了。林達決定冒險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於是他貸款承包了廠裏的銷售工作。他徘徊在布魯塞爾市中心的於連廣場,思考著怎樣做一個最省錢的廣告。這天正是感恩節,雖然已是深夜了,但廣場上還有很多歡快的人們,廣場中心撒尿的男孩銅像就是因挽救城市而聞名於世的小英雄於連,當然銅像撒出的“尿”是自來水。廣場上一群調皮的孩子用自己喝空的礦泉水瓶子去接銅像裏“尿”出的自來水潑灑對方,他們的調皮激發了林達的靈感。

第二天,路過廣場的人們發現於連的尿變成了色澤金黃、泡沫泛起的哈羅啤酒。銅像旁邊的大廣告牌子上寫著“哈羅啤酒免費品嚐”的字樣。一傳十,十傳百,全市老百姓都從家裏拿自己的瓶子、杯子排成長隊去接啤酒喝。電視台、報紙、廣播電台也爭相報道,林達沒花一分錢就把哈羅啤酒的廣告成功地做上了電視和報紙。該年度的哈羅啤酒銷售產量比往年提升了1.8倍,而這自然也給林達帶來了一筆不小的收益。

林達成了聞名布魯塞爾的銷售專家,而他的經驗就是:標新立異。

《孫子兵法》雲:“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如果我們在生活或者工作中,能經常做到不按牌理“出牌”,就有可能取得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善於用創新的思路和方法去解決工作中的問題和困難,是一個人實現個人價值的根本,更是一個企業保持旺盛競爭力的保障。企業永遠歡迎主動尋找方法,能創新地挑戰困難的員工,這樣的人才才是企業最寶貴的財富。

3.不走尋常路

很多人認為走大多數人走過的路不會錯,但是,雖然不會犯錯,但也不能創造更多的價值,而是大多數人走的路未必就適合自己,或許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會更容易成功。

絕大部分“拾荒者”一天東奔西跑,也掙不了幾個錢,日子久了,他們覺得能填飽肚子就行了。可“收破爛”的王洪懷卻愛想一些問題,顯得不夠本分。

有一天他突發奇想:收一個易拉罐,才賺幾分錢。如果將它熔化了,作為金屬材料賣,是否可以多賣些錢呢?

於是,他把一個空罐剪碎,並把它熔化成一塊指甲大小的銀灰色金屬,裝進自己自行車的鈴蓋裏,然後花了600元在市有色金屬研究所做了化驗。

化驗結果出來了,這是一種很貴重的鋁鎂合金!當時市場上的鋁鎂合金價格,每噸在14000元至18000元之間,每個空易拉罐重18.5克,54000個就是1噸。這樣算下來,賣熔化後的材料比直接賣易拉罐要多賺六七倍的錢。於是,他決定回收易拉罐熔煉。為了多收易拉罐,他把回收價格從每個幾分錢提高到每個一角四分錢,又將回收價格以及指定收購地點印在卡片上,向所有的拾荒人散發。

僅僅半個月,他就回收了13萬個廢易拉罐,足足兩噸半。

向他提供易拉罐的同行們卸完貨仍然又去拾破爛,而王洪懷則立即辦了一個金屬再生加工廠。

1年內,加工廠用空易拉罐煉出了240多噸鋁錠,3年內,他賺了270多萬元。

若要使自己卓然於眾人之列,就要比別人更懂得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從看似普通的事物中看出不尋常,想他人所不敢想,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積極開辟新路。隻有這樣,才能比別人站得更高,走得更遠。

少點小聰明,多點大智慧

要解決問題,固然需要聰明,但更需要大智慧。有的人自認為聰明,結果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輕則喪失機會,重則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

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做到少點小聰明,多點大智慧,善於抓住機會,從而實現個人價值。

1.不要聰明反被聰明誤

德國著名詩人歌德說:“傻瓜和聰明人都是同樣沒有危險的,危險的是半傻不傻和半聰明不聰明的人。”

“半傻不傻和半聰明不聰明的人”其實就是指那些愛耍小聰明的人。聰明是件好事,可是喜歡耍小聰明,卻未必是件好事。愛耍小聰明的人,往往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曾經有一個很優秀的年輕人到某軟件開發公司去應聘,他與該公司的副總裁一見麵,就說:“我到這裏來還給你帶了個見麵禮。”

“什麼東西?”

