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炒股就是炒心態(1 / 3)

第28章 炒股就是炒心態

克服“貪婪”和“恐懼”

【巴菲特如是說】

真正的投資者不會擔心錯過這種行動,他們擔心的是未經準備就采取這種行動。

——1999年巴菲特《財富》雜誌上的講話

這是巴菲特談到了影響大量牛市投資者的“不容錯過的行動”因素時的談話,這反映出來他對待牛市的態度和平時的投資理念。有人說,炒股是人的兩個本性——恐懼與貪婪的放大。貪婪和恐懼是人類的天性,對利潤無休止的追求,使投資者總希望抓住一切機會。而當股票價格開始下跌時,恐懼又占滿了投資者的腦袋。尤其對於散戶投資者,希望短線獲取暴利,想贏怕輸的心態決定了恐懼與貪婪往往吞噬自己正常的心態,很容易導致操作上的失誤。

巴菲特修煉炒股的心態就是要戰勝貪婪和恐懼。

然而,這常常是說說而已,貪婪和恐懼是人與生俱來的。股民應該都有這樣的感受,當股價飆升的時候,你一定興高采烈;當股價下跌的時候,你一定鬱悶甚至深深的恐懼。當股價下跌的時候,很多股民爭相出逃,即使股價尚穩,也不敢回補,直到看到真的漲起來啦,才想起來要買入,這時候股價已高,短線風險已經存在,下一步,往往就是微利出局甚至再次被套。還有一種股民,當股價漲得很高,就是不走,終於下跌了,還舍不得賣,結果就是收益坐電梯,甚至還要被套牢。這次暴跌,暴露出很多人性弱點,比如很多人把股價賣到地板上,很多人有機會第一時間逃跑卻留下站崗。總結起來就是一個公式:貪婪+恐懼=虧損。股民張先生是2007年在大牛市的行情下入市的,他把20萬元投入股市後,股市持續走高,不到一個月,他的賬麵上的資金增加了40%。他認為股市會一直走高,所以仍然遲遲不肯拋售。哪知到2007年5月30日,股市連續出現暴跌,眼看著資金一天天縮水,恐懼感布滿了張先生的心頭,於是在6月3號以虧本割肉。由於貪婪,總想再多賺一點點,遲遲不肯拋售手中的股票,結果張先生遭受了巨大損失。經過大漲大落,張先生感歎說,人總要懂得知足才好。

炒股就是貪婪和恐懼在作祟,因為貪婪才不肯拋掉不斷上漲的股票,因為恐懼才會割肉賣掉手裏的股票。

不論從長期實際經驗看,還是從極小的機會看,誰都無法以最高價賣出,因此,不要使貪婪成為努力的挫折,投資中應時刻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

同樣,恐懼會妨礙投資者做出最佳決定:第一,在股價下跌時,把股票賣掉,因為怕股票會跌得更深。第二,錯過最佳的買入機會,因為股價處於低位時我們正心懷恐懼,或者雖然有意買入,卻找個理由使自己沒有采取行動。第三,賣得太早,因為我們害怕賺來不易的差價又賠掉了。

當我們恐懼時,無法實際地評估眼前的情況,我們一心把注意力集中在危險的那一麵,正如大熊逼近時,我們會一直盯住它那樣,所以無法看清它“有利”與“不利”兩麵因素的整體情況。當我們一心一意注意股市令人氣餒的消息時,自認為行動是基於合理的判斷,其實這種判斷已經被恐懼感所扭曲了。當股價急速下降時,會感到錢財離我們遠去,如果不馬上采取行動,恐怕會一無所剩。所以,與其坐以待斃,不如馬上行動,才能“轉輸為贏”。其實,即使是熊市期間,股價也會上下起伏,每次下跌總有反彈上漲的時候,畢竟股價不會像飛機一樣一墜到底。然而,每當股價下跌,一般人會忘了會有支撐的底價,也就是股價變得便宜,大家爭相購入的價格。

