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忙碌的年代,我們如何盡孝(1 / 3)

第17章 忙碌的年代,我們如何盡孝

百善孝為先

古語有雲:“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在中國儒家文化中,“孝”是貫穿一切的美德《孝經》裏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孝是中國儒家道德和價值觀的基礎在中國曆史上,諸多朝代都標榜“以孝治天下”,“不孝”不僅僅是一個道德問題,還是一個法律問題簡言之,不孝,是要被殺頭的

《世說新語》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陳仲弓當太丘縣縣令的時候,有個小吏謊稱自己的母親生病了,來向他請假母親生病當然是大事,陳仲弓自然二話沒說就答應了但是紙包不住火,事後,小吏撒謊的事情被陳仲弓發現了撒謊欺騙長官自然不是小罪名,陳仲弓把小吏抓起來,又是二話沒說,就把小吏殺了

陳仲弓的主簿說:“咱們是不是該先把這小吏審一審?”陳仲弓說:“撒謊騙我就是不忠,詛咒母親就是不孝,不忠不孝,罪大惡極,無須審判,就地處決!”

於是,這個可憐的小吏因為一個謊言,連名字都沒留下就死了在陳仲弓看來,撒謊說母親病了就是不孝,不孝就要殺頭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在以陳仲弓為代表的士大夫階層的價值觀中,“孝”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那麼孝的本義究竟是什麼?孝的本義隻有一個字,那就是“愛”

為什麼說“百善孝為先”呢?因為孝的本義是愛,愛是一切美德的先導,人性中所有美好的品行都離不開一顆愛人之心

關於如何愛人,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種說法,道家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是一種,最有名的是墨家的“兼愛”墨家主張愛無差別,人們應該無差別地愛你認識或者不認識的每一個人

墨家的愛很偉大,卻很難在普通人身上推行,因為絕大多數人不會像愛自己一樣愛素不相識的人,這也就注定了“兼愛”隻能是少數理想主義者奉行的人生信條但對於普通的芸芸眾生呢?難道我們就不需要愛人嗎?

於是儒家提出了推己及人的愛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尊敬自己的父母長輩,然後把這種尊敬推廣到其他人的父母長輩身上;先喜愛自己的孩子,然後再把這種喜愛推廣到其他的孩子身上在這種推己及人的“大愛體係”中,對自己父母的愛占據了最基礎的位置,在儒家的價值觀中,人們很難想象,一個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的人,會有一顆“愛人”的心

春秋時期齊國賢相管仲就是這樣識破衛開方的真麵目的

衛開方是齊桓公身邊的寵臣,和易牙、豎刁一起很受齊桓公的寵愛,衛開方本是魏國的貴族,但是為了表示對齊桓公的忠誠,他整整十五年都沒有回魏國齊桓公非常感動,有一天就對管仲說:“你看人家衛開方,多麼忠誠,為了侍奉我整整十五年都沒有回家看父母!”管仲卻極不以為然地說:“陛下,您別被衛開方騙了,您想想,一個連自己的父母都不關心的人,他能在乎您嗎?他一定是別有所圖,假裝忠誠的!”

但是齊桓公沒有聽管仲的,繼續寵愛衛開方,果然,在齊桓公病重的時候,衛開方和另外兩位奸臣易牙、豎刁一起軟禁了齊桓公,連飯都不給他送去,齊桓公就這樣被活活餓死在宮牆之內

管仲雖然沒見過孔子,更不用說孟子,但他的理念卻和儒家思想非常接近,即一個不孝順的人不會是一個好人

孔子的弟子有子曾經說過一句話:“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一個孝悌的人一定是一個不會頂撞長輩的人,一個不頂撞長輩的人一定不是一個會造反的人所以,從某個角度看,孝悌恐怕是仁愛的根本孝悌,孝敬父母謂之孝,尊敬兄長謂之悌,悌在中國文化中往往和孝連用

有子的這句話一直被封建統治者作為尊崇孝道文化的理論依據,即便是現在,讀《論語》的人大都會注意到這句話,但恐怕很少有人能夠理解這句話的真諦,撇開封建統治者的倫理價值觀,這句話其實是在向我們傳達這樣一種思想:美德是推己及人的過程,一個不愛自己父母的人,不會去愛其他人;想要博愛,先從愛自己的父母著手《孝經?天子章》中“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說的也就是這個意思

《勸孝歌》中說:“人不孝其親,不如禽與獸”確實,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孝,連動物都知道盡孝,更何況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又怎麼可能愛別人?

