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學而不厭,學習是最明智的投資(2 / 3)

樂羊子的運氣好,有一個賢惠的妻子,才沒有讓自己的學習中途而廢江淹就沒這麼好的運氣了

江淹就是那個著名的“江郎才盡”的故事中的江郎,傳說江郎小時候特別有才,是個很有名氣的小神童但是有一年,他突然做了一個夢,夢見神仙跟他說:“我多年前在你這兒放了一隻五色神筆,你用了不少年,也該還給我了吧”江淹一摸懷裏,果然有一支五色筆,就把它還給了神仙

結果江淹醒來後,發現自己再也寫不出優美的詩句了

這個故事被記載在《晉書》中“二十四史”這一的《晉書》裏麵記載了不少亂力怪神的離奇故事子不語亂離怪神,因此我們也存而不論但是江郎才盡的故事,細讀史書就會發現,跟神仙無關拿走他五色神筆的人,其實是江淹自己

江淹早年家境貧寒,所以學習刻苦,“留情於文章”,而且非常注意向前輩、有成就的人學習,“於詩頗加刻畫雖天分不優,而人工偏至”,也就是說,他雖缺乏做學問的條件,卻加倍努力、鑽研他的成就不是天意神授,而是來自於勤和思,勤奮不怠,好學不倦,這就是他前半生譽滿天下的原因到了後半生,官做大了,名聲也大了,認為平生所求皆已具備,功名既立,須及時行樂了於是由嬉而隨,耽於安樂,自我放縱,再不求刻苦砥礪了他說自己性有三短,其中的“體本疲緩,臥不肯起”、“性甚畏動,事絕不行”等就屬於“隨”的劣性“隨”導致他事業心殆盡,他隻“望在五畝之宅,半頃之田”,而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誌都煙消雲散了,後來學疏才淺,詩文褪色,“絕無美句”,這是必然的結局

學習離不開堅持不懈的積累,而且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有大學問的人,貴在勤勉和持之以恒地努力,在一點成就麵前就沾沾自喜、滿足現狀,再有才的人也會有才盡的一天

這個道理誰都知道,但古往今來不知道有多少人因為不能夠堅持不懈而在為學的道路上半途而廢其中,能力不足當然是一個重要原因,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孔子有個學生叫冉有,是個很有才幹的政治家,特別擅長理財,是季孫氏家裏的財政顧問冉有一邊幫季孫理財,一邊幫他斂財,所以孔子對他有點不滿意,甚至說:“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對於這家夥,大家敲著鼓去揍他一頓都沒問題

有一天,冉有覺得自己確實有些不足之處,尤其是沒有把夫子德行方麵的學問全部學到手,於是他來找孔子說:“老師啊,我不是不喜歡你那一套道理,實在是我心有餘而力不足,學不會啊”孔子卻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他的問題:“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孔子的意思是,那些因為能力不足而半途而廢的人還情有可原,但是你那是什麼原因?你不是能力不足,你是給自己的能力設定了一個上限,所以還沒開始做,你就已經覺得自己不行

在學習的過程中,最可怕的不是能力不足,而是看低了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達不到目標有了這樣的想法,那就不會認真去實踐,最後自然達不到目標

所以,學習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學習的道路漫長而曲折,隻有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除了持之以恒之外,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夠成功,這一點也很重要

書比肉香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學習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書房裏貼的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激勵努力讀書的故事也變成了“頭懸梁,錐刺股”之類的

其實在先秦儒家思想中,學習是一件充滿樂趣的事情據說孔子曾經學音樂學得入了迷,迷到什麼程度呢?孔子說:“三月不知肉味”整整沉醉在學習的愉悅中,連肉的美味都給忘了

孔子就是這樣一個人,把學習當做一種樂趣孔子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意思是說:“一發憤學習起來,連吃飯都忘記了學習的樂趣讓我忘記了生活中的所有煩惱,我沉醉在書本中,連自己正在變老都忘了”

學習本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有什麼理由不快樂呢?學習就像在未知的世界遊曆,就像進行一場與智者的對話每學到點滴的知識,都可以感覺到自己的見識在提升,自己的心靈也充實起來更何況,學習還能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學習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情,孔子甚至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即讓我早上學到一個道理,就算晚上死了,我也瞑目了

宋代理學家程頤收到友人張載的一封信,張載在信中將自己最近關於學習修養的體會寫成了一篇文章,請程頤指點程頤看在回複說:“所論大概,有苦心極力之象,而無寬裕溫厚之氣……欲知得與不得,於心氣上驗之思慮有得,中心悅豫,沛然有裕者,實得也”意思是說:“你寫的東西確實不錯,但我也看出來,你為了獲得這些成就一定讓自己的心吃了很大的苦,簡直是殫精竭慮你這又是何苦呢?隻有那些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感到十分快樂的人,才是真正有所得啊”

的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更加幸福,如果學習本身成了不幸福的最大根源,這豈不是太諷刺了嗎?

