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就是對現有事物持科學的懷疑態度,以促使自己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分析、研究、改進和創新。質疑思維,是一種以審視的目光、科學的態度、求真的精神進行科學探索的科學思維方法。
古人雲:“學者先要會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為了更快捷地解決問題,就必須對前人的想法和做法加以懷疑,隻有這樣,才能夠發現前人的不足之處,才能夠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西方哲學家狄德羅曾經說過:“懷疑是走向哲學的第一步。”當我們能夠提出自己的質疑時,就說明我們對這個問題有了自己獨立的思考,在此基礎上,才能夠找到新的方法,從而以最快的速度解決問題。
【活學活用】
古代科學家亞裏士多德曾經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論斷:物體的下落速度與它們的質量成正比,越重的物體下落速度越快。一個10磅重的鐵球與一個1磅重的鐵球,從同樣的高度落下,10磅的鐵球會先著地,而且速度比1磅的鐵球快10倍。他還舉例說,鐵球的落地速度總是比鳥類羽毛快,秋天的落葉總是緩緩飄落,而成熟的蘋果卻是迅速落地的。
基於亞裏士多德的“權威論斷”和生活中的部分事實,此後的兩千多年間,幾乎沒有人懷疑過這個“真理”。
終於有一天,一個勇敢的年輕人對此提出了質疑——這個人就是伽利略,他想:如果把100磅的球和1磅的球連在一起,讓他們從高處落下,情況會怎樣呢?
於是,伽利略就在比薩斜塔上做了那個著名的自由落體實驗,實驗證明:輕重不同的物體,在相同的條件下,會同時落地。
按照亞裏士多德的理論,就會得到相反結論,這是由於鳥類羽毛體積相對較大,下落過程中其單位麵積所受到的空氣阻力遠遠超過了鐵球和蘋果,因而出現了鐵球落地快、鳥類羽毛落地慢,蘋果落地快、樹葉落地慢的現象。但這並沒有影響到伽利略自由落體定律的正確性。正是因為敢於質疑,伽利略才成為推翻亞裏士多德“權威論斷”的第一人,同時,也成為物理學中自由落體定律的發現者。
聯想思維:通過聯想尋找規律
【思維導讀】
作為形象思維的一種基本形式和方法,聯想思維是指人們在頭腦中將一種事物的形象與另一種事物的形象聯係起來,探索它們之間共同的或類似的規律,從而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方法。
作為一種極其重要的心理活動,聯想思維很早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早在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就注意並研究了這種心理活動,提出了“聯想律”:第一,接近律;第二,相似律;第三,對比律。除上述三種“聯想律”外,後人還提出了一些聯想規律,如“因果律”等。
聯想思維需要對事物進行廣泛了解,隻有對外部事物有足夠的了解,在遇到某一難題時,才會從大腦儲存的信息中發掘出聯想的事物。
許多人成功的事實表明,他們往往能抓住生活中的偶發事件,產生豐富的聯想,構築藝術作品或進行科學技術發明,如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就源於一件女子臥軌的新聞事件。魏格納從看到世界地圖聯想到大陸漂移說,貝爾從聽到吉他聲想到改裝電話機……由此可見,聯想的力量是何等驚人。
【活學活用】
非洲島國毛裏求斯大顱欖樹絕處逢生,就得益於科學家豐富的聯想。在這個國家有兩種特有的生物——渡渡鳥和大顱欖樹。在16、17世紀的時候,由於歐洲人的入侵和射殺,渡渡鳥被殺絕了,而大顱欖樹也開始逐漸減少,到了20世紀50年代,隻剩下13棵。1981年,美國生態學家堪布爾來到毛裏求斯研究這種樹木,他在測定大顱欖樹的年輪時發現,它的樹齡是300年,而這一年,正好是渡渡鳥滅絕300周年。這也就是說,渡渡鳥滅絕之時,也就是大顱欖樹不再增加之時。這個發現引起了堪布爾的興趣,他找到了一隻渡渡鳥的骨骸,發現其胃裏有幾顆大顱欖樹的果實,這說明了渡渡鳥喜歡吃這種樹的果實。
一個大膽的想法浮上了堪布爾的腦海,他認為渡渡鳥與大顱欖樹種子發芽有莫大的關係,可惜渡渡鳥已經在世界上滅絕了。但堪布爾轉而想到,像渡渡鳥那樣不會飛的大鳥還有一種仍然沒有滅絕,吐緩雞就是其中一種。於是他讓吐緩雞吃下大顱欖樹的果實,幾天後,被消化了外邊一層硬殼的種子被排出體外,堪布爾將這些種子小心翼翼地種在苗圃裏,不久之後,種子長出了綠油油的嫩芽,這種瀕臨滅絕的寶貴樹木最終絕處逢生。
