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科學生育:打造健康的“寶貝計劃”(3 / 3)

5.睡午覺:因荷爾蒙變化之故,孕婦大多會出現疲倦、愛困的情形。不妨趁著中午休息時間,好好地睡個午覺。

6.保證足夠營養:在這段日子裏,必須多吃些營養價值高的食品,分娩時才能有足夠的精力和體力。

7.衛生:每天用清水洗滌乳頭,為哺乳做好準備。準備好換洗的內衣,包括產後使用的消毒衛生巾和衛生帶。

8.性生活:臨產前絕對禁忌性生活,免得引起胎膜早破和產時感染。

9.按摩器消除肌肉緊張:按摩器可以舒緩肌肉酸痛感。一旦有不舒服的感覺,可用按摩器輕輕按摩,切記力道不可太強。

10.善用托腹帶:日益增大的腹部,會造成孕婦的身體負擔,甚至引起各種不適。托腹帶除了能減輕腹部的壓迫感,還有保暖功效。

11.胎教音樂:聆聽胎教音樂,據說有助於胎兒的EQ(情商)發展,不妨一試。

12.腹部專用靠墊:市麵有一種專為孕婦睡覺時所設計的靠墊,讓孕婦在側睡時,減輕腹部懸空的不適感。

13.把腳墊高:睡覺時用枕頭把腳墊高,可幫助血液循環,減輕腫脹、不舒服的情形。

分娩前容易忽視的征兆

多數產婦能預測預產期是哪一天,但卻無法預測是什麼時刻。一般來說,即將分娩時子宮會以固定的時間周期收縮。收縮時腹部變硬,停止收縮時子宮放鬆,腹部轉軟。另外,還有一些變化也許不為人們所重視:

1.產婦感覺好像胎兒要掉下來一樣,這是胎兒頭部已經沉入產婦骨盆。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分娩前的一周或數小時。

2.陰道流出物增加。這是由於孕期黏稠的分泌物累積在子宮頸口,由於黏稠的原因,平時就像塞子一樣,將分泌物堵住。當臨產時,子宮頸脹大,這個塞子就不起作用了,所以分泌物就會流出來。這種現象多在分娩前數日或在即將分娩前發生。

3.水樣液體的涓涓細流或呈噴射狀自陰道流出。這叫做羊膜破裂或破水。這種現象多發生在分娩前數小時或臨近分娩時。

4.有規律的痙攣或後背痛。這是子宮交替收縮和鬆弛所致。隨著分娩的臨近,這種收縮會加劇。由於子宮頸的脹大和胎兒自生殖道中產出,疼痛是必然的。這種現象隻是發生在分娩開始時。

習慣小提醒:

孕婦必須注意身體的清潔,由於產後不能馬上洗澡,因此,住院之前應洗澡,以保持身體的清潔。如果是到浴室去洗澡,必須有人陪伴,以防止濕熱的蒸汽引起孕婦的昏厥。

別讓你的習慣害了寶寶

為了孩子,我的舉動必須非常溫和而慎重。

生活中,照顧心愛的寶寶可不是件簡單的差事。不少爸爸媽媽照顧寶寶非常細心,可一些常見的壞習慣會影響孩子的成長發育,不可不提高警惕。下麵來給這些壞習慣糾糾錯。

1.偏愛肉食,忽視主食

糾錯:對於1歲以上的寶寶,正餐是他們營養的主要來源,每頓飯主食、青菜、肉食、水果都要全麵,營養才能均衡。孩子的活動量大,需要充足的熱量供應,主食攝入得少,熱量供應不充分,孩子自然不會健壯,去醫院檢查會發現缺鋅、缺鐵。

2.哭了就要喂哺

糾錯:人的生活要有規律:定時進食、定時睡眠,所以對嬰兒的喂奶時間也要有規律,即定時喂奶。

3.鮮奶勝奶粉

糾錯:人畢竟是高級哺乳動物,嬰兒的需要和牛犢的需要不會相同,所以嬰幼兒配方奶粉比牛奶好。

4.給寶寶斷奶

糾錯:奶中含鈣豐富,有利於寶貝骨骼發育,奶中的優質蛋白也是寶寶成長不可缺少的。即使寶寶能吃各種輔食,奶也依然不可少,一般每天2杯(約500毫升)就可以,奶喝得太多可能會影響主食的量。

