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健康飲食:做遠離疾病的“食神”
長壽之道,在於養生;養生之道,在於飲食。
——《黃帝內經》
人和食物不僅與曆史不能分開,而且都是曆史的組成部分。沒有人和食物,就不會有曆史,也不會有人類的今天。
——[美國]恩斯明格
習慣小自測:給你的吃打分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下列由營養專家提供的一些測試題,多少可以幫你了解自己的飲食習慣是否健康。
1.喜歡吃全麥麵或雜糧。
2.每天喝一杯牛奶或酸奶。
3.在每三天的食譜中,都會安排胡蘿卜、西紅柿。
4.常吃大豆、豌豆或扁豆。
5.常吃洋蔥、大蒜、薑。
6.每周都吃河魚或海魚。
7.常吃柑橘類水果,如柚子、橙子或橘子。
8.喜歡在看電視、讀書或行走時吃東西。
9.不管食物營養價值如何,隻要對胃口就買。
10.喜歡吃素。
11.為了某種目的,時常節食或嚴格限製飲食。
12.喜歡用咖啡、冷飲或罐裝甜飲料代替日常飲水。
13.經常不吃早餐。
14.西瓜、草莓喜歡挑個大的買。
15.用餐後馬上吃水果。
16.晚餐通常是三餐中最豐盛的。
17.吃飯不願剩,經常吃完盤中所有的食物。
18.常吃鹹菜以及鹹魚、臘肉等醃製食品。
19.經常吃方便麵。
20.常在農貿市場購買沒有包裝的豆腐和豆製品。
21.從小到現在一直偏愛某類食物。
22.菜裏要是鹽、味精放少了,會覺得沒有味道,很難下咽。
23.炒菜時,等油冒煙了才放菜。
24.放了好幾天的剩菜,隻要你覺得沒放壞就加熱後繼續食用。
25.每天刷碗時都用洗潔精。
26.喜食甜食,烹炒各種菜時都喜歡放些糖。
27.經常吃剛屠宰的豬、牛、羊肉,認為其最新鮮,質量最好。
28.喜愛吃動物內髒,如豬肝、豬大腸、羊雜碎等。
29.喜歡選購白的饅頭、掛麵等麵食,認為顏色越白越好。
30.喜愛吃燒烤類食物,如羊肉串、烤魷魚等。
以上前7題選“是”得2分,選“偶爾”得1分,選“否”得0分;8至30題選“是”得0分,選“偶爾”得1分,選“否”得2分。
30分以下:飲食銅鐵級
飲食狀況不健康。請馬上對你的飲食方式和習慣做出調整。
30~40分:飲食白銀級
飲食健康狀況處在中等水平。你需要關注食品健康方麵的信息,提高健康意識,注重改變飲食方式和習慣。
41~50分:飲食黃金級
有較高水準的飲食安全與營養知識及飲食理念、方式和習慣,但還有可以提升的地方。
51~60分:飲食鑽石級
恭喜你!你非常了解如何健康地安排飲食,有良好的健康飲食意識和生活習慣,有高水準的飲食安全與營養方麵的知識。
走出亞健康迷霧
保持健康,這是對自己的義務,也是對社會的義務。
“每天下午工作時都沒有精神,總是犯困;下班後覺得特別累,隻想睡覺;晚上終於可以休息了,卻睡不著,整宿地失眠……”白領小靜很困惑:“為了證實自己是否患病,我還曾經到醫院做全方位身體檢查,結果什麼毛病都沒查出來!難道我也‘亞健康’了?”
