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快樂工作:別透支你的健康(2 / 3)

8.從不戴著眼鏡接聽手機。

9.別讓電腦包圍你,它的側、背麵輻射更強。

10.不要將筆記本電腦放在膝上使用。

11.在辦公桌上養一盆仙人掌,幫助吸收輻射。

12.閱讀完報紙後,記得清洗掉沾在手上的油墨。

13.每30分鍾伸一次懶腰。

14.辦公室地毯定期清洗殺蟲。

15.用完電腦後要清潔麵部及手部,清除輻射微塵。

16.下班時將洗淨的水杯倒扣在辦公桌上。

17.單肩的短帶挎包會加重肩周炎症狀。

18.公文包裏的口紅與簽字筆要分格存放。

19.每天保證有2小時以上的時間,讓腳從高跟鞋裏解放出來。

20.每周晚過22∶00的加班不超過一次。

辦公族,告別靜態生活

越睡越懶,越坐越癱。

最近,10大不健康生活方式被公布。報告說,缺乏體育鍛煉、不能保證8小時睡眠、長期在辦公室久坐不動分列前三甲。

在“靜態”中生活是如今辦公室人群麵對的最大問題。調查顯示,有50%的人一旦坐下,除非上廁所,輕易不起來;30%的人隻有覺得不適才進行運動;隻有12%的人平均半小時起身一次。同時,體育鍛煉被絕大多數人所忽略,68%的人幾乎不鍛煉,隻有不到10%的人每周進行固定鍛煉。

然而,此類靜態生活方式帶來的後果往往很嚴重:骨科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病人越來越年輕;長時間固定一個姿勢使得頸椎病、腰椎疾病慢慢侵蝕辦公室人群;久坐不運動不利於血液循環,可能導致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

遠離頸椎病、腰椎病

辦公族最容易“坐不正、站不直”,由於坐著工作的時間長,不可能時刻保持腰部的挺立。而有些人下班回家後會躺在沙發上或床上看電視,其腰長期後凸沒有支撐,腰椎間盤彈性降低,結構鬆弛,也最容易導致腰椎間盤突出。

對於頸椎病和腰椎病,最重要的預防就是學會保持正確的坐、立姿勢。每工作40分鍾後就休息10分鍾,做做伸展動作,或下班後從事散步、遊泳等運動,效果都不錯,如果能每工作1小時就做5分鍾的伸腿、扭腰,效果會更好。

辦公室“椅子操”

下麵由專家推薦的簡易“椅子操”,可供“久坐族”參考。

1.坐在椅子上,伸直身體,兩肩向後用力使背肌收緊,兩肩胛骨靠攏。保持此姿勢4~6秒鍾,重複4~8次。此動作有強健肩背肌力和預防肩背肌僵硬及酸痛之功效。

2.身體緊縮收腹,雙手用力支撐,收緊臀大肌,臀部從椅子上微微抬起。保持4~6秒鍾,重複4~8次。此動作可強健上肢、腰腹、臀部的肌力,有預防腰痛和坐骨神經痛之功效。

3.坐在椅子上,雙腿屈膝抬起,雙手抱住小腿,盡力使膝蓋貼近胸部。重複4~8次,此動作可促進腿部血液循環,有預防下肢腫脹之功效。

4.雙手叉腰,左右轉動腰部至最大幅度。重複8~12次,此動作可使腰和脊柱得到活動,並可強健腰腹部肌力和柔韌性,防止腰痛,有助於消除腰腹多餘的皮下脂肪與健美腰圍。

5.坐在椅子上,雙腿輪流快速屈膝向上提起,雙臂屈肘於體側,交替前後擺動。重複30次。此動作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有防止“久坐傷肉”之功效。

習慣小提醒:

“辦公室一族”常常需要提肩打字和凝視電腦屏幕,因此容易出現肩痛、頸痛。針對這一辦公室疾病,專家建議你,當在操作電腦1小時後,左右“搖頭晃腦”3分鍾。這樣運動能夠活動頸動脈,暢通呼吸管道,使得累積的疲勞容易散開。