學習是人生幸福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追求幸福的一種手段所以,隻有將學習當做一件快樂的事情,學習才能帶來幸福;也隻有把學習當做一件快樂的事,我們才能更好地學習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的最大動力就是把學習當做一件有趣的事情我們之所以總是忍不住忙裏偷閑想娛樂一番,是因為娛樂是件有趣的事情如果能像孔子那樣把學習當做快樂,用對待娛樂的心態對待學習,又怎麼會學無所成呢?

孔子在學習方麵把人分成四個等級:“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意思是生下來就什麼都懂的人,那是神一樣的存在;再一等的是通過學習,然後懂得道理的人學習必須要主動,要自動自發,若等到有需要了再去學習,那就檔次比較低了檔次最低的是明明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卻不肯學習的人

為什麼會有無路可走了還不肯學習的人呢?因為這些人把學習當做一件痛苦的事情,認為學習比無路可走的人生更加痛苦

在學校裏,有老師督促,考試壓迫,即便覺得學習痛苦,我們也隻有埋頭讀書但是,在終生學習型社會,畢業之後我們依然需要學習要想自動自發地學習,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學習當做人生的一大樂趣

學,不可不問

孔子說:“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翻譯過來就是:“不問‘怎麼辦’、‘怎麼辦’的人,我是真的不知道該拿他們怎麼辦”

孔子的話是針對那些在學習過程中有了問題卻不肯提出來的人說的韓愈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學習的時候誰都會遇到問題,關鍵是怎麼去解決問題學習的過程中,最可怕的不是遇到問題,而是遇到問題卻不去解決,不懂裝懂,自欺欺人所以孔子常教導子路:“子路啊,你聽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20世紀中國著名作家和文化先驅之一的蔡元培先生也認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才是智慧的境界不光在學習上如此,待人處世上也是一樣的道理不懂的事,不要硬充自己懂,否則就是真愚蠢

蔡元培先生本人就曾有過這樣一件逸事:一次倫敦舉行中國名畫展,組委會派人去南京和上海監督選取博物院的名畫,蔡先生與林語堂都參與這件事法國漢學家伯希和自認是中國通,在巡行觀覽時滔滔不絕,不能自已為了表示自己內行,伯希和向蔡先生說“這張宋畫絹色不錯”、“那張徽宗鵝無疑是真品”,以及墨色、印章如何等林語堂注意觀察蔡先生的表情,發現他既不讚同也不反對,隻是客氣地低聲說:“是的,是的”一臉平淡冷靜的樣子後來伯希和若有所悟,閉口不言,麵有懼色,大概從蔡元培的表情和舉止上他擔心自己說錯了什麼林語堂後來在談到蔡元培先生時還就伯希和一事感歎說:“這是中國人的涵養,反映外國人賣弄的一幅絕妙圖畫”

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一無所知”這句話與孔子的思想相似,即都認為:“不要總覺得自己無所不知,更不能假裝自己無所不知”

連孔子和蘇格拉底都承認自己“有所不知”,我們就更沒有必要不懂裝懂了有問題一定要及時地提出來,一定要多提問,多向別人請教

向別人請教“怎麼辦”並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情漢代王充說:“不學不成,不問不知”不懂就問,精益求精,既是為學必不可少的精神,也是做人的道理

孔子到了周公廟,每件事情都要問一問有人看不慣他的行為,於是說:“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誰說孔子懂禮呢?他到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問孔子聽了之後便說:“是禮也”每件事情都向別人請教,這正是禮啊

其實孔子說這些話時已到了知天命之年,當時任魯國司寇,他的知識與文化水平已不是一般人可比擬,而他“每事問”,正表現出他謙虛謹慎、虛心好學、不恥下問的精神知識是無窮無盡的,時代是在前進的,情況是在變化的,因此學習沒有終止的時候人應該時時學習,活到老學到老,人生才會不斷進步

隻有勇於承認自己的無知,才能達到知的境界有問題就要提出來,總有人能夠解答,千萬不要以提問為恥孔子還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尚且如此,更何況我輩?

在孔子的時代還有一個孔文子,叫孔圉孔圉死後,衛國國君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好學的精神,賜給他“文公”的諡號,因此他又被尊稱為孔文子

在中國古代的諡法中,“文”是一個美諡,能當得起這個諡號的人都是些了不起的人,像周文王姬昌、漢文帝劉恒、文正公歐陽修等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不認為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有一次,他問孔子說:“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還有很多,憑什麼賜給孔圉‘文公’的諡號?”孔子聽了微笑著說:“孔圉這個人,‘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他非常勤奮好學,腦筋聰明又靈活,而且如果有不懂的事情,就算對方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他也會謙虛地請教,一點都不因此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諡號並不會不恰當”經過孔子的解釋,子貢終於明白,並決定要向孔圉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