“是我在以前公司開發的一個新軟件。”

結果,就是因為這句話,這位副總裁決定不聘用他。

在該副總裁看來,今天他可以為個人利益出賣以前的公司,那麼他也可能會帶走本公司的東西。這樣的人,絕不可以錄用。可見,光靠聰明是不夠的,品質往往顯得更重要。

在職場中,這樣的人並不少見。他們這樣做,可能會給自己帶來一時的利益,但從長遠來看,卻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有大智慧的人,不僅在工作中會想辦法、有辦法,而且在為人處世中,也懂得堅持應有的道德底線,知道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

2.方法是技巧,而不是投機取巧

技巧是成功的手段,而投機取巧則是欺騙的伎倆,兩者的關係,從長遠來看,不言而喻。

一對夫妻開了家燒酒店。丈夫是個老實人,為人真誠、熱情,燒製的酒也好,人稱“小茅台”。有道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一傳十,十傳百,酒店生意興隆,常常供不應求。為了擴大生產規模,丈夫決定外出購買設備。臨行前,他把酒店的事都交給了妻子。幾天後,丈夫歸來,妻子說:“我知道了做生意的秘訣。這幾天我賺的錢比過去一個月掙的還多。秘訣就是,我在酒裏兌了水。”丈夫給了妻子一記重重的耳光,他知道妻子這種坑害顧客的行為,將他們苦心經營的酒店的牌子砸了。“酒裏兌水”的事情被顧客發現後,酒店的生意日漸冷清,最後不得不關門停業。

那些貪小便宜、耍小聰明的人最終會因小失大。中國有“勿以惡小而為之”的古訓,值得所有人借鑒。

有些人本來有才華與能力,但是由於沒有養成踏實求真的好習慣,總是無法取得應有的成績。一個人一旦養成投機取巧的習慣,品格就會大打折扣,因而他在做事做人方麵也會表現出不夠踏實的一麵。生活中的各種實例生動地證明了這樣一個道理:無論事情大小,如果總是試圖投機取巧,可能表麵上看來會節約一些時間和精力,但結果往往會浪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和錢財。

方法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智慧、一種路徑、一種技巧,但這並不意味著掌握了正確的方法之後就可以投機取巧、偷工減料。要解決好工作中的問題,還應當有下苦功的毅力和決心。

3.與團隊一起成功

一位哲人說過:“我手上有一個蘋果,你手上也有一個蘋果,兩個蘋果交換後還是每人一個蘋果;但是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那兩種思想交換後就不再是每人隻有一種思想了。”

有個人在臨終前遇到接他去天堂的天使,他向天使要求道:“我從來沒見過天堂與地獄是什麼樣子,你可不可以帶我到這兩個地方參觀一下?”

於是,這個人跟隨天使來到了地獄,在他們麵前出現一張很大的餐桌,桌上擺滿了豐盛佳肴。

“地獄的生活看起來還不錯!沒有想象中的悲慘!”這個人很疑惑地問天使。“不用急,你再繼續看下去。”

過了一會兒,用餐的時間到了,隻見一群骨瘦如柴的餓鬼魚貫入座。每個人手上拿著一雙長十幾尺的筷子。每個人都用盡了各種方法,嚐試用手中的筷子去夾菜吃,可是由於筷子實在太長了,最後每個人都吃不到東西。

“實在是太悲慘了,他們怎麼可以這樣對待這些人呢?給他們食物的誘惑,卻又不給他們吃。”

“你真覺得很悲慘嗎?我再帶你到天堂看看。”到了天堂,同樣的情景,同樣的滿桌佳肴,每個人同樣用一雙長十幾尺的長筷子。不同的是,圍著餐桌吃飯的是一群長得白白胖胖的可愛的人們。他們同樣用很長的筷子夾菜,不同的是,他們用自己的筷子喂對麵的人吃菜,而對方也喂他們吃,因此每個人都吃得很愉快。

