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叔牙自然看在眼裏,卻什麼都沒說,反而是別人看不下去了,找鮑叔牙說:“管仲這家夥,這不是明擺著占你便宜嘛!”但是鮑叔牙很大度地說:“管仲這麼做不是故意要占我的便宜,他是因為家裏窮才這麼做的,我何必計較呢”這事也就這麼算了
還有一次,管仲被官府拉去打仗結果,沒見管仲立下什麼戰功,跑得倒是比誰都快,打了三次仗當了三次逃兵
又有人來找鮑叔牙,說:“你這朋友怎麼回事,真是個膽小鬼,你怎麼跟這樣的人交朋友呢?”鮑叔牙卻說:“管仲不是貪生怕死啊,他是因為家裏還有老母需要奉養,不得已才如此”
可以說,“管鮑之交”的故事中,鮑叔牙才是主角,管仲能有鮑叔牙這樣一位諒友,難道不是他的一件人生幸事嗎?
友直、友諒之外,多聞之友也是必不可少的“友多聞”,是指朋友見多識廣、知識淵博有這樣的朋友,生活不會枯燥,總能聽到許多有趣的故事,總能學到很多有用的知識畢竟,人的身邊不能全是諍友,也得有幾個好玩的朋友一起消遣時光才行
與益友相對的,孔子提到的三種損友就要遠遠地繞開,避之唯恐不及
所謂損者三友,“友便辟”,是指有特別的嗜好,或者軟硬不吃、不經意間便會將他得罪的朋友;“友善柔”,是個性軟弱、依賴性強,缺乏個人主見甚至一味迎合的朋友;“友便佞”,則是指專門逢迎拍馬的朋友,通常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於己無益
這其中,“友便佞”是最糟糕的一種,這種人非但不會指出我們的缺點,反而會把缺點當做優點放大舊時所謂“幫閑”就是指這種朋友比如《水滸傳》裏的太尉高俅,發跡之前就是個著名的幫閑,而且幫閑幫到皇帝頭上,最後幫出個太尉來,也算是幫閑中的“成功人士”了
跟這樣的朋友在一起,變好是不可能的,變壞倒是很快在現實中,因為交友不慎遇到一位“便佞人士”而事業盡毀、家庭破裂的例子並不少見
一位成功的企業老板有著紅火的事業和溫馨的家庭,但是在一次朋友的酒宴上,他結識了一位當時在他看來可以算作朋友的人一段時間後,這位朋友就拉著他去打麻將,起初隻是小打小鬧當做娛樂,但在這位朋友的“指引”下,他迷上了大額的賭博,甚至去澳門豪賭,他認為賭博來錢容易得多漸漸的,他荒廢了事業,也不再理會家人終於,在一天傍晚,他輸盡了所有的家產,妻兒離他而去……
所以,朋友很重要,但朋友的質量比數量更重要,交朋友的時候一定要睜大了眼睛,辨一辨,哪些是益友,哪些是損友
道不同,不相為謀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朱熹在為《論語》作注時曾解釋說:“孔子認為能與之共同學習做人和做事道理的人,不一定能與之抵達大道;能與之抵達大道的,不一定能與之堅守不移;能與之堅守不移的,不一定能與之通權達變”
這裏的“道”指的是理想的人格或誌向人的思想或品質不同,是很難在一起共事的,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
《世說新語》中記載了一段曆史故事——管寧割席,便將“道不同,不相為謀”的道理作了清晰的闡釋
管寧與華歆本是從小到大的好朋友,年少時一起結伴讀書一次,兩人一同在園中鋤菜,居然鋤到一塊金子,這樣的事情實在少有,但管寧如根本沒看見金子似的繼續揮鋤種地華歆卻將金子拾起察看,仔細想過之後又將金子丟棄了此舉被管寧視為見利而動心,不是君子之舉還有一次,兩人同席讀書,外麵路上有官員華麗的轎輿車馬經過,前呼後擁十分熱鬧,管寧依舊同往常一樣安心讀書,而華歆卻忍不住將書本丟到一邊,跑出去看熱鬧此舉被管寧視為心慕官紳,亦非君子之舉於是,管寧毅然將二人同坐的席子割開,與華歆分坐,斷了交情,說:“你不是我的朋友”
