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天地是個悶葫蘆,悶葫蘆裏有妙理您不問它您怕它,它一被問它怕您您若願意問問看,一問直須問到底”又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拙人力勝天工,隻在每事問”
為學的道理和做人一樣,不怕不懂,就怕不懂裝懂有了疑惑,就要提出來,虛心請教,在“每事問”中獲得學問清代劉開說:“君子之學必好問”隻有問與學相輔而行,做一個胸懷廣闊的人,勇於探詢,方能心明眼亮
別把腦子揣兜裏
儒家思想對思考和學習之間的關係,有著很精辟的論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思考了不學習,是件危險的事情在《論語》的語境中,學習指的不是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而是做人當有的品行、節操整日東想西想,想發財想當官,卻沒有學過聖人的為人之道,很容易誤入歧途
放在當代的語境下,把學習理解成學習做人的道理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那就不隻是危險了,還可能讓所有的努力付諸東流
人民網曾經發表過一篇社論《民間科學家為何癡迷世界難題》,文中提到一種人:他們往往受教育水平不高,沒有接收過係統的科學教育,卻執迷於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或者推翻相對論等世界科學難題他們都是些很愛動腦筋的人,但他們的知識體係完全不足以支撐他們的思想每年中科院數學研究所都會收到民間科學家寄來的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論文,加起來有好幾麻袋,但大多數都毫無價值
一位民間科學家在一篇油印的論文中如此寫道:“愛因斯坦認為光是電磁波,這是錯的大家知道,收音機是接收電磁波的,可是,用手電筒照射收音機,收音機卻沒有絲毫反應,這表明收音機沒有接收到電磁波信號,所以光不是電磁波”
這個結論不但推導過程讓人忍俊不禁,而且連基本常識都搞錯了,“光是電磁波”這個結論並不是愛因斯坦得出來的這位民間科學家不是沒有思想,但他所掌握的知識實在是太有限,這注定了他的所有努力都隻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這正如孔子所說:“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荀子也說過:“吾嚐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吾嚐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埋頭思考一整天,有時候不如去學習片刻這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一個人的思想總是有限的,而學習能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瞭望更遠的地方
但是如果一味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惘,因為書上的東西是死的,人生是活的,拿死的東西去指導活的東西,往往會令人陷入迷惘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不加思考地把書本知識全部吸收,還不如不看書
明代大儒楊慎講過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春秋時,秦國有個名叫孫陽的人,善於鑒別馬的好壞,隻要讓他看一眼,便能分辨出馬的優劣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於是人們都稱他“伯樂”為了不讓自己的一身絕學失傳,他把自己多年積累的識馬經驗寫成一本書,名為《相馬經》,書中圖文並茂地介紹了各類好馬
孫陽的兒子資質很差,卻想繼承父親的事業在熟讀了這本書後,他認為自己學到了父親的所有本領,便拿著《相馬經》去找千裏馬《相馬經》上說:“千裏馬的主要特征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曲塊”他按照這個特征找了很久,也沒有什麼收獲
有一天,他發現路邊有一隻蹦蹦跳跳的動物,看了很久,覺得這個東西很像《相馬經》中所說的千裏馬,於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這個“千裏馬”捉住並帶回家一進門,他便嚷著說:“我找到了一匹千裏馬,它長得和《相馬經》中說的差不多,就是個頭小了點,蹄子差了些”孫陽一看兒子手裏捉著的居然是一隻癩蛤蟆,真是哭笑不得,對著兒子說:“傻子!你就不會動動腦子嗎?”
