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目標:看得比別人更高遠一點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在最初設定目標的時候,比別人更高一籌,成功者的目標一定比別人更正確,更遠大。當擁有奮鬥的目標之後,他們做事比別人眼光更敏銳,腦筋更靈活,決策更準確,從而擁有更美好的人生。

謀劃遠一點,絕不安於現狀

俗話說,“有誌飄過四海,無誌寸步難行”。身在職場,沒有遠大的理想,就像一部沒有馬達的機床,生命將失去意義未來也一片渺茫。所以作為職場中人,一定要有更遠、更深、更全麵的謀劃,一定不要安於現狀,否則人生將流於平庸。

狼群在捕獵的時候,他們不隻是盯著一個獵物,有時候它們會將整個獵物群作為自己捕獵的目標。在蒙古草原,草原狼會一次將目標鎖定在幾百隻甚至更多的黃羊身上,它們將獵物趕到巨大的營坑中,然後很長一段時間,它們都可以吃到天然冰箱保存的新鮮食物。

狼群之所以強大,就是因為它們比別的動物多了一點長遠的謀劃。

誠然,設定目標有一定風險,因為它關乎一個人一生的命運和發展方向,但是如果不去設定目標,風險更大。每個人隻有敢於設定更高的目標,才有可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否則隻會使自己走向失敗。戴爾·卡耐基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不在於我們身在何處,而在於我們

朝著什麼方向走。”

置身職場我們更應該知道目標的重要。然而,一般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隻是朝著阻力最小的方向行事,他們隻會“和老鼠比較”,他們隻能成為大多數的普通人,而不是第一流的人物。

電腦行業龍頭企業聯想的前總裁柳傳誌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聯想要做百年老字號!”將自己的企業辦成“百年老字號”並不是每一個企業家都有勇氣立下的目標,尤其是在我國科學技術還處於相對落後的國情下,誰還敢說創百年老字號呢?但柳傳誌敢。

針對當時不少人對中國計算機產業“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問,柳傳誌在各種場合都闡述了同一個觀點:聯想應該是一個長久性的公司。對於聯想來說,立長誌是第一位的,聯想絕不做短跑運動員:今年的利潤很高,明年就垮掉。

1995年11月30日,聯想惠州板卡基地舉行開業典禮。在這個本應歡慶的日子,柳傳誌結合聯想的誌向與當時的形勢發表了一篇語氣頗為沉重的演講:

“對於我們來說,現在正麵臨著大兵壓境。我們曾經麵臨過八國聯軍,現在則變成了十二國聯軍,三十六國聯軍,這種感覺之所以如此沉重,是因為我們還來不及壯大自己就必須承受重壓。我們現在是科技不如人家,獎金不如人家,基礎不如人家,人才、獎金、實力統統不如人家。這個仗怎麼打?民族工業到底怎樣生存?現在我們還沒有體會到收獲的喜悅,但我們堅信今後會有收獲!因為我們心中畢竟有一口氣——中華民族要求進取的誌氣!”

“扛起民族工業這杆旗,將聯想辦成百年老字號,逐步融入國際競爭”,這就是聯想的戰略目標,也是柳傳誌的誌向所在。

提到柳傳誌的誌向,就不能不說起聯想創業階段的第一次“年終分紅”。

1985年底,聯想集團的前身——中科院計算所公司的20多名員工以“賣苦力”的方式賺到了70萬人民幣和7萬美元。按規定,這筆錢中的一部分可以作為“紅利”分配給每個員工。根據當時中國人的收入,這筆紅利對每個人都是很大的一筆收入,是相當有誘惑力的。

在年終會議上,聯想的創業者專門就這筆錢的分配進行了一次討論。有人主張分掉,有人主張存起來……柳傳誌始終沒有表態,等到大家都發表了意見,柳傳誌站了起來:

“首先,大家都清楚,這筆錢是大家流血流汗掙來的,對於它的處理一定要慎重。”

“其次,我們辦公司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改善一下生活條件嗎?”

