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細致生活:小習慣PK大麻煩(2 / 3)

洗臉五錯

1.用肥皂

麵部皮膚有大量的皮脂腺和汗腺,每時每刻都在合成一種天然的“高級美容霜”,在皮膚上形成一層看不見的防護膜。它略呈酸性,有強大的殺菌護膚作用。偏堿性的肥皂不但破壞了它的保護作用,而且會刺激皮脂腺多多“產油”。你越是用肥皂“除油”,皮脂腺產油就越多。

2.用臉盆

且不說臉盆是否清潔,單說其中的洗臉水,在手臉互動之後,越來越渾,最後以不潔告終。遠不如用手捧流水洗臉:先把手搓洗幹淨,再用手洗臉,一把比一把幹淨,用不了幾把,就洗幹淨了。

3.用濕毛巾

久濕不幹的毛巾有利於各種微生物滋生,用濕毛巾洗臉、擦臉無異於向臉上塗抹各種細菌。毛巾應該經常保持清潔、幹燥。

4.用熱水

熱水能徹底清除麵部的防護膜,所以用熱水加肥皂洗臉之後,人的皮膚會感到非常緊繃、難受。

5.自然幹

很多人洗完臉後,不用毛巾擦,而是讓它自然幹。其實,這並不正確。洗臉後,要馬上將臉用毛巾擦幹,然後拍打上緊膚水和塗上保濕霜,以免臉上的水分自然蒸發時產生的熱量,將麵部弄得非常幹燥。

冷水洗臉最美麗

一般說,長期用冷水洗臉不僅有益於身體健康,而且還可以使你臉麵皮膚長久保持光滑濕潤,看起來年輕,這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

用冷水洗臉,會使皮膚的毛細血管收縮,經過一分鍾以後,即出現反射性充血,加速血液循環,因而可以防止臉部長期暴露所造成的麻木和神經過敏。特別是在冬季,臉麵汗腺孔收縮,如果用熱手摩擦,就會使它猛然擴張,壓迫皮下層的肌肉細胞,使其萎縮,從而引起表皮層的幹涸、開裂,並易生皺紋。同時,冷水洗臉還能增強皮膚的營養,促進皮脂分泌,使皮膚顯得白皙、光潔、富有彈性,不易感染皮膚病。

另外,冷水洗臉可以興奮神經,從而使人精神煥發。在冬季用冷水洗臉,可以增強耐寒力,避免麵部和手的凍傷,更重要的是可減少患傷風感冒、呼吸係統疾病的幾率。尤其對於那些易患氣管炎、扁桃腺炎及傷風感冒的人有更大的好處。

習慣小提醒:

一般來說,幹性皮膚的人每日洗臉兩次為宜,皮脂腺分泌旺盛者可以每日早、中、晚各洗一次。洗臉過頻對皮膚不利。

“心靈之窗”的保養細則

目常運,近視花眼遠離身。

眼睛是五官之首、心靈之窗。現代信息社會,健康的眼睛對於人們越來越重要,但與此同時,長時間注視電腦、電視,忽視眼睛衛生,讓越來越多的都市人的眼睛處於疲勞狀態。視覺模糊、視力下降、眼睛幹澀、發癢等狀況,幾乎人盡有之。

善待眼睛好習慣

1.不連續長時間用眼,閱讀或看熒光屏時每隔一段時間向遠處眺望或閉目數秒休息一下。

2.避免用力揉眼睛,化妝或佩戴隱形眼鏡時動作要輕柔,不要過於劇烈地拉扯眼部皮膚。

3.改正皺眉、眯眼等不良習慣。

4.在陽光充足時外出要戴太陽眼鏡,尤其是沙灘、雪地、水麵等反射強烈的地方。

5.不要讓眼睛長時間在陽光照射下工作。

6.小憩或午休時不要把眼睛直接壓在手臂上。

7.洗頭和洗臉時不用為了怕水和泡沫進到眼睛裏而用力閉眼。

8.臨睡前一小時不要喝大量的水,以免眼周浮腫和產生眼袋。

9.注意調節日常使用的熒幕光度與清晰度,以及桌椅的高度及舒適度,讓熒光屏處於視平線下方。

10.看電視和使用電腦時最好能保持柔和的光線,避免完全黑暗或強光直射。

11.注意多通風,讓室內空氣流通,避免汙濁空氣對眼睛的傷害;如有條件,可到戶外稍作活動,讓眼睛得到充分的調節和休息。

12.使用眼藥水最好選擇不含激素成分的,以免導致高眼壓,形成激素性青光眼。如確實需要使用激素類眼藥水,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13.目前,市場上不少眼睛按摩儀器、護眼營養品等,都沒有經過確切的臨床驗證,我們在購買時應慎重。

