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與“敬”究竟有什麼區別?孔子的學生曾子有著感同身受的理解
曾子是出了名的大孝子,有一次他在山上砍柴,突然覺得心頭很疼,就知道母親想念自己了,回家一問,果然是這樣因為有客人拜訪,曾母想曾子快點回來想得直咬自己的手指,想不到咬的是自己的手指,卻痛在曾子的心頭
曾子在侍奉他的父親曾晳的時候,每頓飯必有酒肉吃晚飯之後,曾子會問父親:“剩下的酒肉您打算分給誰?”曾子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父親樂善好施,喜歡接濟生活困難的鄰居,所以每次曾晳問是否還有多餘的飯菜時,曾子都會說“有”,他這麼做是為了讓自己的父親高興
但是到曾子老了的時候,曾子的兒子曾元侍奉他時每頓飯也是有酒有肉的,但是曾元從不請示曾子如何分配剩下的飯菜,每次曾子問他是否還有剩下的飯菜時,他都回答“沒有了”
曾子和曾元在盡孝方麵都做到了“有養”,不同的是,曾元隻是養父親的口腹,而曾子則是真正做到了“敬”,不光讓父親吃飽吃好,更要讓父親感到開心滿意
所以當子夏問孔子同樣的問題時,孔子把“有養”和“孝”的關係又更具體、更深入地闡釋了一遍,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色難”,色就是臉色,在這裏指的是態度;色難,即態度很難父母在做事的時候,後輩兒女接手代勞;有美食,拿給父母長輩吃這樣就是孝嗎?其實,僅僅替父母長輩做事,將佳肴奉上,不一定就做到孝了隻有真正關心父母,愛父母,才是真正的孝試想,兒女下班回家,疲憊不堪,而父親吩咐倒杯茶給他喝,做兒女的茶是倒了,但端過去時沉著臉,將茶杯在茶幾上重重一擱,用冷硬的語調說:“喝吧!”父母見到兒女如此態度,將作何感想?
所以,在儒家思想中,“孝”不是一種形式,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關愛如果不能做到發自內心的“敬愛”,就算做得再多,也不過是“養”而已,跟養貓養狗沒有區別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工作繁忙的現代人已經很少有機會回家侍奉父母,於是,“孝”就隻剩下每個月定時打到銀行卡上的生活費比起古人,我們奉養父母的物質條件更加豐富,但是僅僅是每個月不間斷地支付贍養費保證老人們吃好喝好,這能叫“孝”嗎?至少在儒家思想中,這不是“孝”,僅僅是“養”而已老人需要的,不是一頓飯,而是兒女的尊重和關愛!
兒子回鄉辦完父親的喪事,要母親隨他去城市生活,母親執意不肯離開清靜的鄉下,說過不慣都市的生活兒子沒有勉強母親,隻是堅持以後每個月給母親寄300元生活費母親居住的村子十分偏僻,郵遞員一個月才來一兩次如今村子裏外出打工的人多了,留在家裏的老人們時時盼望著遠方兒女的信息,因此郵遞員在村裏出現的日子便是留守老人們的節日每次郵遞員一進村就被一群大媽、大嬸和老奶奶圍住,爭先恐後地問有沒有自家的信件,然後又三五人聚在一起,或傳遞自己的喜悅,或分享他人的快樂這天,郵遞員交給母親一張彙款單,母親臉上洋溢著喜悅,說是兒子寄來的這張3600元的高額彙款單像稀罕寶貝似的在大媽大嬸們手裏傳來傳去,每個人都是一臉的羨慕
過了幾個月,兒子收到母親的來信,信隻短短幾句,說他不該把一年的生活費一次寄回來,明年寄錢一定要按月寄,一月寄一次轉眼間一年就過去了,兒子由於工作纏身,回老家看望母親的想法不能實現,本想按照母親的囑咐每月給母親寄一次生活費,又擔心忙忘了,便又到郵局一次給母親彙去3600元幾天後,兒子收到一張3300元的彙款單,是母親彙來的