“還有,我們想不想得到長遠發展?我們的‘漢卡’靠什麼去開發,推廣?……”

短短的幾句話,撥雲見日,把大家的意見歸為一流。也正是在這次會議上,柳傳誌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把“事情做大”的誌向。

遠大的誌向可以說是每個強者都具有的素質。

所以說,你的目標決定了你成功的高度。

如果你不想浪費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那麼,你就要為自己定一個明確的人生目標,這個人生目標就會影響甚至決定你以後的生活。

不論從事什麼職業,都要明白使你成功或失敗的不是某種職業,而是你對自己以及職業的態度。偉大的目標應是“你必須在實現之前,先看到它的偉大”,這時,你就會遠離和一般人做比較的心態,並擁有十足的自信心。

如果你期望偉大,你就必須每天朝著目標工作。不要被不重要的人和事過多打攪,因為成功的秘訣就是抓住偉大的目標不放。

誌高一點,人生拒絕平庸

俗話說,“胸中有了大目標,泰山壓頂不彎腰”。的確,小草隻要有根就能長出芽來,人隻要誌向高遠,就能做出事來,有縱觀古今、有偉大理想的人,生活永遠閃著光芒。

既要有高遠誌向,又要有切實的努力過程,這是一種人生智慧。儒學的創始人孔子治學而不入仕,在當時孔子沒有太高的地位,但他看到了禮崩樂壞的時候,新興統治者不斷產生,新興統治者為表明自己執政的合理性,往往要援引傳統理論,以說明自己行動的正確性。他想通過掌握了“道”的人士去影響並改造統治者,於是便將“道”當作自己的主要任務,這就是後來的治學和講學。誌求高遠,必然帶動充實的人生,孔子一生以治學為核心,終成“大家”,也算充實。

現實社會中的很多人都在立誌,但是不敢立大誌,對自己缺乏足夠的自信。其實我們應當深信:誌當存高遠,要立誌就要立大誌。俗話說“有誌者事竟成”,隻要我們有堅定不移的奮鬥目標,相信終有一天,我們能夠實現它。

創立陳氏定理的數學家陳景潤,在中學時期就立下了誌向,一定要證明出哥德巴赫猜想,為祖國爭光,為祖國的科學事業做出貢獻。為此,他始終刻苦學習,努力鑽研,在林彪、四人幫橫行時期,他頂著狂風惡浪,忍受著疾病的折磨,堅持鬥爭,始終不懈,終於部分地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大大地推進了基礎數學的研究,為祖國爭得了榮譽。

中華五千多年曆史中,立誌成才的人物舉不勝舉,他們都成了當時社會的人傑,他們的誌向也鼓舞了很多的人。

林則徐自幼聰敏過人,年僅12歲就郡試第一,13歲就考中秀才。父母決心把他培養為報效國家的優秀人才,所以不顧家中貧苦難支,毅然地把兒子送進當時福建的最好學府鱉峰書院,拜不阿權貴、不肯向和申屈膝而憤然辭官教學的鄭光策為師。在父母及良師益友的教誨引導下,林則徐在鼇峰書院發憤攻讀了七年,博覽群書,大開眼界,讀書報國的思想日漸明確。他曾在劄記中寫道“豈為功名始讀書”,摒棄了學而優則仕、讀書為當官的傳統思想。

在林則徐20歲中舉之後,父親又經常帶他參加本地一些知名學者組織的主張革新禮儀,反對繁文縟節、庸俗泥古,具有開明進步傾向的率真會的研討活動。同時還把他引薦給從小就向他時常讚歎的,仗義敢言、勇揭貪官而被誣下獄、發配新疆卻始終不屈的學界先輩林雨化,鼓勵他向這位有骨氣、敢抗爭的前輩學習。

在父母愛國思想的熏陶下,少年時代的林則徐就對諸葛亮、李綱、嶽飛、文天祥、於謙等愛國英雄深懷景仰、立誌效仿。他曾多次邀集學友到越王山麓的李綱祠憑吊,賦詩填詞抒發報國之誌、愛國情懷。22歲那年,他又和學友一道發起集資捐款修葺李綱墳墓的義舉,進一步表達愛國情操。終而以在虎門焚燒外國大量鴉片,沉重打擊了侵略勢力的囂張氣焰,成為中華民族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