對抗眼睛疲勞5妙招

1.眼珠運動

頭向上下左右扭轉時,眼珠也跟著一起移動。

2.眨眼

頭向後仰並不停地眨眼,使血液暢通。眼睛輕微疲勞時,隻要做2~3次眨眼運動即可。

3.熱冷敷交替法

一條毛巾浸入比洗澡水還要熱一點的熱水,另一條毛巾浸入加了冰塊的冷水,先把熱毛巾放在眼睛上約5分鍾,然後再放冷毛巾5分鍾。

4.眼睛體操

中指指向眼窩和鼻梁間,手掌蓋臉來回摩擦5分鍾。然後脖子左右慢慢移動,接著閉上雙眼,握拳輕敲後頸部10下。

5.看遠看近

看遠方3分鍾,再看手掌1~2分鍾,然後再看遠方。這樣遠近交換幾次,可以有效消除眼睛疲勞

習慣小提醒:

佩戴隱形眼鏡一定要嚴格按照使用程序、消毒步驟、使用壽命等要求使用,以免對眼睛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牙齒須善待

溫水刷,能護牙。

能夠擁有一口潔白的牙齒是讓人羨慕的。今天,牙齒的功能不僅是用來咀嚼食物這麼簡單,它還能展示人美麗的一麵。牙齒好,你才能口氣清新,笑得更燦爛。

日常不良習慣

1.偏側咀嚼

有些人經常用一側牙齒來咀嚼,這樣不僅會造成肌肉關節及頜骨發育的不平衡,出現兩側麵頰不對稱,嚴重者還會造成單側牙齒的過度磨損及頜關節的功能紊亂;而另一側則廢用性退化。所以若患牙病應及時治療,牙齒缺失更要及時鑲複。

2.咬硬物

有些人自覺牙齒很好,經常會咬一些堅果、硬物、開瓶蓋、咬縫線等。殊不知,牙齒內存在一些縱貫牙體的發育溝、融合線,在過多咀嚼硬物後牙齒會出現類似金屬疲勞的現象,從這些薄弱部位裂開,導致牙齒磨耗、折裂,嚴重者則需拔除。另外,咀嚼過硬食物也會使顳頜關節負擔過重,造成顳頜關節功能紊亂,而出現一係列如咬物痛、張口受限等症狀。

3.緊咬牙、睡覺磨牙

有些人不單用力時會“咬緊牙關”,而且動輒把牙齒咬得“咯咯”響,或者有睡時磨牙的習慣,這也會出現牙齒過度磨耗,容易出現牙折等情況。

4.剔牙

剔牙就像搔癢,會剔出癮來,越來越用力,牙縫會越來越大,而牙齦隻能不斷退縮,使牙頸甚至牙根暴露,造成牙齒敏感和增加患齲齒和牙周炎的機會。

5.常咬指甲、咬唇

這些多是青少年的一些不良習慣,影響了麵部及牙頜的正常發育,造成牙列畸形。

牙齒健康四部曲

1.早晚刷牙,還有助於預防齲齒。牙膏中的氟化物能幫助牙齒利用唾液中的礦物質,在受到菌斑酸的侵蝕後對自身進行修補。

2.少吃甜品和含糖飲料等對牙齒有害的食品。如果很想吃,那就在每餐後吃,這樣對牙齒的害處會比較小。

3.多吃“護牙食品”,如高纖維食品,如蔬菜、粗糧、水果等對牙齒都很有利;含鈣較高的食品,如肉、蛋、牛奶等都可以多食用。

4.定期進行口腔檢查。不少口腔疾病都是慢性的,因此建議至少一年進行一次全麵的口腔檢查。

你會科學刷牙嗎

生活中,每個人都要刷牙。據報道,勤刷牙不僅對牙齒有益,還可有效維持心血管係統的健康。但並非所有人都了解如何正確地刷牙。

有資料表明,科學刷牙的最佳次數和時間是“三、三、三”。就是每天刷3次,每次都在飯後3分鍾後刷,同時每次刷牙3分鍾。這是因為飯後3分鍾正是口腔齒縫中細菌開始活動並對牙齒產生危害的時刻。