事實上,當我們心中充滿“貪婪”和“恐懼”時,就無法保持長期的眼光和耐心,而這恰恰是成功的投資者所不可缺少的態度。

拒絕盲目跟風

【巴菲特如是說】

看到我們的超高的報酬率,大多數的投資者可能都會忍不住高呼著口號勇往直前。不過如果是去考量去年股市的情況的話,你就會發現任何一個投資人都靠著股票的飆升而大賺一票。麵對如此的多頭的行情下,大家一定會避免做一直呱呱大叫的鴨子,以為自己超高的泳技讓它衝上天,殊不知麵對如此的狂風巨浪,要小心鴨子反而會謹慎的看過大浪以後,其他池塘裏的鴨子都到哪裏去了。

——1997年巴菲特致股東函

巴菲特沒有忘記華爾街股市流傳的一句名言:“股市在絕望中落底,在悲觀中誕生,在歡樂中拉抬,在瘋狂中消失。”他最終成為這句話的受益者。

盲目跟風是常見的一種股民心態。這是指股民在自己沒有分析行情或對自己的分析沒有把握時,盲目跟從他人的心理傾向。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跟風心理,這有時也是必需的。在股市上也不例外,股市交易上的交易氣氛,往往會或多或少地對投資人的決策產生一定的影響。到證券公司營業部現場從事交易的投資人,大概都有過被交易氣氛所左右,最後身不由己地跟著氣氛買進或者賣出的經曆,因為投資人一般都不會拿自己的血汗錢去冒險。這種股民盲目跟風的心理決定股市氣氛。盲目跟風往往使投資人做出違反其本來意願的決定,如果不能理智地對待這種從眾心理,則往往會導致投資失敗,利益受到損失。

1968年,華爾街股市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道·瓊斯指數一路上揚,交易廳裏人頭攢動,報單如潮,幾乎令人喘不過氣來。人們爭相傳遞一個又一個能夠發財的股票信息,又同時被急劇而來的財富迷亂了心竅。一時間,華爾街仿佛遍地是黃金,俯仰之間便能成為百萬富翁。麵對如此繁榮的股市,巴菲特在將近半年的時間內卻一直少有舉措,他更多的時間隻是觀察思考。大潮滾滾,巴菲特冷靜旁觀,拒絕被“金錢”所誘惑,其心誌和毅力確實無人能比。

在華爾街股市的鼎盛期,巴菲特宣布解散合夥人企業。一個專注於股市投資的合夥人企業宣布解散,聲名顯赫的沃倫將要退出股市經營。麵對這個消息,人們驚得目瞪口呆,無法相信。而就在快到年底時,奇跡發生了:股市的牛氣漸盡,指數幾度飄搖,令人膽戰心驚。人們這時才想起來自奧瑪哈的巴菲特和那個被解散的合夥人企業。

有些投資者本來可以通過繼續持股而獲取利潤,由於受到市場氣氛的影響,最終坐失良機;有些投資人雖然明知股價已經被投機者炒做到了不合理的高度,但由於跟風的作用,結果跟著人家買進,最後被套牢。

現在在股市上,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逢牛市時,大家都談論股票如何好賺,入市的人最多,成交量猛增,達到了“天量天價”。很多人不知道,這其實是由於股民的從眾心理造成的。結果,達到天價的股票持續不多久,突然下跌,受害人就非常多。

正是由於大多數股民沒有去思考股市的真正情形,隻會跟勢,才造成了在人氣最弱時不敢買入,等到大家瘋狂搶進時才跟隨進去的現象。而實際上,買入的最佳時機是在景氣最低、成本最小之時;景氣最熱、價位走高、利潤最大之時則是賣出的最佳時機。在低位時買入的風險很小,而逢高位買入的風險很大,可能會導致血本無歸。

