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預防疾病:鍛製健康“黃金甲”
疾病是逸樂所應得的利息。
——[英國]培根
三分醫,七分養,十分防。
——中國諺語
健康小自測:給你的防病常識打分
疾病來襲之前,往往有一些先兆。請你對照自身的情形,來自測疾患:
1.吞咽困難
體態肥胖伴有吞咽困難,劍突下有灼燒感等多是返流性食管炎的前兆。返流性食管炎是食管下端括約肌功能失調而導致胃內容物返流引起的食管下端炎症。此外,吞咽困難也是食道癌的臨床表現。
2.持續性咳嗽
持續性咳嗽,並伴有發熱盜汗、乏力、體重減輕等症狀,它多預示肺結核、支氣管炎、過敏症、哮喘、肺癌等疾患。
3.口腔潰瘍
舌尖部、嘴唇部的白色點狀或塊狀潰瘍不容忽視。當潰瘍發展到出血、頸部淋巴結腫大、發音不清晰時,有可能轉化為口腔癌。
4.單側腿痛
沒有任何誘因而引發的單側腿痛,常被人們誤認為肌肉痛而忽略。其實,它很可能預示著血栓的形成。長期懶散的生活,會引起血流緩慢,特別是有吸煙史者,血細胞更易聚集成團,導致血栓形成。若不及時治療,疼痛將更加嚴重,並引起腿腫大,行走困難。
5.劇烈腹痛
始於中上腹,漸局限於右上腹膽囊區的疼痛常被患者當做胃痛。經服藥,疼痛尚不能緩解者有患膽囊炎或膽石症的可能。
6.夜尿頻繁
夜間多尿,乏力、消瘦者應盡早進行血糖含量的測試。因為這些症狀是糖尿病早期的臨床表現。此外,尿頻還是尿道感染、前列腺疾病的警鍾。
7.單眼短暫性失明
單眼短暫性視力模糊或突然失明,幾分鍾後又恢複正常,這是中風的前奏。青光眼患者也常伴有此症狀。
家庭用藥謹遵醫囑
吃藥不忌嘴,跑斷醫生腿。
有不少人認為用藥習慣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但實際並非如此。“是藥三分毒”,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全球1/3死亡病例的死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不合理用藥。81.54%的被調查者隨意服用抗生藥物、74.35%稍有不適就自行藥療、69.29%自行增減藥物劑量……國內一家權威醫藥雜誌曾對上千名不同年齡、職業的人進行了用藥習慣調查,結果顯示所有的調查者都有不良用藥習慣。另一項在全國範圍開展的“百姓安全用藥”調查顯示,我國每年5000多萬住院病人中,至少有250萬人與藥物不良反應有關,而引起的死亡約達19萬人之多,平均每天死亡約520人。
可見,用藥習慣必須科學,才能保障健康。
1.忌用“老經驗”
有的人每當病情複發時,就憑著自己長期吃藥的“老經驗”,自己去藥店買藥來吃。其實,老毛病複發,其誘發因素並非相同,某些症狀並非完全一致,還有可能因某種藥品反複使用,而產生藥源性疾病或耐藥性。所以,在病情複發時,最好到醫院看醫生,按醫囑用藥。
2.忌漏服、亂服
有些病人不能按時定量服藥,療程不分長短以及漏服、亂服現象經常出現。主要表現在病情稍有好轉就停藥,工作忙忘記服藥,治病心切急於求成亂服藥,頻繁更換品種。這種不規範用藥,尤其是抗生素類藥物,極易導致耐藥菌種增多和產生二重感染等。
3.忌多藥並用
不少人對一時難以確診的疾病,會盲目采用多藥並用打殲滅戰,這是很危險的。藥物配伍得當,可以增加協同效果,若配伍不當,則欲速而不達,甚至引起藥物的副作用相互疊加。臨床上,一般一種藥物能夠解決的疾病,最好不用兩種。
4.忌服用黴變、過期藥
這會貽誤治病的時機,甚至會引起藥物不良反應。
5.忌加倍用藥
這是一個許多人都有的壞習慣,認為這樣病可以好得快。但是要知道,用藥劑量過大尤其是長期大劑量用藥,會加大毒性反應的幾率,對中樞神經、消化、血液係統造成傷害。過量濫用藥物的行為,會導致體內藥物濃度過高,嚴重的會在腎髒內發生結晶、免疫複合物沉積等,可見,濫加藥物劑量是導致藥物性肝腎損害的罪魁禍首。