天堂與地獄的區別就是,天堂裏的人都不是獨善其身,各顧各地行動,每個人都將所有人能吃到飯作為自己的責任,否則就會讓天堂也成了“吃不到飯”的地獄。

個人的力量是非常薄弱,但如果和團隊手連手、肩並肩,就有可能取得個人無法獲得的成功,所以個人要善於和團隊一起發展。

一加一等於二,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算術題,但是用在人與人的團結合作上,就不再是一加一等於二了,可能是一加一等於三、等於四、等於五……

隨著專業化分工的越來越細,競爭更加激烈,單靠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完成大量的工作的。但如果能將自己的能力與別人的能力結合起來,往往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與團隊共同成長,這是一種大智慧。要知道,團隊的成功其實也是團隊中每個人的成功,團隊中每個成員的發展,也就是團隊的發展!

附錄:優秀員工一定要掌握的十二種工作方法

平麵思維:破解習慣性思維

【思維導讀】

何為“平麵思維”方法?著名思維學家德·波諾的解釋是:“平麵”針對“縱向”而言。

縱向思維主要依托邏輯,隻是沿著一條固定的思路走下去,而平麵則偏向多思路地進行思考。為此,他打了一個通俗的比方:在一個地方打井,卻老打不出水來。用縱向思考的人,隻會嫌自己打得不夠努力,而增加努力程度;而用平麵思維法思考的人,則考慮很可能是選擇的打井的地方不對,或者打井的地方根本就沒有水,所以與其在這個地方努力,不如另外尋找一個更容易出水的地方打井。

用“縱向”思維的人總是放棄別的可能性,所以大大限製了創造力;用“平麵”思維的人則不斷探索其他可能性,所以更有創造力。

世界上之所以每天都有很多人碰壁,是因為他們都千篇一律、規範雷同地運作,習慣固定的思維模式,使生活成為機械化的程序。而這種習慣性思維越多,人的個性也就越萎縮。受習慣性思維支配的人,在處理或解決問題時,往往機械呆板。其實在很多時候,更需要“平麵思維”,隻要稍微改變一下自己的思維結構,就會解決許多麻煩的事。

【活學活用】

20世紀50年代中期,鬆下電器與日本生產電器精品的大孤製造廠合資,設立了大孤電器精品公司,製造電風扇。當時,鬆下幸之助委任鬆下電器公司的西田千秋為總經理,自己任顧問。

這家公司的前身是專做電風扇的,後來開發了民用排風扇。但即使如此,產品還是顯得很單一。西田千秋準備開發新的產品,試著探詢鬆下的意見。鬆下對他說:“隻做風的生意就可以了。”

當時鬆下的想法,是想讓鬆下電器的附屬公司盡可能專業化,以圖有所突破。可是鬆下電器的電風扇製造已經做得相當卓越,頗有餘力開發新的領域。盡管如此,西田得到的仍是鬆下否定的回答。

然而,西田並未因鬆下這樣的回答而灰心喪氣。他的思維極其靈活與敏捷,他緊盯住鬆下問道:“隻要是與風有關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嗎?”

鬆下並未細想西田此話的真正意思,從表麵上感覺與自己的指示吻合,便回答說:“當然可以。”

5年之後,鬆下又到這家工廠觀察,看到廠裏正在生產暖風機,便問西田:“這是電風扇嗎?”西田說:“不是,但它和風有關,電風扇是冷風,這個是暖風。你說過要我們做風的生意,這難道不是嗎?”

後來,西田千秋一手創建的鬆下精工的風家族,品種變得越來越多。除了電風扇、排風扇、暖風機、鼓風機之外,還有果園和茶圃防霜用的換氣扇、培養香菇用的調溫換氣扇、家禽養殖業的棚舍調溫係統……西田千秋隻做風的生意,就為鬆下公司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

類比思維:訓練舉一反三的能力

【思維導讀】

所謂類比思維方法,是指從兩個或兩類對象具有某些相似或相同的屬性事實出發,推出其中一個對象可能具有另一個或另一類對象已經具有的其他屬性的思維方法。該方法是許多知名人士常用的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由這種方法所得出的結論,雖然不一定很可靠、精確,但富有創造性,往往能將人們帶入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並給予很多啟發。

類比思維法是解決陌生問題的一種常用策略。該方法的重點在於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將陌生的、不熟悉的問題與已經解決了的熟悉的問題或其他相似事物進行類比,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類比思維方法具有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科學史上的很多重大發現和發明,往往發端於類比思維方法,該方法被譽為科學活動中的“偉大的引路人”。

