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職來職往,儒家的“職道”(1 / 3)

第14章 職來職往,儒家的“職道”

假性懷才不遇

如今,抱怨懷才不遇好像成了很多年輕人的一種通病,他們普遍的症狀是:牢騷滿腹,喜歡批評他人,有時也會顯出一副鬱鬱不得誌的樣子和這種人交談,如果運氣不好,往往還會被他們批評一頓

自古以來,懷才不遇都是中國文人詠歎的主題,翻開唐詩宋詞滿眼望去,有愛情詩,有詠物詩,有寫景詩,有懷古詩,但許多詩的背後總藏著四個字——懷才不遇

雖然“家天下”的時代確實是個埋沒人才的時代,因為那個時代缺少公平的競爭機製,而且人才都很有個性,不過皇帝大都不喜歡有個性的人但是仔細想想也不至於這麼多人懷才不遇,就算皇帝再腐朽、再昏庸,也得有人給他幹活

那肯定有許多人是“假性”的懷才不遇,比如李白

李白不受唐玄宗重用是人所共知的,他自己也常悲歎:“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給人的感覺就是他總是被小人打壓著但事實呢?安史之亂以後,李白在廬山隱居這時候,永王李璘的軍隊經過廬山,想把李白請出山當時誰都知道,這個李璘號稱平反,其實就是不折不扣的反軍所以凡是有些地位和名望的人都對他避之唯恐不及唯獨李白,一聽說有個王爺親自來請自己出山,立刻高興地下山投奔去了,還寫下“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的豪言壯語

這樣一個連官場中的是非曲直都分辨不出的“人才”,他的“懷才不遇”恐怕也隻能說明唐玄宗有眼光了

雖然懷才不遇的現象是存在的,但很多時候,人才之所以“不遇”,恐怕也應該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其實懷才不遇的老祖宗孔子早就知道這個道理,他說過:“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說一個人不怕得不到官職,隻怕自己立身的能力不足,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隻要努力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才幹就行

即使是千年之後,這段話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孔子說自己“不怨天,不尤人”,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他對別人也對自己說:“為什麼沒有得到發揮才幹的機會?應該是自己的問題吧”

孔子還曾經舉過一個例子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犁牛之子,蛉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犁牛是一種雜毛牛,他說就算是一頭雜毛牛的兒子,隻要身體健壯,頭角崢嶸,就算在祭祀大典中不想用它,但是神明也會舍不得的

牛是如此,人也是如此,一個人能否得到重用,外界因素當然是有的,但歸根結底還是取決於自己的價值

在一次討論會上,一位著名的演說家沒講一句開場白,手裏卻高舉著一張20美元的鈔票麵對會議室裏的200個人,他問:“誰要這20美元?”

手一隻隻地舉了起來他接著說:“我打算把這20美元送給你們中的一位,但在這之前,請準許我做一件事”他說著便將鈔票揉成一團,然後問:“誰還要?”仍有人舉起手米

他又說:“那麼,假如我這樣做又會怎麼樣呢?”他把鈔票扔到地上,又踩上一腳,並且用腳碾它爾後他拾起鈔票,鈔票已變得又髒又皺

“現在誰還要?”還是有人舉起手來“朋友們,你們已經上了一堂很有意義的課無論我如何對待這張鈔票,你們還是想要它,因為一張鈔票在你們眼中的地位和價值是由它自身的價值決定的”

確實,一個人受重用的程度是由他自身的價值決定的,在現代企業中尤其如此

在當今社會,人才對於任何一家企業來說都是生死攸關的資源21世紀最寶貴的是什麼?人才!凡是有遠見的企業無一不是把人才放在所有戰略的首位比爾?蓋茨對人才的需求可謂如饑似渴美國媒體經常提到一個經典例子:加州“矽穀”的兩位計算機奇才——吉姆?格雷和戈登?貝爾,在微軟千方百計的說服下終於同意為微軟工作,但他們不喜歡微軟總部雷德蒙冬季的霏霏陰雨,比爾?蓋茨就在陽光普照的“矽穀”為他們建立了一個研究院

這是許多人夢想的場景,但實現這樣的夢想需要你有足夠的能力

在職場上,能力決定一切,正如孔子所說:“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意思是,人在職場,我們最應該擔心的不是老板不夠賞識自己,而是自己的能力不夠得到老板的賞識

冉求不是好員工

儒家思想中有很多“事君之道“的內容,從現代管理角度來看,其中的很多觀念是非常有道理的雖然專製製度已不存在,但是雇傭與被雇傭的關係依然存在儒家思想中的許多“事君之道”其實跟現代企業中職員的職場之道是相通的

比如有一次,魯國貴族季孫氏要發兵攻打顓臾,孔子認為這樣做是不對的,非但違反“禮”的要求,而且對季氏也沒有好處於是孔子就跟當時正在做季氏家臣的冉求說:“求!無乃爾是過與!”即你身為家臣卻不去勸說季氏,這難道不是你的過錯嗎!冉求卻說:“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這裏的夫子指的是季氏,意思是:“老師啊,其實我也是不想的,但季氏做的決定,我有什麼辦法”

這下孔子生氣了,說:“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孔子先引用一個叫周任的人的話:“在那個職位上就努力施展你的才能,要是辦不到就應停止擔任該職位!”接著,孔子又說:“‘相’這個詞的古意就是攙扶別人的人,現在你身為季氏的‘相’,別人要摔跟頭你卻不去扶,你算什麼‘相’!”批評完冉求之後,孔子又用一個比喻反問:“老虎和犀牛從籠子裏跑出來了,占卜用的烏龜殼子和玉器在盒子裏損壞了,這是誰的過錯?”答案不言而喻,當然是看守者的過錯

孔子這一番話的核心就是“承擔責任”既然在其位,就要謀其政,這是一個雇員應盡的職責“敬其事而後其食”,既然占著崗位,領著工資,就應該挑起相應的責任,盡心盡力把事情做好

孔子曾說:“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意思是輔佐君王,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然後才能拿俸祿;要是把國家治理得亂七八糟,還心安理得地領俸祿,就是可恥的!

當然,孔子的這番話並不是說一旦沒盡到職責就得走人,偶爾的失職也是可以原諒的但是,作為失職者,更應該擔起責任,為自己的過錯埋單,不要為自己的失職找借口像冉求那樣把責任推給自己的上司,非但孔子要生氣,就算季氏聽到了,恐怕也會不高興吧

一個叫張洋的年輕人的經曆或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一次,張詳他們部門策劃了一個經銷商會議,在外地舉行,當時是張洋帶人過去商談的根據往年的業績,一個經銷商會議一般可創出500萬的銷售額,所以今年公司加大了投入,並且在去年的基礎上樂觀估計可達800萬,最保守也可以完成600萬張洋他們這次去都希望能促成更多的交易額,去的時候群情激奮、鬥誌昂揚

可是結果事與願違,由於在經銷商會議上出現了很多意外情況,比如他們的場地不好,請的講師講得沒有什麼煽動性,現在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對手用各種各樣的促銷手段銷售產品……總之原因很多,結果公司的產品在市場上非常沒有競爭力,最終隻完成了300多萬的銷售額,是保守估計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