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現今的社會中也存在誌求高遠的人才,但同時也有一些人,他們常常立誌,但從不立長誌,而當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又退縮了,他們不願付出艱苦的勞動,結果一事無成。這樣的人,沒有自己的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沒有為社會獻身的可貴精神,他們永遠也不能對人類做出更多貢獻,永遠也享受不到經過艱苦奮鬥而得到的歡樂。
成功者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不畏艱難,誌存高遠的作風。
成功的人永遠把“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奉為人生之土臬人生,有益於當時,死,聞達於後世,這是一個成功者最大的心願。
身在職場,我們同樣要以成功者為榜樣,樹立自己的遠大目標,繼續前人的成功道路。
好奇心多一點,機遇應時而生
生活中,我們一直把“兩耳不聞窗外事”當作至理名言,然而,當今社會我們更提倡的卻是“兩耳多聞窗外事”。我們如果能“兩耳多閱窗外事”,多些好奇心,努力地去鑽研探索,就一定可以創造出更多的成績。
據說在所有動物中,狼是最具好奇心的。狼對周圍的環境充滿了好奇,它們常常豎起靈敏的耳朵,傾聽自然界裏的每一種聲音;它們的眼睛總是那樣雪亮有神,仿佛可以穿透一切。野獸的嚎叫,鳥兒的飛行,甚至一隻小蟲齧草的聲音,狼都側著耳朵去聽,睜大眼睛去看,並伺機對它們下手。狼比其他競爭對手容易發現獵物,其原因就是它們具有十足的好奇心,善於觀察和探索。
置身職場,如果我們也擁有狼那樣的好奇心,我們就能比其他人更能注意到事物發展的動向和趨勢,比別人更快捕捉到極其微小的機會,這樣我們一定能創造出更好的成績。
對於好奇對成功的重要作用,幾乎所有人都會在第一時間想到偉大發明家愛迪生的事跡。
1847年,愛迪生出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米蘭市的一個商人家庭裏。很小的時候,愛迪生就表現出了強烈的好奇心和非凡的鑽研精神,隻要遇到弄不明白的事,他就拽住大人的衣角問個不停。
一天,他看到家裏的母雞正在孵蛋,就跑去問媽媽:“母雞為什麼要把屁股坐在雞蛋上呢?”媽媽笑著說:“孩子,那是雞媽媽在孵小雞呢!”吃晚飯的時候,家裏人發現愛迪生還沒回來,就急忙去找。大街小巷、左鄰右舍都找遍了,可就是沒有他的蹤影。誰也沒想到,最終竟在雞窩裏把他找到了。原來,他正蹲在雞窩裏,把許多雞蛋放在屁股下麵孵小雞呢!爸爸媽媽被搞得哭笑不得,連忙把他拉出來,給他洗澡,又給他洗衣服。
還有一次,愛迪生看到肥皂泡在天上飛,就想:既然肥皂泡能飛,那麼人為什麼不能飛呢?於是找來洗衣粉給小夥伴吃,試圖讓他們也像肥皂泡一樣飛到天上去。結果,幾個小夥伴差點兒喪命,愛迪生因此被父親狠揍了一頓。
愛迪生隻在學校學習很少時間,他一生隻讀過3個多月的書,然而,他卻比那些讀過很多書的孩子還有出息。由於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好奇心,愛迪生一直在搞些小規模的發明創造。十三四歲的時候,他發明了無線電收發報技術。他曾在斯特拉得福鐵路分局當過夜班報務員,那段期間,按照局裏規定,夜班報務員不管有事無事,到晚上9點後,每小時必須向車務主任發送一次訊號。為了能夠較好地休息,愛迪生設計了一個電報機,用來自動按時拍發訊號。這就是電報機的雛形。此後,他又幾次對電報機進行改進,最終研製出一架新式的發報機。
愛迪生還有一項最大的發明,那便是給人類帶來光明的燈泡。
愛迪生被人們尊稱為“發明大王”,他的一生,僅是專利局登記過的發明就有1328種。一個隻讀過3個月書的人,怎麼會有這麼多發明創造呢?是什麼激發他產生了創造的欲望呢?