【活學活用】

世界上誕生的第一輛自行車,輪子是由木頭做的,沒有輪胎,騎起來顛簸得厲害,一不留神就會摔跤。

大約70年後,蘇格蘭有一個名叫鄧祿普的醫生,因為一天兒子騎自行車摔得頭破血流,於是萌發了改進自行車的念頭,但是卻苦於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方式。

一天,他握著橡膠水管給花草澆水。水管因為有水通過而鼓脹起來,他握緊又鬆開,覺得水管很有彈性。突然,他心中一動:把灌了水的橡膠管安在自行車的軲轆上,這樣輪子就有了彈性,就不容易顛簸了。果然,由此,鄧祿普發明了輪胎。

側向思維:挖掘次要地方的價值

【思維導讀】

側向思維與正向思維不一樣,正向思維遇到問題,是從正麵去想,但是側向思維是避開問題的鋒芒,從側麵去想,是在最不起眼的地方,也就是次要的地方,多做文章。

塞正通側,有意不走“正路”,塞住走“正”的可能,卻在側向開辟道路,以達到更理想的效果,這就是從側向找價值。“側向突出”的關鍵在“突出”,即充分挖掘獨特的側向價值,並發揚光大。

當問題出現時,如果別人都是從正麵的角度去審視,那麼,你不妨去關注與此相關的側麵現象,說不定可以從中挖掘出獨特的解決方法。

【活學活用】

日本電影公司要開一家新的電影院,可是新電影院的地址一直遲遲無法確實,幾個高級管理者提出的地點都不理想,計劃被迫延期。

這時,一位高級管理者帶領自己的下屬到將要開設電影院的城市的警察局進行調查。調查的目標十分簡單:哪個地方平時丟錢包最多,然後就選擇丟錢包最多的地方開電影院。理由是,錢包丟失最多的地方,就是人流量最大,消費活動最旺盛的地方。

結果證明,這個選擇非常正確,這家電影院成了電影公司開設的眾多電影院中最火的一家。

逆向思維:反向角度思考問題

【思維導讀】

所謂逆向思維方法,是指人們為達到一定目標,從相反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或是從問題想要得出的結果推導必須具備的條件,從中引導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人類的思維具有方向性,存在著正向與反向的差異,由此產生了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兩種形式。很多時候,對問題隻從一個角度去想,很可能進入死胡同,因為事實也許存在完全相反的可能;有時,問題實在很棘手,從正麵無法解決。這時,假如探尋逆向可能,往往會有出乎意料的結果。

逆向思維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方式,能將不利條件變為有利條件,將缺點變為潛在動力,出其不意地將自身的劣勢變為優勢。優秀的人應該具備逆向思維能力和突破傳統觀念的勇氣,這樣才能在常人認為不可能的事情中抓住機會,獲得發展。

【活學活用】

1820年,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物理教授奧斯特,通過多次實驗證實電流存在磁效應。這一發現傳到歐洲大陸後,吸引了許多人參加電磁學的研究。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懷著極大的興趣重複了奧斯特的實驗。果然,隻要導線通上電流,導線附近的磁針立即會發生偏轉,他被這種奇異現象所吸引。

當時,德國古典哲學中的辯證思想已傳入英國,法拉第受其影響,認為電和磁之間必然存在聯係並且能相互轉化。他想既然電能產生磁場,那麼磁場應該也能產生電。為了使這種設想能夠實現,他從1821年開始做磁產生電的實驗。幾次實驗都失敗了,但他堅信,從反向思考問題的方法是正確的,並繼續堅持這一思維方式。

10年後,法拉第設計了一種新的實驗,他把一塊條形磁鐵插入一隻纏著導線的空心圓筒裏,結果導線兩端連接的電流計上的指針發生了微弱的轉動,電流產生了!隨後,他又完成了各種各樣的實驗,如兩個線圈相對運動,磁作用力的變化同樣也能產生電流。

法拉第10多年的不懈努力並沒有白費,1831年他提出了著名的電磁感應定律,並根據這一理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發電裝置。

質疑思維:懷疑一切,獨立思考

【思維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