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多做一點,離卓越更近一點

古語有雲,“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優秀往往蘊藏在那“一簣”中。隻差那一點點,有些人便流於平庸。

平庸的人常常抱怨自己薪水太少,職位太低,生活條件太差,但他們很少意識到,他們的工作態度、他們的工作質量,以及他們的敬業程度,也許他們與優秀的人隻差那麼一點點。“差之毫厘,謬以千裏”,優秀與平庸之間的距離往往來自於他們之間的那一點點差距。隻差一點,與優秀失之交臂

兩個鄉下人,一同來到一座大城市謀生,倆人都選擇了賣菜,並且在一個市場,攤兒挨著攤兒。都是賣菜,可幾年之後,卻賣出了天壤之別:一個成了資本雄厚的蔬菜批菜商,另一個卻因生活無著落,隻能回到了鄉下。優秀與平庸說起來好像十分遙遠,但事實上,往往就隻差那麼一點點。就拿兩個賣菜的人而言:前者每天賣菜,都要拿出一點時間把黃菜葉子和爛根去掉,弄得水靈靈的;後者卻從來沒有理會過這一點,賣菜怎麼能沒有黃葉子爛根!前者每天總是把菜盡量洗得幹幹淨淨後,再運到市場上;後者卻說自己是賣菜的,沒事給人家洗什麼菜!前者每天總是把菜攤兒收拾得規規矩矩,把菜碼放得整整齊齊,讓人看著就舒服;後者隻把菜往地上一攤,愛怎樣怎樣!前者每天要多賣半小時,盡力全部賣出;後者認為無所謂,今天賣不動,還有明天。就是這些細微的差異,天長日久,兩個鄉下人,一個在城裏站住了腳,一個隻好回到鄉下。由此可見,一點點的差別,結果會帶來優秀與平庸的巨大反差。

微小的改變,巨大的不同。

如果大家的起點都差不多,那麼,十年的時間使我們之間產生巨大的差距又是什麼呢?有這樣一則在大學校友聚會上發生的故事。

畢業10年後,大學同學又聚到了一塊。如今,有的成了博士、教授、學者或作家,有的是公司老總、外企主管了,有的還當上了政府處長、局長;當然,也有的不幸被下崗分流,或給私企小老板打工,有的甚至因某些原因負債累累。

麵對境遇如此大的差別,自然有人心裏不平衡,不服氣:“10年前,大家還在同一個課堂裏聽講,畢業時,大家的學問、本事都差不多。可是,10年後,有的同學幸運、機遇好,青雲直上;有的人背運,命不好,成了社會下層老百姓。”

於是,被同學們邀請來一起聚會的當年與學生們關係非常好的哲學教授柯老師安靜地聽完了同學們的議論後,隻是笑了笑,然後向他們問了—個問題:“你們打過保齡球嗎?還有,你們知道10減9等於多少?”

幾位同學都挺納悶兒:“我們都打過保齡球,10減9不是等於1嗎?”當然,他們的心裏都知道柯老師提出這兩個問題,一定是有深意的。

柯老師說:“保齡球的規則是:每一局10個球,每一個球的得分是從0到10分。這裏的10分和9分的差別並不僅僅是1分,因為打滿分的要加下一個球的得分,如果下一個球也是10分,那麼加起來就是20分了。大家看看,20分與9分的差距是多少?若每一個球都打滿分,一局就是300分。當然,要每局都打300分是很難的,一般情況下,能經常打出270分、280分就已經是一流好手了。但如果你每一個球都差一點,都是拿到9分,那一局最多才是90分。很明顯,一局拿到90分與一局拿下270分、280分的差距是很大的。造成這個差距的原因,隻不過是每一個球是拿到了10分還是拿到了9分,每一個球相差1分,最後的總分差距就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小了。”

看到這幾位如今已年過而立的當年的學生聽得如此認真,柯老師便正麵討論起開始時學生提出的疑問來了:“若把非正常因素排除開了,你們同班同學在畢業時的差距也就是10分與9分,相差應該在1分之內。但是畢業之後,有的人繼續著10分的努力,毫不鬆懈地奮鬥,於是10年下來他的總分成績就很高了。而那些還是9分8分地幹著,甚至是4分5分地混著的,10年下來,你想想會拉到多大的差距吧,很自然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了!”