6.忌幹吞藥片
許多人常幹吞藥片,特別是年輕人。這一方麵容易使藥物黏附於食道黏膜上,造成傷害;另一方麵由於沒有足夠的水分幫助溶解藥物,導致咽喉等局部藥物濃度過大,對人體極為不利。
7.不宜用除白開水以外的其他水送藥
口服用藥應用白開水送藥,不提倡用茶水、果汁等其他水送藥。因為茶水中含有咖啡因、茶堿等物質,屬於偏堿性的水溶液,這樣用來送藥,會與某些藥物發生化學反應,影響藥效的發揮。例如,我們經常服用的止痛藥,是酸性的,如果用茶水送服,就會使酸堿中和,失去藥效。果汁也同樣,是酸性的水溶液,它可以使許多藥提前溶解,不利於胃腸道的吸收。而且果汁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它是一種氧化還原劑,會影響到部分藥效的發揮。
8.忌強行給小孩灌藥
這樣很容易發生危險。小孩的鼻子被捏住,隻能靠嘴巴呼吸,這時的溶液易嗆進氣管和支氣管,輕則引起劇烈咳嗽,重則發生吸入性肺炎或藥片堵塞呼吸道而引起窒息,危及生命。
9.服中藥時不可隨意加糖
一般來說,中藥,特別是湯藥都比較苦,服用時患者往往要加點糖,其實一些中藥是不適宜加糖後再服用的。我們常吃的糖分為白糖和紅糖。紅糖為溫性,白糖為涼性。所以,加糖服藥應首先了解藥物的性狀,涼性的藥物可適當加一些白糖,熱性的藥物可加適量的紅糖,這樣才不會影響藥效。而有些中藥恰恰是利用苦味達到藥效的,因此就不能加糖。另外,中藥的成分比較複雜,可能會與紅糖中的鐵、鈣等起作用而影響療效。所以,服用中藥時可否加糖,最好詢問醫生。
10.酒後不宜用藥
酒與很多藥物有相互作用,可以引起不良反應。再如酒後神經係統的反應性下降,有些藥可使呼吸中樞受到抑製,甚至可因心腦供血不足造成缺氧死亡。
習慣小提醒:
你的服藥姿勢正確嗎?
服藥姿勢很重要,躺著服用藥片、藥丸,如果送服的水少,藥物隻有一半到達胃裏,另一半會在食管中溶化或黏附在食管壁上。由於有的藥物是堿性的,有的是酸性的,有的具有很強的刺激性,如果在食管壁上溶化或停留時間過長,就會引起食管發炎,嚴重的甚至引發潰瘍。
科學的方法:站著服藥,多喝幾口水,服藥後不要馬上躺下,最好站立或走動一分鍾,以便藥物完全進入胃裏。
善待自己,從體檢開始
大病要養,小病要抗,無病要防。
生活中,許多人很少或從不去醫院,主要原因就是認為身體沒什麼大問題,自己就可以解決。其次是認為自己身體好,一點小毛病扛一扛就過去了。還有人嫌去醫院太麻煩。
健康真如自己認為的那麼好嗎?其實不然。北京某體檢中心給出了一組數字:近年在他們接待的116592位健康女性體檢中,發現乳腺疾患39970人,占44.5%;宮頸疾患42095人,占46.94%,其中超過兩成的人都已是中度和重度宮頸糜爛;卵巢囊腫3621人,占4.04%;子宮肌瘤7875人,占8.78%。由此可見,自認為健康並不表示真的健康。
體檢,可以隨時掌握自己身體的狀況,建立起自己的健康檔案,若有病症,提早發現並及時采取對策;能夠在疾病的早期進行預防和治療,大大降低了醫療費用的開支、發病率、致殘率、死亡率。
健康須知
為使檢查結果能客觀反映身體狀況,體檢者須做適當準備。
一般要求體檢或抽血檢查時,應處於安靜狀態,生活飲食處於日常狀態。而運動、過度空腹、飲酒、吸煙及姿勢體位等均可影響某些檢驗結果。故體檢前,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一般體檢前一天晚餐後不再進食。但空腹時間並不是越長越好,一般空腹6小時以上即可,但血脂檢查要求空腹12~14小時。
2.一般體檢前不宜吃辛辣肥厚之品。如檢查血脂,前一天不宜吃雞蛋等含脂肪高的食品。酒類、咖啡、茶、可樂等亦不宜飲用。
3.如有可能,停服一切藥物(包括保健藥品)。
