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平凡不是借口,方法才是捷徑
失敗,沒有任何借口
在工作中,每個人都應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工作,以求獲得成功,而不是浪費時間為失敗尋找借口以博取別人的同情。
常找借口的人很難獲得成功,成功的人永遠在尋找方法,失敗的人永遠在尋找借口。
1.借口是失敗的溫床
人們往往習慣於為沒有完成的事想方設法地尋找借口,並總是能想出各種各樣的理由為任務未能按計劃完成而辯解。
找借口是一種不好的習慣。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時不積極、主動地想方法加以解決,工作就會變得拖遝且毫無效率。找借口隻是為了把自己的失敗或過失掩蓋,人為地製造一個暫時安全的角落。但長此以往,借口就會變成一種習慣,人就會疏於努力,爭取成功,最終走向失敗。
再天衣無縫的借口對事情的發展都沒有任何作用,不如仔細想想下一步該怎樣做。在實際的工作中,每一個人都應當貫徹“沒有任何借口”的思想。遇到問題時,多花時間去尋找解決方案,以平和的心態,多做實事,總會找到方法解決問題。
把“沒有任何借口”作為自己行為準則的人,擁有迎難而上的決心、堅韌的毅力、完美的執行力及在限定時間內把握每分每秒完成任務的信念。
借口是失敗的溫床,工作中沒有借口,人生中沒有借口,失敗沒有借口,成功不屬於那些尋找借口的人!
2.拋棄借口,邁出成功的第一步
生活中經常有這樣一些人,他們有很多令人沮喪和不幸的記憶,他們的頭腦中充滿了消極,充滿了那些讓人悲傷、痛苦和感到恥辱的事,以至於得不到一刻的平靜和快樂。“如果我那樣做的話,事情就不會像現在這樣發生了。”一些生意人想著昨天的生意而歎息道。而當他以過去不好經曆為前進的借口時,他可能錯過了今天生意上更大的機會。
許多人要是沒有遇到失敗,就不會發現自己真正的才幹。他們若不遇到極大的挫折和打擊,就不知道怎樣發掘自己內部貯藏的能量。
一天夜裏,一場雷電引發的山火燒毀了美麗的“萬木莊園”,莊園的主人邁克陷入了絕望中。麵對如此大的打擊,他痛苦萬分,閉門不出,茶飯不思。
轉眼間,一個多月過去了,年已古稀的外祖母見他還陷在悲痛之中不能自拔,就對他說:“孩子,莊園變成了廢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眼睛失去了光澤,一天一天地老去。一雙老去的眼睛,怎麼能看得見希望呢?”
在外祖母的勸說下,邁克決定出去走走。他一個人走出莊園,漫無目的地在街上閑逛。在一條街道的拐彎處,他看到一家店鋪門前人頭攢動。原來是一些家庭主婦正在排隊購買木炭。那一塊塊躺在紙箱裏的木炭讓邁克的眼睛一亮,他看到了一線希望,急忙興衝衝地向家中走去。
在接下來的兩個星期裏,邁克雇了幾名燒炭工,將莊園裏燒焦的樹木加工成優質的木炭,然後送到集市上的木炭經銷店裏出售。
很快,木炭就被搶購一空,他因此得到了一筆不菲的收入,並用這筆收入購買了一大批新樹苗。
幾年以後,“萬木莊園”再度綠意盎然。
失敗是對人內心的考驗。在遭受失敗和挫折時,沒有勇氣繼續奮鬥、自認失敗的人,將會使之前所有的努力付諸東流;而毫無畏懼,勇往直前、永不放棄的人,則會讓自己的人生燦爛和輝煌。
愛默生說:“偉大人物最明顯的標誌,就是堅定的意誌,不管環境變化到何種地步,他的初衷與希望,仍然不會有絲毫改變,而終至克服障礙,以達到所企望的目的。”卡耐基說:“跌倒了再站起來,在失敗中求勝利。”在工作中,我們會遇到很多困難,隻有勇敢地去麵對,並努力尋找解決的方法,才會使自己取得良好的成績。
3.告別借口,向工作中的“惡習”宣戰
一個富有責任感的人,不會為自己找借口,因為他知道借口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告別借口,向工作中的“惡習”宣戰,積極尋找問題的關鍵和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一個被下屬的“借口”搞得不勝其煩的經理在辦公室門上貼了這樣的標語:“這裏是‘無借口區’。”他宣布,本月是“無借口月”,並告訴所有人:“在本月,任何人在複命時隻解決問題,堅決不找借口。”
