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處世之道,人情練達即是文章
知人者智
儒家五德“仁義禮智信”中,究竟什麼是“智”?用《周易?係辭上》裏的話說,這是個“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的問題
孔子的弟子樊遲也被這個問題困擾了很久,就去問孔子,到底什麼叫“智”孔子的回答隻有兩個字:“知人”
這話很有意思,跟老子說過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相似,可見儒、道兩家其實是有一些共同點的因為人是這個世界上最難了解的東西,俗話說“知人知麵不知心”,我們可以發明哈勃望遠鏡探索宇宙,發明電子顯微鏡看到原子結構,卻永遠無法發明一種工具能夠看穿人心
“知人”最忌諱的是以貌取人心理學上有一個“首因效應”,說的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判斷很多時候來自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主要是由一個人的外貌衣著等構成的,因此,以貌取人是我們知人的時候最容易犯的毛病
即使是孔子都犯過類似的錯誤孔子曾說過自己“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子羽指的是孔子的學生澹台滅明澹台滅明長得額低口窄,鼻梁低矮,總之不具備“成大器”的麵向,孔子以貌取人,一直都冷落他後來孔子聽說了其德行成就,才發現自己看錯了他,於是說了那番後悔的話
因此,孔子吸取教訓,再也不以貌取人,而是說“不知言,無以知人也”想要了解一個人,一定要先聽他說話,外表氣宇不凡的人也可能是平庸之輩,但一開口就能聽出來“聽其言,觀其人”固然不錯,但也有人“言不由衷”,好說漂亮話,卻做不出漂亮的事情來比如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宰我,人聰明,說話也好聽,起初孔子挺喜歡他的,後來才發現宰我無仁德又懶散,上課不認真聽講,大白天躺在床上睡覺,氣得孔子大罵:“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朽!”這就是孔子後來說的:“以言取人,失之宰予”
連孔子都在知人上屢犯錯誤,我們普通人要怎麼樣才能做到知人呢?在西漢劉向編纂的《說苑》中,記載了孔子的一段話:“夫取人之術也,觀其言而察其行”即要了解一個人,不光要聽說話,更重要的是要考察他的行為一個人的語言會撒謊,但他一直以來的行為習慣卻不會說謊
晚清名臣曾國藩就是一個知人的高手
曾國藩指派李鴻章訓練淮軍時,李鴻章舉薦了三個人,希望曾國藩能授以官職當李鴻章帶著舉薦的三人來見曾國藩的時候,曾國藩剛好飯後出外散步,李鴻章命三人在室外等候,自己則進入室內
曾國藩散步回來,李鴻章請曾國藩傳見三人曾國藩擺擺手,說不用再召見了,並說:“站在右邊的是個忠厚可靠的人,可委派後勤補給工作;站在中間的是個陽奉陰違的人,隻能給他無足輕重的工作;站在左邊的人是個上上之才,應予重用”
李鴻章驚問道:“您是如何看出來的?”
曾國藩笑答:“剛才我散步回來,走過三人身旁時,右邊那人垂首不敢仰視,可見他恭謹厚重,故可委派補給工作;中間那人表麵上畢恭畢敬,但我一走過,他立刻左顧右盼,可見他不夠本分,故不可用;左邊那人始終挺直站立,雙目正視,不亢不卑,乃大將之才”而曾國藩說的這位“大將之才”就是後來擔任台灣巡撫的劉銘傳
知人是一項精細的工程、一項係統的工程要做到“知人”,不僅僅是知貌、知言,更要做到“察其行”隻有通過觀察、考察一個人日常生活中不經意的行為舉止習慣,我們才能真正了解一個人
君子慎言
《周易?係辭》中有一句話:“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樞機”二字,孔穎達疏:“樞謂戶樞,機謂弩牙”整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的言行就像門軸和扳機一樣,一旦扣下,就事關重大
“君子之行”可以理解,“君子之言”的影響也能夠如此之大嗎?
至少在孔子看來,一句話能夠產生的影響非常大,大到什麼程度呢?“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即一句話可以讓一個國家興旺,一句話也可以讓一個國家滅亡!
所以,說話一定要小心,所謂“君子慎言”就是如此慎言,不是說不說話,而是說話之前一定要再三斟酌,同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產生的效果也會截然不同所以,說話時,我們一定要找到一個最好的表述方法
有一個很著名的故事,說的就是曾國藩屢次戰敗,隻得向朝廷上書,說自己“屢戰屢敗”,結果有個幕僚一看,這怎麼能行?於是,提筆一揮,改成了“屢敗屢戰”,意思還是一個意思,效果卻完全不同皇帝一看,非常高興,不但赦免了曾國藩的戰敗之過,還派人慰問撫恤了湘軍一番
這就是言語的力量在這方麵,儒家“亞聖”孟子就是高手
孟子待在齊國的那段時間,齊宣王和孟子關係不錯,經常宣孟子謹見長談,孟子也就趁這個難得的機會,向齊宣王灌輸自己的“仁政”理念
有一次,齊宣王對孟子說:“寡人有疾,寡人好貨”意思是“我這個人有毛病,我很貪財”
一個君王貪財當然是不好的,若是別人恐怕就要講一番大道理了,從堯舜講到孔子,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這樣,別說是齊宣王,就算是普通人也不愛聽,講了不就等於白講嗎?
孟子卻不是這樣的,他說:“大王你貪財嗎?貪財好啊!大王你能貪財實在是太好了,隻是你貪財的時候如果能想到老百姓也和你一樣需要財貨,你能夠讓老百姓不至於吃不上飯,那就更好了”
還有一次,齊宣王又說:“寡人有疾,寡人好色”意思是“我有毛病,我好色”!
但是孟子說:“大王你好色嗎?好色好啊!大王你能好色實在是太好了,隻是你好色的時候如果能想到,老百姓也和你一樣在這方麵有需求,你讓老百姓能娶上媳婦兒,不妻離子散,那就更好了”
孟子的這番話使齊宣王心裏感覺舒坦,這樣一來,實施仁政的可能性也就多一些
這就是語言的作用,正是因為一句話能夠起到這麼大的作用,所以說話的時候,要像開槍扣扳機一樣慎之又慎,尤其要注意說話的方法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孔子就是這樣一個人,《論語》中記載:“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在不同的場合,說不同的話,這既是“禮”的要求,又是待人接物的基本準則孔子說過:“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很多人隻知道收斂約束自己的行為,卻忘了管住自己的嘴,嘴巴若是管不好,很可能會掉腦袋
相反,若是知道在什麼情況下該怎麼說話,則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三國演義》中就有這樣一個例子:馬超率兵攻打葭萌關的時候,張飛聽說了,便主動請求出戰諸葛亮佯裝沒聽見,對劉備說:“馬超智勇雙全,無人可敵,除非往荊州喚雲長來,方能對敵”張飛說:“軍師為什麼小瞧我?我曾單獨抗拒曹操百萬大軍,難道還怕馬超這個匹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