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醒之後,可以從頭再做聽息法,則又可安然入睡。如果是在白天睡了幾次,不想再睡了,則不妨起來到外麵稍激活動,或到樹木多、空氣新鮮的地方站著做幾分鍾吐納(深呼吸),也可做柔軟體操或打太極拳,但要適可而止,勿使身體過勞。然後,回到房內或坐或臥,仍舊做聽息的工夫,還可能入於熟睡的境界。即使有時聽息一時不能入睡,隻要堅持聽息就對全身和神經有益處。
2胎息法
胎息,是指仿效胎兒的呼吸。胎息法是通過呼吸鍛煉和意念控製來增強和蓄積體內元氣,從而達到修養心身、強健祛病目的的一種靜功法。古人認為,胎兒通過臍帶而稟受母氣,以供其生長發育之需;母氣在胎兒體內循環彌散,從臍帶出入而起到吐故納新作用,構成了胎兒的特殊呼吸代謝方式,即為“胎息”,也稱之為“內呼吸”,以與出生後口鼻之“外呼吸”方式相對。臍部作為胎息的樞紐,遂有“命蒂”、“祖竅”之稱。由於胎兒出生之後,臍帶剪斷,“胎之一息,無複再守”,外呼吸替代內呼吸,從而形成了“雖有呼吸往來,不得與元始祖氣相通”的格局。
胎息法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就能練成的。初學行氣,必須從淺開始,並且要持之以恒,才能最終練到胎息的境界。初學行氣的具體方法是:以鼻吸氣入內,能吸多少就吸多少,然後閉氣,心中默數從一到一百二十,然後將氣從口中緩緩呼出,這樣鼻吸氣→閉氣→口呼氣→鼻吸氣,反複不已,並逐漸延長閉氣的時間,心中默數的數目逐漸增大,最終可默數到上千,即可出現養生的效果。當然這種行氣方法的一個重要訣竅是吸氣多,呼氣少,呼吸時極其輕微,不能使自己聽見一點呼吸的聲音,有一個方法可以檢驗呼吸是否合乎標準,即用一根鴻毛放在口鼻前,吐氣時鴻毛不動,說明呼吸輕微,合乎要求。這種呼吸方法也就是現在氣功鍛煉中的基本呼吸方法。這樣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練習,就能逐漸達到胎息狀態。
對於很多人來說,剛開始練習靜功時,最不容易做到的就是排除雜念。這時候就需要你進一步堅持下來,久而久之,雜念自然會減少,心平氣和,呼吸均勻,情緒穩定,自然舒適。收功後就會感覺到一種美感,好像剛剛沐浴過後一樣,心情暢快,充滿了活力。
行氣的最高境界是達到胎息狀態
行氣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氣功。葛洪在《抱樸子內篇》總結出曆代氣功家練功的基本方法,並身體力行,加以實踐。他指出:“行氣或可以治百病,或可以驅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瘡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饑渴,或可以延年命,其大要曰胎息而已。”行氣的最高境界在於胎息。所謂胎息就是不用鼻口呼吸,如在胎胞之中,這樣才算得氣得遭,達到氣功的最高境界。在氣功鍛煉中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練習,就能逐漸達到胎息狀態。
氣功是一種帶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自我心身療法,其區別於其他眾多自我心身療法的重要之處是帶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中國人所獨有的,以中醫理論內容“調神”為核心指導的實踐活動。
曆代的中醫典籍,記載保留著豐富的氣功資料。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有了關於氣功基礎、氣功理論、練功原則、練功要領、練功方法、臨床運用等多方麵的內容。《內經》記載的有關氣功導引的論述就有十幾處,治療的病症亦多達十幾種。其中包括痞症、痹症、厥症、熱病、傷筋等。《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的“恬淡虛無”等,也是修煉氣功的不二法門
中醫與氣功在理論上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可謂是相輔相成,息息相通。比如丹田學說,是氣功最為重要的基礎理論之一。曆代氣功學家,為丹田作了許多神秘美妙的命名,如“龍宮”、“北海”、“玄冥”、“元華”、“神爐”、“內鼎”,等等,足見其對丹田的重視。其實,用中醫的理論來觀察與分析,丹田不過是人體一組重要穴位的總稱抑或別名。例如,丹田就是關元,龍宮就是氣海,元華就是神闕,泥丸就是百會等,丹田學說,實際上就是中醫腧穴學說的延伸和發展。
