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精心養生:讓長壽不再是“神話”(2 / 3)

18.氣味影響大腦。香料對保持頭腦清醒有一定功效。薄荷、檸檬和桂皮都值得一試。

19.大腦需要氧氣。所以經常到戶外走走吧。

健康須知

1.“用進廢退”人們常說“腦子越用越靈”,是有科學道理的。勤於用腦的人,大腦細胞不斷接受外界信息的刺激,能使大腦增加釋放腦腓肽等特殊生化物質,腦內的核糖核酸含量比普通人的平均水平要高10%~20%。但大腦過度使用會造成疲勞,表現為思維遲鈍、效率降低。因此,中老年人工作時間不宜過長,工作一段時間要休息一下。

2.睡眠要保證工作時腦神經細胞處於興奮狀態,能量消耗大,久之會疲勞。睡眠時腦細胞處於抑製狀態,並使消耗的能量得到補充,恢複精力。

3.調整好生物鍾生活、工作要有一定的規律,以免造成人體生物鍾的紊亂、失調,對健康造成危害。

4.常到戶外運動戶外空氣清新,加上適當運動可以促進心髒收縮功能,改善大腦血液循環和供氧能力,促使大腦細胞得到足夠營養。

5.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悅的心情有利於神經係統與各器官、係統的協調統一,使機體的生理代謝處於最佳狀態,從而反饋性地增強大腦細胞的活力,對提高記憶力頗有裨益。

腦衰老信號一覽

1.記憶力減退。

2.計算能力減退。

3.思維能力下降。

4.性格、情感改變。

5.定向力差。

6.自理能力差,語言退化。

7.如下現象出現的頻率趨高:頭暈、頭痛、失眠、頭部後側麻木、困倦乏力、胸悶心慌、手抖、頭抖等。

8.醫院常規檢查查出“小”狀況:血脂、血粘度高於正常值,血壓偏高等。

9.身體外形的一些改變:過胖或過瘦、骨頭越來越硬、皮膚越來越鬆弛、頭發越來越少等。

10.免疫力下降。

專家提醒你: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性地發生上述現象3種以上,那麼,你或許應該考慮為保護自己的腦健康采取行動了。

習慣小提醒:

生活中,要保持冷靜、樂觀、開朗、豁達的性格,切忌喜怒無常,放縱無度。因為人在悲傷、抑鬱和過度興奮時會損害大腦細胞的神經元。

按摩,為長壽助力

擦胸揉腹壽自長。

作為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按摩曆史悠久,流傳甚廣,曆來是人們祛病延年的一種外治方法。

從中醫理論來講,按摩的治病原理,是以髒腑和經絡理論為基礎的,通過按摩手法使經絡通達,氣血流暢,陰陽平衡,人體內部生理機能趨於正常,從而達到健身、祛病、防衰老的目的。

如此按摩最健康

1.鳴鼓。以手掌緊壓住雙耳數秒,然後迅速脫離,此法可振動耳膜,減緩耳窩退化;閑時也可常按摩耳朵,不論揉、挑、彈,各種手法均可立即改善頭痛、暈車等諸多不適,體質虛弱者常按摩耳朵,還可防止感冒。

2.揉眼。自尋手部柔軟的部位,揉按眼睛、眼眶四周,促進眼周圍血液循環,可明目、醒腦,還兼具美容作用。

3.按摩牙齦。早晚刷牙後,用食指、中指按摩上下牙齦,可預防牙齦炎。如有炎症部位應避開,並注意別讓指甲劃傷牙齦。接著可用食指和中指按摩舌根,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預防和治療咽炎、氣管炎的作用。

4.幹擦。用手掌或幹毛巾在臉部抹擦數回,胳膊等裸露處也可以用此法抹擦,有助於表皮循環,皮膚潤澤。

5.摩擦腎髒。先將兩手摩擦生熱,然後再用兩手摩擦左右腎髒區(腰區凹陷處)36次。經常摩擦能預防疾病,減輕腰痛,防止衰老。

6.摩擦甲狀腺。先將雙手摩擦生熱,然後用右手摩擦喉部左側腺體,用左手摩擦右側的腺體,左右各36次。經常摩擦甲狀腺,不僅能促進身體健康,而且還能使毛發、指甲、皮膚有光澤,增強活力。

