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精心養生:讓長壽不再是“神話”(3 / 3)

6.進食專心

孔子說:“食不語,寢不言。”這有利於胃消化。

7.飲食有時

梁代陶弘景的《養生延命錄》曾指出:“不渴強飲則胃脹”,“不饑強食則脾勞”。古人還有“要長壽,三餐量腹依時候”之說。

8.怒後勿食

唐孫思邈說:“人之當食,須去煩惱。”古人還有“食後不可便怒,怒後不可便食”之說。良好的精神狀態於保健有大益。

9.餐後保健

《千金方》中雲,“食畢當漱口汙,令人牙齒不敗,口香”,“食飽令行百步,常以手摩腹數百遍,叩齒三十六,津令滿口,則食易消,益人無百病。飽食則臥,食不消成積,乃生百病”。明聞尤《茶箋》載:“用濃茶漱口,可去煩膩,健胃,又可堅齒。”

習慣小提醒:

中老年人在飲食上要注意“三戒”(戒喝水太少,戒偏食,戒體重過增)和“三少”(少鹽、少甜食、少油膩)。

亂補=服毒

蠻補濫補,生命難卜。

秋冬是“進補”的大好時節,人們稱之為“補冬”。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秋冬進補,開春打虎”。

進補可提高機體的抗病力,但進補要講科學,否則很容易步入誤區。生活中,有人濫用人參、西洋參、楓鬥或冬蟲夏草,隻求價格昂貴,不講究氣血平衡。有的人盲目地把黨參、黃芪、當歸等中藥同家禽、家畜肉一起煮了吃;也有的人以為吃人參、鹿茸等多多益善,結果吃了之後,口幹舌燥、鼻孔出血,甚至送醫院急診搶救,得不償失。可見,進補不可亂來。

常見誤區

1.無病進補

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會傷害身體,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

2.多多益善

“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說法是不科學的。過量進補會加重脾胃、肝髒的負擔。在夏季,人們由於吃冷飲,常食凍品,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剛進秋季如果突然大量進補,會驟然加重脾胃及肝髒的負擔,導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亂。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還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

3.進補單一

長期單一進補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對健康不利。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髒器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減退,對保健藥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如牛羊狗肉、辛辣食物、酒等,都是偏溫熱的,會導致體內毒火盛,口幹、口渴、嗓子疼,嚴重的還會引發結腸炎。

4.以藥代食

藥補不如食補,重藥物輕食物的做法是不科學的。許多食物也是好的滋補品,像蘿卜、山藥、胡桃、芝麻、花生、紅棗、扁豆等,多吃蘿卜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多吃山藥能補脾胃。

5.以貴賤論優劣

對於補藥,絕不要存在越貴越好、越貴越有效的想法。中醫認為,藥物隻要運用得當,大黃可以當補藥;服藥失準,人參即為毒草。

6.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虛則補,不虛則正常飲食就可以了,同時應分清補品的性能和適用範圍是否適合自己。

7.滋膩厚味

對於身體虛弱,脾胃消化不良,經常腹瀉、腹脹者,首先要恢複脾胃的功能,隻有脾胃消化功能良好,才能保障營養成分的吸收,否則再多的補品也是無用。因此,秋冬進補應以易於消化為準則。

8.留邪為寇

在患有感冒、發熱、咳嗽等外感病症時,不要進補,以免留邪為寇,後患無窮。

進補應因人而異

哪些人需要進補呢?專家認為,中老年人、都市白領、辦公室工作者、腦力勞動者、身體較虛弱者或者平日感覺疲勞而力不從心者等宜進補。

形體偏瘦、性情急躁、易於激動者,應以“淡補”為主,采用滋陰增液、養血生津的飲食,禁用辛辣等食物;形體豐腴、肌肉鬆弛者,宜采用甘溫食物,忌用寒濕、冷膩、辛涼的食物;以腦力工作為主者,宜多進食有益心、脾、腎三髒的食物,如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雞蛋、牛奶、海產品、新鮮的蔬菜水果等,以使思維敏捷,精力充沛,減少因用腦過度引發的疲倦、失眠等各種症候。