把癩蛤蟆當成千裏馬這樣的人在社會上可不少我們常說的書呆子就是這種人:讀死書,死讀書,最後讀成了傻子,紙上談兵樣樣在行,真正動手做起事來就傻眼了因為現實很複雜,毫不思考地套用書本知識,輕則鬧笑話,重則國破人亡比如,戰國時候燕國的燕王噲看多了聖賢書,腦子一發熱,學起了堯舜,把王位禪讓給了奸臣,最後身死國滅這就是學而不思的危害
可見,思離不開學,學也離不開思那麼在學習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思考,才能讓學習的效果最大化呢?這個問題孔子也想到了,並且給出了他的答案:“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意思是:不到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心裏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複地給他舉例了這句話前半句講的是教育,後半句講的是學習過程中如何思考:舉一反三
《周易?係辭上》也說:“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這其實都在告訴人們,在經過學習後應該具備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能由一個道理而推知其他的道理,做到這一點,就可以遊刃有餘地掌握天下的學問了
關於舉一反三,還有個有趣的小故事
一座高聳入雲的山上有兩座寺院——普濟寺和光度寺每日清晨,兩個寺院都會分別派一個小和尚——明悟和明心,到山下的集市買菜兩人每天幾乎同時出門,所以總能碰麵,經常暗地比試彼此的悟性
一天,明悟和明心又碰麵了,明悟問:“你到哪裏去?”明心答:“腳到哪裏,我就到哪裏”明悟聽他這樣說,不知如何回答才好,站在那裏默默無語買完了菜,明悟回到寺院向師父請教,師父對他說:“下次你碰到他就用同樣的話問他,如果他還是那樣回答,你就說:‘如果沒有腳,你到哪裏去?’”明悟聽完點頭稱是,高興地走了
第二天早上,他又遇到明心,他滿懷信心地問:“你到哪裏去?”沒想到這次,明心回答道:“風往哪裏去,我就往哪裏去”明悟沒料到他換了答案,一時語塞,又敗下陣來明悟回到寺院,將對方的回答再次報告給師父聽,師父哭笑不得,說:“那你可以反問他‘如果沒有風,你到哪裏去’,這是一個道理啊”明悟聽了以後,暗暗下決心,明天一定要勝過明心
第三天,他又遇到明心,於是又問道:“你到哪裏去?”明心笑了笑,說:“我到集市去”明悟又一次無言以對回到寺院,明悟的師父聽了之後,感歎道:“舉一反三地‘悟’才是真的‘悟’啊”
學習需要舉一反三,教別人要講究教育方法,學習也應采用靈活的學習方法
學習可以帶來知識,思考可以帶來智慧知識和智慧是相輔相成的,有智慧沒知識,智慧就是空中樓閣,而有知識沒智慧,知識就毫無意義所以,思考和學習之間的關係也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誰也離不開誰
學一身屠龍技,空悲切
在當代中國,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學曆很高,但是除了考試其他什麼都不會書本裏的知識他們能夠倒背如流,可一到實戰操作,他們就什麼都不會了
這種現象古已有之,著名的“紙上談兵”的趙括就是一個典型,談兵法頭頭是道,連他父親——一代名將趙奢都不是他的對手但真打起仗來,他卻一敗塗地,把在長平斷送了四十萬趙軍的性命
隨著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人們似乎總有一個偏見,書呆子是儒家文化造就的但事實上,儒家文化最強調的就是“經世致用”明代東林書院就有一副著名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真正的儒家知識分子關心的不是學習本身,而是學習的目的:經世濟民連孔子都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詩經》當中的詩,在春秋時期是被當做學習立法文化的載體和外交場合用來作為辭令的工具,所以是每個知識分子都要背誦的但是孔子說:“你把詩背得滾瓜爛熟,但給你一個職務,你辦不成事;讓你去訪問外國,你連話都說不清楚,那學《詩經》有個什麼用!”
孔子明確地指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運用,學了知識卻不能用,等於沒學,正所謂“學而不能行,謂之病”!
南宋大詩人陸遊有句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本上學來的知識和道理,一定要和實踐結合起來,若學的東西不能用來指導實踐,那學它又有什麼用呢?
儒家甚至認為,在學習和實踐之間,實踐比學習更重要孔子的學生子夏就曾說過:“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夏說:“一個人如果能看重實際的德行,輕視表麵的姿態;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是儒家思想中很重要的德行原則學習道理,就是為了能夠在生活中做到,但是子夏說:“如果他已經做到了,那麼即使沒來上過課,我也一樣算他學習過因為學不就是為了做嗎?”
有個叫公明宣的人在曾子門下學習,卻三年沒有翻過書曾子就很生氣地說:“你怎麼三年都不學習,你不會是來混文憑的吧!”公明宣回答道:“誰說我沒學習?我學習你對父母孝順,但是沒學到家,我學你對賓客尊敬,但是沒學到家,我學你對國君忠誠,但是沒有學到家我哪裏沒學,我是沒學好罷了”
曾子一聽,慚愧地說:“是我錯了,我不如你,我隻會讀書,你才是真正在學習”
在公明宣看來,書本的知識就是用來指導實踐的,隻要能夠實踐,那看不看書又有什麼關係呢?
現在社會中,總有許多人說讀書無用,身為大學生,走上社會卻什麼都不會這是讀書的錯嗎?恐怕是在讀書的時候沒有以實踐為目的吧
如果隻是把學習本身當做最終的目標,那不管學什麼,最終學成的都不過是死知識而已隻有把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用實踐促進學習,用學習指導實踐,才是真正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