5.多給寶寶喝養生湯

糾錯:小兒屬於陽性體質,不宜進補。青菜湯最適合寶寶的腸胃。喝肉湯時不要放有補益作用的湯料。

6.大人幫助咀嚼喂孩子

糾錯:用絞碎機把食物做成糊狀比嚼給孩子吃要衛生。

7.禁止寶寶吃零食

糾錯:上午10點、下午4點、臨睡前,可為寶寶添加些酸奶、餅幹、水果等。寶寶的胃容量小,活動量卻很大,應該在兩餐之間為寶寶加些零食。注意零食的量不要多,以免影響正餐進食量。

8.喂母乳還常喂水

糾錯:一般不需要喂水,在夏天出汗多時可適當補充一些。寶寶喝了太多的水,會影響進食母乳的量,反而造成發育不良。

9.不給嬰兒洗澡

糾錯:新生兒皮膚柔嫩,防禦能力差,新陳代謝旺盛,如不經常洗澡,汗液及其他排泄物的蓄積會刺激皮膚,容易發生皮膚感染,故應經常洗澡。

10.給嬰兒睡硬枕

糾錯:嬰兒枕頭高度以3~4厘米為宜,並根據嬰兒發育狀況,逐漸調整枕頭的高度。枕頭的長度與嬰兒的肩部同寬最為適宜。枕芯質地應柔軟、輕便、透氣、吸濕性好,枕頭與頭部接觸區盡量做成與頭顱後部相似的形狀,枕套可選用半新的棉布製作。

11.不帶孩子曬太陽

糾錯:帶著孩子在戶外曬太陽,一方麵可以讓孩子呼吸新鮮空氣,另一方麵還可以促進鈣質吸收,可謂一舉兩得。

12.嬰兒不多抱

糾錯:嬰兒應當多抱。經常抱著的孩子體型會變得優美,這也是嬰兒的運動之一。

13.讓寶寶早學步

糾錯:10個月前多爬比多走好處更多。

14.隨時隨地親吻寶寶

糾錯:在大人體內,寄居著一些細菌,成人抵抗力強,因此不會導致生病。而寶寶過了6個月之後,來自母體的抵抗力消失,就特別容易生病。因此,盡量不要嘴對嘴親吻寶寶,如果大人患病,就更不能親吻寶寶啦。

習慣小提醒:

父母、寶寶不宜同床睡:

現代生活壓力大,年輕父母睡得太沉,容易忽略床上寶寶的存在而造成寶寶窒息。所以,應該讓寶寶獨立睡在嬰兒床內。

寶寶睡眠時,不應給他蒙腦袋。嬰兒床不應放在窗簾、幃帳等附近,以免簾布被風吹到寶寶臉部,影響寶寶呼吸。

流產前後應慎重

幸福的首要條件在於健康。

對於今天的女性而言,常會有意外的懷孕發生,人工流產也好,藥物流產也罷,對於青春年華的她們來說實在是一場無妄之災。她們的健康,尤需細心嗬護。

流產應慎重

有不少年輕女性懷孕後,就自己到藥店買人流藥吃。人流藥品是一種處方藥,沒有醫囑是不能亂吃的。另外,還有不少女孩雖然性觀念開放,但對性知識知道甚少。有的女孩竟不知道男女性愛後會懷孕生育,因而月經停了也無所謂,肚子大了還以為是發胖。很多女孩到懷孕三個月後,腹部明顯凸出才到醫院做人流。