即使是從最功利的角度來講,一個不愛自己父母的人,憑什麼獲得別人的信任?一個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的人,憑什麼讓兒女來孝順他?

從前有一對夫妻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他們盡心竭力地撫養兒子,所以孩子一天天茁壯成長這對夫妻還有一個老母親與他們同住,平時兒媳老是嫌棄婆婆,不願意養婆婆,但是婆婆因為還能幫他們幹活,所以媳婦雖有怨言但還是讓婆婆同他們住在一起年複一年,隨著孫子漸漸長大,老奶奶越來越老,她的腰因為長年的勞作變得彎曲佝僂,她再也不能做重活了而且由於年齡的原因,吃飯的時候她常會撒出一些飯粒這時候,媳婦看婆婆越來越不順眼,急於把婆婆趕出家門,於是總在丈夫麵前說婆婆的壞話,沒想到丈夫竟然答應妻子趕母親出門一天吃過午飯,這對夫妻就把老母親送到三十裏外的山溝裏,扔下幾塊餅,讓老母親自生自滅沒想到回家後,他們發現兒子在村口的大樹下坐著夫妻倆問兒子為什麼不回家,兒子說:“我在等奶奶,你們現在把奶奶拉出三十裏,以後我拉你們八十裏也不止”聽了兒子的話,夫妻倆頓時醒悟,他們趕緊回到山溝裏把母親接了回來

這是盡孝最功利的一麵,但是儒家並不反對功利主義,更不用說這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

孝,不是一個迂腐的道德準則,而是一切美德的根源,所以說,百善孝為先

子欲養而親不待

《韓詩外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次,孔子外出,路上遇見皋魚在大聲地哭泣,於是孔子停下車來問道:“你為什麼哭得這麼悲戚?難道是家裏有喪事嗎?”皋魚說:“不是這樣的我哭泣是因為我一生中做錯了三件事情我年少的時候周遊列國,怠慢了我的雙親,遊學歸來的時候,父母已經死了,這是第一件我誌向高遠,結果忽視了侍奉國君,這是第二件因為常常不跟朋友聯係,所以我和朋友的交情越來越淺,這是第三件”

皋魚最後總結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意思是說:“父母養我這麼久,現在我想要報答父母的時候,他們卻已經不在了逝去的年華再也追不回來,逝世的父母再也見不了麵請讓我從此告別人世吧!”

於是,皋魚站立著不動,最後被太陽暴曬枯槁而死

孔子見了搖搖頭,說:“學生們,你們應該引以為戒,經曆了這件事情,足以讓人知道該怎麼做了”於是,有一部分學生辭別孔子回家贍養雙親去了

“子欲養而親不待”這短短的一句話,卻總是讓人鼻子發酸父母的愛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父母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扯大,當孩子終於能夠報答父母的時候,他們卻已經不在了,這世上沒有比這更令人悲傷的事情了

有一個叫陳博的女孩,四年前的一天,她的母親出門倒垃圾,被一輛疾駛的摩托車猛然撞擊,就此倒地不起陳博的母親原本有心髒宿疾,家裏隨時準備著氧氣筒然而萬萬沒有料到,她會以這種方式離開陳博完全不能接受,哭著說:“媽媽一句交代都沒有就走了!”她以為,媽媽即使心髒病發作,也總還有時間跟他們說說話,交代幾句,怎麼可以一聲不響就走呢?

