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擒孟獲。這回諸葛亮采用的是套用反間計的借刀殺人之計。孟獲被捉一次,變得謹慎,退到瀘水以南,以瀘水為屏障,準備持久堅守。諸葛亮派馬岱出戰,激發對方上次被俘放歸將領的感恩之心,使得孟獲與他們發生衝突。堡壘從內部攻破,孟獲手下的將領毫不客氣地將孟獲綁赴蜀營。

孟獲二次被擒,仍被放回。這一回諸葛亮故意讓孟獲了解蜀軍的糧草、軍情。孟獲回去之後氣急敗壞,急於報仇雪恨,又自以為對蜀軍情況成竹在胸,便以送禮謝恩名義前來劫營,可葛亮早已摸透孟獲的心思。孟獲又一次自投羅網——三次被擒。

第四次是把好鬥的孟獲引入陷阱。

第五次,諸葛亮采取統戰之計,讓孟獲原來的盟友擒住孟獲。

七擒孟獲,每次用的方法與計謀都不相同,這才是“敵變我變”的最高境界。針對孟獲心理與戰術的變化,諸葛亮對症下藥,使孟獲完全在他的掌握之中。

能變通者才能生存,“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準則,不僅適用於我國,同樣也適用於世界

法國皇帝拿破侖,也是精通“敵變我變”的偉大人物。1813年底,他在萊比錫戰役中失敗,反法聯軍以23萬之眾的優勢兵力向巴黎壓來。當時拿破侖身邊的部隊僅8萬多人,他主動尋找戰機,連連獲勝。但聯軍的來勢太猛,小勝利不足以阻止聯軍對巴黎的合圍之勢。1814年2月1日,拿破侖又一次戰敗,形勢危急。經過兩個夜晚的思索,拿破侖決定向敵人讓步求和,這是2月8日的事。

9日早晨一起床,拿破侖敏銳地發現乘勝進軍的聯軍在部署上犯了錯誤,就是聯軍為了行軍和供應軍需的方便,實行梯次進軍,分三路逼近巴黎。拿破侖果敢地改變主意,準備再戰。

拿破侖利用敵人分兵的弱點,果斷下令,一部分兵力利用有利地勢,阻遏敵軍中的兩路,自己則親率主力,猛撲敵軍最強的一路。2月10日上午,全殲聯軍一個俄國師。2月11日,擊潰聯軍一個軍。2月12日,基本殲滅聯軍兩個軍。三天之內三戰三捷。到2月22日,12天內,連打8仗,殲敵10萬人。

在這裏拿破侖的勝利,關鍵在於他不守一術,以變應變,不失時機地出擊,轉敗為勝。考察拿破侖在歐洲叱吒風雲的曆史,可以知道他還不隻是一位隻知打仗的武夫,同時他在外交上極其精明,在政治上富於睿智。正是他在這些地方多路出擊,又能隨機應變,所以他有了可靠的基礎,建立起他的歐洲帝國。

職場如戰場,淘汰很無情,如果一個人在中途倒下,則顯示其生存的能力不夠強。遺憾的是,在各個工作場所中,我們可以看到仍然有不少的人頑固保守,立定不前,缺乏彈性。

在工作上,他們最大的障礙就是無法適應環境。在他們周圍有許多學習新技術、深造的機會,但是他們往往視而不見,根本無心尋求新的突破。

工作與生活永遠是變化無窮的,我們每天都可能麵臨改變,新的產品和新服務不斷上市,新技術不斷被引進,新的任務被交付……這些改變也許微小,也許劇烈,但每一次的改變,都需要我們調整心態重新適應。

麵對改變,意味著對某些舊習慣和老狀態的挑戰,如果緊守著過去的行為與思考模式,並且相信“我就是這個樣子”,那麼,嚐試新事物就會威脅到人的安全感。

他們不喜歡改變,他們安於現狀,沒有野心,沒有創新精神,沒有工作熱忱,滿足於目前的狀態,不設法改進自己,不想去做更好的工作。

他們不肯承認改變的事實,他們不願為自己製造機會,而情願受所謂運氣、命運的擺布。因為不相信自己能掌握命運,所以會選擇錯誤,不是在平坦的道路上蹣跚前進,就是一輩子坐錯位置。