又如精氣神學說,也是氣功當中的重要理論之一,實際上它亦從屬於中醫理論的範疇。“夫精者,生之本也”、“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等,足見兩者之間的關係。
大小周天運動,是氣功借“周天”這一古代天文術語,來說明內氣在人體的運行情況。其中,內氣沿任督二脈循行者為小周天,沿十二經脈依次流注循行則為大周天。可見,周天學說,實際上是中醫經絡學說的體察和運用。
此外,中醫學中的整體觀念、辨證論治、陰陽五行、子午流注、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等,在氣功中也同樣起著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
即使是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氣功對於防病抗衰,保持身體健康也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價值。
首先,練習氣功能夠發揮練功人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尋求健康。曆來的治療方式基本上都是醫生給患者進行檢查、診斷和治療,患者總是處於被動接受狀態。而氣功療法則是患者通過親自練功,自己為自己治病。此外,氣功療法要求練功人修心養性,強調自我精神調節,改善情緒,培養意誌,塑造良好的性格,有益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練習氣功能夠達到呼吸、形體、心理鍛煉的有機結合。呼吸、體勢、意念三類鍛煉方法,也稱作練功的三要素,其中意念的鍛煉實質是一種心理鍛煉,但不同於普通的心理療法。體勢的鍛煉更重要的是對形體、體力的鍛煉,即所謂的“外練筋骨皮”。氣功鍛煉有多種呼吸方法,主要是用來吸引注意力幫助入靜的一種手段。練功時將心理、姿勢、呼吸的鍛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輔相成,共同發揮作用。
氣功是一種自我心身鍛煉方法,即精神與形體同練。長期練習自然可以起到陶冶性情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的性格。氣功鍛煉時所產生的效應對全身各係統組織、器官及心理同時都有調整作用,而不是隻對一個內髒、一個係統起作用。
另外,氣功一般都有嚴密而科學的練功方法。因此,氣功養生必須體驗原理,掌握要領,認真練習,以免發生不良的反應和後果。
氣功鍛煉應盡量避免七情幹擾,也就是要保持心理穩定,不可大喜大悲等。根據中醫理論,喜過之則傷心,怒過之則傷肝,憂思過之則傷脾,悲過之則傷肺,恐驚過之則傷腎。因此,必須盡量避免。如果情緒非常不穩定,就不要馬上練功。
此外,練習氣功在生活起居上也有一些問題需要注意,比如穿衣要寬大、鬆軟、暖和,放鬆腰帶、領扣、袖口、手表,為內氣暢通創造條件。飲食須營養適當,以清淡為主,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不吃過冷過熱之食。用藥要遵醫囑,不可亂用。住房應明亮、通風、清潔、整齊。出行則最好少坐車,多走多動。要按時作息,改變熬夜、酗酒、暴躁等不良習慣。
津液是人體之正氣,可以阻止外邪入侵
中醫認為,津屬陽,主表;液屬陰,亦稱陰液。津液與血、汗、小便、淚、涕、唾等都有密切關係。津液在經脈(經絡、脈管)內,即為血液,故有“津血同源”之說。津液可轉變為汗,可轉變為小便,也可轉變為唾液或淚液,如悲傷時嚎啕大哭之後,便會感覺口幹舌燥,此時就是津液已經大傷。
當人體津液不足時,就會出現口幹口渴、咽喉幹燥等症狀,這些現象都是由於傷了津液所出現的現象。即使不在炎熱的夏季,出汗過多,也很容易出現上述症狀。這時,可以用玄麥桔甘湯(玄參、麥冬、桔梗、炙甘草各等量)沏水代茶飲用,可清熱生津。
如果體內的津液虧耗過多,就會致使氣血兩損;氣血虧損,同樣也可致使津液不足。津液的增多與減少,能直接影響體內的陰陽平衡,疾病也會由此而生。如發高燒的病人會出汗過多及胃腸疾患者大吐大瀉太過,都會因損傷津液而導致氣血虧損。所以中醫自古就有“保津即保血,養血即可生津”的養生說。
津液源於飲食水穀,並通過脾、胃、小腸、大腸等消化吸收飲食水穀中的水分和營養而生成,張仲景就在《傷寒論》提出“保胃氣,存津液”的養生原則,傳統養生中還有“漱津咽唾”的方法。在一部養生名著中就提到“津液頻生在舌端,尋常漱咽下丹田。於中暢美無凝滯,百日功靈可駐顏”就是說每天堅持吞唾液,百日後就可使人容顏潤澤。
下麵我們具體說一下四季的津液養生之道:
春季屬陽,天氣幹燥,應常吞口中津液,並保證水分的足量攝入。
夏季天氣炎熱,出汗多,很容易造成津液損耗過多,應適當多吃酸味食物,如番茄、檸檬、草莓、烏梅、葡萄、山楂、菠蘿、芒果、獼猴桃之類,它們的酸味能斂汗止瀉祛濕,可預防流汗過多而耗氣傷陰,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若在菜肴中加點醋,醋酸還可殺菌消毒防止胃腸道疾病發生。
秋季氣候處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秋分之後,雨水漸少,秋燥便成為主要氣候。此季容易耗損津液,發生口幹舌燥、咽喉疼痛、肺熱咳嗽等。因此,秋日宜吃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如泥鰍、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鮮山藥、梨、紅棗、蓮子等清補柔潤之品。
另外,中醫醫書記載,“蓋晨起食粥,推陳出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因此,建議秋季早餐根據自身實際選擇不同的粥食用,如百合紅棗糯米粥滋陰養胃,扁豆粥健脾和中,生薑粥禦寒止嘔,胡桃粥潤肺防燥,菊花粥明目養神,山楂粥化痰消食,山藥粥健脾固腸,甘菊枸杞粥滋補肝腎。
冬季天氣寒冷,屬陰,應以固護陰精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去寒就溫”,預防寒冷侵襲是必要的。但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這樣反而會損耗津液傷身。
元氣充足與否要看脾胃的運轉情況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土為元氣之母,母氣既和,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久視耐老”;“土者萬物之母,母得其養,則水火相濟,木金交合,百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他認為脾胃與人的元氣有著密切的關係,人體內的元氣因脾胃而滋生,脾胃的功能正常運轉,人體內的元氣才能生長並充實。而人吃五穀雜糧、果蔬蛋禽,都要進入胃中,人體內的各個器官攝取營養,都要從胃而得來。
李時珍強調脾胃是五髒升降的樞紐。他曾經說過“脾者黃官,所以交媾水火,會合木金者也”他認為人體氣機上下升降運動正常,有賴於脾胃功能的協調。脾胃如果正常運轉,則心腎相交,肺肝調和,陰陽平衡;而如果脾胃一旦受損,功能失常,就會內傷元氣,嚴重的還會因此而影響全身而患病。因此人是否懂得養生,還要重視養脾胃,那麼吃什麼才能養脾胃呢?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棗、蓮子、南瓜、茼蒿、紅薯等都有養脾胃的功效。
另外,下麵四大保養脾胃的要訣要記牢:“動為綱,素為常,酒少量,莫愁腸。”
1“動為綱”:指適當的運動可促進消化,增進食欲,使氣血生化之源充足,精、氣、神旺盛,髒腑功能不衰。因此,美女們要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和運動量。散步是一種和緩自然的體育活動,可快可慢,可使精神得到休息,使肌肉放鬆,氣血調順,幫助脾胃運化,借以祛病防衰。
2“素為常”:素食主要包括植物蛋白、植物油及維生素的食物,如麵粉、大米、五穀雜糧、豆類及其製品、蔬菜、瓜果等。日常飲食應以淡食為主,以便清理腸胃。進食溫涼適當,不要過熱也不可過涼,因為熱傷黏膜、寒傷脾胃,均可導致運化失調。少食質硬、質黏、煎炸、油膩、辛辣性食品。
3“酒少量”:不要嗜酒無度,以免損傷脾胃。少量飲酒能刺激胃腸蠕動,以利消化,亦可暢通血脈、振奮精神、消除疲勞、除風散寒,但過量飲酒,脾胃必受其害,輕則腹脹不消,不思飲食,重則嘔吐不止。
4“莫愁腸”:指人的精神狀況、情緒變化對脾胃亦有一定影響。中醫認為:思可傷脾。意指思慮過度,易傷脾胃。脾胃功能失衡,會引起消化、吸收和運化的障礙,因而食不甘味,甚至不思飲食。久之氣血生化不足,使神疲乏力、心悸氣短、健忘失眠、形體消瘦,導致神經衰弱、胃腸神經官能症、潰瘍病等。所以,必須注意性格、情操及道德的修養,做到心胸豁達,待人和善,遇事不要斤斤計較,更不要對身外之物多費心思。盡量避免不良情緒的刺激和幹擾,經常保持穩定的心境和樂觀的心態,這也是保養脾胃、祛病延年的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