便秘者不可吃補藥,吃了之後便秘的情況更加嚴重。口幹舌燥者不適合吃補藥,因為會越補越上火。

健康好習慣

1.進補最好先排毒

秋冬寒冷的空氣作用於機體,會使人體血管中的血液流動不暢,甚至引起淤血阻滯,加上人們的運動往往減少,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速度緩慢,易引起血液淤滯。據了解,各種毒素、廢物存留在體內會造成代謝功能紊亂。在這種情況下進補,機體不但無法吸收補品中的營養物質,反而會引發多種疾病。

2.進補要適度,不能越多越好

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如果服人參過量,會引起中毒,稱之為“人參綜合征”(精神亢奮、頭痛、煩躁、飽脹、出汗等);過服鹿茸,會引起燥熱、麵赤、脫發等;過食地黃會引起胸腹脹滿、喘氣、溏便等。更不能蠻補,特別是對待兒童,不可盲目進補人參、燕窩等補品。

3.講究正確的方法

如人參宜小劑量蒸服或嚼服;鹿茸宜研末吞服或入丸劑服;補腎藥丸宜淡鹽水送服等。要根據補藥的特性而采用不同的服藥方法,方能收到預期效果。

習慣小提醒:

秋冬應多飲水,多吃水果蔬菜。百合、蓮子、山藥、白扁豆、紅棗、蓮藕、黃鱔等都是不錯的食補選擇,具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祛除餘暑等功效。從藥補的角度來講,黃芪、沙參、枸杞子、何首烏等比較適合。

“銀發族”長壽秘方

冬天動一動,少得一場病;冬天懶一懶,湯藥喝幾碗。

目前我國老年人高發的非傳染性流行病都是近20年流行起來的,這大多與生活習慣密切關係。其中,不良的生活習慣都是引發心腦血管性疾病的直接因素。例如,一些老年人不喜歡運動,有煙酒嗜好的老年人更是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高發人群。還有性格內向,不善交往,沒什麼生活樂趣,心態不衛生的人更易患老年癡呆和抑鬱等心理精神疾病。

專家提醒,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對“銀發族”預防疾病的發生大有好處。

健康習慣

1.步行。堅持每周進行三次,每次30分鍾左右的快速步行可以減輕生理年齡約10歲。

2.營養均衡化。要吸收多種多樣的營養。從純綠色蔬菜到地瓜、酸奶、豆、寒帶性魚類,等等,要廣泛均衡地攝取食物營養成分。

3.補充鈣、維生素。補充鈣和維生素D可以預防關節炎,堅持服用維生素E可以促進免疫機能,預防老年失智症。

4.低脂肪食譜。低脂肪食譜不僅有減肥效果,還有助於提高學習能力和記憶力。

5.適量的睡眠。確保每天7小時的睡眠。

6.利用杠鈴和啞鈴來運動。利用這類器械進行運動可以增強體力,增加骨質密度。研究顯示,50~60多歲閉經的女性每周進行二次杠鈴和啞鈴的運動,一年後骨密度增高,體力恢複至40歲左右的水平。

7.勤於動腦。學習外語或讀一點較難的書籍等,持續地刺激大腦,那麼即使到了老年仍能保持機敏的反應能力。

8.欣賞音樂,演奏樂器。欣賞喜歡的音樂或演奏樂器對精神健康有極大的幫助作用。

9.誌願服務活動。研究顯示,進行一些給別人帶來幫助的誌願服務活動的老年人同普通的老年人相比更健康。

10.積極的思考。調查顯示,長壽老人的共同點是在困境中不灰心,仍像平常那樣維持積極的思考方式。

11.順暢的社會生活。專家發現,對自己的生活和周圍事物具有強烈的興趣和愛好,是長壽者的一個重要個性特征。

養生長壽“十不過”

國家級中醫大師、痹症專家王為蘭,年逾九旬,自感精力充沛、思維敏捷。她的“養生長壽之道”是信守自己的生活習慣“十不過”。

1.衣不過暖。

2.食不過飽。

3.住不過奢。

4.行不過富。

5.勞不過累。

6.逸不過安。

7.喜不過歡。

8.怒不可暴。

9.名不過求。

10.利不過貪。

習慣小提醒:

專家建議,老人可嚐試養養寵物。一般而言,養寵物的老人更容易從憂鬱情緒中擺脫出來。

娛樂養生抗衰老

騰不出時間娛樂的人,小心會被迫騰出時間生病。

娛樂是一種積極的休息,它能使人心情愉悅,增加生活的樂趣,消愁解悶,緩解痛苦、急躁、憤怒等不良情緒,解除疲勞,促使氣血流通。有的娛樂活動需要親身操作,還能活動筋骨,鍛煉肢體。生活單調、壓力大、太閑太忙的人,更需要一些娛樂活動來調節生活情緒和生理機能。

娛樂養生的方式

娛樂活動的內容十分廣泛,宋陳直《養生奉親書》說“學法帖字,澄心靜坐,益友清談,小酌半醺,淺花種竹,聽琴玩鶴,焚香煎茶,登城觀山,寓意弈棋”,都屬娛樂內容,都可療疾。尤其是情誌病症,娛樂往往能起到許多藥物所起不到的良好作用。清代名醫吳尚光《外治醫說》載:“七情之為病也,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藥者也。”

《漢書》記載漢元帝為太子時,“體不安,健忘不樂”,他通過吹簫和閱讀奇聞軼事,結果身體完全康複了。宋代歐陽修曾說:“昨因患兩手中指拘攣,醫者言為數運動以導其氣滯者,為之彈琴可為。”他通過彈琴訓練,手指的疾病果然治好了。這些事例都說明了娛樂對人體養生的確有幫助。

娛樂養生的方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重在健身,一種重在養心。重在健身是指要親身參加娛樂活動的操作,比如彈琴、唱歌、跳舞、下棋、栽花種草、作書繪畫等;重在養心的娛樂活動則不需要親自去參加,隻是觀賞達到“娛耳目,樂心意”的目的,如觀看各種文娛活動的表演,這對情緒不好和有情誌疾病的人,能達到較好的養生效果。

不過專家更提倡人們能親身參加娛樂作業,因為它不僅能促進形體功能,也能調節心神。如彈琴能鍛煉手指的功能;跳舞可以治療手臂疼痛難舉的症狀;古代用投壺遊戲治療手顫抖,而如今以球類活動治療“震顫麻痹綜合征”;作畫可以陶冶情操,治療心中鬱積……

習慣小提醒:

現在有的人非常熱衷於玩,把玩擺在身體、生命之上,一玩起來就忘乎所以。麻將桌上,一坐就是幾個小時,弄得頭昏腦漲;跳舞場中,扭得精疲力竭;棋盤之前,兩相對壘,愁眉苦臉……這種玩法實為“愚樂”和“逆樂”,乃養生之大忌。

養生新概念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進入中年後,人體的各部分器官逐漸開始衰老,如何養生保健、延年益壽,成為人們特別是中老年人十分關注的問題。

養生新習慣

1.音樂,百聽不如一唱

唱歌既可以使音波傳入髒器,引起平滑肌的振動而增強心、肝、腎等髒器的功能,還可以通過聲帶振動擴張肺部,興奮胸肌,增加肺活量。

2.減肥不如保持體重穩定

除了少數體重超標過多者確需減肥外,大多數人要慎重對待減肥。最新研究資料表明,沒有什麼比體重忽增忽減更糟糕的了。與其連續不斷地節製飲食,還不如幹脆保持一兩公斤多餘的體重,這樣更有利於健康,女性尤應如此。

3.運動,百練不如一走

對中老年人來說,散步是最佳運動。晨起散步,可增加肺活量,淨化髒腑;飯前45分鍾散步有利於胖男胖女削減體重;睡前1~2小時散步,可安神定誌,防治失眠症。

專家推薦的長壽方

長壽八字經:童心,龜欲,蟻食,猴行。

三個半小時:早上鍛煉半小時,中午午睡半小時,晚上鍛煉半小時。

三個半分鍾:醒來躺半分鍾再坐起來,坐起來坐半分鍾再站起來,站起來半分鍾再走起來。

一個中心:以健康為中心。

兩個基本點:糊塗一點,瀟灑一點。

四個堅持:堅持適當鍛煉,堅持合理營養,堅持生活規律,堅持樂觀開朗。

長壽7則:

不要閑著,要忙中取樂。

勿食過飽,力求飲食簡單。

早睡早起,保持生活規律。

從容不迫,絕不緊張。

找尋快樂,不為瑣事煩心。

心平氣和,不必動怒。

不憂不懼,生死置之度外。

習慣小提醒:

五句長壽秘訣:不想老,少煩惱,多跑跑,吃半飽,常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