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健康飲食:做遠離疾病的“食神”(2 / 3)

如果沒有油,就會造成體內維生素的缺乏,以及必需脂肪酸的缺乏,影響人體的健康。一味強調隻吃植物油,不吃動物油,也是不行的。在一定的劑量下,動物油(飽和脂肪酸)對人體是有益的。

誤區3:血脂或體重不正常的人群,用油一樣

對於血脂或體重不正常的特殊人群來說,我們更強調的是選擇植物油中的高單不飽和脂肪酸。在用油的量上,也要有所控製。血脂、體重正常的人總用油量應控製在每天不超過25克,多不飽和脂肪酸和單不飽和脂肪酸基本上各占一半。而老年人、血脂異常的人群、肥胖的人群、肥胖相關疾病的人群或者有肥胖家族史的人群,他們每天每人的用油量要更低,甚至要降到20克。

小心微波爐變成毒素之源

如今,幾乎每個家庭都擁有微波爐。微波爐既快又方便,經濟實惠,是現代快節奏生活的理想烹飪工具。但如果使用不當,極易產生毒素,對健康極具危害。

1.忌超時加熱

食品放入微波爐解凍或加熱,若忘記取出,如果時間超過2小時,則應丟掉不要,以免引起食物中毒。

2.忌使用金屬器皿

因為放入爐內的鐵、鋁、不鏽鋼、搪瓷等金屬器皿,微波爐在加熱時會與之產生電火花並反射微波,既損傷爐體又做不熟食物。

3.忌再冷凍經微波爐解凍的肉類

因為肉類在微波爐中解凍後,實際上已將外麵一層低溫加熱了,在此溫度下細菌容易繁殖,雖再冷凍可使其繁殖停止,卻不能將活菌殺死。已用微波爐解凍的肉類,如果再放入冰箱冷凍,必須加熱至全熟。

4.忌將普通塑料容器放入微波爐加熱

一是熱的食物會使容器變形;二是普通塑料會放出有毒物質,汙染食物,危害人體健康。

5.忌將肉類加熱至半熟後再用微波爐加熱

因為在半熟的食品中細菌仍會生長,第二次再用微波爐加熱時,由於時間短,不可能將細菌全部殺死。冰凍肉類食品須先在微波爐中解凍,然後再加熱為熟食。

6.忌使用封閉容器

加熱液體時應使用闊口容器,因為在封閉容器內加熱食物時產生的熱量不容易散發,使容器內壓力過高,易引起噴爆事故。即使在煎煮帶殼食物時,也要事先用針或筷子將殼膜刺破,以免加熱後引起爆裂、飛濺弄髒爐壁。

7.忌長時間在微波爐前

使用微波爐時,應注意至少離爐0.5米以上,眼睛不要看著爐門,不可在爐前久站。食物從爐中取出後,最好先放幾分鍾再吃。

8.忌將袋裝奶帶袋直接高溫加熱

微波爐加熱溫度一般是在100℃以上,這會使袋裝奶的包裝成分聚乙烯分解,產生的毒素會隨牛奶進入人體。所以要加熱袋裝奶最好將奶倒入杯中再加熱。也可以用100℃以下的開水燙溫奶袋,使牛奶溫熱。但將奶袋放到爐子上加熱就不可以,因為隻要水一開,溫度就會超過100℃。

習慣小提醒:

我們在烹調時,常常會由鍋沿冒出火苗,這種現象被稱為“飛火”。從營養學的角度講,由飛火烹製的菜肴會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還可能引起癌變等。

