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下士養身:在運動中找回健康的快樂?(2 / 3)

那麼一天中運動的最佳時間是什麼時候呢?是傍晚。因為一天內,人體血小板的含量有一定的變化規律,下午和傍晚的血小板量比早晨低20%左右,血液黏稠度降低6%,降低了血液循環不暢和心髒病發作的危險。傍晚時分,人體已經經過了大半天的活動,對運動的反應最好,吸氧量最大。另外,心髒跳動和血壓的調節以下午5~6時最為平衡,機體嗅覺、觸覺、視覺也在下午5~7時最敏感。

不過,運動是人性化的活動,融合了人的生理、心理、習慣等多方麵的因素,而這些都會對活動的效果產生影響,我們上麵所說的一天中的最佳運動時間隻是針對一般生理因素而言的。

每個人的性情、作息習慣及工作性質有別,運動的時間也會各有不同,關鍵是能形成習慣。隻要能根據自己的生理狀況和作息規律,選擇一天中固定的時間進行運動,形成運動習慣,持之以恒,都會對身體有益。而如果條件許可,形成在傍晚鍛煉的習慣,將是最佳的選擇。

交替健身效果最好

相對於傳統的健身方法而言,交替健身是一種新的健康概念和方法。經常進行交替運動,能使人體各係統生理機能交替進行鍛煉,是自我保健的一種好措施。交替運動主要包括體腦交替、動靜交替、冷熱交替、上下交替、前後交替、左右交替、穿脫鞋走路交替、走跑交替、胸腹呼吸交替、有氧和無氧的交替等多個方麵,我們從中選取簡單易學、受眾麵廣的幾種為大家介紹一下。

1正走、倒走交替健身法

平時,我們都習慣於向前走,但這使肌肉分為經常活動和不經常活動兩個部分,影響了整體的平衡。而正走和倒走交替鍛煉就會改變這種不平衡的狀態。這是因為,倒走與正走使用的肌群不同,可以彌補後者的不足,給不常活動的肌肉以刺激。倒走可以鍛煉腰脊肌、股四頭肌和踝膝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等,從而調整脊柱、肢體的運動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對腰腿酸痛、抽筋、肌肉萎縮、關節炎等有良好的輔助治療效果。更重要的是,由於退步走屬於不自然的活動方式,可以鍛煉小腦對方向的判斷和對人體的協調功能。對於青少年來說,退步走時為了保持平衡,背部脊椎必須伸展,因此,退步走還有預防駝背的功效。

每天抽出一些時間來練習正走、倒走交替運動,可以鍛煉身體的靈活性,提高身體的抗病力。在倒走運動時,姿勢一定要正確,要求是:挺直脊背,腰中放鬆,腳跟要和頭成直線,膝蓋不要彎曲,雙手輕握,用4個手指包住大拇指,手臂向前後自由擺動,也可將雙手反握,輕輕叩擊腰部,步子大小可依個人習慣而定,但不要太大,放鬆自然,意識集中,目視前方,緩慢進行。鍛煉時不要一直向後扭著頭,否則,不但達不到鍛煉的效果,頸椎也吃不消。

2走、跑交替健身法

走跑交替中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的最好健身方法之一,是用走一段、跑一段的鍛煉方法,達到健身的目的。我們知道,走路是最好的健身方法之一,不足之處是運動量較小,有時難以滿足人們的健身要求。跑步也是一種很好的健身方法,不足之處是運動量較大活動太激烈,體弱者或老年人有時承受不了。若將兩者結合起來鍛煉,就既能發揮兩者的長處,又能彌補彼此的不足,因此適合各種年齡(尤其是中老年人)、各種體質的人健身。

具體方法:先走後跑,走一段跑一段,交替進行。然後再根據鍛煉後體質增強的情況和身體的適應能力,逐漸增大運動量(也可減少運動量)。初參加鍛煉的人,一般是先走一分鍾,再以每分鍾100米的速度慢跑一分鍾,如此交替進行。每隔兩周增大一些運動量,比如,每走1分鍾和每跑1分鍾算1次,第一周可以先走5次跑5次,第二周維持原來的運動量,第三周走6次跑6次,第四周維持第3周的運動量,第五周走7次跑7次……根據自己的體質增減。

走跑交替鍛煉要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一般兩個月左右便能見到效果,如跑步時不感到心慌氣短,兩腿比以前有力、心跳緩慢,肺活量增加,食欲和睡眠改善。長期堅持,對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胃腸神經官能症、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肥胖病、神經衰弱等,都有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3左右交替健身法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生活中人們使用右手的頻率比左手要高的多,寫字、吃飯、下棋、拎東西……都是習慣用右手。我們知道,左右腦的分工與人體是相反的,左腦控製人體的右半身,而右腦控製人體的左半身。由於我們使用左手的頻率太少,這就使得右腦的使用也大大低於左腦,直接的後果就是右腦半球血管神經的彈性和功能退化,出現微血管破裂而造成腦溢血的幾率大大增加。這就使為什麼一些因為中風而右半身不遂的人,總是大腦的左半球有故障,而左半身不遂的人,總是大腦右半球失常了。

所以說,平時慣用右手、右腿者,不妨多活動左手、左腿。而平時習慣用左手、左腿者,不妨多活動右手、右腿。“左右交替”活動的好處,不僅使左右肢體得以“全麵發展”,而且還使大腦左右兩半球也得以“全麵發展”。