4.體檢或抽血檢查前,不宜做劇烈運動,並保持平和心境,不宜激動。
5.如戴眼鏡,一定要戴眼鏡去。
6.體檢當日,不要化妝,不要穿連衣裙、連褲襪。
7.如曾經動過手術,要帶相關病曆和有關資料。
8.進行前列腺或婦科B超檢查,請保持膀胱充盈(脹尿)。
9.需要婦檢,檢查前請排清小便,再到婦科門診。
10.如果你正在妊娠,請不要參加X光的檢查。
體檢五誤區
1.身體不好不敢查
有的人身體比較虛弱,一到體檢,往往擔心會查出這樣那樣的疾病,從而對工作、家庭造成不良影響,因此體檢時躲躲閃閃,不願檢查。這樣隻會導致原有疾病加重。
2.抓大放小不全查
有人隻做自己認為重要的檢查,而對於眼、耳鼻喉、血壓等檢查,覺得無關緊要。這樣會使身體健康信息遺漏,導致醫生無法得到全麵係統的信息。
3.發現問題不複查
體檢時發現了問題,應該及時到醫院進行複查。而有的人,體檢發現了問題,或拖得時間太久,或幹脆不去複查,這對健康十分不利。
4.擔心費用不細查
一部分人為了省錢,該檢查的不檢查,同樣也會漏掉許多信息,影響醫生正確判斷
5.不求甚解過度查
有的人過分擔心自己的健康,體檢時不論是否需要,全部都做,這樣也是不可取的。
習慣小提醒:
女性在進行婦科檢查或尿檢時應注意避開經期,一般待月經幹淨3天後才能進行。
好習慣對抗春季流行病
傷風是百病之母。
春季,萬物複蘇,連病菌都在此時蠢蠢欲動起來,春季健康重在嚴防疾病侵犯。
好習慣防感冒
春季,感冒患者大多都是風熱感冒,是風熱邪氣侵襲人體所引起的臨床常見病,其特點是起病急、發熱重、頭痛、咽喉腫痛等。
專家建議,預防春季感冒首先要在飲食上注意,飲食一定要清淡、易消化,多吃高蛋白、高維生素食品,少食肉類、魚、蝦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多吃青菜、水果,忌食生、冷;還要加強自身保健,盡量避免到人多、空氣混濁的公共場所活動;同時衣服增減要適度並保持室內空氣清新濕潤。如果已患上了感冒,應服用辛涼解表、清熱解毒的藥品,症狀較輕者,可服用板藍根衝劑、感冒清熱衝劑等中成藥;如果症狀較重,要及時就診,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健康須知
多參加戶外體力活動,包括各種體育鍛煉和體力勞動,增強機體免疫力。可根據自己的愛好,參加跑步、打球、做操、打太極拳、郊遊等。
春季氣溫不穩定,體弱者要注意保暖防風寒,多食醋、蒜之類有助於預防感冒。過敏體質者要注意避開花粉等過敏原,外出最好戴口罩。
在天氣多變時,可在醫生指導下對一些慢性病進行預防性治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結核病、風濕病以及精神病等疾病的患者在春季不宜停藥或減藥,而需要強化或做必要的調整,嚴防病情加重或舊病複發。家長應及時為孩子接種有關預防傳染病的疫苗,不要隨便帶孩子出入公共場所。一旦發現病情,要盡早到醫院妥善查治。
春季鍛煉有學問
1.春天,晨間氣溫低,濕度大,霧氣重,因室內外溫差懸殊,人體驟然受冷,容易患傷風感冒,使哮喘病、“老慢支”、肺心病等病情加重,故春天鍛煉應在太陽升起後到戶外運動為宜。
2.鍛煉時肢體裸露部分不宜過大,以防霧濕的侵襲,要學會鼻吸口呼,不要嗆風鍛煉,練習場所宜選在空曠的田野或寧靜的湖畔,以攝取較多的“空氣維生素”——陰離子,起到健腦驅勞、振奮精神的作用。
3.注意防寒保暖,以免出汗後受涼。切忌在大汗淋漓後脫下衣服或在風口處休息,劇烈活動後,不應驟停休息。鍛煉後,應用幹毛巾擦幹身上的汗水,並及時穿好禦寒衣服。
習慣小提醒:
春天宜酌情增加一些富含苯乙胺、咖啡因的飲食,諸如綠茶、咖啡、香蕉、巧克力等,這些食品能興奮神經係統,消除疲勞,防止“春困”和情緒低沉。另外,處事不要過激,力求心平氣和,情緒安定。養魚、賞花、垂釣等都可調節情緒,怡情養性。