據專家介紹,“無痛化”後,流產術在無任何痛苦狀態下實施,幾分鍾內徹底地完成手術,術後醒來根本沒有不適感,因此很多年輕人把它不當回事,重複做人流的人數不斷增加。

專家指出,低齡少女做人流手術容易造成子宮穿孔、宮頸裂傷等損傷,出血也往往比較多。而且,過早的人流還會給她們的心理帶來陰影,影響日後正常生活。

另外,連續多次做人工流產手術,容易造成年輕女性子宮出血、子宮內膜感染等疾病,甚至導致不孕。

有數據顯示,由於沒有做好避孕等安全措施,全球每年有10萬女性死於人工流產。

人工流產健康須知

1.流產前應注意

(1)發現自己懷孕後而又不想生育時,應盡量爭取在10周內做人工流產。因為妊娠月份愈大,手術並發症愈多,故不要等妊娠月份大了再進行流產或引產手術。

(2)作人工流產術前1周內應避免性生活,術前1日要洗澡、更衣,避免著涼和感冒。

(3)手術當天早晨禁食或喝點糖開水。體溫超過37.5度時應改日手術。

(4)手術時要與醫生密切配合,不要過分緊張。

2.流產後應注意

(1)無痛人工流產後需要休息2周,少看報紙及電視。

(2)術後2周內,適當臥床休息,不做重體力勞動。

(3)多吃些富有營養的食物,使身體盡快恢複正常。

(4)保持外陰部清潔衛生,每天用溫開水清洗1~2次,勤換衛生巾。

(5)2周內或陰道流血未幹淨前不要坐浴。

(6)一般在3~5天陰道流血漸漸停止,最多不超過10~15天。如果陰道流血量超過月經血量,持續時間過長,這時需要及時就診治療。

3.藥流安全須知

生活中,不少女性為了個人方便,嚐試著使用藥物流產。由於缺乏這方麵知識,往往達不到效果,且有的流產進行到一半時“功虧一簣”,再去醫院刮宮。

藥物流產應用方便,可在家服藥,不做手術,痛苦小,效果可靠,可避免一些人工流產所引起的並發症,尤其對疤痕子宮、哺乳期懷孕子宮、子宮畸形比較安全。但是,藥物流產也有一些弊端,如:大約有20%藥物流產的患者,流產後出血時間較長,最長可達1~2個月,最後還得刮宮(稱清宮術),而且增加感染機會,其他不良反應還有一過性的下腹痛、惡心、腹瀉等。為確保藥物流產的安全,縮短出血時間,應注意的是:

(1)藥物流產隻適合停經50天以內懷孕的婦女。

(2)用藥前必須做B超檢查,了解胚囊大小、位置,以幫助確定是否適合做藥物流產。

(3)嚴格按醫囑服藥。

(4)排出組織必須收集好,拿給醫生鑒定看胚胎是否完整排出來。

(5)流產後可加服活血化淤中藥,如:產泰口服液、產複康等。

(6)流血時間超過10天以上要到醫院就診。

4.不宜做人工流產的情況

(1)各種急性傳染病或慢性傳染病急性發作期、嚴重的全身性疾病(如心力衰竭、症狀明顯的高血壓、伴有高熱的肺結核以及嚴重貧血等)不能承受手術者。

(2)急性生殖器官炎症,如陰道炎、重度宮頸糜爛、盆腔炎等。

(3)妊娠劇烈嘔吐引起的酸中毒尚未糾正者。

(4)術前4小時內,兩次體溫在37.5度以上者。

(5)3天內有性愛史者。

5.人工流產後的保養

流產對身體有一定的損傷,丟失一定量的血,加上流產過程中心理上承受的壓力和肉體上的痛苦,使流產後的身體比較虛弱,有的女性還會有貧血傾向。因此,適當地進行補養是完全必要的。

要保證優質蛋白質、充足的維生素和無機鹽的供給,尤其是應補充足夠的鐵質,以預防貧血的發生。食物選擇既要講究營養,又要容易消化吸收。可供給鮮魚、嫩雞、雞蛋、動物肝、動物血、瘦肉、大豆製品、乳類、大棗、蓮子、新鮮水果和蔬菜。不吃或少吃油膩生冷食物,不宜食蘿卜、山楂、苦瓜、橘子等理氣、活血、寒涼性食物。應多吃易於消化的食物。補養的時間以半月為宜,平時身體虛弱、失血多者,可酌情適當延長補養時間。

習慣小提醒:

人工流產1個月內禁止性生活,以防生殖器官感染。如果有發熱、腹痛或陰道分泌物有異常氣味,要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