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忙碌的年代,我們如何盡孝(3 / 3)

雜誌最後傳到一個犯人的手中,他拿著雜誌看了很長時間,看著上麵的珠寶、房子、汽車……

他沉思許久,流著淚說:“我們從出生,到母親一口奶一口飯地哺育,到生活中無盡的關懷,我們是母親牽掛的根源,更是母親幸福的寄托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牽連著母親的心,我們是母親心中終生的痛母親的付出並不是希望得到物質的回報珠寶、別墅、小車的確能給母親帶來快樂,但是,在母親的心底,終極的幸福永遠是兒子的優秀!如果我們的母親有一個好兒子就好了!”

這時,所有的人都低下了頭

其實父母的要求很簡單,他們隻想要一個好兒子、好女兒,想要簡簡單單的天倫之樂,不用事事為兒女操心,這就足夠了但是有幾個孩子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呢?要知道,“做不得什麼”比“做得什麼”更難

這也是戰國時期的刺客聶政被人稱為“至孝”的原因

聶政本是齊國的一名屠夫,和母親、姐姐住在一起有一天,韓國的嚴仲子找到了聶政嚴仲子在韓國得罪了相國俠累,出奔在外到處尋訪刺客替他報仇,到了齊國,他聽說了聶政的勇武,便帶著重禮前來拜訪聶政聶政看到嚴仲子的重禮,感覺很奇怪,無論如何都不肯接受他的禮物

於是嚴仲子屏退旁人,對聶政說:“我有仇人,我周遊列國就是為了找到一個壯士幫我殺了他,現在我來到齊國,聽說您勇武非常又義氣深重,所以獻上重禮,隻想和你交個朋友而已!”

聶政卻回答:“我聶政之所以放棄我的誌向到齊國來當個屠夫,就是因為有老母在堂,我不是不知道你的恩情,但恕我絕不能從命”於是堅決退回了嚴仲子的禮物嚴仲子隻得盡了賓主之禮後,帶著禮物回去了

過了幾年,聶政的母親去世了,他處理完母親的後事之後,說:“想我聶政不過一介布衣,操刀賣肉的屠夫,嚴仲子身為諸侯卿相卻委身來與我結交我早已決定要為他不惜身家性命了,隻是當年我因為母親尚在,不敢當麵答應現在,母親已經走了,是我報恩的時候了”於是,聶政找到嚴仲子,說:“當初你以卿相之尊重金相交,我深受感動,但是因為有母親在所以實在不敢接受,現在我的母親已經去世,告訴我你的仇人是誰,我幫你去報仇!”

於是,嚴仲子把自己和俠累的恩仇如實相告,聶政隻身一人提劍入韓都,刺殺了俠累,但自己也被俠累的衛士殺死

“士為知己者死”是春秋戰國時期非常流行的一種價值觀,荊軻因為太子丹的禮遇隻身刺秦,豫讓因為智伯的禮遇不惜漆身吞炭刺殺趙襄子,但是麵對嚴仲子的禮遇聶政卻選擇了拒絕,他不是真的想拒絕,而是因為不想讓自己的母親操心在聶政身上,儒家“父母唯其疾之憂”的孝道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

儒家的所有美德都是可以在生活中以很簡單的方式展現出來的,具體到盡孝方麵,我們隻需要別做讓父母操心的事情就可以了

這也是為什麼孔子會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常言道“兒行千裏母擔憂”,在農業社會通訊不發達,一旦出遊,很可能就是音訊全無,讓在家的父母怎能不憂心忡忡?可以說遊子在外的每一天,父母都不會停止對遊子的擔心與想念因此,孝順的兒女不會讓父母擔憂,不會離父母太遠,就算實在要離開,也“遊必有方”,讓父母知道自己要去哪裏,會在什麼時候回來

在這方麵,宋代名臣包拯就是典範包拯少年時便以孝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他中了進士,當時28歲他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包拯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交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拯這才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重新踏入仕途包拯主動辭去官職,回家孝敬父母,足見其對父母的孝心

