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合理運動:讓疾病無處遁形(1 / 3)

第七章 合理運動:讓疾病無處遁形

生命在於運動。

——[法國]盧梭

器官得不到鍛煉,同器官過度緊張一樣,都是極其有害的。

——[德國]康德

習慣小自測:給你的運動打分

想了解自己的運動觀念是否科學嗎?請對下列各題做出“是”或“否”的回答。

1.運動量越大越有利於身體健康。

2.冬天參加體育鍛煉會得關節炎。

3.早晨空腹鍛煉有利於健康。

4.腰身減肥的最好方法是做腹部運動。

5.為了保持適當的健康水平,你隻需要一星期運動兩次。

6.為了減肥,運動時你應該盡量出一身汗。

7.慢跑一公裏比步行一公裏要消耗更多的熱量。

8.一天中你最少應花20分鍾進行鍛煉。

9.運動能增強大腦功能。

10.大霧天氣時不宜在室外運動。

11.鍛煉後數分鍾內,如果你的呼吸還不能恢複正常,可能你的運動量太大。

12.散步是最好的鍛煉方法之一。

評分:

前七個為“否”,後五個為“是”。

答對8個以上:表明你對運動有較好的認識,運動觀也較正確。4~7個:認識一般。3個以下:你對運動認識較模糊,運動也較盲目,希望你加強這方麵知識的學習。

我運動,我選擇

運動好比靈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

生活中,一些人因為運動方式不合適而未能堅持,或因沒有效果最終放棄,也有人因運動不當而造成損傷。所以,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很重要。

國外專家設計了讓人一生受用的健身計劃,一起來看一看吧。

二十多歲:可選擇高衝擊有氧運動、跑步或拳擊等運動方式。對你的身體而言,好處是能消耗大量卡路裏,強化全身肌肉,增進精力、耐力與手眼協調能力。在心理上,這些運動能幫助你解除外在壓力,讓你暫時忘卻日常雜務,獲得成就感。同時,跑步還有激發創意、訓練自律力的優點;而拳擊除了能培養信心、克製力與麵對衝突的能力等好處外,更適合拿來當做“出氣筒”。

三十多歲:建議選擇攀岩、滑板運動、溜冰或者武術來健身。除了減肥,這些運動能加強肌肉彈性,特別是臀部與腿部;還有助於增加活力、耐力,能改善你的平衡感、協調感和靈敏度。在心理上,攀岩能培養禪定般的專注功夫,幫助你建立自信與策略思考力;溜冰令人愉悅、多感,忘卻不快;武術幫助你在衝突中保持冷靜、自強與警覺心。

四十多歲:選擇低衝擊有氧運動、遠行、爬樓梯、網球等運動。對身體的好處是能增加體力,加強下半身肌肉,特別是雙腿,像爬樓梯既可以出汗健身,又很適合忙碌的城市上班族天天就近練習。網球則能增加身體各部位的靈敏度與協調度,讓人保持活力。在心理上,這些運動讓人神清氣爽,鬆弛緊張和壓力。

五十多歲:適合的運動包括遊泳、重量訓練、劃船,以及打高爾夫球。遊泳能有效加強全身各部位的肌肉與彈性,而且由於有水的浮力支撐,特別適合於療養者、孕婦、風濕病患者與年紀較大者。重量訓練能堅實肌肉、強化骨骼密度、提高其他運動能力;而打高爾夫球有穩定心髒功能的效果。心理上,遊泳兼具振奮與鎮靜的作用,專心地劃水讓人忘卻雜務;重量訓練有助提高自我形象滿意度,讓壓力與煩躁都隨汗水宣泄而出;打高爾夫球則可讓人更專心、更自律。

六十多歲以上:多做散步、交誼舞、瑜伽或水中有氧運動。散步能強化雙腿,幫助預防骨質疏鬆與關節緊張;交誼舞能增進全身的韻律感、協調感和優雅;瑜伽能使全身更富彈性與平衡感,能預防身體受傷;水中有氧主要增強肌肉力量與身體的彈性,適合肥胖、孕婦或老弱者健身。

習慣小提醒:

由於肥胖者大都有高血壓的傾向,請在運動前先量量血壓,並注意動作的正確性,千萬不要做過度激烈的運動。身體狀況不好時停止運動,不可操之過急。

糾正你的運動誤區

有靜有動,無病無痛。

日常鍛煉中,有許多看似無傷大雅的習慣、誤區,都可能妨礙健身運動的進行,並且減緩進步的速度。讓我們一起來改變它們,讓運動變得更科學,並從中獲取最大的效益。

1.肌肉疼痛說明鍛煉得好

肌肉疼痛隻能說明你鍛煉過度或鍛煉不當。由於肌肉運動過快,肌肉組織中的乳酸濃度增加,產生堆積,從而引起肌肉的神經末梢受到刺激而發生疼痛。當停止運動後,疼痛自然逐漸消失。