炎夏,你的習慣健康嗎
快樂有度,失度則樂極生悲。
夏季炎熱,人們的戶外活動又多,喝冷飲、吃涼食、戶外就餐的次數也增加了,許多時令病這時會悄然而至,因此對身體的保健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糾正貌似合理的壞習慣
專家提醒,入夏後有的家庭生活習慣很不科學,不加改變有可能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1.把換下來的冬春季衣物一股腦送到洗衣店幹洗後保存
一些幹洗劑中最普通的溶劑是四氯乙烯,它被人的皮膚吸收後可能會致癌,並可能傷害肝功能或使中樞神經係統衰弱,引起頭昏、惡心等症狀。
2.為了遮陽,使用能阻擋50%陽光輻射的有色玻璃
將能殺菌、消毒、除味的陽光遮擋在外有點得不償失,兩全其美的辦法是用透明玻璃與紗窗組合使用。
3.夏日喝茶既解渴又消暑,但不少人怕損失茶葉的營養物質,喜喝頭遍茶
茶葉在生產、運輸、包裝、存放過程中,易遭黴菌汙染,為達到除菌目的,頭遍茶最好棄之不喝。
4.大喝綠豆湯等甜品
很多人因為吃不下飯,就會喝綠豆湯、紅豆湯,但這些食物和米飯一樣屬糖類,如果吃太多一樣會發胖。聰明的選擇應該是取代,而非多加。如果飯後要喝一碗綠豆湯(約70卡),記住飯量要減少1/4。如果要把綠豆湯當飯吃,可以把糖少放一點,另外加入低脂牛奶,切一些水果,就達到和正餐類似的營養了。
5.猛吃水果
夏天,一般人對水果沒有戒心,會大吃特吃。事實上,水果中的糖也會讓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升高。聰明的選擇應該是多吃蔬菜,讓水果的分量少一點。
6.把鮮奶當開水喝
研究指出,高蛋白質會阻礙鈣的吸收。聰明的選擇應該是遵照營養專家的建議,牛奶一天隻能喝兩三杯。
7.衝涼
這裏“衝涼”專指那種大汗淋漓,擰開自來水龍頭就衝洗的降溫方法。多數人都認為此法爽心健體,殊不知,這種“快速冷卻”的冷水浴,常常會“快活一時,難受幾天”。
炎夏,人們外出活動時吸收了大量的熱量,人體肌膚的毛孔都處於“張開”的狀態,而“衝涼”會使全身毛孔迅速閉合,使得熱量不能散發而滯留體內,從而易引起高熱症;同時,“衝涼”之時,因腦部毛細血管迅速收縮,也容易引起供血不足,使人頭暈目眩,重者還可引起休克;“衝涼”過後,人體抵抗力降低,感冒也容易“乘涼而入”。
因此,夏季外出回家,應先讓自己出汗,待身上的熱散發過後,或用毛巾擦拭後,再采取一些清涼措施。
夏季最佳……
1.最佳保健措施
夏天日照時間長,天亮得早而黑得晚。因此,人們應以遲睡早起為佳,而且應盡可能地定時起、睡。夏季最佳就寢時間是22:00~23:00,最佳起床時間是5:30~6:30。
2.最佳取涼“設施”
搖扇是一種運動,可鍛煉肢體(若有意識地換用左手搖扇,還可收到活化右腦、開發右腦潛能、預防中風的意外之效)。同時,扇子獲得的風也最宜人。
3.最佳運動
遊泳不僅鍛煉人體的手、腳、腰、腹,而且惠及體內的髒腑,如心、腦、肺、肝等,特別對血管有益,被譽為“血管體操”。另外,由於在水中消耗的熱量要明顯高於陸地,故遊泳還能減肥,以達到健美之效。
4.最佳服色
不少人認為穿白色衣服度夏最佳,其實穿紅裝更好。其奧妙在於紅色可見光波最長,可大量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線,保護皮膚不受傷害,防止皮膚老化甚至癌變,而其他服色(包括白色)此種功效較弱。至於麵料,當以混紡的T恤衫為佳。
5.最佳飲食
(1)“苦”中有福
熱天適當喝些啤酒,吃些苦瓜、苦筍等苦味食品,不僅能清心除煩、醒腦提神,而且還可增進食欲、健脾利胃。
此外,苦菜、茶葉、咖啡等苦味食品亦可酌情選用。注意,食用苦味食品不宜過量,否則可能引起惡心、嘔吐等症狀。