日常烹調中,注意勿將油脂過度加熱,一旦出現飛火現象,應立即將鍋撤離火源,並蓋上鍋蓋,使之與空氣隔絕,熄滅飛火後再進行操作。

用餐好習慣,保護你我他

防病無訣竅,衛生要搞好。

生活中,常有一些貌似衛生而實際不衛生的飲食習慣,對身體健康十分不利,我們應該及時改正。

“似是而非”的習慣

1.將變質食物煮沸後再吃

醫學證明,細菌在進入人體之前分泌的毒素能耐高溫,不易被破壞分解。因此,這種用加熱加壓來處理剩餘食物的方法是不值得提倡的。

2.把水果爛的部分剜掉再吃

專家認為,即使把水果已爛掉的部分削去,剩餘的部分也已通過果汁傳入了細菌的代謝物,甚至還有微生物開始繁殖,其中的黴菌可導致人體細胞突變而致癌。因此,水果隻要是已經爛了一部分的,就不宜吃了。

3.長期進食植物油

經測定,花生、玉米油中易混雜強致癌物質黃曲黴素,棉子油如未經處理則可能含有能使人中毒的棉酚,菜油中的芥酸不利於高血壓、心髒病人的健康,故植物油不能多吃常用。正確的用油比例,應是一份植物油搭配0.3份動物油。

4.多添佐料調味

胡椒、桂皮、丁香等天然調味品有一定的誘變性和毒性,多吃可導致人體細胞畸變,形成癌症;並會產生口幹、咽喉痛、精神不振、失眠等副作用,還會誘發高血壓、胃腸炎等多種病變。

5.蝦米直接煮湯喝

蝦米或蝦皮在加工過程中容易染上一些致癌物,直接煮湯喝,不利於人體健康。專家建議,可將蝦米煮數分鍾後再換水煮湯,或在湯中加1~2片維生素C,就能阻斷致癌物的體內合成。

6.過多食用豆製品

實驗證明,過量攝入黃豆蛋白質可抑製正常鐵吸收量的90%,從而出現缺鐵性貧血,表現不同程度的頭暈、倦怠等貧血症狀。此外,豆製品含有豐富的蛋氨酸,大量攝入豆製品,易導致血管硬化。

分餐益處多

生活中,合餐時“一團和氣”符合我們的風俗習慣,但其最大弊端是極易導致疾病傳染。隻要在座的人有一個患有那些通過唾液、呼吸道、消化道傳染的疾病,其他人就可能成為受害者。一項研究表明,家庭中如果有乙肝病毒攜帶者時,實行合餐的感染率高達42%,而分餐製的感染率隻有17%。據檢測,人們常用的每個飯碗和每雙筷子上感染的細菌可達1600~3000個。當人們共用碗筷時,唾液裏的細菌可通過飯碗、筷子等餐具互相交叉傳染、傳播。這也是習慣與家人共用碗筷進餐的人胃潰瘍感染率和發病率較高的重要原因。

分餐製的好處還在於避免浪費。在合餐製下,由於客套等心理因素,人們總習慣於剩下一些食品,其結果是巨大的浪費;分餐製則是各取所需。家庭中實行分餐,也可以防止小孩偏食。

易忽視的不良習慣

1.蹲食

經常蹲食既容易引起消化功能失調,還可能形成消化道潰瘍。一般來說,站著吃飯最科學,坐著次之。

2.暴食

暴食會引起嚴重的消化不良、腹痛和腹瀉,有的還會發生急性胃擴張和胃出血,如搶救不及時,還可能危及生命。暴食還是肥胖和糖尿病的發病因素。

3.快食

有的人吃飯“狼吞虎咽”,這很容易造成胃炎和潰瘍。

4.燙食

這種習慣很不好,燙食會損傷食道黏膜,刺激黏膜增生,留下的瘢痕和炎症,長久下去可誘發癌變。

習慣小提醒:

甜食要少吃。長期嗜吃甜食的人,血中葡萄糖濃度會過高,易導致人體內環境失調,降低機體的抗病能力,引起感冒、齲齒、骨質疏鬆症等,還可以導致肥胖和血管硬化,帶來高血壓和心髒病隱患。吃糖過多,又容易導致胃酸過多而促成胃潰瘍發生。

適當節食,走上健康之路

每頓省一口,活到九十九。

現代社會物質文明中,飲食文化更為豐富,溫飽已不再是奢求。但這個不愁吃不愁穿的年代,“富貴病”卻日漸增多,高血脂、高血壓、肥胖症、心腦血管硬化等皆呈上升趨勢。醫學家研究證實,這些疾病的根源之一就是飲食無節。

