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科學生育:打造健康的“寶貝計劃”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親卻是堅強的。
——法國諺語
人的嘴唇所能發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好的呼喚,就是“媽媽”。
——[黎巴嫩]紀伯倫
習慣小自測:給年輕爸媽打分
生活中,準爸爸、準媽媽們如何從妻子或自己身體的變化來把握有孕的先機呢?在受孕的第一個月,孕婦不會感覺到新生命的開始。但是,有一些重要的征兆,會提醒育齡女性,你可能懷孕了。
1.月經期不來潮
健康女性的月經一向是按月來潮,如果過了期還不來,首先可以想到已有懷孕的可能。一般來說,如果月經過了一個星期,醫生大致能查出懷孕征象;如果過期1個月,懷孕就比較容易肯定了。有一部分婦女,雖然已經懷了孕,但是在該來月經的時候,仍然行經一兩次,不過,來的經血比平常要少,日期也短些。
2.胃口的變化
有些婦女在月經過期不久的時候(1~2個星期)就開始發生胃口的改變。平常喜歡吃的東西,現在不愛吃了。吃過一次的食品第二次就不愛吃了。有些人簡直不想吃或甚至要嘔吐,有些人很想吃些酸味的東西。一般經過半個月至一個月,這些症狀就會自然地消失。
3.乳房的變化
在懷孕初期,乳房會增大一些,並且會變得堅實和沉重一些。乳房會有一種飽滿和刺痛的感覺。奶頭周圍深黃色的乳暈上小顆粒顯得特別突出。
4.尿頻
在懷孕初期,許多婦女有尿頻的情形,有的每小時一次,這是一種自然現象,用不著治療。
5.疲乏
在懷孕初期,許多婦女感到疲乏,沒有力氣,想睡覺。不過這個時期不會太長,很快就可以過去。
孕前考慮要周全
母壯父肥,其胎康健。
懷孕前先有一個周全的考慮會給妊娠帶來最好的開始。夫妻雙方應采取一些必要措施,這些措施不僅可以使女性增加受孕的機會,也是擁有一個正常而又健康的嬰兒的最佳保證。
孕前準備事項
1.給懷孕一個準備期
專家建議,最好留給自己3個月的“準備期”,從各方麵調整自己,為寶寶創造最佳的母體環境。
2.改變不良生活習慣
酗酒、吸煙、熬夜、喝咖啡、偏食、挑食等都有可能導致低體重兒、流產、AIDS的發病幾率。如果你計劃要一個孩子,夫婦雙方應該共同改變這些不良習慣。
3.做一次孕前體檢
這樣可以避免遺傳等其他醫學問題,確保身體處於最佳狀態時妊娠。
4.提前補充維生素
服用孕婦專用的多種維生素,可以確保從懷孕的最初,孕婦體內的各種維生素、微量元素和礦物質就有充足的儲備,從而避免和預防早期因某些維生素缺乏引起的胎兒發育缺陷和先天畸形。在懷孕初期,維生素的補充也能改善惡心、嘔吐和眩暈等症狀。對於爸爸而言,也應當適量補充維生素,如維生素C就能提高精子質量和活動能力。
5.葉酸補充要適度
葉酸是水溶性維生素的一種,可以預防新生兒神經管畸形及其他的先天性畸形和早產,還可以預防母親巨幼細胞性貧血。但並不是葉酸補得越多越好。
6.心理準備
計劃懷孕之前,夫婦雙方應做好心理準備,要創造和諧的心理環境。
什麼時間懷孕好
一般認為7~8月份受孕,到第二年4~5月份分娩最為合適。因為7~8月份正值秋高氣爽,氣候溫暖舒適,睡眠食欲不受影響;過3個月又是秋末冬初,水果問世,對孕婦營養補充和胎兒發育十分有利。孕婦的預產期在春末夏初較好,這時風和日麗,氣候適宜,有利於產婦身體康複和促進乳汁的分泌,對新生兒的護理也較為容易。
再者,春夏之交,日光充足,嬰兒可有良好的光照條件,有利於嬰兒生長發育的骨骼鈣化,不易患佝僂病。