邏輯思維:嚴密推理,找到切入口
【思維導讀】
愛因斯坦曾經指出,作為一名科學家,他必須是一個“嚴謹的邏輯推理者”。其實,無論是科學界還是其他行業,甚至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慣用邏輯思維來分析問題,往往可以掌握事物的本質,有效地解決問題。
邏輯思維是人腦的一種理性活動,是把對事物認識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運用概念進行判斷,再用判斷按一定邏輯關係進行推理,從而產生新的結論和思想認識。
邏輯思維是人類最基本、也是被運用最廣泛的一種思考方式。運用“邏輯思維”方法解決問題,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問題,分析其關鍵所在,找到突破口,由此入手進行有理有據的推理,作出正確的判斷,從而找到問題的答案。
【活學活用】
在河北滄州城南,曾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廟。一年運河發大水,寺廟的山門經不住洪水的衝刷而倒塌,一對大石獅子也跟著滾到了河裏。
十幾年之後,寺廟的和尚想重修山門,他們召集了許多人,想把那一對石獅子打撈上來。可是,河水終日奔流不息,隔了這麼長時間,到哪裏去找呢?
一開始,人們在山門附近的河水裏打撈,沒有找到。於是大家推測,準是讓河水衝到下遊去了。於是,眾人駕著小船往下遊打撈,尋了十幾裏路,仍沒有找到石獅子的蹤影。
教書先生聽說此事後,對打撈的人說:“你們真是不明事理,石獅子又不是碎木片兒,不是木頭,怎會被衝到下遊?石獅子堅固沉重,陷入泥沙中隻會越沉越深,你們到下遊去找,豈不是白費工夫?”
眾人聽了,都覺得有理,準備動手在山門倒塌的地方往下挖掘。
誰知人群中閃出一個老河兵,說道:“在原地方是挖不到的,應該到上遊去找。”眾人都覺得不可思議,石獅子怎麼會往上遊跑呢?
老河兵解釋道:“石獅子結實沉重,水衝不走它,但上遊來的水不斷衝擊,反而會把它靠上遊一邊的泥沙衝出一個坑來。天長日久,坑越衝越大,石獅子就會倒入坑裏。如此再衝再滾,石獅子就會像翻‘跟頭’一樣慢慢往上遊滾。往下遊去找固然不對,往河底深處去找豈不更錯?”
根據老河兵的話,人們果然在上遊數裏處找到了石獅子。
發散思維:不依常規,尋求突破
【思維導讀】
發散思維又稱輻射思維、擴散思維,是指人在思考問題時,思維會以某一點為中心,沿著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向外擴散的一種思維方式。
發散思維是一種重要的創造性思維,它不依常規,尋求變異,突破原有的知識圈,對給出的材料、信息能夠從一點向四麵八方擴散,沿著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或途徑進行分析,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的答案、設想或解決辦法。
發散思維是創意的溫床,要求人們不要固化自己的思維和評判標準,要敢於探尋所有可能的答案。
很多事情從常規思維角度去思考可能認為是辦不到、不可能實現的事情,但是運用發散思維思考問題,往往就能辦成,不可能實現的目標最終也會實現,這就是發散思維的神奇之處。
【活學活用】
一次,美國的一段長達1000公裏的電話線上,積滿了因大霧而形成的凝結物,這嚴重影響了電話通信的正常傳輸。為了盡快恢複正常通信,負責這一段線路的主管部門向社會各界緊急征求“能以最短時間清除凝結物”的方案。
有關專家和其他人員紛紛應征,提出了不少建議。主管部門對提出的這些建議都不滿意。有的做法複雜煩瑣,有的需時過長,有的花錢太多。主管部門通過新聞媒體及時將這些建議公開做了報道,希望能引起公眾的進一步關注和討論,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議來。
後來,空軍的一位飛行員提出一個方案:駕駛直升機沿電話線上空飛行,向下垂直噴射強大的氣流,以清除電話線上的大霧凝結物。這一方案最後被采納並實施,效果果然又快又好。
雙贏思維:資源共享,合作才能共贏
【思維導讀】
社會學家戴維將雙贏比做是一頓各取所需的自助餐,他認為雙贏是一種人人都是勝利者的想法,是一種既寬容又堅忍不拔的觀念。
