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也會有這樣的感受,越是那些開口便是親兄弟鐵哥們的朋友,越是不靠譜,因為兩個人的關係越密切,傷到對方的可能就越大便是著名的“豪豬定律”說的也是同樣的道理,即一群豪豬待在一起取暖,為了更暖和一些相互之間挨得很近,最後卻把自己給紮傷了

所以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之間的交往非常淡,小人之間才像糖水一樣甜膩儒家的人際關講究一個“敬”字,對父母如此,對朋友也是如此,隻有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有所敬相互敬重的友情才能保持得最長久

許多人都有一個錯誤的想法:摯友之間無須太多講究,彼此之間熟悉了解,親密信賴如親兄弟,財物不分,有福共享,那才叫真朋友,若是太多講究,反而顯得親疏不分、十分見外了

其實,朋友關係的存續是以相互尊重為前提的,容不得半點強求、幹涉和控製彼此之間情趣相投,則合、則交;反之,則離、則絕朋友之間再熟悉、再親密,也不能隨便過頭,更不能侵犯朋友的私人空間,否則,默契和平衡會被打破,友好關係也將不複存在

王佳把阿黃看成比一日三餐還重要的朋友,兩人同在一個單位上班,上班時間都比較忙,交談機會很少,但她們總能找到空閑時間聊上幾句

下班回到家,王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阿黃打電話,一聊起來能達到飯不吃、覺不睡的地步

每逢周末,王佳總有理由把阿黃叫出來,陪她去買菜、購物、逛公園阿黃每次都是勉強同意,而王佳每次都興高采烈,不玩一整天基本上是不回家的

阿黃是個有事業心的姑娘,她想在事業上有所發展,就盡可能地利用業餘時間學習電腦周末,阿黃剛背起書包要出門,王佳便打來電話要她陪自己去買衣服阿黃解釋了大半天,王佳才同意阿黃去上電腦班可是阿黃趕到培訓班時,已遲到了將近20分鍾,心裏很不高興

第二個周末,王佳說有人給她介紹了個男朋友,非讓阿黃一起去看看,阿黃說:“不行,我得去學習”王佳怕阿黃偷偷溜走,一大早就趕到阿黃家死纏活磨,阿黃最終答應而沒有上成電腦班最終阿黃明確表示,以後周末要學習,不再參加王佳的各種活動

王佳一如既往,毫不在乎,她認為好朋友就應該天天在一起有時她周末照樣來找阿黃,阿黃為此躲到親戚家去住這下王佳可不高興了,她認為阿黃是有意疏遠她王佳說:“我很傷心,她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可她一點也覺察不到”

王佳的錯誤在於,她沒有覺察到朋友的感覺和想法,過於親密而沒有距離的交往幾乎剝奪了阿黃的自由,使阿黃的心情煩躁,不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這樣的朋友關係,往往是無法持久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孔子認為君子應當“周而不比”、“群而不黨”真正懂得交友之道的人,不會和朋友靠得太近,他會讓自己跟所有朋友合拍,但是不會讓自己拉幫結派,跟某個特別要好的朋友結成死黨因為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是失去所有的朋友

真正的朋友,應該比一般的交情要更親密一些,但是彼此之間又能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的友情不能轟轟烈烈,卻能天長地久

就像熬雞湯,心急的人把火開到最大,水倒是開得很快,但還沒來得及入味,湯就已經煮幹了隻有用文火慢慢燉,才能熬出最美味的雞湯熬湯如此,友誼也是如此

諍友難當

孔子說“益者三友”,頭一友就是“友直”,也就是我們說的諍友但是在所有的朋友當中,諍友是最難得的,因為愛聽好話,討厭壞話是每個人的天性據說花剌子模國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凡是給國王帶來壞消息的信使都會被扔進水池裏喂鱷魚這當然隻是特例,但由此可見,人們對壞消息和帶來壞消息的人有多麼痛恨

孔子當然也知道這一點,盡管他自己十分耿直,也希望能夠找一個直言不諱的朋友,但是當子貢來問他關於交友之道的時候,孔子還是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也”如果朋友犯了錯,應該善意地指出來,但是如果別人不聽,那就算了,別自取其辱

孔子知道,真話是天下最難聽的話,而天下最難的事情恐怕就是讓人意識到自己錯了這是人性中很有趣的一個現象,即我們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著名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曾經提到這樣一個例子:

美國20世紀30年代的芝加哥黑幫大亨阿爾?卡彭在被捕的時候說:“我將一生中最好的歲月給了人們,使他們獲得幸福愉快,過著舒服的日子,而我所得到的隻是侮辱,一個遭人搜捕的人”

這個例子確實極端了一點,但是充分說明了一個問題:讓一個人意識到自己錯了——這基本很難!如果一個人一開始就拒絕別人的規勸,那麼之後再多的爭論都很難讓他回心轉意,而且很可能還會激起他的逆反心理

對於這一點,孔子實在是太了解了,所以他說:“如果你的規勸對方不聽,那就算了,別再自取其辱”

孔子告訴我們,找朋友應當找一個諍友,做朋友也該做個諍友但是,他又告訴我們,做諍友也該有個度,實在勸諫不了的就算了

這個時候,孔子不像一個高高在上的聖人,更像一個見多識廣的老前輩,憑借自己積累下來的對人性的經驗告訴我們:“不可則止,無自辱也”孔子說這句話時也許是很無奈的,但為人處世之道總得講究些方法,就算是一片好心,也不能一味蠻幹

孔子的這句話是說給子貢聽的,子貢聽進去沒有我們不知道,但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子遊領悟了,《論語》裏麵還提到子遊說的一句話:“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意思是,跟君王提意見提多了,君王就會給你顏色看,跟朋友提意見提多了,朋友就會跟你疏遠子遊算是舉一反三,說非但同一個意見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嘮叨,就算是不同的意見也不能連珠炮似的提今天說這兒不好,明天說那兒不好,就算說的全部是實話,聽的人總還是會不舒服不舒服怎麼辦?那就遠遠地躲開本來是為了朋友好,結果卻把朋友丟了,何必呢?