這時,一個顧客打來電話抱怨該送的貨遲到了,物流經理說:“的確如此,貨遲了,下次再也不會發生了。”隨後他安撫顧客,並承諾補償。掛斷電話後,他說自己本來準備向顧客解釋遲到的原因,但想到9月是“無借口月”,也就沒有找借口。
後來這位顧客向公司總裁寫了一封信,評價了在解決問題時他得到的出色服務。他說,沒有聽到千篇一律的托詞令他感到意外,他讚賞公司的“無借口”運動是一項偉大的運動。
找借口塑造了平庸的人。每個人都應該像故事中的經理一樣,為自己設立“無借口區”,徹底摒棄借口。不找借口的人,才能成為優秀的人。
把“沒有任何借口”作為一種宣言,幫助我們強化對“絕不找借口”的理解。每天早上醒來後,對著鏡子大聲朗讀“沒有任何借口”或“不找任何借口”的宣言,用以糾正生活上的惡習,提高工作效率。
找到方法,變問題為機會
工作中很多棘手的,困難的問題,並不是真正的那麼難以解決,隻是由於人們畏懼困難而不願積極想辦法解決。
事實上,隻要找到方法,許多難題將有可能變成成功的有利條件,創造更多可以脫穎而出的機會。因此在工作中,我們要主動尋找更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最終獲得成功。
1.把“NO”變為“ON”
在人們的傳統思維中,工作存在許多禁區,這不能做,那不能想,許多事情都被貼上了“NO”的標簽。但思路靈活的人則會向這一思維挑戰,挑戰工作的“不可能”,把“NO”變成“ON”。
當一件人人都覺得“不可能做到”的艱難工作擺在你麵前時,不要抱著“避之唯恐不及”的態度,不要花時間去設想最糟糕的結局,也不要不斷重複“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念頭——這等於在預演失敗。
20世紀80年代之前,中國香港的經濟命脈是由英資企業所控製。九龍倉是香港最大的碼頭,一直由香港四大財團之一的怡和洋行(英資)所控製。
包玉剛經營船運20餘載,深知碼頭的價值,所以他減船登陸的第一步就選擇了九龍倉。包玉剛僅用80多天時間就控製了30%九龍倉股權,怡和洋行的股權卻隻有20%。怡和大驚失色立即組織反撲,在一個周五股市收盤之後,突然宣布將以空前優惠的價格收購九龍倉股份至49%。而此時,包玉剛正在巴黎出差。如果包玉剛準備反收購,就必須在周六、周日銀行休假日內,籌集20多億港元現金。這在當時的情形下,幾乎是不可能的。
周一上午開盤,被稱為香港最大的一次收購戰打響,但不到一小時戰鬥便結束了。證券商報價23億港元,包玉剛當即開出一張23億港元的巨額支票。怡和麵對包玉剛排山倒海般的收購攻勢毫無還手之力。至此,包玉剛持九龍倉49%的股權,穩獲控股地位,一躍成為九龍倉首任華人主席。
包玉剛是如何創造奇跡,在周末兩日內籌到20多億港元的現金呢?原來,包玉剛先後聯係了9家金融機構,他們不約而同地表示全力支持他的行動,特別是中國香港華美銀行,就在周一上午展開收購時,還給包玉剛送來信函,允諾可為他提供1億美金的貸款,並且無須擔保。
如果你認為某項任務不可能完成,大腦就會為你找出種種完不成的理由;如果你相信這項任務可以完成,大腦就會幫你找出能做到的種種方法。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隻要你無所畏懼,積極尋找解決方案,就可能把“NO”變成“ON”。
2.找到正確方法,避免一味蠻幹
很多人認為隻要有執著的態度就可以獲得成功,但是隻有執著沒有正確的方法,那隻能是蠻幹,並不能保證成功,有時甚至還會導致失敗。因此,找到正確的方法才是關鍵。
一個女孩最近在減肥,她一直認為自己發胖是因為吃的食物太多,所以,從決定減肥時起便開始節食。她每天的主食絕不超過二兩,其餘皆用水果、蔬菜來代替。然而,兩個月之後,她的脂肪就像舍不得離開她一樣,牢牢地附在她的身上,可由於營養不良,她已變得比較虛弱,爬三層的樓梯都會氣喘籲籲。
盡管這樣,她仍認為是自己堅持的時間太短,又過了一個月,情況還是那樣。沒有辦法,家人把她拉到了醫院,征求醫生的意見。醫生告訴她,減肥是要講科學、講方法的,不能隻靠節食,還要結合運動,並保持心情舒暢。