最佳懷孕時間:17:00。男子此時的精液所含的精子不僅特別多,而且活動能力也強。育齡男人每兩天進行一次性生活,其精液狀態最佳。但做愛次數過多或連續5天以上節欲,會使精液質量下降。
專家提醒,以下情況不宜懷孕,以免影響未來寶寶的健康。
1.忌高齡受孕
由於35歲以上婦女發生染色體畸變而導致畸形胎兒的比例呈增高的趨勢,因此婦女生育的最佳年齡是24~30歲。
2.忌在停用避孕藥後立即受孕
避孕藥具有抑製排卵、幹擾子宮內膜受精卵著床環境的作用。長期口服避孕藥的婦女,至少在停藥兩個月後才可受孕;放置避孕環的婦女在取環後,應等來過2~3次正常月經後再受孕。
3.忌在早產、流產後立即受孕
婦女在早產、流產後子宮內膜受到創傷,立即受孕容易再度流產而形成習慣性流產,所以首次流產或早產後至少要過半年後再受孕。
4.忌在情緒壓抑時受孕
情緒可影響精子或卵子的質量,即使受孕後也會因情緒的刺激而影響母體的激素分泌,使胎兒不安、躁動,影響生長發育,甚至於流產。
5.忌在蜜月時受孕
過於勞累,會降低精子和卵子的質量。性生活頻繁,也會影響精子和卵子在子宮著床的環境,降低胎卵質量。
6.忌在患病期間受孕
患病期間服用的藥物可能對精子和卵子產生不利影響。
7.忌在旅行途中受孕
生活起居不規律,過度疲勞,會影響胎卵生長或引起受孕子宮收縮,導致流產或先兆流產。
8.忌在受孕前接觸放射性物質和劇毒性物質
生殖細胞對X線和劇毒物質的反應非常敏感。婦女如果照射X線,特別是腹部經過照射,需要等4個星期後才比較安全。如果曾反複接觸農藥和有毒化學品,也需等一個月受孕才較為妥當,以免生出畸形胎兒。
9.專家提醒,當想要寶寶時,準爸爸就要從前3個月開始不能洗桑拿了。因為過熱的溫度會影響睾丸的精子質量,導致受精卵質量下降,影響寶寶的健康。有車一族應注意休息和活動。
習慣小提醒:
對妊娠有影響的疾病:
糖尿病、心髒病、貧血、甲狀腺疾病、肝髒疾病及腎髒疾病對女性的妊娠都有一定影響,應於孕前及時治療,有些情況在病情沒有得到控製前暫時不宜妊娠:(1)重症糖尿病;(2)心功能不全;(3)甲狀腺功能亢進;(4)重度貧血;(5)活動性結核;(6)中-重度肝、腎功能不全;(7)中-重度高血壓病;(8)性傳播疾病,如尖銳濕疣、梅毒等;(9)精神失常。
孕期營養要均衡
產前宜清,產後宜補。
健康專家認為,孕婦營養與胎兒的健康、智力發育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研究發現孕期葉酸缺乏與胎兒神經管畸形有關;鈣與胎兒骨骼發育和孕婦妊娠高血壓有關;缺鐵可導致孕婦貧血,胎兒早產、流產;母體的智商和健康直接影響著胎兒的智力和健康等。所以,懷孕後要學會吃“好”。
妊娠是女性生命中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以下幾種飲食是孕期須特別注意避免的。
1.含酒精飲料。酒精中毒可能導致胎兒發育不良、畸形或智力低下。
2.濃茶和濃咖啡。其中所含咖啡因對胎兒可能造成不良後果,動物實驗證實對胎兒有致畸作用;茶堿、鞣酸還可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從而影響胎兒發育。
3.不潔食物。會引起胃腸炎、痢疾等胃腸道疾病,有導致流產或早產的危險。
4.受汙染的食品。如汙染黴菌毒素,特別是發黴糧油食品中所含的黃曲黴素,這些汙染食品不僅有致癌作用,還可誘發胎兒畸形。
5.亞硝基化合物含量高的食品。如醃菜、酸菜等,這些食物有致癌、致畸作用。