研究表明,以節製飲食的方法來減慢生理性衰老速度,是維護健康長壽的好方法。為了長壽,古人還創造了“辟穀養生”的學說,“辟穀”即節食。

科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100隻猴子隨它吃飽,另外100隻猴子隻吃七八分飽,定量供應。結果,隨它吃飽的100隻猴子過一段時間死了50隻,另外隻吃七八分飽的100猴子長得既苗條又健康,還很少生病,10年養下來才死了12隻。

少吃點為什麼能長壽?科學家分析,有以下原因:

飽食損傷細胞,使人早衰。科學研究證明,飽食後,大腦中有一種叫“纖維芽細胞”的生長因子會比不飽食時增長數萬倍,而這種生長因子會使脂肪細胞和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增大,促使腦動脈硬化,腦皮質血氧供應不足,腦組織萎縮和腦功能退化,最終出現癡呆而縮短人的壽命。

少吃點能減輕腸胃負擔,而飽食則使大腦代謝紊亂。長期飽食會使人肥胖,引起動脈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一係列疾病。

生活中,我們如何合理節食呢?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天食鹽攝入量不宜超過6克,食用油以植物油為主,每天25~30克為宜,新鮮蔬菜和水果的攝入量每天至少在400克以上,禽類、魚和肉每天有100克就足夠了。動物內髒要少吃,以穀類為主食,且每餐都不要吃得過飽,以八成飽為宜。

如果偶爾吃得過飽,進餐半小時後,一定要進行必要的體育運動,以消耗掉多餘的熱量。

當然,節食絕不是“缺營養”,必須要在保證營養供給的基礎上進行。

習慣小提醒:

節食減肥的人應注意:

1.不要令自己經常處於饑餓狀態,否則進食時會不自覺增大食量。

2.每天飲八杯水,除了有助排除體內毒素外,還可以填充胃容量,降低食欲。

3.在進食正餐前20分鍾,先進食一些低熱量食物,或一碗清湯,填充胃容量,可引發出一個不感到饑餓的信號,減少正餐時的食量。

4.經常準備一些低熱量的小食,以便在需要時進食。

巧吃零食,健康又解饞

食為安身之本。

生活中,人們大多認為,零食都是些沒有營養的食物,能不吃盡量不吃。

但一項研究結果認為,零食能更好地滿足身體對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需要,在三餐之間加吃零食的青少年,比隻吃三餐的同齡青少年更易獲得營養平衡。而且,處於壓力和挫折下的女性吃些零食可有助於減壓。可見,隻要懂得選擇,配合分量適中的正餐,零食也可以是均衡飲食的一部分。

零食備忘錄

1.高纖維日常零食可以多吃些。新鮮水果或無糖果幹,如提子幹、杏脯、西梅幹等是最健康的零食。

2.高熱量高鹽分零食要少吃。紫菜、鹽焗果仁和豆類等含鹽高,隻能偶爾享用。蜜餞幹果、即食豆花、雞翅、烤腸、燒賣等,少吃為佳。

3.高熱量的巧克力餅或其他夾心餅幹、奶油麵包、蛋糕、蛋撻、曲奇餅等,高脂肪高鹽分的薯片、蝦條等,還有各類肉幹及油炸食品,包括炸薯條、炸雞翅等,均不宜多吃。

4.吃零食應該在兩頓飯之間吃,不要在接近正餐時吃,以免影響食欲。

5.看電視時尤其應注意控製吃零食的量。看電視多的人好發胖與邊看邊吃零食不無關係。

上班族的零食計劃

餅幹、麵包和蛋糕是用麵粉、糖和少量的油製作的,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和B族維生素,是維生素B1和尼克酸的重要來源。如果清晨匆匆趕來上班,沒顧上吃早餐,就應該選擇這類食品,因為它們能為大腦細胞提供能量,使人聰明,提高工作效率。