牙膏的選擇首選含氟牙膏,兼用其他牙膏。

過冷或過熱的水,都會使牙齒受到刺激,不僅容易引起牙齦出血和痙攣,而且會直接影響牙齒的正常代謝。正確的方法是使用溫水。

刷牙不可用力過大。用力過大會造成牙釉質與牙本質之間的薄弱部位過分磨耗,形成缺損,危害牙齒。用力過大的標誌是剛使用1~2個月的牙刷即出現刷毛彎曲(在沒接觸熱水的情況下)。

有些人習慣采用的橫刷法弊病較多,對牙體硬組織(牙釉質、牙本質)有損害,而且對牙周軟組織(牙齦、牙周)也有傷害。應采取不損傷牙齒及牙周組織的豎刷法。

習慣小提醒:

每次刷牙後須把牙刷清洗幹淨並甩幹,將刷頭朝上置於通風幹燥處。盡量每3個月更換一把牙刷。

保護耳朵應精心

耳常彈,耳聰目明精神健。

耳朵像眼睛一樣,是人體與外界保持聯係的最重要的門戶。中醫學認為耳朵是人體重要經脈和神經的彙聚之地,堪稱“微型人體健康圖”、“健康晴雨表”。一旦受損,會造成各種耳疾。因此,我們要格外愛護耳朵。

愛耳習慣

1.少掏耳

許多人耳朵癢了,愛用指甲或火柴棍挖耳朵。事實上,挖耳容易將耳道深處的鼓膜刺破,從而造成外耳腔和中耳腔之間相通,導致病原菌乘虛而入,在中耳腔內引起感染,嚴重的甚至會造成鼓膜穿孔,耳道內感染、流膿,勢必影響聽力,嚴重的甚至導致耳聾。清潔耳道時,應該用消毒棉簽,並且避免過分用力。

“耳不挖不聾”,挖耳的不良習慣一定要改掉。

2.遠離噪音

年輕人熱衷時尚,喜歡蹦迪、K歌、在嘈雜的遊藝廳打遊戲……完全是把噪音當享受。

人的聽覺所能承受的極限是90分貝,而歌廳、迪廳和遊藝廳的聲音強度卻超過了115分貝。不規律、高強度刺激的噪音,不但會引起人心理不適,更會傷害聽力。噪音對聽力是緩慢的、進行性的損傷,而且很難治,它會由偶爾耳鳴變成高調、頻繁耳鳴,引起聽覺衰弱、耳疲勞,甚至導致失聰。

因此,不要頻繁置身於這種嘈雜的環境裏,即便是偶爾,也要隔半小時、20分鍾就到外麵透透氣,緩解一下耳朵的壓力。另外,在噪音中娛樂,特別是工作的人,最好戴上耳塞或耳罩,以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3.慎選遊泳場所

隻有選擇環境安全、衛生、水質潔淨的遊泳場所,才會免受細菌感染。患中耳炎者不宜遊泳。遊泳時最好戴耳套以保持耳朵幹燥,避免細菌感染。如耳朵進水,可采用單腳側跳的方法將水震出,以免引發中耳炎或外耳道炎等疾病。

4.及時治療耳疾

要隨時關注耳朵和聽力,因為耳部任何部位的病變都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耳聾。長期抽煙、酗酒、熬夜及服用某些對聽神經有損害的藥物等也會導致耳疾,應慎重對待。