4有氧和無氧交替健身法

有氧健身是在運動中消耗氧的健身,走路、小跑、跑步、球類運動或是跳舞等都屬於有氧健身,能夠降低胰島素水平,改善心血管健康;而無氧健身指肌肉在“缺氧”狀態下的運動,如杠鈴或者訓練器、瑜伽、抵抗帶、俯臥撐和仰臥起坐等等都屬於無氧健身,能夠升高生長激素和雄激素水平,有助於塑形,拉張肌肉,塑造一個勻稱的身形。

但如果要全麵改善體內荷爾蒙平衡和機體健康、塑造形體美的話,最好途徑還是有氧和無氧健身的交替結合。比如,可以練習短跑然後慢跑,跳繩加遊泳、劃船加騎車等,隻要將二者交替進行,就能達到鍛煉效果。

反常態健身法,健身新時尚

生活中,總有些人喜歡特立獨行,不但生活方式與別人不同,就連健身方法也很另類,比如:倒立、爬行、水中跑等。這些與常態相悖的鍛煉方法被人們稱之為“反常態健身法”。雖然形式有些怪,但是現代科學和無數事實已經證明,參加一些反常態運動對健身的效果頗佳。

1倒立,給大腦輸送新鮮血液

倒立一向是曆代僧侶的健身養心之法。倒立時全身各關節、器官所承受的壓力減弱或消除,某些部位肌肉鬆弛,可對因站立引起的各種病痛起到預防作用,並且能改善血液循環,增強內髒功能,起到鬆弛肌體的健身效果。

倒立對人體來說是一種逆反姿態。據報道,英國倫敦一家頭發護理所主持人史濱沙發現,勤做倒立動作,可防禿頂,他說:“每日以頭觸地倒立5分鍾左右,是防止禿頂的最佳辦法。”以頭頂觸地倒立,不僅能按摩頭部,而且還能很好地促進頭皮的血液循環,從而刺激頭發的生長。

倒立還有助於改善腦細胞老化和內髒功能,有利於給大腦輸送新鮮血液,有利於頭發的生長,可預防腦血管硬化、增強記憶力。

倒立的方法下:倒立時可以利用牆壁,可在床上或地板上,放上一塊枕巾,頭頂貼在枕巾上,在離牆10厘米的距離上,兩手搭地成三角形,將兩腳舉起靠在牆上,頸部挺直。如姿勢正確,就是從來沒有做過倒立的人也能立起來。但要注意如果實在難以完成時不要勉強。注意手部不要受傷。

2四肢爬行,滋養全身的器官

四肢爬行,看起來不雅觀,但對防治疾病強身健體效果顯著。專家認為,爬行使人在活動中回到原始動作姿勢,使頭部和心髒的位置降低了,使全身的血液回流通暢,有利於對身體各器官的血液供應。運動時,內髒向下壓迫胸、腹前壁,使呼吸肌得到了鍛煉,呼吸器官的功能也得到了改善;肺內的氣體交換充分,血液中的氧量增多,從而使新陳代謝增強。在運動中,維持頭部重量的頸、背部肌肉群也得到了鍛煉,改善了脊柱的姿勢和體態,減輕了下肢、骨盆的負擔。身體重量分散到四肢,從而大大減輕腰椎的負擔。因此,平時在家裏做做爬行鍛煉,可強壯四肢肌肉、增強血液循環,強健體魄,防治疾病,尤其對心血管病、腰椎、肛腸疾病有較佳的療效。

爬行健身法簡單易行,一學就會;早上、晚上、午間休息等均可就地爬行幾圈,隻需幾分鍾時間。爬行前,先活動一下四肢,特別是肘關節、腕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等。開始爬行時身體保持水平狀態,不要著急,讓身體有一個適應過程。需要注意的是,爬行爬行時,頭要仰起,以鍛煉頸部關節,但不能在飯後立即進行,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3水中跑,打造完美生理曲線

水中跑是一種仿效鴨子在水中撲騰的鍛煉方法。人在水中活動的受阻感是在空氣中的800多倍,水的散熱性也遠大於空氣,是空氣的28倍多。若完成同樣的動作,人在水中與在陸地相比要多用6倍以上的力氣,消耗的熱量也是在陸地上的3倍多。因此,水中跑能大大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加快體內糖原分解,防止脂肪過分堆積,同時能增強食欲、促進消化吸收。

由於水中跑還可以調節神經係統功能、減輕疲勞,所以對預防神經衰弱、改善腦部血液循環、防止動脈硬化也很有效果。另外,水流的按摩作用還能減少肌膚的鬆弛與老化,使肌膚光潔、富有彈性。長期堅持水中跑還可以調節人的姿勢與脊柱的生理彎曲,打造完美的生理曲線。

水中跑的強度大與地麵運動,在水中跑45分鍾即相當於地麵跑2小時。我們在做此運動時要先熱身,循序漸進,在水中慢跑應控製心跳速度不要太快,並與休息交替進行。此外,身體虛弱者不宜進行此運動。

4空抓,改善血液循環

手上的骨關節、肌腱和韌帶都很多,它們的活動可以牽扯到上半身。

雙手在空中反複抓捏,不僅能使手靈活,而且能帶動臂肌、胸大肌和頸部肌肉群都參加運動,從而改善上半身的血液循環,還可緩解肩周炎、頸椎病和偏頭痛,尤其對肩周炎的效果更為明顯。空抓的方法很簡單,挺胸抬頭(站姿或坐姿均可),伸直雙臂呈水平狀,目視前方,然後雙手以每秒鍾一次的節奏反複抓捏,像抓捏極有彈性的東西那樣。同時,雙臂慢慢上抬,雙手不斷往上抓,直至超過頭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