學會給大腦放假

人怕不動,腦怕不用。

工作強度大,經常加班加點,大腦就容易產生疲勞,就會對工作產生抵觸,這時應該停止工作,以睡眠或者娛樂、體育活動(或體力勞動)等積極方式促進大腦功能的調整。此時,若強製大腦繼續工作,則會加重心理疲勞,造成腦細胞的損傷,或使腦功能恢複發生障礙。用腦過度的信號:

在閱讀、思考問題或書寫中,如出現下列信號,就意味著用腦過度。

1.頭昏眼花,聽力下降,耳殼發熱。

2.四肢乏力,嗜睡或瞌睡。

3.注意力不能集中,記憶力下降。

4.思維欠敏捷,反應遲鈍。

5.出現惡心、嘔吐現象。

6.看書時看了一大段,卻不明白其中的意思。

在出現上述部分現象時,應停止用腦,休息一段時間再重新開始工作或學習。如出現惡心、嘔吐,那意味著身體已受到相當大的損失。

如按以下方法科學用腦,可使你避免出現腦疲勞,每天神清氣爽。

1.多活動

我們的腦袋隻占體重的2%,但是卻要消耗攝入氧氣的20%。這就是為什麼長時間坐辦公室用腦過度的人,會覺得特別容易疲倦的原因。要改善這種長期坐姿帶來的慢性疲倦,除了增加身體的攝氧能力,做到每周至少30分鍾的運動之外,還可以試試下麵的辦法:與其1~2個小時才休息10分鍾,不如每15~20分鍾小小伸展15~30秒。你可以站起來轉轉腰,做幾個擴胸動作,或者讓眼睛離開電腦,全身放鬆,看著遠處做幾個深呼吸也很好。

2.不要在饑餓時和飯後工作

人處於饑餓狀態下工作,腦細胞正常活動所需的能量不能得到滿足,大腦的神經細胞就逐漸走向抑製,再加上空腹造成的饑餓刺激不斷地作用於大腦,使注意力分散,而影響工作效率。一般說來,飯後半個小時左右,再工作為好。

3.要保持良好的工作情緒

工作時精神過度緊張、憂鬱、焦躁,會引起腦細胞能量的過度消耗,並且使注意力無法集中、工作活動被抑製。所以在工作時,要調節好自己的情緒,以最佳的狀態投入到用腦工作的活動中去。

4.保證大腦的營養需求

大腦的神經細胞在進行工作時,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除需要大量的氧氣外,還需要大量的葡萄糖、蛋白質等營養成分。可多吃一些堅果,如鬆子、核桃等,多吃魚、動物肝髒、深色的蔬菜等。

習慣小提醒:

多用腦是件好事,但有個限度問題,要保證大腦的休息,不能無限製地用腦,睡眠是大腦休息的最好方式。此外,不要抽煙、喝酒,因為抽煙、喝酒會使腦細胞受到損壞。

鬆開“快節奏”的弦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早上7∶00起床,7∶30趕地鐵,8∶30上班,上午做文案,中午陪客戶,下午還要到外麵做市場調研,傍晚趕回公司繼續寫文案,9點以後才能回家休息。”這是徐先生一天的工作內容。

快節奏是現代生活的需要,快節奏生活使人心靈振奮、精力充沛、思維敏捷、辦事利索。但一味按“快”就班,將生活的“弦”繃得過緊,就難免損害健康。

健康拒絕快節奏

心理醫生認為,整日與繁忙的工作打交道,長期處在快節奏生活中,因為應接不暇的生活與工作使身心得不到應有的休息和複原,從而產生緊張、不安、憂慮等心理症狀。

如果一個人長期以來在這種快節奏氛圍中生活,不僅會使人產生心理上的不適,也會使人產生一係列生理上的不適。當然,這種生理不適並不表示身體存在著某些器質性疾病,而是由於精神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使中樞神經和植物神經係統功能失調,出現類似於“神經症”之類的症狀,如神經性頭痛、神經性嘔吐、神經性厭食、女性月經不調、男性陽痿早泄,等等。神經係統功能失調還會影響機體內在的功能,這就出現醫學心理學上稱之為心身疾病的一類症狀,如原發性高血壓病、支氣管哮喘、消化性潰瘍、神經性多尿症、經前期緊張綜合征、心因性多飲症、斑禿、偏頭痛、痛性痙攣、腫瘤等。