如今,總有一些斷章取義的人會誤讀儒家思想,有些人一看到“父母在不遠遊”,就說:“哦,那我就天天窩在家裏,不出去工作也不出去找工作,多好就算要出門,也是‘遊必有方’,馬上回來”他們沒有意識到的是,當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的時候,其實是在說,別讓父母為我們操勞又操心

最好的禮物

孟子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為天下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翻譯過來的意思是:“什麼才是最大的孝?恐怕是敬愛雙親;什麼才是對雙親最大的敬愛呢?恐怕就是拿天下去奉養雙親了”這句話是針對“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的人說的,那些上古的明君因國事繁忙而無法敬養父母孟子認為,他們這樣做依然是孝順的,因為兒女們能給父母的最好的禮物,就是他們取得的成就,而這個世界上沒有比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更偉大的成就了

“望子成龍”一直是中國人的傳統情結之一,在入世觀念極深的儒家思想中尤其如此在中國人的觀念中,一個人的功成名就除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之外,還能夠光宗耀祖、光耀門楣

已故作家史鐵生先生在他的《我與地壇》中提到他與一個朋友之間的一段閑聊:

“有一次與一個作家朋友聊天,我問他學寫作的最初動機是什麼?他想了一會兒說:‘為我母親為了讓她驕傲’我心裏一驚,良久無言回想自己最初寫小說的動機,雖不似這位朋友的那般單純,但如他一樣的願望我也有,且一經細想,發現這願望也在全部動機中占了很大比重這位朋友說:‘我的動機太低俗了吧?’我光是搖頭,心想低俗並不見得低俗,隻怕是這願望過於天真了他又說:‘我那時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讓別人羨慕我母親’”

史鐵生又說:“兒子想使母親驕傲,這心情畢竟是太真實了,以致使‘想出名’這一聲名狼藉的念頭也多少改變了一點形象”

沒有一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愛孩子,就會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心頭肉,當孩子取得成就的時候,父母有時候會比孩子更高興,也更驕傲而作為兒女,能讓父母享有這樣的開心和驕傲,不也是孝順的一種嗎?

有一篇文章寫的是一個兒子對父親的懺悔文章很長,這裏隻節選其中的一段:

“初二那年,我的作文得了全省中學生作文競賽一等獎這在小鎮上可是開天辟地頭一遭的事兒學校為此專門召開頒獎會,還特地通知父母屆時一起榮光榮光父親聽到這消息,好幾天樂得合不攏嘴,時不時嘴裏還竄出一拉子小調等到去學校參加頒獎會的那天,父親一大早便張羅開了,還特地找出不常穿的一件中山裝上衣給穿上可當父親已跨出家門臨上路時,任性而虛榮的我卻大大地掃了父親的興我半是央求半是沒好氣地說:“有媽跟我去就成了,你就別去了”父親一聽,一張生動的充滿喜悅的臉一下子凝固了,那表情就像小孩子歡歡喜喜跟著大人去看電影卻被攔在了門外一般張皇而又絕望迎著爸媽投給我的疑慮的眼神,我好一陣不說話,隻是任性地待在家裏不出門父親猶疑思忖了片刻,終於看出了我的心思,用極盡坦誠卻終究掩飾不住的有些顫抖的聲音說:‘爸這就不去了我兒子出息了就成,去不去露這個臉無所謂誰不知你是我兒子呀!’其實,知子莫若父父親早就破譯出了我心底的秘密:我是嫌看似木訥、敦厚且瘦黑而顯蒼老的父親丟我的人啊!看著父親頹然地回到屋裏,且對我們母子倆好一陣叮嚀後關上了門,我這才放心和媽媽興高采烈地去了學校可是,頒獎大會完畢後,卻有一個同學告訴我:你和你媽風風光光坐在講台上接受校領導授獎和全校師生欽羨的眼光時,你爸卻躲在學校操場一隅的一棵大樹下,自始至終注視著這一切呢!頓時,我木然,心裏漫上一陣痛楚……這一段令人心痛的情結,父親與我許多年以後都一直不曾挑明,但我清楚地記得,那一個黃昏我是獨自站在父親凝望我的那棵樹下悄悄流了淚的”

無論如何,兒女的成就,哪怕僅僅是一點微不足道的成就,都會讓父母感到莫大的欣慰兒女的成就是他們最大的驕傲,還有什麼行為能夠比剝奪父母的這種驕傲更不孝的呢?

