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學而不厭,學習是最明智的投資(1 / 3)

第15章 學而不厭,學習是最明智的投資

為什麼要學習,這是個問題

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而“學”一直是中國文化中一個很重要的傳統,古代分四民,“士農工商”中,讀書人排在第一位,所以才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說法在清代的時候,安徽的徽商、山西的晉商都非常有名,但即使是最成功的商人,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多讀點書,做個文化人

但是最近幾十年來,厭學情緒卻像流感一樣在中國大地上蔓延,據統計,92%以上的中學生或多或少地都對學習有著抵觸的情緒

產生厭學情緒的原因有很多,讀書無用論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網上一個學生的博客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喂,大塊頭,怎麼不上學呀?’‘庸俗!誰現在還上學啊?俺去當保安,就俺這體形,撂倒三五個不成問題!俺隻要會打就行成龍大叔初中文化水平,傑倫大哥比他好不到哪去,雖然他們腦袋空空,卻腰包鼓鼓,誰說他們無能?人家可比袁隆平活得瀟灑!’”

這樣的想法在青少年中並不算普遍,卻一針見血地道出了許多人的想法

不光中學生如此,許多成年人也一樣抵觸學習,往往大學一畢業就不再讀書,甚至連報紙都不看了因為他們覺得,平時的工作壓力已經很大,哪裏還有閑心看這種沒用的東西

學習真的沒有用處嗎?至少儒家的回答是否定的《論語》裏說:“性相近,習相遠”我們生下來的時候都是一樣的,輕的五六斤,重的也不過八九斤,每天餓了就哭,吃了奶就睡,沒多大區別,但為什麼長大之後差距就出現了呢?原因就在於我們學到的東西不一樣

所以,在儒家思想家看來,學習最大的用處就是提升自己的內在修養,讓自己的精神能夠達到足夠的高度這也就是為什麼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即古代的學者學習是為了提升自己

因為沒有學識的人的精神世界是極度空虛的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認為,痛苦和無聊是人生幸福的最大敵人,而無聊的根源就是內心世界的空虛叔本華說:“內心空虛之人無時無刻不在尋求外在刺激,試圖借助某事某物使他們的精神和情緒活動起來正是由於這種內在的空虛,他們才追求五花八門的社交、娛樂和奢侈,而這些東西將許多人引入窮奢極欲,然後以痛苦告終能夠讓我們免於這種痛苦的方法,莫過於擁有豐富的內在——即豐富的精神思想”

現代人總覺得生活空虛、無聊,於是尋找各種手段希望讓自己不再空虛富人買遊艇、買飛機,去巴黎或香港瘋狂購物,窮人則聚集在網絡上恣意狂歡,從芙蓉姐姐到鳳姐,發掘出一個又一個狂歡的主題,最後卻發現,生活反而變得更加無聊因為他們不知道,生活空虛的根源乃是內心的空虛

隻有學習能夠讓我們解除內心的空虛,隻有通過學習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我們的內心世界才會變得豐富多彩,我們的人生才會因此變得更充實

即使從最功利的角度來講,學習也不是無用的難道成龍在武術、表演上的造詣不是來自於學習嗎?周傑倫在音樂上的成就不是通過學習得來的嗎?

所以,不學習,不僅心靈會感到空虛,大腦也會空空如也不學習,非但會感到精神上的無聊,還會帶來物質上的貧乏

儒家思想從來不避諱學習的這種功利性目的,孔子就經常說:“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意思是說:“跟著我學習三年,卻還沒有當上官,這種人我還真是沒見過呢”

宋真宗的《勸學詩》裏也有一句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這句話雖然露骨,卻道出學習可以帶來物質財富的道理

確實,功利的目的也是推動人們學習的一大要素古人學習努力,有囊螢映雪、鑿壁借光等故事作注解,這些人與其說他們是出於對智慧的渴望,不如說是希望靠學習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通過不懈的學習,一個人才能獲得安身立命的知識知識改變命運,這是一句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有人會拿比爾?蓋茨退學的例子來說明學習的無用,卻很少有人注意到,比爾?蓋茨是哈佛大學的高才生,同時有他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學習內容——計算機也許李嘉誠的故事更能說明問題

14歲那年,李嘉誠曆經了常人少有的坎坷:家道中落、漂泊異鄉、少年失學、父親過世本來漂泊異鄉、寄人籬下的打工生活已經非常苦,但他依然堅持不懈地學習李嘉誠說:“別人是自學,我是‘搶學’,搶時間自學一本舊《辭海》,一本老版的教科書,自己自修”他對自己要求很嚴格,除了《三國誌》與《水滸傳》,不看小說,不看休閑讀物在昏黃的燈光下,他摸索教學,演繹做題的邏輯,尋找每個篇章的關鍵詞句,模擬師生對話,自問自答沒有學曆、人脈、資金,想出人頭地,自學是他唯一的出路