7.空抓左手,可以加強右腦微血管的鍛煉,預防中風。

8.頭部前後和左右旋轉的運動,可以增加頭部血管的抗壓力。

9.擦頸發熱,可促使頸部血管恢複彈性。

10.聳肩,可為頸動脈血流增加動力。

11.左手按右手,右手按肚臍,左手協助右手發力順時針旋轉多次,然後右手指尖並攏按壓肚子多次,能增加腸蠕動,促進排便。

腹宜常摩

中醫學經典《黃帝內經》記載:“腹部按揉,養生一訣。”我國唐代名醫、百歲老人孫思邈也曾經寫道:“腹宜常摩,可去百病。”

操作方法:一般選擇在夜間入睡前和起床前進行,排空小便,洗淨雙手,取仰臥位,雙膝屈曲,全身放鬆,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對著肚臍,右手疊放在左手上。先按順時針方向,繞臍揉腹50次,再逆時針方向按揉50次。按揉時,用力要適度,精力集中,呼吸自然。

前列腺自我按摩法

要想擁有健康的前列腺,可以在臨睡前做自我按摩,以達到保健的目的。

操作方法:取仰臥位,兩腳伸直,左手放在神闕穴(肚臍)上,中指、食指、無名指三指旋轉,同時再用右手三指放在會陰穴部旋轉按摩,一共100次。完畢換手做同樣動作。肚臍的周圍有氣海、關元、中極各穴,中醫認為是丹田之所,這種按摩有利於膀胱恢複。小便後稍加按摩可以促使膀胱排空,減少殘餘尿量。會陰穴可以通任督二脈,按摩使得會陰處血液循環加快,起到消炎、止痛和消腫的作用。

習慣小提醒:

養生“小動作”集錦:

1.叩齒:齒對齒輕叩,或牙齒空咬,可防止牙齦退化、牙周病等口腔問題;此法還可促進臉頰肌肉活動,使臉頰豐潤,防止雙頰下垂。

2.吞津:閉口做漱口狀數回,然後吞下口水。人的唾液未接觸空氣氧化時,並不會發生異味,反而有股香甜滋味。唾液中含有許多消化酵素與營養成分,常吞津有助消化功能。

3.轉頸、聳肩:肩頸部有脊椎及許多通往頭部的重要血管,常轉動頸部,聳聳肩膀,幫助肌肉活絡,年老時發生腦血管疾病的幾率會大幅降低。

4.拍肩:左手自然上甩拍右肩,右手拍左肩交替,也可用手掌自然交替拍腿。

5.轉腰:右手順彎腰之勢向左腳尖伸展,起身,換左手向右腳尖伸展,輪替數回。

6.握拳:雙手緊握後放鬆,反複數回,直立或坐姿時均可進行。

7.踩腳尖:右腳跟踩左腳尖,左腳跟踩右腳尖,交替數回。

步履穩健活到老

樹枯根先竭,人老足先衰。養樹護根,養人護腳。

腳被國內外醫學界稱為“第二心髒”。“寒從腳下起”、“人老腳先老”、“小看腳一雙,頭上增層霜”、“鶴發童顏、步履輕健”,這些俗諺無不說明了足部與健康的重要性。早在《黃帝內經》中就論述了足部保健養生的目的。根據傳統中醫經絡學說,人腳上分布著人體12條主要經脈中的6條,人體雙腳的穴位達六十六個,占全身穴位的十分之一。從現代醫學來講,足部擁有無數的神經末梢,與頭、手、身體內部各組織器官有著特殊的內在聯係。

足部穴位與器官的對應關係

足部通過浸泡、按摩以後,60多個反射區被刺激,從而改善血液循環,起到補腎益精、舒筋活絡、增強髒腑功能、調節內分泌、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主要的足部穴位與器官的對應關係:

1.腳趾部分——鼻腔、眼睛和耳部;

2.前腳掌靠近大拇指的部分——甲狀腺和心髒;

3.前腳掌後方——肝髒、副腎和膽囊;

4.腳掌凹位——腸;

5.腳跟——生殖器。

護足注意事項

1.腳底板按摩好處多

足部按摩是中老年人自我保健和治病的最簡單易行的辦法。腳心的湧泉穴是人體“足少陰腎經”中的一個重要穴位,經常按搓湧泉穴,能補精強腎,健體消疾。

按摩腳底板,最好在每晚熱洗雙腳後進行,坐在凳子或床邊上,將腳放在凳子、床邊或另一條腿上,按摩左腳底板時用右手,按摩右腳底板時用左手,直到局部發紅發熱時為止。

專家建議,飯前30分鍾、飯後1小時內,不可進行足部按摩。每次按摩時間以40~50分鍾為宜。女性月經期間,最好避開進行足部按摩。嚴重心髒病、糖尿病、腎髒病患者每次的按摩時間不超過10分鍾。