在管寧看來,華歆貪財,又貪富貴,雖然隻是生活中的兩個細節,但管寧已覺得華歆的誌向與自己的誌向有所不同,於是,割席斷交
這說明,在管寧的眼裏,誌同道合是多麼重要,就算華歆是一個好人,但他的誌向和自己的誌向不同,那就得和他絕交
管寧的理念,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
朋友之間,很重要的一點是意氣相投,往往有同樣誌向、理想和品性的人會湊到一起一個正直的君子不會跟一個卑鄙的小人交朋友,一個理想遠大的人也不願意跟一個胸無大誌的人待在一起因為意氣相投的朋友在一起,會有許多共同語言,而且能夠相互勉勵、相互提攜
在我們的朋友當中,有多少是能夠一起奮鬥的誌同道合的朋友?有多少隻是在一起吃喝玩樂的玩伴?不是說我們不需要玩伴,但人活著總得有些比玩樂更高的追求,總得有些比玩伴境界更高的朋友其實,在儒家文化中,對我們現在所謂的玩伴是不太客氣的,孔子就說:“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說一群人一天到晚混在一起,說的話卻沒有涉及 “仁”、“義”之類的理想,這樣的朋友實在是不太好啊
當然,人要有理想,但也不能老在理想的高速公路上一路狂奔,總得放鬆大腦,娛樂身心,和朋友海闊天空地聊聊天,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一個人所有的朋友都是如此,翻遍通訊錄都找不到一個跟自己誌同道合,能夠一起為一個遠大理想而奮鬥的朋友,那他就應該反思一下了
為自己找到一個誌同道合的朋友,能讓我們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有人同行;有一個誌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奮鬥,能讓我們的人生道路更加順暢
不挾的交友之道
小熊和小彥在大學裏住同一個寢室,關係一直很好大學畢業後,兩人又進了同一個單位,於是又一起租房住,一起做飯,一起洗衣服這樣的閨蜜關係持續了兩年,直到小彥升職,成了小熊的頂頭上司
一開始,兩人也就在工作時間保持上下級關係,小熊也知道在工作中應該跟上級保持一些距離,但是下班之後,兩人依然像親姐妹一樣一起逛街,一起打鬧
但是漸漸的,小熊還是感覺跟小彥的關係越來越疏遠了,她一會兒覺得自己跟小彥差距太多,一會兒又覺得小彥看不起自己,一來二去,也就真的跟小彥疏遠了
其實小彥也感到很不好受,她覺得沒法跟小熊交流了,一方麵,放不下領導的架子,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無所顧忌地瘋狂了;另一方麵,她也明顯感覺到小熊在刻意回避她
兩個人都很苦惱,眼看一段友誼即將結束
其實,小熊和小彥的問題就出在身份和地位的差異上,這種差異讓她們無法再繼續維持原來單純的友情這樣的問題不僅僅在小熊和小彥身上發生,許多人都遇到過,朋友或者自己的地位突然發生改變,於是發現原來的友誼再也無法繼續下去
兩千多年前,孟子也曾思考過這個問題
有一次,孟子的學生萬章問孟子:“老師,能不能說一說關於交友的道理?”孟子恰好有話要說,於是點點頭
孟子說:“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也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說的是交朋友一定要以平等的姿態,不要倚仗自己的年齡、地位或者家世總是持著居高臨下的態度,是永遠交不到真正的朋友的