雙贏對於一個人做事的績效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如果你在工作中是一個心胸開闊、樂於幫助別人成功和願意與他人分享榮譽的人,那麼你就不愁沒有朋友;如果你的周圍充滿了對你的成功感興趣而又希望你成功的人,你在工作中就會充滿與別人合作的熱情。這對你工作績效的提高很有幫助。
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我們隻有形成了雙贏的思維,才能成為別人樂於合作的對象。生命的河流總有曲曲折折,人生的路也不免坎坎坷坷。困難就像一塊巨大的攔路石擋在前進時必經的路途上。獨木難成林,一人難為眾,單憑自己的力量不能動它分毫。此時,唯有合作,共享資源信息,共擔風險才能產生更大的力量。
【活學活用】
通用電氣公司一名叫唐·瓊斯的員工講述了她第一次發現雙贏奧秘時的感受:
第一次發現雙贏思維的奧妙,是在我高二的時候,那時我是學校籃球隊的女籃隊員。雖然我隻是個高二學生,但是球打得相當不錯,身高也足以成為大學籃球隊的首發隊員。我有一個好朋友叫瑪琳,也是個高二學生,也被選入學校籃球隊。
我比較擅長中遠距離投球,常在10英尺外投籃,一場球打下來我能投四五個這樣的球,而這也得到了大家的讚賞。但不久後,瑪琳顯然不喜歡我在球場上成為觀眾注意的中心,於是有意讓我得不到球。無論有多好的投籃機會,瑪琳都不再將傳球給我。
一天晚上,在一場激烈的比賽之後,由於瑪琳在比賽中一直不給我球,我像以往一樣都快氣瘋了。我和爸爸談了很久,表示了我對瑪琳的憤怒。長談之後,爸爸告訴我說,他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我一得到球就傳給瑪琳。一得球就傳給瑪琳,我認為這是爸爸給我的最愚蠢的一個建議,可爸爸卻說這樣做一定有用讓我仔細想一想。我才沒費那個工夫,我知道這樣做根本沒用,將老爸的建議丟在了一邊。
很快就要打下一場比賽了,我決心讓瑪琳在比賽中出醜。我做了周密的策劃,並開始著手實施讓瑪琳丟臉的行動。當我第一次拿到球時,我聽到爸爸在觀眾席上大聲叫喊,他的嗓音低沉,盡管我在打球時非常專心,不知道身邊發生的事,但是我總是能聽到老爸低沉的嗓音。
我一拿到球,老爸就大叫:“把球傳給瑪琳!”我猶豫了一下,還是聽從了父親的建議。雖然我也可以投球,可我看見了瑪琳,便將球傳給了她。瑪琳愣了一下,然後轉身投籃,手起球落,2分。我在回防時突然產生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為另一個人的成功而由衷地感到高興。更重要的是,我知道我們的比分領先了。贏球的感覺真好!上半場我繼續同瑪琳合作,一有機會就將球傳給她。下半場我依然積極與瑪琳配合,除非適於別人投籃或由我直接投籃更好。
這場比賽我們贏了。在以後的比賽中,瑪琳開始向我傳球,而且也一樣一有機會就傳給我。我們的配合變得越來越默契,兩人之間的友誼也越來越深。在那一年的比賽中,我們贏了很多場比賽,而我們兩人也成了家鄉小鎮中的傳奇人物。當地報紙甚至專門寫了一篇有關我們兩人默契配合的報道。總的來說,我在比賽中的得分也比以前多了。
頓悟思維:不輕易放過靈感
【思維導讀】
頓悟就是靈感。頓是突然,悟是感悟。
所謂靈感,指人們在久思某一問題不得其解時,思維由於受到某種外來信息的刺激或誘導,忽然靈機一動,想出了辦法。頓悟思維是對問題的解決產生重大領悟的一種思維過程。
頓悟或靈感並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人們長期進行創新思考後出現的一種飛躍,是在邏輯思維遇到困難時發生的一種獨立的思維模式。邏輯思維要達到創新的目的,需要靈感的協助,而靈感思維的閃現,又要以邏輯思維作為前提。
在工作中常常會有這種情況:突然靈光一閃,想出了一個辦法,但仍不確定此方法是否可行。這時,你千萬不要把它輕易放過,通過縝密的思考,你也許會發現那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活學活用】
2000多年前,古希臘希洛王請人製造了一頂皇冠,他懷疑製造者摻了白銀,但由於皇冠重量與原先國王交給的黃金重量相等,因此拿不出證據,於是便請阿基米得鑒定。
由於皇冠的形狀極不規則,阿基米得在接受這個任務後,冥思苦想,不得要領。
一天,阿基米得躺入澡盆洗澡時,由於澡盆中水加得太滿,溢出了一些。
為皇冠問題困擾多日的阿基米得豁然開朗:因為一定重量銀的體積比同重量的黃金要大,如果皇冠中摻了白銀,那麼它排出的水肯定比同重量的黃金多!