其實,父母的快樂很簡單,他們不需要多麼貴重的禮物,隻希望能夠看到兒女的成長與成功,那一刻,他們所感到的驕傲和幸福是任何禮物都無法替代的

不孝有五,啃老為大

孟子有句名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是孟子沒說“不孝有三”究竟是哪三條?幸好,後人的注解給我們揭示了答案

第一條,是我們之前提到過的“曲意逢迎父母的過錯,陷父母於不義”,而第二條則是“家貧親老,不為祿仕”,指家裏已經很窮了,父母也老了,孩子卻不出去賺錢第三條,也就是最後一條,便是我們熟知的“無後”

由此看來,無後並不是第一大不孝,其實,孟子當時之所以說“無後為大”,也不過是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而已

除了這三種不孝行為之外,孟子還提到,當時流行的觀念中,不孝的行為其實被分為五種,即惰其四支(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其中位列第一的是“手腳懶惰不去工作賺錢,不管父母的生活”,這正契合孟子提到的“不孝有三”中的第二條“父母都已經老了,家裏也沒有餘錢,兒女卻不去工作賺錢來養活父母”

這種行為俗稱“家裏蹲”,現在又稱“啃老族”,即二十多歲的人不去找工作,天天待在家裏靠父母養著,這種人相對比較好聽的名字,叫“新失業群體”,其實就是“家拿大”從《孟子》的記敘來看,早在孟子生活的時代,這種人就已經存在了,不管是在當時流行的價值觀念中,還是在孟子的眼中,這些人都是不孝的典型

比起孟子生活的時代,“啃老”現象在當代的中國越來越普遍據有關專家統計,在城市裏,有30%的年輕人靠“啃老”生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問題“啃老族”很可能成為影響未來家庭生活的“第一殺手”上海市總工會年初發布的《上海職工勞動就業狀況分析及趨勢研究》報告顯示,目前上海的失業者中,有38.5%為35歲以下的青年,這些處於就業黃金年齡段的年輕人因沒有工作,經濟上不得不依靠父母,成為“啃老族”另據廣州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等機構調查,35%的廣州青年已經成為“月光一族”,有7%的人讚同啃老

這些“啃老族”之所以選擇啃老,原因各異,但是歸結起來不外乎兩大類:一是高不成低不就,好工作找不到而差工作不想幹,於是幹脆待在家裏二是依賴家庭,人長大了心還沒獨立,於是繼續靠父母養著

很多父母出於對子女的關愛,也不願意強迫子女去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情,於是也就認同了子女的“家裏蹲”

網絡上有個段子,就是說這些“啃老族”的:“一直無業,二老啃光,三餐飽食,四肢無力,五官端正,六親不認,七分任性,八方逍遙,九(久)坐不動,十分無用”對於父母來說,成人卻不肯自立的孩子無疑帶給他們極大的經濟壓力和精神壓力,操勞半生的老人隻得繼續勞心勞力,賺錢養家,填飽這個繈褓中的大孩子,麵對滿布皺紋,滿手老繭的父母,“啃老族”們如何忍心啃下口!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是那些“權二代”、“富二代”們好逸惡勞,反正家裏有的是錢,也就不想去工作了這種家裏蹲不在討論之列,但是,即便是對於這些人,父母也希望子女成才,因為沒有一個父母會為自己的兒女身為“無業遊民”而驕傲

啃老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一個道德問題,套用孟子的話說:“不孝有五,啃老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