2.足浴好習慣

足部洗浴的最佳方法是:先取適量的水於腳盆中,水溫可因人而異,以腳舒適為準,過燙或過涼都不好。水深開始以剛沒過腳背為宜,先將雙腳浸泡15分鍾(若遵醫囑在水中加入適量活血化瘀的中藥方劑,療效更為顯著),然後用手或熱毛巾反複揉搓小腿直至腿部皮膚發熱為止。為保持一定的水溫,可邊搓洗邊加適量的熱水,最後水可加到足踝以上。洗完後,不要晾幹,而應用幹毛巾反複擦幹為止。每次足浴時間以20~30分鍾為宜,洗畢後最好在半小時內上床就寢。

3.日常護理

(1)每日檢查足部是否有水泡、裂口、擦傷及其他改變,如發現皮膚紅腫或膿腫,應立即到醫院治療;

(2)將洗好擦幹的腳塗以羊毛脂或植物油,防止幹燥,並輕輕按摩皮膚;

(3)嚴禁使用強烈的清毒藥物如碘酒等,以免侵蝕性、酸性物質造成皮膚損傷;

(4)若趾甲幹脆,每晚可用每升含一湯匙硼砂的微溫水將足浸泡30分鍾,軟化趾甲,然後用軟布按摩趾周圍,保持趾甲周周的清潔;

(5)小腿及足部運動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6)若足部皮膚有壓痛,則可每周用濃度75%的乙醇按摩1次,這樣有利於血液循環。

習慣小提醒:

少用熱水袋溫熱足部,不用電熱毯或其他熱源,避免日光暴曬,以防損傷足部。

老年飲食備忘錄

貪吃又貪睡,添病又減歲。

人到中年以後,機體由盛漸衰,逐步出現各器官的退行性變化。四十至五十歲是胃腸病、呼吸道、心腦血管、癌症等疾病的易發年齡期。為了抗老、抗病,必須合理調配飲食。

專家支招

根據營養學和總結長壽者在飲食方麵的經驗,中老年人的飲食保健有以下幾點:

1.要有足量的維生素。維生素A、B1、B2、C、D、E,煙酸和葉酸,中老年人特別需要。

2.補充鈣質。鈣是中老年人預防骨質疏鬆防老抗病的重要元素。心髒的正常搏動、肌肉神經的正常傳導,都必須有一定量的鈣離子存在。多數中老年人鈣質缺乏,是因飲食鈣質的吸收率隻有40%~50%,因此要注意吃含鈣多的食品,如豆類、奶類、骨頭湯、蝦皮、蝦米、蔬菜等。

3.保證蛋白質的需要量。蛋白質如攝入不足,則機體抵抗力降低,易受致病微生物侵襲;機體缺乏蛋白質還會發生營養性水腫,同時出現未老先衰。因此,中老年人每天的蛋白質攝入量要占總熱量的20%~40%,超過青年的所需量。

4.低熱量。中年人隨著年齡增長,活動減少,飲食不節,常會發胖。所以四五十歲的人飲食熱量可較青年人減少百分之十,即每餐有八至九分飽就行了。

5.適當選用粗糧,如小米、玉米、燕麥、紅薯等。食用粗糧製的麵包比精白麵包更具有營養價值,它含維生素B1較多,因而有助於維持中老年人良好的食欲和消化液的正常分泌。同時,所含的食物纖維可刺激腸道使其蠕動增加,可防止因食物纖維不足而產生大便幹燥,甚至便秘等。

6.由於老年人牙齒脫落,往往咀嚼不好,消化吸收功能差,菜肴烹調應使之既易於消化,又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食物中原有的營養成分。膳食安排以少食多餐為宜,一天可三次主餐,兩次加餐。食譜應多樣化。應忌煙、酒、咖啡和辛辣刺激性強的食品。

古人論飲食養生

1.食忌肥甘

《黃帝內經》說:“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韓非子》說:“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醫論》中也說老人飲食應“去肥濃,節酸鹹”。

2.飲食勿偏

《黃帝內經》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保生要錄》也說:“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則傷而生痰;所惡之物,不可全棄,棄則髒氣不均。”

3.適溫而食

《黃帝內經》說:“食飲者,熱勿灼灼,寒勿滄滄。”

4.食要限量

古人認為“飲食不節,則形累而壽命損”、“大渴不大飲,大饑不大食”。

5.食宜緩細

古人曾言:“飲食緩嚼有益於人者三:滋養肝髒;脾胃易於消化;不致吞食噎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