所以,股市上有“10人炒股7人虧,另有2人可打平,隻有1人能賺錢”的說法。這是對那些總想緊跟大勢的投資者的最好忠告。

實際上,股市之中常有風雲突變,不時會有虛實參半、令人無所適從的消息傳來,這種時候一定要有自主判斷、自主決策的能力,避免人買亦買、人虧亦虧。

有自製力才能取得成功

【巴菲特如是說】

我們同樣還麵臨這一項挑戰,在有限的世界裏,任何高成長的事物最終都會自我毀滅,如果在成長的基礎較小的情況下,那麼這項定律就會偶爾會被暫時打破,但是在基礎膨脹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好戲就結束了,高成長最後就會被自己束縛

——1989年巴菲特致股東函

無限增長是不可能的,巴菲特曾經說過,他的投資行為,沒有超出常人的能力範圍。巴菲特之所以成功,與他強大的自製能力是分不開的,他從來不參與自己不能控製的事情。

投身股市,自製力是極為重要的。很多投資者出現失誤不是因為他們不明白投資的原理,而是在於有時雖然明白的道理卻做不到,根源就在於缺乏自製力。

比如一次,巴菲特參加了一場戶外高爾夫運動,在三天內一杆進洞的成績為零。於是,巴菲特的高爾夫球友們決定同他打一個賭:如果他不能一杆進洞,隻需要付出10美元;而如果他做到了,可以獲得20000美元。當場的每個人都接受了這個建議,但巴菲特拒絕了,他說:“如果你不學會在小的事情上約束自己,你在大的事情上也不會受到內心的約束。”〖HT〗

在40年的投資生涯中,巴菲特正是因為蔑視和回避了眾多的市場誘惑,他才能躲過20世紀60年代的“電子風潮”,躲過20世紀80年代的“生物概念”、“垃圾債券”,也躲避了20世紀末的“網絡鬧劇”。

對普通投資者而言,投資是一種自由度很大的投資行為,沒有人監督、管理和限製你的操作,很多投資行為靠自己的決策和實施。具體到操作上,我們要依據客觀現實控製自己的投資行為,不要讓投資行為反過來控製自己的投資思路;在情緒上,要排除股市漲跌的影響、排除個人盈虧的幹擾,控製自己的情緒,才能勝不驕、敗不餒,這是獲得成功的基礎;在思維上,可以進行創造性的思維,可以運用反向思維,但不能人雲亦雲,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思維;在節奏上,不需要像蜜蜂那樣忙個不停,股市具有獨特時令季節和快慢節奏,投資者在對整個大勢走向有一定把握的情況下,要懂得準時參與、適時休息;在選股上,對於一些可能獲取暴利,但風險奇高的個股要注意回避,如即將退市的股票等。穩健的投資者應該注意“安全第一”,不要參與超過自己承受能力的炒作。

此外,也不要給自己訂下很高的贏利目標,因為過高的贏利目標會帶來一定心理壓力,而科學的投資目標能幫助你保持愉快的情緒和積極進取的心態。無論是低買高賣還是高買更高賣,他們都必須維持獨立的思維,為了與眾不同而做和大眾相反的事是極其危險的。他們必須有合理的解釋為何大眾可能不對,同時預見采用相反思維所將引致的後果。長期以來,我們已習慣於“集體思維”,但投資需要不同的思維方式。如果大多數人都看好某股票,他們都已按自己的能力入場,還有誰來買股使股市繼續升得更高?反之,如果大多數股民不看好股市,他們都已經脫手出場,那麼股市的繼續下跌區間也已不大。你如果隨大流,則你將常常在高點入市、低點出市,你隻能成為失敗者。

但現實生活中能像巴菲特一樣做到這一點的投資者不多,很多投資者在投資中往往都沒有足夠的自製力。當然,要培養自製力,就必須在平時投資時多思考,隻有多想想國家的宏觀麵、股市所處的區域,才能更清晰地認識、理解這一市場。看大勢賺大錢,隻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要具備一種全局的戰略性的投資眼光。