“亞健康狀態”是一種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狀態,也有人稱之為“灰色狀態”。“一多三減退”是亞健康狀態的主要症狀,即疲勞多、活力減退、反應能力減退和適應能力減退。亞健康表現在生理、心理、情感、思想、行為等多個方麵,困倦、關節痛、失眠、情緒低落、行為失常、冷漠、孤獨、早戀、婚外情等均可劃入亞健康範疇。
WHO的一項全球統計表明,真正健康的人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我國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已超過7億,占全國總人口的60%~70%,多發於35~45歲,以腦力勞動者居多。
專家指出,出現如此高比例的亞健康人群與現代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現代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壓力過大會使人的神經係統功能失調、內分泌紊亂,出現疲勞感、食欲不振、睡眠不佳等症狀。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煙、熬夜、酗酒、不平衡膳食、過少的運動等,也是造成亞健康狀態的主要原因。吸毒、濫用藥物等也不容忽視。此外,大氣汙染、各種射線、噪音、光汙染、電磁波等均可引起神經係統紊亂,影響機體抗病能力和病後恢複。
那麼,如何才能走出亞健康的迷霧呢?專家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出發,給出了建議:
1.均衡營養
維生素A能促進糖蛋白的合成,細胞膜表麵的蛋白主要是糖蛋白,免疫球蛋白也是糖蛋白。現今都市人不願意吃豬肝,其實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維生素A攝入不足,呼吸道上皮細胞缺乏抵抗力,常常容易患病。
維生素C缺乏時,白細胞內維生素C含量減少,白細胞的戰鬥力減弱,人體易患病。
除此之外,微量元素鋅、硒、維生素B1、B2等多種元素都與人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有關。所以,除了做到一日三餐全麵均衡適量外,還可以補充金施爾康多維元素片等。
2.戒煙限酒
少量喝酒有益健康,嗜酒、醉酒、酗酒則會削減人體免疫功能,必須嚴格限製。
3.動起來
現代人熱衷於都市生活、忙於事業,鍛煉身體的時間越來越少。加強自我運動可以提高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4.跟著興趣走
廣泛的興趣愛好,會使人受益無窮,不僅可以修身養性,而且能夠輔助治療一些心理疾病。
5.勞逸結合
適度勞逸是健康之母,人體生物鍾正常運轉是健康的保證,而生物鍾“錯點”便是亞健康的開始。
習慣小提醒:
善待壓力,把壓力看做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學會適度減壓,以保證健康、良好的心境。
營養均衡,固身之本
營養全,病魔遠。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影響人體健康有四大因素:均衡營養、適當運動、充足睡眠和健康心理。這些因素中最主要、最根本、最經常起作用的,仍是食物的營養,可以說營養為健康之本。
營養一詞中,營就是“謀求”,養就是“養身”、“養料”。營養也就是謀求養身,或謀求養料之意。目前隨著自我保健醫學的興起,營養學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
人們通過一日三餐,一生中把成百噸水和食物,一口一口吃下去,經過消化吸收攝取其中的各種營養素,來維持人體的新陳代謝活動。一般來講,經過80天就可更新一半,這種更新,全靠吃進的營養物質來補充的。形象概括地講,你就是你所吃的東西的化身。
許多人對各種食物所能提供的營養價值存在很多誤解。甚至有人認為隻有吃精糧才能夠保證自己的營養供應,殊不知,這是極其錯誤的。根據專家的意見,人在一天之內應吃齊四類食物,即五穀、蔬果、乳類和肉類,這四類食物為人體提供每天需要的七大養分,包括水分、糖類、蛋白質、脂肪酸、維生素、無機鹽和纖維,因此,這四類食物合稱“均衡的食物”。
體內的營養比例
以一個65公斤的人體為例,在他體內組成的營養素,它們分別占的比例是:蛋白質11公斤,脂肪9公斤,糖類1公斤,水要達到40公斤,無機鹽4公斤。人體中的維生素有14種,攝入的維生素最大的量是維生素C,我們每人每天需要100毫克維生素C。維生素C,是我們人體中所需要的量最大的維生素,雖然在我們人體中的含量微乎其微,但是必不可少。同樣,我們來看看無機鹽,無機鹽裏麵占的比例最大的就是我們經常涉及的一個問題——骨質疏鬆症、骨質增生症,也就是鈣的問題。鈣在其中占1.2公斤。除了鈣以外,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元素,鉀、鈉、氯、磷、鈣、鎂、硫,等等,還有一些微量元素,譬如說鐵、鋅、硒、碘等。