答案隻有兩個字:好奇!
不僅科學家、藝術家、作家需要好奇心,普通人月樣需要好奇心,不經意的發現,就可以意外地改變人們的生活。
1858年,茜爾瑪·拉格羅芙在瑞典的一個富貴家庭出生了。在五六歲時,茜爾瑪·拉格羅芙不幸患上癱瘓症,喪失了走路能力。
一次,茜爾瑪和家人一起乘船旅行,他們與船長和船長夫人呆在一起。船長夫人特別喜歡孩子,當她看到茜爾瑪時,就想辦法逗她開心,於是對她講,船長有一隻天堂鳥,它機靈古怪,十分惹人喜愛。
茜爾瑪聽得十分入神,很想親自看看那隻天堂鳥。於是,看護人員把孩子留在甲板上,去找船長借那隻鳥。茜爾瑪禁不住強烈的好奇心,她要求船上的服務員立即帶她去看天堂鳥。那名服務員不知道她的腿有病,隻顧帶著她往前走。孩子由於對天堂鳥充滿了強烈的好奇感,急於見到它,竟忘了去拉服務員的手。這時奇跡發生了,小女孩慢慢地走了起來。從此,孩子的病痊愈了。女孩長大後,對文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文學創作當中,最終成為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文學家。
由於好奇,茜爾瑪創造了奇跡,雙腿自然地站立,改變了茜爾瑪的一生。作為職場中人,隻要我們時刻充滿好奇心,那麼成功的機遇也會適時地出現。
一個人多一點兒好奇心是沒有什麼壞處的。好奇是一種特別的心理狀態,它有一股強烈的喜悅和動力,使人始終處於精神旺盛的狀態。好奇心強的人對許多東西都抱著樂於接觸,並試著從中體驗樂趣的態度,他們還喜歡鑽研和探索新事物。正因為如此,他們常常知道一些別人不知道的東西,自然也能從中發現一些別人發現不了的機遇,所以也能取得別人無法取得的成功。
腦筋活一點,人生適時而變
在遠古時代,人類發現其他動物都有同伴為伍,唯獨自己是孤零零的,於是向造物主問道:“為什麼隻有我們這麼孤單呢?”
造物主回答:“因為我隻賦予了你們智慧,你們是我所創造的最優秀的動物。”
人類感到疑惑,接著問道:“難道我們的智慧都是相同的,人生也是一模一樣的嗎?”
想了許久,造物主才說:“你們之中,腦筋靈活的懂得變化,會擁有比別人更多的幸福。”
於是從那時起,人類就有了競爭,也有了分別。有些人對生活時刻都保持著高度的警惕心,非常注意觀察自己周圍的環境變化,注意任何一個在視線範圍內出現的對手和獵物,不放過任何一次機會。他們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善於捕捉機會,各種惡劣環境和條件下,總是能更多地得到食物,表現出極強的生命力和適應性。
應該說,這些靈活多變的人更深切地知道,世界上惟一不變的是“變”的道理。懦弱者為此惶恐,善變者為此歡欣,因為就在這變的瞬間,世界已然是他們的了。
社會也是如此,在商業活動中,形勢的變化也相當複雜。要想做到積極應變,除要順應時代的潮流之外,還應當根據對手情況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敵變我變”。
“敵變我變”是人們適應形勢發展,不斷調整自己思想與行為的基本策略。所謂“敵”不一定就是敵人,而是泛指對手、環境等,因為大家都在求生存、求發展,都在想新招、出新點子,因時移則勢易,勢易則情變,情變則法不同,順理成章。
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可以說是古今兵家敵變我變,克敵製勝最成功的範例。
一擒孟獲。諸葛亮本是乘勝之師,但他卻讓王平打前站,故意裝作不是對手,引孟獲進入伏擊圈,然後大軍裹挾。最後又用大將趙雲與魏延在峽穀中前後堵截,使孟獲插翅難逃,束手就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