女孩聽了醫生的話,意識到曾經的“堅持”都是不科學的。按照醫生教的方法,她每天堅持鍛煉,適當節食,並通過聽音樂等方式愉悅心情。現在,她減肥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屢見不鮮。不止減肥要講方法,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講究方式方法。銷售經理經常對業務受挫的推銷員說:“再多跑幾家客戶!”父母常對拚命讀書的孩子說:“再努力一些!”建議雖然很好,卻有一個漏洞,那就是忽視了正確方法的重要性。就像有人曾經問一位高爾夫球高手:“我是不是要多做練習?”高爾夫球高手卻回答道:“不,如果你不先把揮杆的要領掌握好,再多的練習也沒用。”
在工作中,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在遇到難題的時候,絕對不應該一味蠻幹,而要多開動腦筋,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辦法。
3.一切皆有可能
工作中許多事情我們都能做到,但是我們不相信自己能夠做到,其實,如果能夠堅持不懈地前進,就一切皆有可能。
被譽為“打工皇後”的吳士宏,在1985年時還是一名小護士,後來她學了一年半的英語,就壯著膽子到IBM去應聘。那時的她,站在長城飯店的玻璃轉門外,足足用了5分鍾的時間來觀察別人怎麼從容地步入這扇神奇的大門。
兩輪的筆試和一次口試,吳士宏都順利通過了。麵試進行得也很順利。最後,主考官問她:“你會不會打字?”
“會!”吳士宏條件反射般地說。
“你一分鍾能打多少字?”
“您的要求是多少?”
主考官說了一個數字,吳士宏馬上承諾說可以。她環顧四周,發現考場並沒有打字機,果然考官說下次再考打字。
實際上,吳士宏從未摸過打字機。麵試結束,她飛也似的跑了出去,找親友借了170元錢買了一台打字機,沒日沒夜地練習了一個星期。雙手累得連吃飯都拿不住筷子,但她竟奇跡般達到了考官說的要求。
在困難麵前必須要樹立“我相信自己能行”的信念。不管在什麼情況下,盡可能用“可能”來代替“不可能”。
隻要善於尋找新思路,能用正確的方法,一切就皆有可能。
遲幹不如早幹,蠻幹不如巧幹
曾經有人這樣形容現代人的競爭環境:“每一條跑道上都擠滿了參賽選手,每一個行業都擠滿了競爭對手。”在擁擠的行業競爭通道中,怎樣才能成為令人羨慕的領跑者呢?最簡捷的方法就是:遲幹不如早幹,蠻幹不如巧幹。
甘於平庸的人並不能稱得上對自己負責。把“早幹”和“巧幹”當成自己的工作標準,不斷告訴自己“我能夠做得更好”,並鞭策自己不斷進步,才能充分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將工作做得盡善盡美。
1.馬上行動
有一位滿腦子都是智慧的教授與一位文盲相鄰而居。盡管兩人知識水平、性格等有天壤之別,但兩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盡快富裕起來。
每天,教授蹺著二郎腿大談特談他的致富經,文盲在旁虔誠地聽著,他非常欽佩教授的學識與智慧,並且開始依著教授的致富設想去行動。
若幹年後,文盲成了一位百萬富翁,而教授還在空談他的致富理論。
這則故事形象地說明了做事不能隻停留在言語上,優秀員工的最佳表現總是在行動上,而不是在嘴上。因此,在職場中,不要成為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工作中,一旦確定任務和目標,就要馬上付諸行動。否則,機遇就會在你的猶豫不決中溜走。高效的執行力是通往成功的途徑。
“馬上行動”則是高效執行的保障,應該成為做事的正確態度。現在是一個講究效率的時代,在風雲變幻的現代社會中,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稍有遲疑,就可能使原來非常傑出的構想,變得一文不值。因此,想到就立即付諸行動。
很多人之所以能夠成功,就在於他們審時度勢之後能立即付諸行動,“現在就幹,馬上行動”是他們的口頭禪。
2.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
芬蘭有句諺語:“寧可花一天好好思考,也不要用一周時間徒勞蠻幹。”做事不能一味蠻幹,而應學會巧幹。