美國健康部門曾就人們的飲食方式做過以下建議,我們可以從中予以借鑒:
1.食物多樣化——合理搭配,全麵營養。
2.多食蔬菜、水果和穀類食物——補充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
3.選擇低脂肪(特別是飽和脂肪)的食物和低膽固醇的飲食——減少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的攝入量,降低引起肥胖和諸多慢性病的危險因素。
4.少吃鹽、糖——降低患高血壓(病)的可能性。
5.盡量少喝酒——可提高食欲,避免多種營養素缺乏,保護消化係統尤其是肝髒以及神經係統的功能。
6.避免抽煙——維持體內氧氣及維生素C的正常代謝,避免大量自由基的產生。
除此之外,營養專家還認為,飲食防病要講究“紅黃綠白黑”:“紅”是西紅柿(熟)等紅色食品,避免冠心病(還有紅辣椒,刺激體內放出內啡肽,可以改善情緒、減輕焦慮);“黃”是胡蘿卜、紅薯、老玉米等黃色蔬菜,可補充維生素;“綠”是綠茶和深綠色蔬菜,防癌、減少動脈硬化、延緩衰老;“白”是燕麥粉或燕麥片,不僅能降低膽固醇,還對糖尿病、老人便秘有療效;“黑”是每天5~10克黑木耳。
習慣小提醒:
中國營養學會製定的《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對如何合理調配膳食提出了科學的方案。推薦的成年人每日合理膳食方案從塔底到塔尖分別為:穀類300~500克;蔬菜類400~500克、水果類100~200克;畜禽肉類50~100克、魚蝦類50克、蛋類25~50克;奶類及奶製品100克、豆類及豆製品50克;油脂類25克。
一日三餐合理膳食
早餐像皇帝,午餐像平民,晚餐像乞丐。
早餐——啟動大腦的鑰匙
“早餐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專家指出,早餐供給的能量,其營養素占全天的30%,食物量相當於全天食物量的1/3,合理的早餐營養能保證人的一天精力旺盛。
三餐之中隻有早餐距上一餐時間較長,有10個小時左右,此時人體缺少水分、血糖低,早餐對上午的工作將產生直接的影響。如果不吃早餐,對成年人來說,容易疲勞,導致勞動效力下降;對青少年來說,影響生長發育,使注意力不集中,可能對邏輯推理、短期記憶、創造性思維等也構成威脅。另外,不吃早餐會增加胃炎、膽石症等的發病幾率。
專家認為,健康早餐應注意以下原則:
原則1:營養
基本要求是:主副相輔,幹稀平衡,葷素搭配。要進食一些澱粉類食物,比如饅頭、麵包、稀飯等。早餐所供給的熱量要占全天熱量的30%,主要就靠主食。還要有一定量的蛋白質,如雞蛋、肉鬆、豆製品等食物。維生素最易被人忽視,最好有些酸辣菜、拌小菜、水果等。
原則2:水分
早餐要攝入至少500毫升的水分,既可幫助消化,又可為身體補充水分,排除廢物,降低血液黏稠度。起床後先喝一杯淡蜂蜜水或白開水滋潤腸胃是養生的秘訣之一。如果早晨進行體育鍛煉,最好先喝水,然後出門鍛煉。
原則3:時間
一般來說起床20~30分鍾後再吃早餐最合適,因為這時人的食欲最旺盛。另外,早餐與中餐以間隔4~5小時左右為好,也就是說早餐時間在7點至8點之間為好。
原則4:易消化
早晨起床之後,多數人食欲不強,消化能力也比較弱。所以,早餐食物必須容易消化、營養豐富又不過於油膩。特別要注意食物不宜過涼,因為涼食物會降低腸胃的消化能力,而且在寒冷季節裏容易引起腹瀉等問題。
科學吃午餐
人們常說“中午飽,一天飽”,可見午餐是一日中主要的一餐。由於上午人的體內熱能消耗較大,午後還要繼續工作和學習,因此,不同年齡、不同體力的人午餐熱量應占他們每天所需總熱量的40%。主食根據三餐食量配比,應在150~200克左右,可在米飯、麵製品(饅頭、麵條、大餅、玉米麵發糕等)中間任意選擇。副食在240~360克左右,以滿足人體對無機鹽和維生素的需要。副食種類的選擇很廣泛,如肉、蛋、奶、禽類、豆製品類、海產品、蔬菜類等,按照科學配餐的原則挑選幾種,相互搭配食用。一般宜選擇50~100克的肉禽蛋類,50克豆製品,再配上200~250克蔬菜,也就是要吃些耐饑餓又能產生高熱量的炒菜,使體內血糖繼續維持在較高水平,從而保證下午的工作和學習。但是,中午要吃飽,不等於要暴食,一般吃到八、九分飽就可以。若是白領族少勞力的工作群在選擇午餐時,可選簡單一些的莖類蔬菜、少許白豆腐、部分海產植物作為午餐的搭配。
晚餐這樣吃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晚餐幾乎成了一天的正餐。早餐要看“表”,午餐要看“活”,隻有到了晚上才能真正放鬆下來,美美地大吃一頓。然而,醫學研究表明,晚餐不當是引起多種疾病的“罪魁禍首”。一些常見慢性疾患正是不良晚餐習慣長期作用的結果。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科學地享受晚餐呢?