在兒子百思不解之際,兒子收到了母親的來信,母親又一次在信上囑咐說,要寄就按月給她寄,否則她一分也不要,反正自己的錢夠花了兒子對母親的固執十分不理解,但還是按母親的叮囑做了後來,他無意間遇到了一個從家鄉來城市打工的老鄉,順便問起了母親的近況老鄉說,你母親雖然孤單一人生活,但很快樂,尤其是郵遞員進村的日子,你母親像過節一樣歡天喜地收到你的彙款,她總是要高興好幾天兒子聽完後已淚流滿麵,他此刻才明白,母親堅持要他每個月給她寄一次錢,是為了一年能享受12次快樂母親的心不在錢上,而在兒子身上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城鄉社會保障體係的不斷完善,在中國的許多城市和鄉鎮,吃飯和其他基本的生活保障早已不是問題,即便兒女不願贍養老人,老人們的養老金也足夠養活自己這個時候,我們的“孝”就更加需要“敬”,需要對老人懷有一顆敬愛的心父母不關心我們每個月為家裏寄了多少錢,他們隻關心我們是否還關心他們
所以說,“孝順”二字,說難也難,說易也易,我們需要做的,隻是盡心盡力地關心父母而已
父母犯錯怎麼辦
父母不是聖人,也會犯錯誤麵對父母的錯誤,我們應當如何是好?在儒家的傳統思想中,究竟怎樣對待父母的錯誤才符合孝道?
在封建道德體係中有這樣一句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應該說,這句話造就了很多“愚孝”的人,即便是父母犯了大錯,他們也會選擇曲意逢迎,以為這就是“孝道”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傳統的就是儒家的,所以一直以來儒家思想為這句話背了很大的黑鍋
其實,“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並不是儒家思想,而且這句話跟儒家思想是背道而馳的!《孝經》中曾子問孔子:“兒女都聽從父母的指令,就是孝嗎?”孔子聽後回答道:“這是什麼話?父母有敢於跟自己爭論的子女,他們就不會陷於不義,所以父母有不對的言行,就應該與之爭論聽從父母的指令,又怎能算是孝?”
儒家推崇中庸之道,對任何事情都是執其兩端而用其中,辯證地看待問題,在孝道上也是如此對待父母的錯誤,毫不留情地指責固然是不對的,但是曲意逢迎也是不符合儒家孝道思想的
之前提到過,曾子是一個非常孝順的兒子,孝順到什麼程度呢?據說曾子的父親曾晳脾氣不太好,有一次曾子在田裏鋤地,不小心把瓜苗鋤掉了,曾晳很生氣,抬手朝曾子就是一通棍子曾子作為一個孝子,不敢反抗,就直挺挺地站著挨打,直到自己被打昏過去醒過來之後,曾子還退到一邊去吹笙,表示自己對父親毫無怨言
孔子聽說這件事情之後很生氣,說:“曾參啊,你這哪裏叫孝!你得有區分!你父親提著棍子打你來了,如果那棍子細,你就站著挨一頓,要是那棍子粗,你就跑啊!你不跑,萬一他把你給打死了,他就成了殺子的罪人了,你這不是在害他嘛!”
孔子對曾子的批評乍一看似乎也有點不合常理,仿佛曾子被打死了吃虧最大的還是他的父親,但是我們要考慮到孔子因材施教,麵對曾子這樣有些實心眼的大孝子,如果孔子不這麼說,曾子恐怕會接受不了——其實孔子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是:要是你父親提著大棍子要揍你,而你覺得他沒道理或者太過頭了,那就趕緊跑,這也不違背孝道!
對於究竟如何麵對父母的過錯,孔子說:“事父母幾諫”對於父母的過錯,一定要盡力勸阻孟子曾經提出過人“不孝有三”,哪三條呢?根據東漢趙岐的《孟子》注,排第一的就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當父母做錯事情的時候,你不去指出來,反而包庇和縱容父母的錯誤,最後的結果就是讓父母陷於不義之中,這才是真正的大不孝!
所以,在儒家思想中,父母有了過錯一定要指出來,不指出來才是真正的不孝!