想到這裏,阿基米得跳出澡盆,赤身裸體向王宮奔去,邊跑邊喊:“找到了!我找到了……”於是,科學界又多了個阿基米得定律。
換位思維:用對方的視角看待問題
【思維導讀】
換位思維方法,就是設身處地地將自己擺在對方位置上,用對方的視角看待事情的思維方法。這是一種非常有益又十分實用的方法,可以幫助你了解對手,甚至預測對方的行動。通過運用換位思維可以占領先機而獲得勝利。
由於所處的環境不同,觀點、思考的角度也會不同,對同一事物往往會得出與換位思維前不同的看法,從而也更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活學活用】
二戰末期,蘇聯紅軍突擊部隊抵達距柏林不遠的奧德河時,由於與後續部隊脫節、人員和物資都供應不上等問題,出現了十分危急的情況。
突擊部隊的統帥朱可夫苦苦思考該如何打開局麵,他問他的坦克集團軍總司令卡圖科夫說:“假如你是德軍柏林城防司令官古德裏安,手中掌握23個師,其中有7個坦克師和摩托師,朱可夫現已兵臨城下,而後繼部隊還遠在150公裏之外。在這種局麵下,你會采取怎樣的行動?”
卡圖科夫思索了一會兒,說:“如果是我,我會用坦克師從北麵發動攻擊,切斷後繼部隊來會合的通路。”
“的確,如果是我,我也會這麼做,這是難得的好機會。”於是朱可夫立即下令,第一坦克集團軍火速北上,果然一舉殲滅準備實施側翼反擊的德軍,保證了柏林戰役的勝利。
W型思維:能進能退,有退才能進
【思維導讀】
“W型思維”方法是一種以退為進、打破前進定式而主動退後的思維方法。英文字母“W”形象地表達了該思維方法的內涵所在:“W”最中間的那一點,可以看成是曆盡艱辛之後才到的新起點,或者是通過努力也許可以達到的局部成功,但是要到最右邊的那一頂點,就必須得重新跌入低穀,再上升。
遇到困難與問題,應該百折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但在具體解決難題的過程中,並不是任何時候都要一味地往前衝,撞了南牆也不懂得回頭。有時候,要學會後退。能進,也能退,這是一種大智慧。
【活學活用】
有一次,男子籃球賽的半決賽在保加利亞和捷克斯洛伐克兩隊之間進行。
這場旗鼓相當的比賽非常激烈,在離比賽結束的時間還有8秒鍾的時候,保加利亞隊領先得了兩分,而且還是他們隊開球,看來是穩操勝券了。可奇怪的是,保加利亞隊的教練憂心忡忡,而捷克斯洛伐克隊的教練卻非常開心。這是為什麼呢?原來,保加利亞隊在其他幾場比賽中的得分不如捷克隊。
算起來,這場比賽保加利亞隊必須要比捷克斯洛伐克隊多得5分才能出線,而且要在這最後的8秒鍾時間裏再得到3分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個時候,保加利亞隊的教練果斷地站起身來,要了一個暫停,他要借此機會對兩名隊員麵授策略。
比賽繼續進行。全場球迷見到這兩位保加利亞隊員開球以後,先將球帶往中場,這個時候,捷克斯洛伐克隊隊員全都很自然地退回到自己的半場進行防守。突然,帶球的保加利亞隊員一個轉身,突然回到了自己的半場,縱身一跳,竟然將球投進了自己的籃筐!就在這時,裁判的終場哨音也吹響了,全場比賽時間到,雙方戰平。然而,根據比賽規則,雙方戰平以後,還必須加賽5分鍾。在這極為寶貴的5分鍾裏,保加利亞隊士氣高昂,全力拚搏,終於以5分的優勢贏得了這場比賽,奪取了決賽權。
直到這時,人們才明白保加利亞隊教練的精明——故意讓自己的隊員將籃球投進自己的籃筐裏以求平局,也隻有這樣,才能贏得這千金難買的5分鍾加時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