1.早吃
晚餐早吃是醫學專家向人們推薦的保健良策。一些家庭要在晚上八九點鍾,甚至十點多鍾才進晚餐。晚餐吃得太晚不但會誘發胃腸疾病,而且易患尿路結石。
2.少吃
古人言:“飲食即臥,不消積聚,乃生百疾。”晚餐以少為好,切不可狂飲暴食,既害胃又傷身。晚餐經常攝入過多熱量,可引起血膽固醇增高,過多的膽固醇堆積在血管壁上,久而久之就會誘發動脈硬化和心腦血管疾病;晚餐過飽,血液中糖、氨基酸、脂肪酸的濃度就會增高,晚飯後人們的活動量往往較小,熱量消耗少,上述物質便在胰島素的作用下轉變為脂肪,日久身體就會逐漸肥胖。
3.素吃
晚餐應盡量多攝入一些新鮮蔬菜,盡量減少過多的蛋白質、脂肪類食物的攝入。晚餐太葷,易引起不適。
習慣小提醒:
晚上盡量不要吃水果、甜點、油炸食物。飲酒會影響睡眠。不可食用含鈣高的食物,如蝦皮、帶骨小魚等,以免引發尿道結石。
烹調習慣影響健康
烹調得當身心壯。
好的食物還需要好的烹調方法,才不會讓具有很高營養價值的食物變成毫無益處的垃圾食物。
食物真正的營養價值,既取決於食物原料的營養成分,還取決於加工過程中營養成分的保存率。因此,烹飪加工的方法是否科學、合理,將直接影響食品的質量。記住,健康的烹調方式意味著:別把營養丟了。
烹調習慣宜忌
1.洗後切菜,米輕洗
這樣可以減少水溶性維生素C和B的流失。
2.主食宜燜蒸,忌撈煮
蒸、燜主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水溶性維生素、蛋白質、糖類、礦物質等。而水撈或湯食的主食,水溶性維生素和無機鹽約損失50%左右。
3.控製鹽和味精
吸取過量的鹽分和味精對身體絕無好處。可考慮用香料、調味醋、柑橘汁來取代鹽。將大蒜和洋蔥粉(不是蒜鹽和蔥鹽)加進肉類和湯中,味道亦不錯。
4.加蓋烹調,急火快炒
加蓋烹調是為了防止菜肴中水溶性維生素隨蒸汽蒸發,也保存了食品的香氣。急火快炒,不但使菜肴鮮嫩,而且保存了70%~90%的維生素,而久燉的菜肴,要損失45%以上的維生素。
5.除去油脂
烹調時盡可能瀝幹油分,剛煎炸完的食物要用專用紙巾吸除油分。將吃不完的湯放在冰櫃內,加熱前便可將表麵的油撇去。
6.不吃燒焦的食物
盡量少用明火烤肉,以降低食物燒焦的機會。微波爐烹調是健康的烹調方式,因為烹調時間短,可以減少營養物質的流失。
7.現吃現炒
現吃現炒是保存維生素的好辦法。如烹調好的菜肴放15分鍾後維生素損失25%,放90分鍾後損失75%。
8.炒雞蛋不宜放味精
雞蛋本身含有與味精相同的成分——穀氨酸,因此炒雞蛋時沒有必要再放味精。
9.鹹肉、香腸、火腿不宜煎炸
鹹肉及香腸、火腿等食物中,往往含有微量的亞硝胺,經油炸油煎後,會產生致癌物亞硝胺吡咯烷。
給你的常識糾糾錯
誤區:胡蘿卜等蔬菜隻有生吃才最有營養。
更正:胡蘿卜適宜油炒或和肉類一起煮,營養才能被人體吸收。
誤區:冰箱冷凍可保持食物的新鮮,不破壞維生素。
更正:食物不能長時間存放,應盡快食用。
誤區:焯菜時冷水下鍋,炒菜時慢慢加熱。
更正:焯菜時熱水下鍋,炒菜時大火快炒。
誤區:吃湯菜時隻吃菜不喝湯。
更正:對於蔬菜湯,一定要吃菜也喝湯。
誤區:多汁蔬菜的汁擠掉,以免做餡時出湯。
更正:防止餡料流湯的方法是先把肉剁碎,加上調料拌勻,然後把蔬菜剁碎,最後把剁好的菜一點點加到肉餡裏,邊加邊攪拌。
誤區:一次買一周的蔬菜儲存著慢慢吃。
更正:隨買隨吃,盡量不長時間儲存蔬菜。
誤區:煮豆粥時放點小蘇打。
更正:先將豆子或花生米浸泡一會兒再煮。
用油三錯
“油”是我們每日必吃的食物,因此它的用法是否科學對人體能否保持健康至關重要,如果使用不當,日積月累甚至可能引發癌症。
針對人們在飲食生活中對食用油方麵容易出現的一些誤區,著名心血管專家洪昭光教授提出了以下建議:
誤區1:長期隻吃單一品種的油
專家建議最好是幾種油交替搭配食用,或一段時間用一種油,下一段時間換另一種油,因為很少有一種油可以解決所有油脂需要的問題。
誤區2:不吃植物性食用油或動物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