(2)注意補充鹽分和維生素
盛夏,人體大量排汗,氯化鈉損失比較多,故應注意補充鹽分。
每天可飲用一些鹽開水,食用西瓜、黃瓜、番茄、豆類及其製品、動物肝髒、蝦皮等,亦可飲用一些水果汁。
(3)勿忘補鉀
暑天出汗多,隨汗液流失的鉀離子也比較多,由此造成的低血鉀現象,會引起人體倦怠無力、頭昏頭痛、食欲不振等症候。
可多吃些草莓、杏子、荔枝、桃子、李子等,蔬菜中大蔥、芹菜、毛豆等也富含鉀。茶葉中亦含有較多的鉀。
(4)暑天最宜清補
熱天以清補、健脾、祛暑化濕為原則。應選擇具有滋陰功效的食品,如鴨肉、蝦、鯽魚、瘦肉、食用蕈類、薏米等。此外,還可進食綠豆粥、扁豆粥、荷葉粥等“解毒藥粥”。
習慣小提醒:
夏季須講究衛生。不要買變質的食品原料;膳食最好現做現吃;生吃瓜果要清洗消毒;在做涼菜時,應加蒜泥和醋,既可調味,又能殺菌,還有增進食欲的作用;即使天氣再熱,飲食上也不可過分貪涼,以防止病原微生物乘虛而入。
“多事之秋”,這樣度過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
秋季,自然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秋風勁急,氣候幹燥,是發病較多的季節,常見的有鼻、咽喉、氣管、支氣管炎,急性或複發性哮喘等病,腸胃疾病和意外損傷也時常出現。在秋季要注意保健,防患於未然。
秋天須四防
1.秋涼防感冒
秋天氣溫多變,是感冒最容易流行的季節。因此,當天氣較冷時要注意保溫,及時添衣,常使用冷水洗臉洗鼻。
2.秋凍防過頭
常言道,春捂秋凍。秋天適當地讓身體經受寒冷的考驗,對機體是一種鍛煉。但一旦凍過了頭便事與願違,會帶來許多疾病,諸如傷風、關節炎、氣管炎、消化道疾病等。老年人還會因血管收縮、血壓升高而引起中風。
3.秋燥防皸裂
入秋以後,天氣逐漸幹燥,人的手、腳、臉變得粗糙,皮膚彈性變小,以致產生皸裂。因此,洗臉、洗腳不宜用堿性大的肥皂,而應選用合適的護膚用品保護皮膚。
4.食果防秋痢
秋天瓜果多,帶菌多,食用瓜果若不注意衛生,很容易患痢疾,引起腹痛、腹瀉、嘔吐。故食用瓜果應注意清潔和消毒,黴爛的瓜果不能吃。
排毒正當時
秋風起,氣溫降,一場秋雨一場涼。疲憊、口腔潰瘍、口臭、便秘、痘痘、麵部斑點、感冒……專家告訴我們,其實這是因人體的毒素沉積已久,到了秋季爆發的緣故。因此,秋季養生的首要任務是學會防止毒素侵擾。
在飲食方麵,專家建議,首先,應減少肉食的攝入。特別防止食用燒焦食物、高溫烹調食物、腐敗食物、已發芽食物,食物添加劑、漂白過或含色素、防腐劑、糖精的加工食品等被公認是有毒的食物,防止攝入毒素。其次是服用一些健康的排毒保健品,將每日在體內無法正常排出體外的毒素清除幹淨。
健康好習慣
秋季要想少患病,保持健康,應做到以下幾點:
1.謹慎起居
古人雲:“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意思是,在秋天要早點睡覺,早點起床。
2.飲食調養
飲食要以“滋陰潤肺”為基本準則,另外還應“少辛增酸”。就是說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甘蔗等,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血的作用;少吃蔥、薑、蒜、辣椒等辛辣食品;多吃廣柑、山楂、新鮮蔬菜、酸味食品。對於年老胃弱的人,可晨起喝粥以益骨生津。
3.多運動
秋季氣候幹燥,故要多呼吸新鮮空氣,在清涼的晨風中散步、跑步、鍛煉,這不但是在進行好的“空氣浴”,還接受了耐寒訓練,使身體能適應寒冷的刺激,為度過即將到來的寒冬做了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