這也是中庸之道的體現,對朋友的不足當然要規勸,但不能老是不停地提,而且一個意見提上一兩次就夠這不是圓滑,而是人性如此

子路這樣的朋友

有一次,孔子在講學時讓大家暢所欲言,談談自己的理想子路一如既往地搶先開口說:“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實在是很有子路的風格,翻譯過來的意思是:“我希望能把我的車、馬還有我的裘皮大衣跟朋友分享,就算被朋友用破了,我也沒有遺憾!”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若是能夠交到子路這樣的朋友,樂於把自己的東西拿出來和朋友共享,一生夫複何求!

人類曆史上有無數歌頌偉大友情的文藝作品,但是到了今天,偉大的友情卻在物質利益麵前不堪一擊有這樣一句話現在很流行:“想知道你有幾個真正的朋友嗎?向他借錢吧”借錢居然成了衡量友誼的唯一標準這句話其實還有下半句:“你想失去你的朋友嗎?借錢給他吧”

王珊和李向是高中同學,但是從2006年起兩人就不再聯係了因為王珊跟李向借了五千塊錢,然後他的手機號碼換了,QQ頭像不亮了,五千塊錢就把友誼買斷了

如果有誰曾經曆過這些,便更覺得子路這樣的朋友難得有一個這樣的朋友,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所以,很多人都覺得三國時的孫吳大都督周瑜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少年得誌,相貌英俊,精通音律,有個漂亮老婆,而且還有一個好朋友——魯肅

《三國演義》中,魯肅是一個憨厚的長者,但曆史上不是這樣的曆史上的魯肅極有子路的風範,他出身士族,家產豐厚,從小就習文練武,時刻準備建功立業很快,他就成了遠近聞名的有識之士

當時,年少有為的周瑜已經嶄露頭角,在袁術手下擔任居巢長一次,他帶著數百人的軍隊經過魯肅的門前,停下來去拜訪魯肅

那個時候,社會生產力不發達,又經過連年戰亂,就算是袁術這樣的大軍閥,缺糧也是常有的事情,而當時周瑜的軍隊正好沒多少軍糧了

於是,寒暄過後,他對魯肅說:“我軍中乏糧,不知兄台能否資助一些軍糧?”

魯肅聽了,沒多想,就帶著周瑜到自己家後院米倉前說:“這裏有兩囷米,每囷有三千石米,你缺糧,隨便取一囷就行”

周瑜聽後,異常感動沒想到第一次見麵,魯肅就能如此慷慨大度從此,二人往來密切,結成莫逆之交

見義必許死,臨危當指囷衡量一個朋友的標準,就是他是否願意犧牲自己的利益來幫助你如果願意,這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而一個朋友遍天下的人並不一定擁有真正的朋友

從前有一個仗義的人,他廣交天下朋友臨終前他對兒子說:“如果有難解決的事情時,可以去找洛河的李叔幫忙”兒子想了想問父親:“為何要找那個不太說話、平時又不苟言笑的李先生,為什麼不去找平時與父親交往頗多的那些人呢?”

父親聽完後笑笑說:“別看我自小在社會闖蕩,結交的人多如牛毛,其實我這一生就交了兩個真正的朋友一個是你徐州的劉伯伯,可惜他住得太遠,怕是不能及時幫忙;另一個就是你李叔,其他的不足所托啊”

兒子納悶不已,他始終不明白為何平時那麼多來往的“和善”的叔叔伯伯們不是父親真正的朋友父親看出兒子的疑慮後就貼在他的耳朵邊交代了一番,然後對他說:“你按我說的去見見我的這些朋友,朋友的含義你自然就會懂”

兒子先去了父親認定的“一個朋友”李叔那裏,對他說:“我是某某的兒子,現在正被別人追殺,情急之下投身你處,希望予以搭救!”那位李叔一聽,容不得思索,趕緊叫來自己的兒子,喝令兒子速速將衣服換下,穿在了眼前這個朋友的兒子身上,而自己兒子卻穿上了“逃犯”的衣服

兒子明白在生死攸關的時刻,那個能為你肝膽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己親生骨肉搭救你的人,可以稱為你的真正的朋友,雖然他平時看起來不見得比別人“和善”,這就是朋友的選擇

兒子又去了父親說的一位不是真朋友那裏,把同樣的話說了一遍這個“朋友”聽了,對眼前這個求救的“逃犯”說:“孩子,我不是不救你,隻是事情太大了,你看我也沒有什麼門路,要不你再到別處看看……”

兒子這時明白在患難時刻,那個急於脫身,怕惹禍上身的人是不足以把他作為真正的朋友的

正所謂患難見真情很多時候,不必等到患難,也不必像上麵那個故事裏一樣,願意為朋友冒生命危險的人才算朋友其實,從生活的點滴中就可以看出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朋友一個真正的朋友會把個人利益,至少是個人的物質利益放在友情之後

時代越往前發展,這樣的朋友就越少,因為人心變得越來越複雜,患得患失的瞬間,友情就已經敗給了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