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但含蛋白質、脂肪很少。經常吃不同種類的水果可增進食欲,幫助消化,治療便秘。

如果三頓正餐已吃了足量主食,休息時不妨吃個水果,它們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

奶類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鈣、比例合適的氨基酸等。酸奶不但營養豐富,還易於消化吸收,尤其適合乳糖不耐受者。每天喝一些牛奶或酸奶,可以獲得豐富的蛋白質和鈣。

很多女士喜歡吃杏仁、開心果、花生、瓜子等堅果。它們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礦物質,但脂肪含量較高,不宜過多食用。

漢堡包、比薩餅、方便麵等快餐食品,含脂肪和熱量較高,維生素和礦物質很少,營養價值不高,肚子餓時可聊以充饑,但不宜多吃,不然會長胖,還容易得心腦血管病,危害健康。

習慣小提醒:

臨睡前不要吃零食,睡前吃零食會增加胃腸負擔,影響睡眠。另外,睡前吃零食如果不及時刷牙,容易發生齲齒。

可適當多食的零食:

1.葵花子,可以養顏。

2.花生,能防皮膚病。

3.奶糖,含糖、鈣,適當進食能補充大腦能量,令人神爽,使皮膚潤澤。

4.巧克力,有使人心情愉悅及美容的作用,能產生如談情說愛時體內所產生的物質。

5.乳飲料,是富有營養的飲料之一。

6.芝麻糊,有烏發、潤發、養血之功。

7.葡萄幹,有益氣、補血、悅顏之益。

8.薄荷糖,能潤喉嚨、除口臭、散火氣,令人神清氣爽。

9.柑橘、橙子、蘋果等水果,富含維生素C,能減慢或阻斷黑色素的合成,有健身、美容作用。

10.核桃,核桃含有豐富的生長素、植物蛋白,可秀甲。

11.大棗,預防壞血病。棗被營養學家稱作“活維生素C丸”。

12.奶酪,奶酪是鈣的“富礦”,可使牙齒堅固。

13.無花果,促進血液循環。

14.南瓜子和開心果,適當食用能保證大腦血流量,令人容光煥發。

15.牛肉幹、烤魚片富含蛋白質、鐵、鋅等,適當食用能令人肌膚紅潤。

惜“鹽”應如金

多吃鹹鹽,少活十年。

食鹽是我們人體不可或缺的物質,其中的鈉離子為人體神經細胞傳遞信息,氯離子能在人體流淚流汗時起抗菌作用。瑞士醫學家巴拉賽爾蘇斯曾說:“人必須吃鹽……沒有鹽的地方,一切都會腐敗。”所以說,鹽曆來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

但專家認為,長期食鹽過量,可導致高血壓、中風、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健康人通過飲食攝取鹽,每人每日最佳食鹽量不應超過6克。長期食鹽量低於6克,可使25歲~55歲人群的收縮壓降低9毫米汞柱,到55歲時冠心病死亡率可減少16%。有專家因此提出:“遠離高血壓,從限鹽開始。”

限鹽好習慣:

1.烹飪時,少用點鹽,多利用蔬菜本身的強烈風味,例如青椒、西紅柿、洋蔥、香菇、香菜和清淡的食物一起烹煮,西紅柿炒蛋就是好例子。

2.煮魚、海鮮時,可以擠些檸檬汁,不必用鹽就可增加美味。

3.少喝湯、少吃泡麵、少吃快餐食品。

4.以前愛用“生辣椒加醬油”的人,請改用“生辣椒加白醋”,既減少鹽分攝取,又兼顧美味。

5.燉菜時不要加醬油,做好後依個人愛好酌量添加。

6.吃足夠的蔬果,至少一日5份。多吃橘子、豆芽,它們能將鹽中的鈉排到體外。

習慣小提醒:

腎病、腎功能不好的人排尿少,多餘的鹽分排不出去,便會吸收水分來稀釋這些鹽分,結果使人體組織中積水,這便是腎髒病人水腫的根源。所以,腎髒病人不能多吃鹽。同樣,患肝硬化腹水的人也不能多吃鹽,不然腹水便很難消退。心力衰竭的病人也不能多吃鹽,不然水腫也難消退。鹽把水分保留在血液中增高了血壓,所以高血壓病人也不能吃得太鹹。

遠離生食陷阱

生食多,傷筋骨。

在許多明星的推波助瀾下,生食運動正從“旁門左道”變成主流飲食習慣,大有席卷全球之勢。

據調查,目前生活在非洲的采獵部落,澳大利亞西部大沙漠的遊牧土著人,還有深居在東南亞加裏曼丹島原始森林裏的伊班人、馬來人,穴居棉蘭老島原始森林裏的塔沙達人,以及美國西部山區的印第安人,南美洲亞馬遜原始森林裏的波圖魯人等現代未開化或半開化的原始人群,迄今仍遺留著生吃植物性食物及吃半熟半生動物性食物的飲食風俗。但他們普遍身體粗壯,幾乎不患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疾病。

科學家統計,世界上可食植物中有70%是可以生食的。生食,能夠提高人的免疫力,預防疾病,甚至能治療某些疾病。

但是,生食也存在著不少健康陷阱。

據報道,因嗜吃生魚,廣東超過500萬人感染了肝吸蟲病!近年來,生吃活食似乎成了一種時尚,有些人甚至吃起活蛇、活蛙、活禽。殊不知,人們在飽嚐鮮美滋味的同時,華支睾吸蟲(肝吸蟲)病、囊蟲病、旋毛蟲病、肺吸蟲病等食源性寄生蟲病的發生率隨之大幅上升……

1.活魚活吃

在一般人看來,活魚好吃,進而把“活魚活吃”視為最佳吃法。但是營養學家認為,無論從營養價值或口味上,烹鮮活魚或剛死不久的魚,均非最佳選擇。一般來講,夏天放置2~3小時,冬天放置4~5小時,即可烹煮食用。

2.七八分熟的涮羊肉

吃涮羊肉,不少人喜歡隻涮到七八成熟,這很容易感染上旋毛蟲病,可引起惡心、嘔吐、腹瀉、高熱、頭痛、肌肉疼痛以及腿肚子劇痛、運動受限等。幼蟲若進入腦和脊髓,還能引起腦膜炎症狀。

3.半生不熟的蔬菜

不少人還喜歡吃半生不熟的蔬菜,認為鮮嫩可口,其實這樣的蔬菜可能會有毒素。如未成熟的青西紅柿中含有大量的生物堿,多食會出現惡心、嘔吐等中毒症狀。鮮芸豆(又名四季豆、刀豆)中含皂苷和血球凝集素,食生或半生不熟者都易中毒。秋扁豆,特別是經過霜打的鮮扁豆,含有大量的皂苷和血球凝集素,食前應用沸水焯透或熱油炸,直至變色熟透,方可食用。鮮黃花菜中含有一種叫秋水仙堿的有毒物質,成人一次吃50~100克未經處理的鮮黃花菜便可中毒。食前沸水焯過,清水中浸泡1~2小時,即可解毒。曬幹後的黃花菜無毒,可放心食用。

4.生吃雞蛋

有人認為,生吃雞蛋有潤肺及滋潤嗓子的功效。其實,生雞蛋內含有“抗生物素蛋白”和“抗胰蛋白酶”,前者能影響人體對蛋白質的吸收利用,後者能破壞人體的消化功能,所以雞蛋應煮熟吃。

科學生食須把新鮮的蔬菜或瓜果反複洗淨,再用冷開水衝淋。刀子、砧板、榨汁機等也應洗淨。生吃必要時可加點米醋、大蒜等佐料。生食宜從少量開始,逐漸增多,讓胃腸有個適應過程。如患有胃病、腸炎等,則宜慎用或暫停生食,以免誘發腹痛、腹瀉等病。至於生魚、醉蟹等動物性食物生食方式則不足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