上天總是眷顧有準備的人,更不會忽視勤奮的人有一天,老板需要人幫他寫信,剛好工廠文書請病假,老板就問:“哪個人會寫信,字寫得好一點?”四五個職員都指著李嘉誠:“叫他寫,他每天都念書寫字”老板望著這個未滿17歲的小雜役,問道:“你真的懂嗎?”李嘉誠說:“我可以試試”於是他立即動手寫了好幾封信信寄出去之後,老板的朋友非常滿意,問老板:“你的這位先生是什麼時候請的?比原來的要好”這讓老板對李嘉誠刮目相看,很快就把他從做雜役的小工提升為貨倉管理員回憶這段往事時,李嘉誠感慨地說:“知識改變命運如果沒有一點文學底子,寫信慢,也未必通順,後來也得不到那個職務那個職務讓我懂得貨品的進出、價格,懂得管理貨品”

現在,我們早已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學習變得更加重要學習並不等同於學曆,一個人可以沒有學曆,但是不能不學習不學習,必然會被社會淘汰;不學習,必然會一無所成

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肯定不會想到會有“知識經濟”這樣一個名詞,但是孔子早就已經告訴我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自己,為了讓自己的心靈更加充實,也為了讓自己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就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孔子總結自己的一生,說:“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說:“我十五歲的時候開始立誌學習,到了三十歲的時候,我的所學已經能讓我安身立命,四十歲的時候我已經不再困惑,到了五十歲的時候,我終於懂得了天道運行的規律,六十歲的時候,我的學養已經能讓我聽什麼都不覺得刺耳到了七十歲的時候,我終於達到了一定的境界不管我做什麼,都不會違反先哲所立的古禮了”

可見孔子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他從十五歲開始學習,到三十歲立身後也沒有停下,到了五十歲已經通曉天命,孔子還在繼續學習,一直到七十歲,終於學有所成,把知識徹底融會貫通,融入自己的一舉一動中

孔子“活到老,學到老”的學習觀念,不正是現在流行的“終生學習理念”嗎?

所謂終生學習,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其他有關國際機構大力提倡、推廣和普及的學習理念在當今社會,若要說到何種學習理論或是何種學習思潮最令世界震驚,則無疑當數終生學習

為什麼我們要把學習作為終生的任務?孔子說:“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即總覺得自己還不夠充實,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就好像去追趕什麼,總怕趕不上,趕上了又怕被甩掉,所以要一直保持學習的勁頭

這其實是一個很淺顯的道理:學無止境

一名徒弟跟著一位名師學習技藝,幾年後,徒弟覺得自己的技藝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足以自立門戶,因此收拾好行囊,準備和大師告別

大師得知這個消息之後問道:“你確定你已經學成了,不需要再學習了嗎?”

徒弟指了指自己的腦袋自豪地說:“我這裏已經裝滿了,再也裝不下了”

“哦,是嗎?”大師隨即拿出一隻大碗放在桌上,命徒弟把這隻碗裝滿石頭,直到石頭在碗中堆出一座小山後,大師問徒弟:“你覺得這隻碗裝滿了嗎?”

“滿了”徒弟很快回答

大師於是從屋外抓來一把沙子,撒入石頭的細縫裏,然後再問一次:“那麼現在滿了嗎?”

徒弟考慮了一會兒,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滿了”

大師再取來案頭上的香灰,倒入那看似再也裝不下的碗中,看了看徒弟,然後輕聲問:“你覺得它真的滿了嗎?”

“真的滿了”徒弟回答道

大師沒有再多說什麼,隻拿起桌上的茶壺,慢慢地把茶水倒入碗中,而水竟然一滴也沒有溢出來

徒弟看到這裏,總算明白了師父的良苦用心,趕緊跪地認錯,誠心誠意地請求大師再次收自己為徒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學也無涯”意思是說:“我的人生是有止境的,但學習沒有止境”當然,莊子還有後半句:“以有涯隨無涯,殆矣”但這是道家的觀點,在儒家看來,人的一生就是學習的人生,因為知識是學不完的,更重要的是,知識永遠在變化,一旦停止了學習,就很快會被時代淘汰

滴水可以穿石

荀子說:“學不可以已”學習不可以停止,因為學習是一個努力積累的過程,無法一蹴而就在《荀子?勸學篇》中,荀子舉了幾個案例來說明積累的重要性:“數千裏的行程,都是一小步一小步積累出來的;長江大海,是一條條小溪流積累出來的一匹千裏馬奮力一跳,最多能跳出十步遠;一匹劣馬走十天,也能走到千裏之外”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資質再駑鈍的人,如果堅持不懈地學習,也能夠取得極大的成就;而一個天賦稟異的人如果不能堅持學習,半途而廢,那麼他也無法取得大的成就

東漢時期有一個名士,叫做樂羊子年輕的時候,樂羊子出門求學,沒有多久就回來了,他妻子就問他回來的緣故樂羊子說:“出門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沒有別的特殊事情”妻子聽了這話,半晌無語,表情很是難過她抓起剪刀,快步走到織布機前把織了一大半的布都剪斷了樂羊子吃了一驚,問道:“你這是幹什麼?”妻子回答說:“這匹布是我日日夜夜不停地織,才一分一毫地變長,終於織成了一整匹布現在我把它剪斷了,白白浪費了寶貴的光陰,它也永遠不能恢複為整匹布了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要一點點地積累知識才能成功你現在半途而廢,不願堅持到底,不是和我剪斷布一樣可惜嗎?”樂羊子被妻子的話感動,又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