孟子還舉了幾個例子,他說孟獻子是一國的大夫,他有五個朋友孟獻子跟這五個人交朋友的時候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身份是大夫,而這五個人也從來沒當孟獻子是大夫他還說,晉國的晉平公有個朋友叫亥唐,晉平公對亥唐很尊重,甚至亥唐請他吃飯的時候他都盡量吃得很飽,不是因為,而是怕不吃飽就是對亥唐的不尊重
兩個地位懸殊的人有沒有可能交朋友?孔子說:“無友不如己者”這句話的本義是從德行的角度來講的,但副作用挺大我們似乎都不願意比地位不如我們的人交朋友不要以為隻有達官顯貴才是如此,普通人的心理也一樣,為什麼農村來的孩子總是會被城市裏的同學排擠?為什麼大學裏很要好的朋友走上社會有了身份的差異之後就會越來越疏遠?究其原因,都是“有挾”
友情是一種心靈的交流,人的心靈不會因一個人地位的改變而改變,孟子認為,對待朋友的時候應該放下自己所處的地位,不管是諸侯還是大夫,朋友之間都應該是平等的我們交朋友不是看中一個人的地位,而是看中友情本身而“情”離不開平等的交流,地位高的人拋開自己的地位,平等地去和朋友交流,地位低的人也該忘記自己的地位,平等地和朋友交流如果有了不平等的想法,那麼友情也就走到頭了
或許嚴子陵和光武帝劉秀之間的友誼能帶給我們一些啟示
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天下大亂劉秀崛起於阡陌之中,推翻了王莽政權,建立了東漢王朝
在劉秀還未得勢前,他有個好朋友叫嚴子陵劉秀當上皇帝之後,嚴子陵就在富春江邊隱居起來,劉秀多次派人去請,拗不過劉秀的懇請,嚴子陵終於還是同意進京,但不願意當官
劉秀也不勉強,依然跟嚴子陵保持著原先的友誼
有一天,劉秀又將嚴子陵請到宮中,跟他徹夜聊天,聊得十分投機晚上,還與嚴子陵同榻而臥嚴子陵的睡相不太好,在睡夢中把腳擱到了劉秀的肚子上,要知道,在古代,皇帝的肚子那是尋常人能碰的嗎?但劉秀毫不介意
第二天,掌管天文的太史官上奏,說是昨夜看到天上有客星犯帝座劉秀聽了哈哈大笑,說:“什麼客星犯帝座,那是我和子陵同睡,他把腳擱在我的肚子上了,沒事!”
劉秀並不是一個仁慈的皇帝,但是麵對嚴子陵卻如此寬容,因為在嚴子陵麵前,劉秀根本沒把自己當皇帝,好朋友睡覺的時候把腳擱在自己的肚子上能是一件多大的事?嚴子陵之所以能夠繼續跟劉秀保持原先的友誼,也是由於嚴子陵沒把劉秀當皇帝,如果嚴子陵一見到劉秀就恐懼地大呼萬歲,那麼這段友誼也可能就到此為止了
人生一世,難免沉浮如果每一次自己或者朋友身份地位的變化都意味著一場友誼的結束,那麼,有多少友情夠我們揮霍?
真正的朋友不會在乎地位身份的高低,因為他們在乎的隻是友情本身隻有“不挾”,才能獲得真正純潔而持久的友情
君子之交,小火慢燉
晏子是齊國管仲之後偉大的政治家,能幹而且睿智,曆史上流傳下來很多關於他的故事,比如我們初中就學過的“晏子使楚”
據說這個晏子有一個本事,就是他特別擅長交朋友,連孔子都說:“晏平仲善於人交”晏平仲就是晏子,他不僅善於交朋友,還會“久而敬之”,即跟晏子相處久了,他的朋友們反而會更加敬重他
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我們常聽說的是朋友越處越親密,剛認識的時候往往客氣得不得了等成了老朋友,交情深厚,交往起來就無所顧忌,比如口袋裏沒錢了,一個電話:“老王,我沒錢了,中午請我吃飯,下個月發了工資我請你”
這樣的密友、死黨當然好,但是太過於親密無間絕不是正確的交友之道我們常聽說,夫妻之間不能親密,保持些距離才能讓夫妻生活更美滿夫妻尚且如此,更何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