但問題是怎麼指出來?古人的問題是不敢指出父母的錯誤,而我們現代人的問題是指出父母錯誤的時候太過於直接我們總覺得父母的思想太舊,跟不上時代,所以當父母嘮嘮叨叨說錯什麼的時候我們就迫不及待地指出來:“你說錯了!哪有這種事情!你不懂就別說!”這種做法是否就是孝呢?當然不是這種做法明顯是走到另一個極端上了
其實孔子那句話後麵還有半句,整個句子應該是“事父母幾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意思是,對於父母的過錯,一定要盡力勸阻但是如果父母不聽,那就不要過於強橫地去對抗,要繼續保持敬愛的心
這才是真正的孝道,既要指出父母的失誤,又不冒犯父母畢竟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會有些固執己見,特別是做家長的總會有點家長的權威,這也是人之常情當家長不願意接受我們規勸的時候,就不要再繼續用言語去對抗,而是退而求其次,看看有沒有什麼別的解決之道
提到如何對待父母的錯誤,就不得不提到儒家傳統思想中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子為父隱的問題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有一次,一個叫葉公的人對孔子說:“我們那裏有一個很正直的人,父親偷了羊,他就上堂去作證,證明父親偷了羊”孔子聽了,就說:“我們那裏對‘正直’的定義可不是這樣的,我們那裏‘父為子隱,子為父隱’”
應該說,孔子這番話是儒家文化中最溫情脈脈的一部分,但是這是否意味著父子親朋之間要相互包庇呢?是否意味著法律中的包庇罪就違背了儒家的思想呢?這是一個法理學問題,很難從人文角度去回答,但是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至少父子之間是不應該相互揭發的,如果有那麼一條鼓勵親人相互揭發的法律,那麼它不一定是一條壞法律,但一定是一條缺乏傳統人文關懷的法律
其實孟子就曾經被一個類似的問題刁難過,孟子的回答或許可以作為人們的參考
有人問孟子,如果舜執政的時候,舜的父親瞽叟犯了法,那當時的大法官皋陶應該怎麼辦?孟子回答說:“抓起來”那人就接著問:“那舜作為執政者就不打算製止皋陶?”孟子回答說:“舜怎麼可以製止呢?他是執政官,怎麼能做那種事情呢”那人接著問:“那舜該怎麼辦?看著自己的父親被處死嗎?”最後,孟子說:“當然不是,舜應該立刻拋棄帝位,帶上他的父親遠遠地躲到東海之濱去,再也不出來”
這就是孟子對於這個問題的態度,在情與法之間孟子兩不偏頗,至少表麵上做到了執其兩端用其中的境界
但其實,孟子也沒有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如果皋陶的追兵追到東海之濱一定要捉拿瞽叟,舜又該怎麼辦?
總之,這是一個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如果父母的過錯已經大到需要“子為父隱”的地步,那麼路該怎麼走,就隻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
做得做不得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這句話有很多種解釋錢穆先生對這句話的解讀是:子女如果能常常以謹慎持身,使父母隻憂慮子女的疾病,而沒有別的事情可憂慮,這也應該是孝的一個重要方麵
所以真正的盡孝除了讓父母吃好、喝好、玩好之外,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別讓父母操心,除了自身不能控製的疾病之外,不要做一些讓父母放心不下的事情由此看來,“孝”也不是一件特別難的事情,有時候它甚至都不需要我們“做得什麼”,隻需要“做不得什麼”,不做讓父母操心的事情就可以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
一天,在一個關著一些死刑犯的牢房裏,死刑犯們一邊翻著雜誌一邊閑聊一名犯人指著雜誌中的珠寶說:“我母親沒有一件像樣的首飾,如果戴上這些首飾一定會很高興”
另一名犯人指著雜誌中的房屋說:“家裏的房子已經很舊了,我的母親如果有這麼一間漂亮的房子多好”
第三個犯人指著上麵的汽車說:“要是我的母親有這麼一輛車子,就可以常來看我了,不用每天走著來看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