是的,在這個世界上,優秀與平庸之間的距離也就是從那麼一點點的差別開始的。正如一個角的兩條邊,從角的頂點出發時,兩條邊的距離還是那麼的近,但越離開頂點,它們之間的距離就越大。

99℃的水,隻要加上1℃就開了,這就是開水與溫水之間的差距,隻是1℃。很多事情出現了天壤之別,往往就是因為這微不足道的一點點。

有兩位下崗女工,各自在路邊支了個早點鋪,都賣包子和油茶。然而,一個月後,一個生意日益興旺,而另一個則黯然撤攤。據了解其判若雲泥的差距是從一個雞蛋開始的。生意日益興旺的那家,當就餐者進來時,總會問在油茶裏打一個雞蛋還是兩個雞蛋;而撤攤的那家問食客的是要不要雞蛋。

兩種問法的差異使得前者賣出了較多的雞蛋,於是盈利就大,所以付得起各項費用,生意也就做下去了。而後者則由於雞蛋賣得少,盈利少,除去費用後就不賺錢了,最後隻好撤攤。兩家的成與敗之間的差距僅從一個雞蛋開始。

差距開始於微小,優秀與平庸,輝煌與無為,其差別一開始就隻有那麼一點點,然而生活中,就有那麼一些人,隻差那麼一點點,便與優秀失之交臂。所以,身在職場,隻要你肯多做那麼一點點,你的職場人生就會從此與眾不同。

超越平庸,選擇卓越

作為職場人士,你隻有比別人更加努力地去尋找方法並且去創造,你才會得到更多的回報,而那些被動麵對生活和工作的人,隻能與平庸為伍。

漢森和瓊斯同時受雇於一家店鋪,拿著同樣的薪水。可是一段時間後,漢森青雲直上,瓊斯卻仍在原地踏步。

瓊斯很不滿意老板的“不公平”待遇。終於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兒發牢騷了。老板一邊耐心地聽著他的抱怨,一邊在心裏盤算著怎樣向他解釋清楚他和漢森之間的差別。

老板說話了:“瓊斯,你去集市一趟,看看今天早上賣的是什麼東西。”

瓊斯從集市上回來向老板彙報說,今早集市上隻有一個農民拉了一車土豆在賣。

“有多少?”老板問。

瓊斯趕快戴上帽子又跑到集市上,然後回來告訴老板說一共有40袋土豆。

“價格是多少?”

瓊斯第三次跑到集市上問來了價格。

老板對他說:“好吧,現在請你坐在椅子上別說話,看看別人怎麼做。”他叫漢森去看看集市上在賣什麼東西。

漢森很快就從集市回來了,向老板彙報說,到現在為止隻有—個農民在賣土豆,一共40袋,價格是多少,土豆質量很不錯,他帶回來一個讓老板看看。這個農民一個鍾頭以後還會運來幾箱西紅柿,據他看,價格非常公道。昨天他們鋪子的西紅柿賣得很快,庫存已經不多了。他想這麼便宜的西紅柿老板肯定要進一些,所以他不僅帶回了一個西紅柿做樣品,而且把那個農民也帶來了,他現在正在外麵等回話呢。

此時老板轉向瓊斯,說:“現在你知道為什麼漢森的薪水比你高了吧?”

的確,因為態度的不同,同樣的工作,會出現不一樣的效果。而幹同樣工作的人,也會有不同的體驗和收獲。

在工作過程中,最好的執行者,都是自動自發比別人多做一點的人,他們確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有方法解決困難。這種人的個人價值和自尊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來自他人。也就是說,他們不是憑著一時的衝動做事,也不是隻為了老板的稱讚,而是自動自發地、不斷地追求卓越。

一位心理學家在研究過程中,為了實地了解人們對於同一件事情在心理上所反映出來的個體差異,他來到一所正在建築中的大教堂,對現場忙碌的敲石工人進行了訪問。

心理學家問他遇到的第一位工人:“請問你在做什麼?”

工人沒好氣地回答:“在做什麼?你沒看到嗎?我正在用這個重得要命的鐵錘,來敲碎這些該死的石頭。而這些石頭又特別的硬,害得我手都酸麻了,這真不是人幹的工作。”

心理學家又找到第二位工人:“請問你在做什麼?”

第二位工人無奈地答道:“為了每天50美元的工資,我才會做這樣的工作,若不是為了一家人的溫飽,誰願意幹這份敲石頭的粗活?”

心理學家問第三位工人:“請問你在做什麼?”

第三位工人眼光中閃爍著喜悅的神采:“我正參與興建這座雄偉華麗的大教堂。落成之後,這裏可以容納許多人來做禮拜。雖然敲石頭的工作並不輕鬆,但當我想到,將來會有無數的人來到這兒,再次接受上帝的愛,心中便時常為這份工作獻上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