不要過於自信

【巴菲特如是說】

CEO自己心中有個目標並不是一件壞的事情,甚至我們都會認為CEO公開發表個人心中的願景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如果這些期望能夠附帶一些更為合理的條件的話,但如果是大公司公開宣布每股盈餘長期可以維持的15%的增長率,那肯定會引來很多的麻煩。究其原因就在於這樣的高標準隻有極少的企業才可能做到。

——2000年巴菲特致股東函

巴菲特認為過於盲目的自信,不但造成沒有根據的樂觀,投資者的失誤通常發生在他們過分自信的時候。

如果問一群駕駛員,他們是否認為自己的開車技術優於別人,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會說自己是最優秀的,從而也留下了到底誰是技術最差的駕駛員的問題。同樣,在醫學領域,醫生都相信自己有90%的把握能夠治愈病人,但事實卻表明成功率隻有50%。其實,自信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但過分自信則要另當別論。當投資者在處理個人財務事宜時過分自信,其殺傷力尤其大。

投資者一般總是非常自信,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更能獨具慧眼挑選能賺錢、能生金蛋的股票,而且能選中將來獲利的股票;或者,最差的,他們也能挑中更聰明的資金經理人,這些經理人能勝過市場。他們有一種趨勢,總是過高地估計自己的技巧和知識。他們隻思考身邊隨手可得的信息,而不去收集鮮有人獲得,或難以獲得的更深入、更細微的信息;他們熱衷於市場小道消息,而這些小道消息常常誘使他們信心百倍地踏入股市。另外,他們傾向於評價那些大家都獲得的信息,而不是去發掘那些沒什麼人知道的信息。

正是因為過分自信,很多資金經理人都做出了錯誤的決策。他們對自己收集的信息過於自信,而且總是認為自己比實際上更正確。如果股市中所有的人都認為自己的信息是正確的,而且自己了解一些別人不了解的信息,結果就會出現大量的交易。

正是因為過分自信,有很多的投資者才會犯錯誤。他們從所謂的市場信息中獲得信心,進而認定自己的判斷不會有錯。假如股市中所有的投資人都認為他們得到的信息是正確的,而且認為自己知道一大堆其他投資人都不知道的信息,其結果必然導致大量衝動的短線交易。這是產生股票市場波動或大幅波動的一個主要原因。

正是由於自信,在大牛市裏,投資者應該買進而且長期持有股票,但我們卻發現在實際操作中有太多的投資人在做著短線交易,甚至可以說這類短線市場已經到了猖獗的地步。即便在大開價值投資風氣之先的投資基金那裏,市場短線操作行為也十分普遍。大多數投資者都認為自己有很好的信息渠道和信息的數量和質量,似乎他們用“高拋低吸”手法進行炒作,其成績一定超越別人。

過分自信會導致投資者高估信息的準確性和自己分析信息的能力。投資者的觀點來自於他們對所獲得的信息的準確性的確信程度,以及他們分析信息的能力。

1.過分自信的投資者會頻繁交易。他們的過分自信會使他們非常確信自己的觀點,從而增加了他們交易的數量。但是頻繁的交易或者說較高的周轉率是否對投資收益不利呢?如果一個投資者得到了準確的信息,並且有能力解釋它,他的頻繁交易就會產生更高的投資回報。事實上,由於交易成本的存在,這一回報必須足夠高,其表現才足以超出簡單的買入-持有策略。否則,如果投資者並沒有超人的能力而隻是過分自信,那麼頻繁交易的結果將不會獲得超出買入-持有策略和交易成本的高額回報。

2.過分自信的投資者會更加強烈地相信他們自己對一種股票的價值的判斷,而不太在乎別人的想法。

3.過分自信還會影響投資者的冒險行為。理性的投資者會在最大化收益的同時最小化所承擔的風險。然而,過分自信的投資者會錯誤判斷他們所承擔的風險的水平。想想看,如果一個投資者深信自己所挑選的股票會有很高的回報率,哪裏還會意識到風險呢?

