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職來職往,儒家的“職道”(2 / 3)

雖然他們已經盡力了,可是老板聽到張洋他們沒有完成指標,非常不滿意,問張洋:“怎麼搞的?你是怎麼搞的?”張洋向他解釋所遇到的困難和當時展會上的情況,但他根本不聽,說:“就會找理由,怎麼不反省一下你自己的責任?”當時張洋非常不服氣,告訴老板他已經盡了全力,他覺得他的責任和義務已經完成

結果老板非常生氣,不過可能是顧忌到張洋的麵子,老板也沒多說張洋以為這件事情就這麼過去了,誰知道從那次以後,老板基本上沒再和張洋說過一句話,張洋跟他打招呼他也像沒聽見一樣,弄得張洋很尷尬在公司裏,各種大會小會都不通知張洋參加,張洋最後隻好辭職

在工作量沒有完成的情況下,張洋沒有及時向上司承認錯誤、主動承擔責任,甚至在上司責問他的時候,還找了一係列理由來為自己開脫,結果搞得上司很生氣,兩人的矛盾因此產生

責任是一個永不過時的話題,每個人在自己的職位上都要擔當相應的職責,而每一個領導或者老板都希望自己的員工或下屬是一個有責任感、勇於擔當的人

孟子反不是謙虛

孔子很欣賞一個叫孟子反的人,誇他說:“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意思是說,這個孟子反從來都不誇耀自己的功勞,有一次打了敗仗要撤退,他親自墊後,掩護大部隊一直撤到城門下麵別人都特別佩服他的膽量,他這時候卻一拍馬屁股跑到隊伍前麵,說:“哪裏是我膽子大,敢親自墊後,實在是我這匹馬跑得慢啊!”

如果從“謙虛”的角度上來講,這個孟子反做得有點過頭了但孟子反所展現出來的並不是謙虛,而是極為高明的職場智慧——不攬功

古代的朝廷就是一個大職場,而且比現在的職場凶險百倍,因為皇帝是可以砍臣子腦袋的在無數顆腦袋落地之後,痛定思痛,臣子們得出了一個結論:功高蓋主要不得後來,人們舉一反三,認為不光不能攬功,而且要把功勞讓給上級

西晉名將王浚於公元280年巧用火燒鐵索之計,滅掉了東吳,三國分裂的局麵至此宣告結束,國家又重新歸於統一,王浚的功勞是不可埋沒的豈料王浚克敵製勝之日,竟是其受讒言遭誣陷之時,安東將軍王渾以不服從指揮為由,要求將他交司法部門論罪,又誣陷王浚攻入建康之後大量搶劫吳宮的珍寶

這不能不令功勳卓著的王浚感到畏懼,當年消滅蜀國,收降後主劉禪的大功臣鄧艾就是在獲勝之日被讒言誣構陷而死,他害怕重蹈鄧艾的覆轍,便一再上書,陳述戰場的實際狀況,辯白自己的無辜,晉武帝司馬炎倒是沒有治他的罪,而且力排眾議,對他論功行賞

可王浚每當想到自己立了大功,反而被豪強大臣所壓製,一再被彈劾,便憤憤不平每次覲見皇帝,他都一再陳述自己在伐吳之戰中的種種辛苦以及被人冤枉的悲情,說到激動之處,也不向皇帝辭別,便憤憤然離開朝廷他的一個親戚範通對他說:“足下的功勞可謂大了,可惜足下居功自傲,未能做到盡善盡美!”

王浚問:“這話是什麼意思?”範通說:“足下凱旋之日,應當退居家中,再也不要提伐吳之事,如果有人問起來,你就說:‘是皇上的聖明和諸位將帥的努力,我有什麼功勞可誇的!’這樣,王渾能不慚愧嗎?”王浚按照他的話做了,讒言果然不止自息

立了功,其實是件很危險的事情一個“居功自傲”的罪名就可以把人收拾了,若是不了解這種情況是不能自保的把功勞讓給上司,是明智的捧場,也是穩妥的自保

因為大多數上司是聞功則喜,在評功論賞時,上司總是喜歡衝在前麵而犯了錯誤或有了過失,許多上司都有躲避的心理這個道理古今皆同,因為這是人的本性

所以,在工作中,假如我們努力完成了一項對公司非常有利的業務,照理說應該受到公司的嘉獎和上司的表揚,在眾人麵前也能露臉,但是如果能夠將功勞讓給上司,那將是另一番情景能得的嘉獎一點都不會少,還能得到上司的青睞,何樂而不為呢?

雖然當代職場已經沒有了古代朝廷的殘酷,上級和下屬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也相對平等,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可以大膽攬功了,因為上下級的關係依然存在如果我們也成了手下管著幾號人的主管,那麼下屬可以主動把功勞讓給我們,但作為上級卻不應該主動去搶下級的功勞

陳鐸是某公司的營銷主管,他辦事很民主,常會聽取下屬的意見:“這看法不錯,你將它寫下來,這星期內提出來給我”下屬們聽了這話會很高興,踴躍地做各種企劃,大家也都爭著提供意見,當然,其中的大部分也都被陳鐸采用了然而,每一次向總公司彙報業績,這一切卻都歸功於陳鐸一人一年後,陳鐸就完全為部屬所叛離了

陳鐸感到很迷惑,不了解下屬叛離的原因,心想:“是他們的構想枯竭了嗎?那麼再換些新人進來吧!”於是和其他部門交涉,調換了幾個新人

新人一進來,陳鐸就向他們提出一個要求:“我們營銷部傳統上是要發揮分工合作的精神,希望大家能夠同心協力,提高營銷部的業績”然而,他說的話並無人加以理會,他們心想:“營銷部的業績最後都歸於你一個人,你老是搶別人的功勞,一個人討好上司”

像這樣將自己部門內的成績完全歸功於自己,是領導者很容易犯的毛病任何工作絕不可能始終靠一個人去完成,即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協助,你也要表現出由衷的感激,絕不可抹殺部屬的努力作為領導者,這一點是絕對要牢記的

一個讓下屬全心追隨的領導者既不會獨占功勞,也不會諉過於下屬,他在下屬的心裏就像一棵可以乘涼的大樹,是他們真正可以依靠的靠山

總之,越是立功的時候就越要謙虛一些、低調一些,這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品德問題,更是一個人在職場的生存之道正如荀子所說:“功雖甚大,無伐德之色”孔子讚賞孟子反,恐怕就是在讚賞他的這種智慧

直言犯上,更要巧言犯上

曾有人問孟子,商代奴隸造反,幫周武王殺了商紂王,有這回事嗎?孟子說:“沒有!隻聽說人民殺了一個‘獨夫民賊’,沒聽說殺君王的”

在孟子看來,一個君王有了罪過,人民甚至可以把他殺了而不負擔任何道義責任更何況給君王提意見呢?

所以當子路問孔子怎麼侍奉君主時,孔子告訴他:“勿欺也,而犯之”即不要欺騙他,但可以直言規勸他由此可見,儒家思想是提倡下級直言犯上的

唐太宗年間的名臣魏征稱得上是“犯上”的典型代表魏征在太宗時任諫議大夫、檢校侍中,領導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書成,升任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他在為人臣時,敢於直言進諫,從來都不怕直言犯上

對魏征的敢於直諫,太宗是既敬佩又有點害怕一天,唐太宗得到一隻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正玩得高興時,看見魏征進來了太宗怕魏征對他玩鷂子提出意見,但是回避又來不及,無奈之下,隻好把鷂子藏在懷裏其實,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所以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裏,太宗也隻有惋惜的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