6.酸性食物。一般孕婦都喜歡吃一些酸性食物。其實,孕期多吃酸性食物並不好。研究證明,酸性食物和酸性藥物是造成畸胎的元凶之一。在妊娠的最初一段時間,最好少食酸性食物,不用酸性藥物。
7.熱性香料或有刺激性的調料。如八角、茴香、花椒、辣椒粉、桂皮、胡椒等調味品,可造成腸道枯燥,導致便秘或糞石梗阻,還能加重痔瘡。
8.油條。油條的製作中需加入明礬,明礬是含鋁的無機物,這些鋁會通過胎盤,侵入胎兒的大腦,造成大腦功能障礙。另外,油條會產生較多致癌物質。
9.甜食或含油脂量高的食物。這類食物易導致孕婦和胎兒肥胖。另外,還導致消化功能減退,造成營養不良,加重腎功能負擔。
孕早期飲食習慣
妊娠12周以前稱為早孕。很多孕婦會有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厭食等症狀,少數嚴重者嘔吐頻繁劇烈,特別在晨起或飯後加重,可引起體內水、鈉、鉀等營養素丟失,造成電解質紊亂,甚至出現酮症酸中毒。所以早孕時期應注意的主要問題是防止水、電解質紊亂,保持體內環境平衡。
飲食調節上應注意少量多餐的原則,多喝水、多吃蔬菜和水果,吃一些清淡可口、量少質精的食品。想吐就吐,能吃就吃,盡量保證每日熱量的基本供應。因為這時期正是胎兒腦及神經係統迅速分化的時期,所以要注意維生素(尤其是葉酸、維生素B12)、蛋白質的攝入。多吃一些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也可以吃一些花生、核桃、瓜子等堅果以補充微量元素,肉類可選擇瘦肉及動物內髒。
孕中期飲食習慣
孕中期,也是體內胎兒生長發育對營養需要最關鍵的時候。除了補充多種維生素和葉酸外,胎兒的生長需要蛋白質的攝入,如牛奶、雞蛋、魚、蝦、肉、牛肉等。但並不是營養攝入得越多,對胎兒的發育就越好。此外,補鈣在孕中期也非常重要。小腿抽筋或是牙齒有些鬆動,是缺鈣的信號。但鈣補到36周就可,以避免嬰兒頭顱發育太硬,自然分娩時頭部不易擠壓。總之,孕中期的營養是整個孕期最為關鍵的階段。
孕中期每日健康菜單:一瓶牛奶/豆漿,一個雞蛋(燉、蒸都可),一斤蔬菜,每頓100克葷菜,一個水果(西瓜一斤即可),一些海產品(紫菜、蝦皮、海帶),一些豆製品,主食每頓100克(米飯/饅頭/麵包/麵條)。
孕後期飲食習慣
漸漸地懷孕期也接近尾聲了,腹部已相當大,此期的各種營養素大致與中期相同,可略有增加。但由於此期正是胎兒腦細胞和脂肪細胞增殖的“敏感期”,所以,更要注意補充含蛋白質、磷脂和維生素豐富的食品,以促進智力的發育。對脂肪和糖類食品要限製,以免熱量過多,使胎兒長得過大,影響分娩。
若無胃口,請少食多餐,以利於消化。注意鐵質與鈣質的攝取。懷孕後期最易出現妊娠血毒症,即使是無異常的孕婦,此時也要控製鹽分的攝取。
習慣小提醒:
懷孕補營養不能太過。專家介紹,孕婦們生怕寶寶營養不足,常常燉各種補品湯喝,進食過量的營養食物,引起高血糖、高血脂症。過高的血脂會增加血液的黏滯度,沉積於胎盤的血管壁,使胎盤的血流受阻,導致臍帶血流阻力增高,胎兒在母親體內反而得不到足夠的血液供應,從而導致胚胎缺血缺氧,最終可能發生胎兒死亡。
準媽媽,要記牢
孕婦過三伏,腹中揣火爐。
在孕期,準媽媽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有害因素的侵襲,使胎兒能健康發育。
不良習慣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