巧幹說明能夠摸清形勢,巧用策略,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能成大事者,大多是處變不驚,有策略、有計劃地達到自己目標的人。這些人通常能夠把握規律,抓住關鍵,集中力量去突破關鍵點,使事情事半功倍。
羅忠福在17歲時,被分配到貴州極為偏遠的大山中工作。那地方可以說是當時中國最為貧困的地區之一,挑一擔水要走幾十裏山路;有時,一個月都吃不上一口糧食,隻能靠僅有的瓜菜充饑。那時,許多知青都安於現狀,埋頭苦幹。羅忠福並不怕苦,卻不甘心自己永遠被埋沒在大山裏,他要抗爭,要抓住機會,要為自己爭出一個新的世界。
後來,他回遵義探親,無意中看到城裏有人以9角錢1斤的價格收購槐樹子,不禁想起自己插隊的大山裏到處是槐樹,何不讓農民們收集槐樹子後,以3角1斤賣給自己,然後再拿出來賣。大山裏的農民做夢也沒有想到世世代代爛在山溝裏的槐樹子還能賣錢,紛紛進山去采集。羅忠福預備了一條大麻袋,每收滿一袋槐樹子,就利用回遵義的機會運進城裏賣掉,時間一長,居然也賺了不少錢。
俄羅斯有句諺語:“巧幹能捕雄獅,蠻幹難捉蟋蟀。”好力氣也要有好頭腦,勇氣結合巧幹,才能取得成功。一個人做事,若隻知下苦功,則易走入死路,唯有三分苦加上七分巧才更容易達到目標。事實上,人們眼中的會巧幹的“懶漢”,常常是老板青睞的對象。
做任何事情,都要將“苦”與“巧”結合起來。正所謂“三分苦幹,七分巧幹”,“苦”在勤奮,“巧”在靈活地尋找思路,隻有這樣,才容易找到走向成功的捷徑。
成功必有方法,不找借口找方法
在遇到問題和困難的時候,優秀員工總能夠主動想辦法去解決,而不是找借口為失敗辯解。事實證明,不找借口找方法,不僅能夠推動企業的發展,而且,也對自身的職業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1.凡任何事都有解決方法
任何事都有解決方法,關鍵在於你是否願意運用智慧思考解決方法。在工作和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和問題,隻要你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就一定能找到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排除困難。
一家位於商業鬧市區、開業近兩年的美容店,吸引了附近一大批穩定的客戶,每天店內生意不斷,美容師難得休息,加上店老板經營有方,每月收入頗豐,利潤可觀。但由於經營場所限製,始終無法擴大經營,該店老板很想增開一家分店,可此店開張不久,投入的資金較多,手頭資金還不夠另開一間分店。
店老板苦思冥想,如何籌措到開分店的啟動資金呢?突然想到,平時不是有不少熟客都要求美容店打折、優惠嗎?自己都是很爽快地打了九折優惠。於是他靈機一動,推出10次卡和20次卡:一次性預收客戶10次美容的錢,對購買10次卡的客戶給予8折優惠;一次性預收客戶20次的錢,給予7折優惠。對於客戶來講,如果不購美容卡,一次美容要40元,如果購買10次卡(一次性支付320元,即10次×40元/次×0.8=320元),平均每次隻要32元,10次美容可以省下80元;如果購買20次卡(一次性支付560元,即20次×40元/次×0.7=560元),平均每次美容隻要28元,20次美容可以省下240元。
通過這種優惠讓利活動,吸引了許多新、老客戶購買美容卡,結果大獲成功,兩個月內,該店共收到美容預付款達7萬元,解決了開辦分店的資金缺口,同時也穩定了一批固定的客源。就是用這種辦法,店老板先後開辦了5家美容分店。
任何事情都存在解決方法,盡管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困難,但是隻要我們積極努力地去想,方法總是會有的。
2.標新立異才會贏
企業都喜歡具有創造力的、善於開辟新路的員工。不能夠用頭腦為企業創造價值的員工無法成為企業的真正需要員工。
哈羅啤酒廠位於布魯塞爾東郊,無論是廠房建築還是車間生產設備都沒有很特別的地方。但作為該廠銷售總監的林達卻是轟動歐洲的策劃人員,由他策劃的啤酒文化節曾經在歐洲多個國家盛行。當有人問林達是怎麼做哈羅啤酒的銷售時,他顯得非常得意和自信。林達說,自己和哈羅啤酒的成長經曆一樣,從開始默默無聞到後來轟動半個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