過分自信的投資者的投資組合會有較高的風險,這有兩個方麵的原因:一是他們傾向於買入高風險的股票,高風險的股票主要是那些小公司和新上市的公司的股票;另一方麵因素就是他們沒有充分地進行分散化投資。

總之,過分自信的投資者總是認為他們的投資行為風險很低,而實際上並非如此。股市中的過分自信,隻會帶來過大的損失。

巴菲特投資心理學

【巴菲特如是說】

很多人比我智商更高,很多人也比我工作時間更長、更努力,但我做事更加理性。除非你做到看見自己的股票下跌50%仍然不驚慌失措,否則就不要進入市場。

——摘自《巴菲特投資語錄》

巴菲特認為在投資實踐中,許多投資者對市場寄予了過多的關注,對市場的變化常常反應過度。事實上,人們對股市的下挫並非沒有思想準備,問題在於到底有多少人眼看著自己賬麵上的資金減少而能夠鎮定自若。

巴菲特認為,成功投資者必備的一種素質就是從資金到心理上都能為市場不可避免出現的上下波動做好準備。你不僅要從理智上接受市場可能出現的任何變化,同時要保持鎮定與獨立的判斷能力,這樣就能避免麵對情形而無所適從。事實上,如果你堅持認為自己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你就不必理會市場的任何變化,並對市場的下挫保持應有的從容態度,就像格雷厄姆所指出的那樣:“一個真正的投資家極少被迫出售其股票,而且他們擁有在任何時候都能對當時的市場情況置之不理的自由。”可是,隻有極少數的投資者能夠做到這一點。真實的情況下,人們常常在一聽到風吹草動的情況下便迫不及待地做出決定,所以有人說,在投資市場上,99%的人都患有“多動症”。

如果你現在擁有一筆閑置資金,你準備將其用來購買股票。同時,你心裏也明白,股市的過熱情況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許多股票的價格較此前有了很大的增長。你心裏非常清楚此時購買並不是最佳時機,你看準的股票將來肯定會麵臨調整,那時候買入將會安全得多。你可能等了兩三天,最多一周,那隻股票價格依然沒有下調,於是你等不及了,想道:“買吧,也許它還會漲幾周,可別錯過了這個機會,大不了過幾天賣了,等跌了再買。”你的這種想法的確很美好,但也太天真了,甚至可以說是太無知了。這樣做的結果大多是你在股票上漲時買入,在下跌時賣出,就和無數與你有同樣夢想的投資者一樣,總是抱著聰明的想法在做傻事。

作為一個理智的投資者,你應當對市場的任何變化都能做到處變不驚。如果投資者麵對市場毫無理由的下挫時(我們得承認這種情況時常會出現),總是感到驚慌失措,無所適從,甚至棄股而逃。或者你雖然沒有行動,但卻不時感到惴惴不安,感到自己馬上就要變成流落街頭的窮光蛋了。投資者的這種脆弱的心理常常讓自己原本擁有的優勢變成劣勢,你對自己曾經非常有信心的決定也開始不那麼自信了,你時刻關注別人的行動與看法,生怕錯過什麼。這種提心吊膽的心情對投資者來說是非常有害的,我們不僅不能從投資中感到支配金錢的快樂,甚至連我們對生活與幸福的感受度也會因此遭受損害。相對於那些對市場信息高度敏感的人來說,那些一旦選擇了投資的股票,便放心地準備長期持有的人卻要省心得多,他們並不關注股價每天的變化,這樣他們也就免於遭受由於別人的判斷失誤所帶來的痛苦。

人們的從眾心理在投資領域常常表現得非常突出,所以才會不時出現投資者爭相購買或爭相拋售某隻股票的情形,可這樣做的結果會是什麼呢?你會永遠跟在別人的後麵,而你希望的收益也將一次次化為泡影。這可能就是所有投資者最容易犯,也最難以改正的一個缺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