2.大運動量有助於迅速減肥

隻有堅持長期訓練,消耗大量的熱量,對肌肉產生很強的作用,才能達到減肥的目的。

3.隻有出汗才算運動有效

出汗不出汗,不能用來衡量運動是否有效。人的汗腺各不相同,分活躍型和保守型兩種,有人屬前者,而有人屬後者——與遺傳有關。

4.每天20分鍾鍛煉絕對必要

不一定。一般說來每周3次,每次15分鍾就夠了。請記住四個字:堅持、經常。

5.經過一段時間運動後肌肉就不會萎縮

運動停止後幾個月,就會長出脂肪。所以,運動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運動的間隔時間不宜過長。

6.沒有充分的睡眠作保證

研究顯示,如果連續好幾天每天少睡一個小時,你的體力、耐力與注意力都會減退。此外,剝奪睡眠也可能影響你的反應力及降低新陳代謝功能,導致脂肪無法正常燃燒。此時做運動效果會受影響。應調整好睡眠質量,保證每晚睡7~8小時。

7.運動前飲咖啡上癮

過量的咖啡因會損害手、眼的協調能力,讓你在打球時亂了手腳,而且咖啡因利尿,多飲可能導致脫水現象。平常要多以水、蘇打水、果汁代替含有咖啡因的飲料。許多運動飲料含有咖啡因,喝飲料之前務必仔細看清標簽說明。

8.隻用口或鼻呼吸

在劇烈運動時,人體對氧的需求較安靜時增長了幾倍甚至幾十倍,口鼻同時呼吸,機體就容易從外界攝取更多的氧氣,又能減少呼吸肌的負擔,保證運動的完成。因此,在劇烈運動中特別是在較長時間的緊張運動時,要強調口鼻同時參與呼吸。

運動量過大警訊:

·關節感到僵硬且活動範圍減少。

·局部疼痛,尤其是關節。

·疼痛持續不斷。

·體能表現始終不佳。

·起床時感到僵硬或腫痛。

·即使經過休息,體能仍無法進步。

·協調性變差。

·骨頭、肌肉或關節變形。

·四肢感到麻木。

·訓練雖然持續、漸增,但體能卻不增反減。

習慣小提醒:

通常,許多人都喜歡在運動後馬上去洗個熱(冷)水澡,以為這樣既可去汙又可恢複體力,其實不然。運動後身體尚未恢複正常狀態,不宜立即洗澡,尤其是洗熱水澡。

醫學研究表明,人在運動時,流向肌肉的血液增多,心率加快。當運動停止後,血液的流動和心率雖有所緩解,但仍會持續一段較長的時間,如果這時立即去洗澡,則又會增加血液向皮膚及肌肉內的流量。這樣就使得所剩的血液不足以供應其他重要器官,如心髒及大腦,因而會誘發心髒病。

有的人在運動後立即去洗熱水澡,爾後常常會感到頭昏眼花,全身無力等不適,就是上述所說的緣故。特別是老年人或者身體肥胖者,運動後就更不能立即去洗熱水澡了。

運動中的“天時”與“地利”

飯前別洗澡,飯後別長跑。

在健身運動中,隻有先做到“天時”、“地利”,才會獲得真正的“人和”。

1.擇時

一般而言,早晨空氣清新,此時鍛煉不僅能夠提高肺活量,增強胸肌力量,而且對調節呼吸係統的功能大有益處,建議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選擇清晨鍛煉。下午則是強化體力的好時機,特別是黃昏時分,人體肌肉的承受力較其他時間高,視、聽等感覺最為敏感,而心跳頻率及血壓值也較低且平穩,能夠很好地適應因運動引起的心跳加快和血壓上升。對於心血管和神經調節機能相對減弱的中老年人來說,黃昏時鍛煉相對比較安全且有效。一般在晚上鍛煉後,微微的身體疲勞感有助於睡眠,但須在睡前3~4小時進行,運動強度不宜過大,否則神經係統過度興奮反易導致失眠。

2.擇地

在不適當的地點運動會帶來傷害。由於運動的基本功能是通過呼吸從外界攝入大量新鮮氧氣,以滿足健康的需求,故運動前一定要選擇好地點,以平坦開闊、空氣新鮮的公園、河灘、體育場等處最佳。