他們犯的最大的毛病,就是無法像成功的人一樣視變化為正常現象。他們沒有適應變化的能力,包括步調、觀念、做事的彈性和效率等,他們更不會探索自身的潛能,遇到變故發生,寧可坐以待斃。

不懂得適應變化,讓他們在職場中處處受阻,路子也越來越窄,最終導致能力的消退,步入灰暗的人生境地。

正確決策多一點,理想實現早一點

決策是實現目標的階段,準確是實現理想的翅膀。身在職場,要審時度勢,然後再果斷製定決策,這樣才能保證決策的正確性,也會讓自己的目標早日實現。

藏獒常常需要離開主人單獨做事,應付緊急突發情況成了它的拿手好戲。這時候藏獒會在準確判斷的基礎上,大膽做出自認為正確的決策。藏獒不像人對於事情本身之外的東西考慮那麼多,它隻知道此時此刻自己的自主、大膽和果斷就是主人的需要。

相對於人類,藏獒隻能算得上是“低等動物”,但它那種能夠獨立為主人和自己做出決斷的能力,卻不能不讓職場中人去檢視自己的不足之處。凡是成大事者,都要碰到關鍵的時刻,在這個時候,不能退縮,不能無主見,而是要敢於拍板拿主意,要表現出非凡的決策能力。

曹操的一番話,說的正是成大事者能拿大主意的決策能力。他說:“夫英雄者,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也。”

的確,麵臨緊急境況做出最佳準確的判斷,是無論普通人還是管理者成事的基本素質。

皮魯克斯說:“一個準確的判斷可以減少許多麻煩。”不錯,一個人的判斷能力與其是否能把握目標和方向有關,所以製定正確的決策至關重要。

做大事的人,不能依自己的“喜好”去選擇要接近或排斥任何人。相反的,要多接觸那些與自己“不合”的人,一麵發掘他們的優點,一麵感化他們。

但這種方式或許到最後,又會受到自己的“喜好”所影響。所以,人們應該要站在中立的立場,去評估“個人的能力”。

古今中外傑出領導者大都是戰略家,都是成大事者,他們具有戰略頭腦,即具有開闊的視野,統籌全局的能力。成大事者隻有具有統率全局的戰略頭腦,才能從客觀上把握事物發展的態勢和規律,做出正確的決策。

身為職場人士,要時刻擁有一種多謀善斷的決策能力。

決策者水平的高低取決於這個人自身的修養,為了提高決策水平,他要樹立不斷創新的思想,克服因循守舊、墨守成規的思想,要有淵博的知識。當然,一個成功者多謀善斷,必須具有分析、判斷能力。

成大事者的日常活動中,有一項便是要經常做決策,因此管理者往往需要決策能力較強的助手,即成大事者決定采取哪一種最有效方式的決斷能力。

一是需要有選擇最佳方案的決策能力。決策就是方案選優,不過,這個選擇不是簡單地在是非之間挑選,而往往是在一種方案不一定全優於其他方案的情況下進行。科學決策必須建立在對多種方案對比選優的基礎上,這就要求領導者具有方案對比選優的能力。

二是需要有風險決策的精神。客觀情況往往是紛繁複雜的,有一些情況是不可能讓人事先做出百分之百正確判斷的。現實生活中,成大事者常常遇到的是一些不確定型、風險型的決策,這就要求決策者有敢想敢幹、敢冒風險的精神,不能追求四平八穩,因循守舊。

三是要有當機立斷的決策魄力。“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決策是不能一拖再拖的,它需要在有效的時間地點內完成。否則,正確的決策一旦過了時間就會成為錯誤的方案。

使決策成為愉快的事情,使愉快的心情成就正確的決策,隻要掌握決策的方法,並且正確運用它們,那你將會離你的理想越來越近,越來越有信心實現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