奇怪的快節奏病

1.懼冷症

懼冷症係指在無特殊病理因素的情況下,驟然感到畏寒,皮膚蒼白,起“雞皮疙瘩”。專家發現,懼冷症患者,在其發病之前,多有明顯快節奏生活經曆。

2.失眠症

生活節奏過快會使人的精神長期處於一種亢奮狀態,從而打亂了大腦興奮、抑製的調節功能,引起失眠。

3.偏頭痛

因為快節奏生活可使大腦長期充血,進而壓迫大腦神經而發生偏頭痛。

4.齲齒病

日本的口腔科醫學專家通過調查發現,凡生活節奏太快、精神壓力太大者,其唾液分泌量減少。口腔中因缺少免疫球蛋白A,有利於乳酸杆菌和鏈球菌的生長繁殖,遂易患齲齒病。

5.對策

(1)正確認識自己。對自己不要有過高期望,學會分散壓力,若有嚴重問題,及時向專業人士請求援助。

(2)有個快樂無憂的心態,平時不可為一些細碎瑣事而耿耿於懷,也不可為緊張忙碌的工作而心事重重。

(3)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每天抽出半小時,每周抽出半天,每月抽出幾天來休閑、放鬆自己的心理和身體。

(4)平衡飲食。建議女性避免飲用含酒精、咖啡因等刺激性食物,由於維生素A、C、E有抗氧化的功能,維生素B族有幫助安定情緒的作用。故應多進食富含維生素A、B、C、E的蔬菜和水果。

習慣小提醒:

“快文化”使全世界每100人中就有40人患上“時間疾病”。患這種病的人身心整日被工作的忙碌和焦慮充斥,導致身心超負荷運轉,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

最近許多國家掀起了抵製做“時間奴隸”的運動,號召人們讓自己的生活節奏慢下來,讓生活更加人性化。

1986年,羅馬誕生了反對快節奏生活的運動,這是為抗議在西班牙廣場紀念碑的台階旁建立快餐店。相對於“快餐”,反對者們以“慢餐”命名自己的組織,提倡放慢腳步,享受生活,慢慢品味食物的美味。他們還從“慢餐”出發,提出建立一種“慢城市”的城市模式。在這裏,有更多的空間供人們散步,有更多的綠地供人們休閑娛樂。此外,他們還號召人們以時速20公裏的速度駕駛汽車。隨之應運而生的是“慢學校”。這些學校提倡沒有競爭的教學方式,給學生更多的自由時間,反對填鴨式教學,授課時間靈活,並根據學生的需要設置課程。

停止過勞“透支生命”

疲勞過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

2004年4月8日晚,愛立信(中國)有限公司總裁楊邁,連續忙碌幾個星期後,去健身房健身,突然心髒病發作因搶救無效死亡;2005年7月2日晚11時,著名電影演員古月因突發心肌梗塞而猝死;2005年8月18日淩晨,著名小品演員高秀敏因心髒病突發猝死;2005年4月10日上午,著名畫家陳逸飛先生因勞累過度,上消化道出血,經搶救無效去世,享年59歲……

近幾年,不少名人紛紛英年早逝,究其原因是一心撲工作、疲勞奔波誘發了疾病。媒體稱之為“過勞死”。2006年5月28日,華為員工胡新宇因疲勞猝死在工作崗位的事件,再一次向人們發出了警示信號。醫學專家提醒,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每個人身上的精神壓力都不小,人們要改變不合理的生活習慣,提防此類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