不宜運動的時間段

1.飲酒後

如果這時去運動,不但影響肝髒分解酒精的速度,與此同時,酒精通過血液循環會加速進入大腦、肝髒等器官,對其功能產生不良影響。

2.情緒差

運動時應保持樂觀的心情,當生氣、悲傷時,盡可能不要做激烈的運動。因為人的情緒直接影響著身體的生理機能,激烈的運動會影響器官功能的發揮。但可以參加一些強度不大的、非競賽性、非身體對抗性的有氧運動,如慢跑、遊泳、羽毛球等。

3.饑餓時

因為這時體內能量已不夠使用,需要補充,如果勉強運動有損於肌體。

4.飯後

因為這時胃腸道充血,正進行消化過程,如此時進行運動,勢必使血液重新分布,影響胃腸的工作,不利於消化吸收,甚至損傷胃腸。最好進餐後休息30~45分鍾再到戶外活動。

霧天慎外出

有霧的天氣最好不要在戶外鍛煉。霧珠中不但溶解了一些酸、堿、鹽、胺、苯、酚等有害物質,還同時沾帶了一些塵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的固態小微粒。當人們在霧中做長跑等劇烈活動時,身體某些敏感部位接觸了這些有害物質並大量吸入,就可能引起氣管炎、喉炎、眼結膜炎和過敏性疾病。吸入密度大的霧氣,肺泡內的氣體交換還會受到影響,可引起人體供氧不足,人會感到胸悶、憋氣、易疲勞。所以在有霧的早上,不要去戶外運動,可以改在室內活動。

習慣小提醒:

因為與你骨骼相連的肌肉有400多塊。每天隻有花費30分鍾以上的時間鍛煉才能使你所有的肌肉都得到伸展或收縮。為了使你的鍛煉效果不會迅速消失,在48~72小時後,你必須再次鍛煉才能保持鍛煉的效果。這就意味著至少每周鍛煉三次(隔日一次)才能保證正常的健康水平。

日常散步有學問

竹從葉上枯,人從腳上老;天天千步走,藥鋪不用找。

散步是指閑散、從容地行走。俗話說得好:“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沒事常走路,不用進藥鋪”。散步是我國的傳統健身方法之一,曆代養生家們多認為“百練不如一走”。

運動醫學博士賴維說:“輕快地散步20分鍾,就可將脈搏的速率提高70%,效果正好與慢跑相同。”

要達到步行健身的目的,需要每分鍾步行90~120米速度,一天步行40~50分鍾,一周3~4天,手臂盡量擺大,步伐長度要相當於身長的45%~50%。

步行運動有四備

穿合腳的運動鞋,如軟底的跑鞋。這樣可緩衝走路時腳底的壓力,保護腳踝關節免受傷害。

穿舒適的運動服。寬鬆舒適的運動服裝能吸濕透氣,有利於身體放鬆,能使人走得爽快。選擇合適的運動場所。河畔、芳草小徑、公園、體育場以及車輛和行人較少的寬敞街道等,都適合步行鍛煉,但最好是空氣新鮮的地方。

先做熱身運動。步行鍛煉之前要先做一些準備活動,如活動一下四肢,輕輕壓一壓腿部肌肉和韌帶,做一些下蹲運動等。

“飯後百步走”有講究

“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這是千百年來健康長壽的諺語。其實,這種說法不太科學。研究表明:有些人的“吃飽”,不過是胃感覺到了脹滿,而營養卻沒有吸收進體內,身體仍然處於“饑餓”狀態。這個時候匆忙起身行走,勢必會有一部分血液集中到運動係統去,這樣就延緩了消化液的分泌,破壞了胃的正常消化,容易誘發功能性消化不良。

因此,“飯後百步走”隻適合於平時活動較少,尤其是長時間伏案工作的人,也適合於形體較胖或胃酸過多的人。但至少應在飯後20分鍾再開始百步走。

體質較差,尤其是患有胃下垂等病的人,飯後不宜散步,就連一般的走動也應減少,可以選擇在飯後平臥10分鍾。因為飯後胃內食物充盈,此時再進行直立性活動,就會增加胃的振動,加重胃的負擔,引起或加重胃下垂。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病的患者最忌飯後運動。

習慣小提醒:

冬季氣溫低,室內外溫差較大,進餐的時候吃得紅光滿麵、大汗淋漓,要是匆忙離開餐廳,在瑟瑟的冷風刺激下行走,汗腺及皮下組織中的毛細血管驟然收縮,容易引起風寒頭痛,還加大了心髒的供血負擔。由此飯後適當靜坐,閉目養神30分鍾後再活動比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