其實,母親每天都在交代,無非是“注意身體,小心著涼”、“不要太累,少熬夜,少喝酒”、“好好念書,別整天貪玩”等,隻不過我們聽得太多,有些煩膩、麻木直到母親閉口的那刻,我們才發現,還有很多話來不及聽、來不及問、來不及跟母親說

為什麼要等到失去了才後悔?為什麼父母在世的時候不體貼、不報答?父母在世的時候我們總是在為工作奔忙,一年到頭都回不了幾趟家,盡孝其實很簡單,隻需要多陪陪父母,多陪他們吃吃飯,多陪他們聊聊天就行,就像歌裏唱的:“常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圖兒女為家作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

有這樣一個故事,打動了很多人的心

凱文是一位華爾街事業有成的投資經理,在他為工作埋頭苦幹一整年之後,終於獲得了兩個禮拜的休假他早就計劃好要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到一個風景秀麗的觀光勝地去好好休憩一番臨行前一天下班回家,他十分興奮地整理行裝,把大箱子放進轎車的車廂裏,第二天早晨出發前,他打電話給母親,告訴她自己去度假的打算

母親說:“你會不會順路經過我這裏,我想看看你,和你聊聊天,我們很久沒有團聚了”他急忙向母親解釋:“媽媽,我也很想去看你,可是我和朋友已經約好見麵時間了,恐怕沒有時間過去”當他開車正要上高速公路時,忽然記起今天是母親的生日,於是他繞回一段路,停在一個花店門口,打算訂些鮮花,叫花店給母親送去,因為母親喜歡鮮花店裏有個愁容滿麵的小男孩,挑好了一束康乃馨後,卻發現所帶的錢不夠,少了十元錢

凱文問小男孩:“這些花是做什麼用的?”

小男孩說:“送給我媽媽,今天是她的生日”

他為小男孩湊足了買花的錢,小男孩很快樂地說:“謝謝你,先生我媽媽會感激你的慷慨”

凱文笑了笑:“我很願意幫助你,其實,今天也是我母親的生日”

看著小男孩滿心歡喜地抱著花束離開,凱文若有所思,他選好一束玫瑰、一束康乃馨和一束黃菊花,付了錢,給花店老板寫下母親的地址,然後發動車子,繼續上路

車子開出一小段,轉過一個小山坡時,他看見剛才遇到的那個小男孩走到一個小墓碑前,然後把鮮花放在墓碑前小男孩後來也看見了他,揮手說:

“先生,我媽媽喜歡我給她的花謝謝你”

凱文立即將車開回花店,找到老板,問道:“那幾束花是不是已經送走了?”老板告訴他還沒有

“不必麻煩你了,”他說,“我自己去送”

孔子曾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做子女的,不能不知道父母的年齡為什麼呢?一來為父母的高壽欣喜,與此同時又為父母擔心,因為父母年歲越大,距離人生的終點也越近,兒女與父母相處行孝的時間也越短

子欲養而親不待,當父母已不在人世,再想盡孝已經不可能了這就是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的原因記住父母的年齡,在父母生日那天,一句問候,一句叮嚀,一個擁抱,都會讓他們幸福萬分,而最好的禮物便是將自己帶到年邁的父母麵前

孝在心裏,也寫在臉上

子遊問孔子,“孝”到底是什麼這看上去是個極為簡單的問題,卻問出了孝的真諦,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的回答是:“現在說起孝順,就說‘能養’,好像每個月給父母一口飯吃就叫孝順但是那些狗和馬什麼的都是被人養著每天有飯吃的,如果不從心底裏關心父母,那所謂的‘孝’與養狗養馬又有什麼區別!”

這句話即使是在兩千年後的今天,我們聽著依然感覺振聾發聵!

在孔子的時代,生產力不發達,物質生活不豐富,所以很多人甚至都不願意養活父母,把父母看做隻吃飯不幹活的累贅有了這些人,那些願意給父母一口飯吃的人似乎已經很孝順了但是孔子說,僅僅是給父母一碗飯吃,而沒有“敬”,那跟養狗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