5.拍耳朵有益處

中醫學認為,人體耳朵上分布有79個穴位,而人體各部分都通過經絡與耳朵有著密切的聯係。經常拍打耳朵,可刺激穴位,按摩經絡,促使氣血運行,保持相對的生理平衡,使耳膜保持良好功能;還能消除疲勞,振奮精神、促進思維、清神醒腦;活躍腎髒內氣,抗衰防老;促進膽汁分泌,有利於膽管的通暢,防治膽囊炎、膽石症等疾病的發生、發展;能促進血液循環,防止動脈硬化,抑製高血壓形成。

拍打時掌距約10~15厘米,每次拍打100次,注意不可用力過猛。

要個性,別丟了健康

如今,有的年輕人喜歡在一個耳朵上紮七八個耳洞,再穿上各色各樣的耳釘、耳環、耳線,看起來真有個性。但是,也因此產生了一些健康隱患。

一些耳釘、耳環都是長期暴露在空氣中的,這樣的飾品不經過消毒直接戴在破損、流血的耳洞上,病毒和細菌自然容易侵入,極有可能造成感染,甚至傳染性疾病。

另外,過多地紮耳洞危險性非常大。軟骨非常脆弱,一旦刺破軟骨,造成其血液循環和免疫係統出現問題,細菌極易侵入造成發炎、感染,使軟骨的傷口潰爛,很難治療。而且,一旦造成發炎,發炎的軟骨就會被炎症侵蝕掉,整個耳郭就會出現畸形,在發炎的部位凹進去一塊。

因此,紮耳洞一定要選擇在耳垂上紮,並到正規的醫院用高壓消毒的器具,由專業的醫生來紮。

習慣小提醒:

CD、MD、MP3、MP4漫天飛,但都會對聽力造成傷害。專家告誡,選擇耳機時要挑質量好、雜音少的。戴耳機時切不可大音量,耳朵毫無不適的感覺最好,尤其是在公交車或大街上,別為了蓋過噪音就開更大的音量。同時,不要長時間用耳機聽音樂,最好每次不超過一小時,一天不要超過兩小時,尤其是睡覺時一定要把耳機摘掉。

別讓手機為疾病導航

健康的身體比皇冠更有價值。

當下,手機的流行,使我們被罩在“電子霧”中。手機輻射尤其對人體含水多的組織——大腦和眼睛有損害。另外,手機輻射頻率在890~900MHz,輻射比較大,會對腦細胞產生高頻震蕩,輕則影響細胞的正常工作,重則造成腦細胞的變性壞死。長時間使用手機,可能會造成記憶力減退、失眠,甚至會發生情緒的改變。個別人也可能因為神經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的畸變形成惡性腦腫瘤。另外,眼球則更容易吸收電磁波,並且其散熱功能差,很容易引起白內障等疾病。

下麵我們來給日常習慣糾糾錯。

1.將手機掛在胸前或腰間

專家指出,心髒功能不全、心律不齊的人尤其不能把手機掛在胸前。手機如果常掛在人體的腰部或腹部旁,可能會影響生育機能。應把手機放在隨身攜帶的包中,並盡量放在包的外層,以確保良好的信號覆蓋。

2.撥電話時手機緊貼耳朵

手機撥出電話而未接通時,輻射會明顯增強,此時應該讓手機遠離頭部,間隔約5秒鍾後再通話。

3.手機信號越弱,耳朵貼得越近

根據手機的工作原理,在信號較弱的情況下,手機會自動提高電磁波的發射功率,使得輻射強度明顯增大。此時把耳朵貼近,頭部受到的輻射就會成倍增加。

4.東晃西走接電話

頻繁移動位置會造成接收信號的強弱起伏,從而引發不必要的短時間高功率發射。

5.私密電話躲到牆角說

一般情況下,建築物角落的信號覆蓋比較差,因此會在一定程度上使手機的輻射功率增大。基於同樣的道理,身處電梯等小而封閉的環境時,也應慎打手機。

6.短信勿狂發

如今,手機短信已經滲透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一個新名詞“拇指一族”隨之出現,專門用來形容那些發短信上癮者。

專家說,“拇指一族”長時間發短信很可能導致手臂麻木、腕關節腫脹、手動作不靈活等症狀;頻繁收發短信也會影響視力,特別是對仍處在發育期的青少年來說,緊盯著一個小屏幕,對視力的傷害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