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進退有方,水是無言的智者(1 / 3)

第9章 進退有方,水是無言的智者

智者樂水

道家始祖老子特別推崇水,在老子看來,水是最符合道的東西,他說:“天下莫柔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能行,莫不知”

以弱勝強,以柔勝剛,這是道家哲學的基本觀點孔子曾經拜訪過老子,從老子那裏學到了很多東西,所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中也有不少和道家思想相通的地方

比如對於水的看法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即有大智慧的人往往喜歡水大多數時候,水都是以柔弱的姿態出現的,它甚至沒有自己的形狀把它放進河裏,它就成為飄帶;把它注入坑裏,它就成為平鏡;把它灌入大海,它就成為浪花可是這看似柔弱的水卻是全天下最狂暴的東西,有著劈山開石的力量

這種精神已經被融進了儒家思想當中現在有一個很流行的詞可以概括儒家的這種人生態度,就是“低調”

在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有一尊被稱為“鎮館之寶”的跪射俑它被譽為兵馬俑中的精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傑作

它左腿蹲曲,右膝跪地,右足豎起,足尖抵地,上身微左側,雙目炯炯,凝視左前方,兩手在身體右側一上一下做持弓弩狀

如今,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已經出土、清理各種陶俑1000多尊,除跪射俑外,皆有不同程度的損壞,需要人工修複而這尊跪射俑是保存最完整的,仔細觀察,就連衣紋、發絲都還清晰可見

這究竟為何呢?

專家告訴我們,這得益於它的低姿態首先,跪射俑身高隻有1.2米,而普通立姿兵馬俑的身高都在1.8至1.97米之間天塌下來有高個子頂著,兵馬俑坑都是地下坑道式土木結構建築,當棚頂塌陷、土木俱下時,高大的立姿俑首當其衝,低姿的跪射俑受損害就小一些其次,跪射俑做蹲跪姿,右膝、右足、左足三個支點呈等腰三角形支撐著上體,重心在下,增強了穩定性

跪射俑之所以能曆經千年而保持良好,就是因為它放低了自己的姿態“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也,故能為百穀王”水之所以能夠如此強大,是因為水總是放低自己的姿態,流向最低的地方

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天地隻有三尺,高於三尺的人要想長久立於天地之間,就要懂得低頭”放低姿態是一種生存的智慧,再宏偉的大山也有被水流劈開的那天,再鋒利的鋼刀也永遠無法劈開水流“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不懂得低調守弱的人,往往輝煌來得迅速,卻也很難長久

曾經有一次,孔子帶著學生來找老子求教,老子當時正在閉目養神,也不說話,就隻是張張嘴,又朝著孔子伸了伸舌頭,然後又繼續閉目養神了

孔子恭恭敬敬地拜了拜老子,就退下了學生問:“老師,老子什麼都沒說,你怎麼就退下了呢?”孔子卻說:“你看他的牙齒還在嗎?”學生想了想說:“掉光了”孔子又問:“那你看他的舌頭還在嗎?”學生說:“在啊”孔子就說,當堅硬的牙齒脫落時,柔軟的舌頭卻完好無損柔軟是完全可以勝過強硬的放低姿態,不要太過於剛強,這恰恰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

智者樂水,因為水是無言的智者,它用自己的行為告訴人們:隻有肯處低地,才能成就大海;隻有肯守住柔弱,才能無堅不摧

沉默的君子

“沉默寡言”是儒家思想的一大要求孔子最推崇的美德是“仁”,並認為“剛毅木訥”近仁孔子還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即一個說話說得很漂亮的人,往往很少具有仁德

孔子曾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上天也是什麼話都沒說過,但是能讓萬物按照它的要求運作為什麼我們不學學上天讓自己沉默下來呢?

法國有句諺語,“雄辯如銀,沉默是金”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有些時候確實是沉默勝於雄辯與得體的語言一樣,恰到好處的沉默也是一種語言藝術,運用好了常會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南唐廣陵人徐鉉以學識淵博和通達古今聞名於北宋朝廷

一次,南唐派徐鉉納貢,照例要由宋廷派官員去做陪伴使宰相趙普不知究竟選誰為好,就去向宋太祖請示

太祖想了想,令殿前司寫出十個不識字的殿中侍者的名字,太祖禦筆一揮,隨便圈了其中一個名字說:“這個人就可以”

這使在場的所有官員都大吃一驚,趙普也不敢再去請示,就催促那侍者馬上動身那位侍者得不到任何明確指示,隻好莫名其妙地前去執行命令

一見麵,徐鉉就滔滔不絕,口若懸河,所有人都歎服他的能言善辯那位侍者大字不識,當然無言以對,隻好頻頻點頭稱是徐鉉不知他的深淺,更加搜腸刮肚、喋喋不休地想和他辯論,但是在一起住了好幾天,那個侍者都無一言相對徐鉉口幹舌燥,疲憊不堪,隻好閉嘴不說了

聖人行不言之教,很多時候,語言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而且還會“言多必失”,話說得太多反而會起到反效果孔子曾經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意思是,一個真正的君子都是說得少而做得多因為很多時候,說一萬句話不如做一件事情,“身教”所帶來的效果遠遠超過了語言

在一座寺廟裏,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老,他手下有一個非常不聽話的小和尚這個小和尚總是深更半夜越牆而出,早上天未亮再越牆而入

這一天深夜,長老在寺廟裏巡夜,在寺院的高牆邊發現一把椅子,他知道必定是那個小和尚借此越牆到寺外於是,長老悄悄地搬走了椅子,自己就在原地守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回來了,他爬上牆,再跳到“椅子”上突然,他感覺“椅子”不似先前硬,軟軟的,甚至有點彈性落地後,小和尚才知道,椅子已換成了長老,小和尚嚇得倉皇離去

在以後的日子裏,小和尚度日如年,他天天誠惶誠恐地等候著長老對他的懲罰,但長老依舊和從前一樣,對這件事隻字未提

小和尚再也無法忍受了,他不想每天都在煎熬中度過於是,他鼓起勇氣找到長老,誠懇地認了錯,哪知長老寬容地笑了笑,說:“不用擔心,這件事隻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還怕什麼?”

小和尚從此備受鼓舞,他收住心,再也沒有翻牆外出通過刻苦的修煉,小和尚成了寺院裏的佼佼者若幹年後,老和尚圓寂,小和尚成了長老

這就是身教和懂得適時沉默的效果當代社會,一個人的口才越來越重要,所以,懂得說話的技巧對每個人都十分重要,但是,懂得不說話和身教的技巧才是真正的智者正如荀子所說:“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

“愚不可及”最難得

春秋時期衛國有一個大夫叫做寧武子,孔子曾說:“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寧武子這人,當國家政治清明的時候便發揮他的聰明才智,當國家政治黑暗的時候便做出一副愚笨的樣子他的那種聰明是人們可以趕得上的,他的那種愚笨卻是沒有人能夠趕得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