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風行草偃,馭人以德的領導藝術(3 / 3)

這些話解釋了為什麼俞敏洪能把一批個性鮮明的精英人才籠絡在自己身邊,“寵之”的領導哲學是真正的原因

事實證明,俞敏洪的“寵之”原則效果非常明顯比如,在創業之初,俞敏洪感覺到一個人力量的有限,便開始召喚當年的朋友們徐小平、王強等人在他的遊說下,紛紛歸國加入新東方陣營剛開始,徐小平等人手上沒有創業資金,俞敏洪便慷慨解囊,提供資助,並沒有要求回報“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徐小平等人被俞敏洪的無私打動,便以自己的強項回報新東方譬如,徐小平就義務擔任了新東方的出國移民谘詢,這是一個免費的項目,新東方的學員們可以就出國事宜谘詢徐老師在別的英語培訓學校沒有這個項目的情況下,徐小平這一舉動大大提升了新東方的競爭力

除了“寵之”,作為一個有人情味的領導人,還需要做到的是“容之”

孔子在《論語?八佾》中說:“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孔子要表達什麼呢?即一個上級最忌諱的是“察察之明”,太過精明,眼睛裏揉不進沙子,不會裝糊塗,這就是“居上不寬”曆史上有很多明君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在小事情上裝糊塗,不會把下屬逼得每日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楚莊王逐鹿中原,連續幾次取得了勝利群臣都向楚莊王祝賀,他便設宴款待群臣席間,楚莊王命他最寵愛的妃子為參加宴會的人敬酒

這時,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大廳裏開始燃起蠟燭猜拳行令,敬酒幹杯,君臣喝得不亦樂乎忽然,一陣狂風刮過,大廳內所有的蠟燭一下全被吹滅了,整個大廳一片漆黑莊王的那位美妃正在席間輪番敬酒,突然,黑暗中有一隻手拉住了她的衣袖對這突然發生的無禮行為,美妃情急之下扯斷了那個人帽子上的纓那人手一鬆,美妃趁機掙脫跑到楚莊王身邊,向莊王訴說被人非禮的情形,並告訴莊王,那人的帽纓已被扯斷,隻要點上蠟燭,檢查帽纓,就可以查出這個人是誰

楚莊王聽了寵妃的哭訴,出乎意料地表示出很不以為然的樣子,並在黑暗中高聲說:“今天宴會,盛況空前,請各位開懷暢飲,不必拘禮,大家都把自己的帽纓扯斷,誰的帽纓不斷誰就是沒有喝好!”群臣於是紛紛把自己的帽纓扯斷等蠟燭重新點燃,所有赴宴人的帽纓都斷了,根本就找不出那位調戲美妃的人就這樣,調戲莊王寵妃的人,不僅沒有受到懲罰,就連尷尬的場麵也沒有發生事後,他對寵妃解釋說:“酒後失態是人之常情,如果追查處理,反會傷了眾人的心,使眾人不歡而散”

時隔不久,楚莊王借口鄭國與晉國在鄢陵會盟,於第二年春天傾全國之兵圍攻鄭國戰鬥十分激烈,曆時三個多月,發動了數次衝鋒在這場戰鬥中,有一名軍官奮勇當先,與鄭軍交戰時斬殺敵人甚多最後,楚國取得勝利,在論功行賞之際,楚莊王才得知奮勇殺敵的那名軍官名叫唐狡,也就是在酒宴上被寵妃扯斷帽纓的人,他此舉正是為報楚莊王之恩!

楚莊王在宴會中的所作所為表現了他作為領導者寬容大度的襟懷,他也因此得到了下屬的忠誠與回報

容人之過,方能得人之心有過之人常希望得到他人的寬容,希望得到悔過自新的機會這種需要一旦得到滿足,其對立情緒便會消失,“得人滴水之恩,必當湧泉相報”的情感會很快他在心裏占據主導地位

作為領導者,如果手下沒有一群優秀的人才,是難以成功的所以洞悉此道的領導者在招攬人才時,無不費盡心機在爭奪人才的策略中,“以情動人”是最常見的一種,中國人尤其如此“生當隕首,死當結草”、“士為知己者死”無一不是“感情效應”的結果感情投資可謂一本萬利,是一種最為高明的領導藝術

中國人自古重情義,領導者隻要善用“情”這一法寶,以情暖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自然會在無形中為自己打下良好的群眾基礎隻有在大家都擁護你的情況下,整個團隊才能產生凝聚力和向心力,從而獲得更大的成功

民無信不立

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關於為政的道理,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儲備足夠的糧食,擁有足夠的軍事力量,然後獲得人民的信任,就足夠了子貢又問:“如果逼不得已要去掉一個,去掉哪一個好呢?”孔子說:“那就裁軍吧”子貢又問:“如果還要去掉一樣呢?”孔子繼續說:“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指那就減少糧食儲備吧,如果失去了百姓的信任,那社會就徹底垮了

孔子在這裏提出了一條領導原則“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想要順利領導下屬,首先要取得下屬的信任,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公信力”

《現代漢語詞典》對公信力的解釋是:使公眾信任的力量公信力是一種無形資產,是領導者在長期的工作中日積月累形成的一個領導一旦失去了下屬的信任,那麼他所麵臨的必然是離心離德所以,一個明智的領導會把自己的信用看做最寶貴的財產

《左傳》記載,晉文公時,晉軍圍攻原這個地方在圍攻之前,晉文公讓軍隊準備三天的糧食,並宣布:“如果三天攻城不下,就要退兵”

三天過去了,原的守軍仍不投降,晉文公便命令撤退這時,從城中逃出來的人說:“城裏的人再過一天就要投降了”

晉文公身旁的人也勸說:“我們再堅持一天吧!”

晉文公說:“信義,是國家的財富,是保護百姓的法寶得到了原而失去了信,我們以後還能向百姓承諾什麼呢?我可不願做這種得不償失的蠢事”

晉軍退兵後,原的守軍和百姓便紛紛議論道:“文公是這樣堅守信義的人,我們為什麼不投降呢?”於是打開城門,向晉軍投降

晉文公憑借信義,獲得了不戰而勝的戰果這裏晉文公寧可放棄幾乎已經到手的城池也不願失信於自己的部下,因為他知道,城池失去了還可以再奪回來,但是如果失去了作為一個領導者的信用,那就很難再挽回了

明代《鬱離子》一書中有如下一則跟晉文公相反的例子,講的是如何因為不守信用而失掉了別人的信任的故事

濟陽某商人過河時船沉,他拚命呼救,漁人劃船相救商人許諾:“你如救我,我付你100兩金子”漁人奮力把商人救到岸上商人卻隻給了漁人80兩金子,漁人斥責商人言而無信,商人反責漁人貪婪漁人無言走了後來,這商人又乘船遇險,再次遇上漁人漁人對旁人說:“他就是那個言而無信的人”眾漁人停船不救,商人淹死河中

商人對漁人是如此,很多上級對下屬也是如此,正如我們從小就聽過的“狼來了”的故事一樣,言而無信,再言便無人信,上級若是失信的次數多了,必然會失去下屬的信任

這就是取信於民的重要性一個毫無信用可言的領導,如何讓他的下屬信任他,對他死心塌地呢?孟子說:“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連領導都毫無信譽,又如何指望下屬與他同心同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