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巴菲特投資的理性之美(1 / 3)

第27章 巴菲特投資的理性之美

股市中沉默是金

【巴菲特如是說】

我的集體決策方式就是看鏡子

——摘自《巴菲特投資語錄》

巴菲特在每一個方麵都在模仿這他的導師,除了在談論自己看好的股票方麵。本傑明·格雷厄姆在哥倫比亞大學授課的時候,總是會把低估的股票當成是很好的例子在給學生們講解。每次在下課後學生們都會衝出門去爭先恐後的去買這些股票,來為下個學期需要的學費做準備。然而巴菲特卻不這麼做,在就1953年,他在奧馬哈大學講述一堂投資課的時候,他就拒絕透漏任何消息。

當他在1956年在與合夥公司開辦業務的時候,他就對潛在的投資者說:“我會把你們的錢當成自己的前一樣用,我會替你們承擔一部分損失的”

一直以來都有很多人對巴菲特的一舉一動進行著揣測,但是他總是緊閉著自己的嘴巴,他拒絕和任何人談論他的任何投資對象,知道賣掉它們的時候。(當然查理·芒格除外)。比如,有一次,他的一名合夥人闖進了基維特廣場(KiewitPlaza)的巴菲特的接待辦公區,如果想知道公司的錢投資到了什麼地方去了。那個時候巴菲特正在與銀行家比爾·布朗,就是後來的波士頓銀行的董事會談,他讓他的秘書告訴那個人,現在正忙。但是秘書一會兒又回來告訴他說:那個人堅持要見巴菲特。巴菲特消失了一分鍾後,回來和秘書說道:“替這個家夥結賬讓他退出合夥的公司”,然後,巴菲特轉向布朗說:“他們知道我的規矩,我每年都向他們做一次回報。”

巴菲特堅持保守投資秘密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好的投資觀點是珍貴的,這就像是好的產品或收購計劃一樣很容易被別人盜取到。它的投資觀點就是他的股票。他不會將它們公布於眾的,這類似與比爾·蓋茨從來不會將自己的公開視窗係統的源代碼公布於眾一樣,豐田同樣也不會把最新的發動機設計或下一年的新車陣容透漏給福特或是通用汽車一樣的道理。

對於投資者而言,需要做到保持沉默的背後需要很強的自信來進行支持。對待自己的投資要像對待作品,或者是財產一樣,它們是“一種神聖”的東西。此外,如果你把自己的投資對象拿出來討論,麵對周圍的七嘴八舌你會仍然能不為所動嗎?

不要借債投資

【巴菲特如是說】

我們對於債務的態度大概就是這樣的。對於伯克希爾公司的並購和經營的目的而發生的任何大量的債務都不感興趣。當然按照傳統的商業智能在財務上表現又太過於保守,如果在資產負債表中假如適當的財務杠杆就能夠增加贏的可能性。

也許是這樣的,但是大多數的投資者將很大一部分資產淨值投資到伯克希爾股票上,如果公司發生一個重大的災害就會成為投資者的重大災難。此外,對於那些我們已經收取了15年甚至更多保費的投資者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對於這些客戶,我們向投資者承諾無論是在金融恐慌、股市關閉、甚至美國遭受核武器、化學或生化武器的襲擊的情況下都會保證它們資金的安全。

——2005年巴菲特致股東函

巴菲特告訴投資者,在股票投資市場,不論你有多少資本,做的買賣是多大也好,多小也好,一定不可以借債來投資。否則,就不算是投資,而是一場賭博。

例如,有一個投資者,手中有100萬,賺進一倍,就是賺了100萬。如果他入市之前,借入另外的500萬,那他手中有600萬。如果也是賺一倍,比沒有借錢之前,多賺了500萬。即使借來的錢20%的利息,也隻是100萬,除去利息,還多賺400萬。似乎不管怎樣,借錢投資都是合算的。

這其實是一種盲目樂觀的心態,沒有看到市場的風險。如果損失的隻是自己的資本,沒有舉債,要東山再起,還有很多機會。但如果入市之前,債務很多,一旦看錯,負債累累,要翻身的機會就很少了。如果以舉債形式去做買賣,危機更大得不可以量度。

巴菲特告訴投資者,要腳踏實地地投資,更加不可以舉債投資,否則,投資者會將自己置於無可計算的危機之中。

很多投資人剛入市時十分謹慎,往往投入很少資金運作,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有收獲,就異常興奮地認為自己很有天賦,是投資的高手,急不可耐的將自己的全部家底投入股市,甚至借債投入,希望在短期內贏得巨大的利潤。實際上,借債投資無異於又給自己增加了一種風險,倘若投資得利,尚可化解風險;倘若投資失敗,則置自己於雙重風險之下,最終會把自己搞得焦頭爛額,血本無歸。

市場是無情的,借債投資股票的人極少有好下場,一方麵借債投資表明他急於獲得暴利的心態,過於急躁,就不可能有耐心,而耐心恰恰是投資股票最重要的素質之一。另外,因為投入巨大,任何股價的細微波動,都將會給他帶來難以忍受的折磨,往往經不起一點較大的波動,極容易失去理智。在股票投資市場,不論你有多少資本,做的買賣是多大也好,多小也好,一定不可以借債來投資。否則,就不算是投資,而是一場賭博。

其實,投資是一項長期的活動,大有大做,小有小做,隻要方法對頭,同樣可以收到本小利大的投資效果。“借雞下蛋”固然好,但嚴格來說,下的蛋是應當物歸原主的,更何況還會有“雞飛蛋打”和“殺雞取卵”的可能。因此,建議投資者不要因本小和利小而不為,隻要“肯為”,就一定會“有為”,但最好是在自己能力之內有所作為。

堅持選擇自己所喜歡的

【巴菲特如是說】

我和查理·芒格都很幸運的發現我們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我們出生在美國,有了不起的父母給我們獲得良好教育的機會;現在家庭和睦幸福,身體健康;許多人做了甚至比我們更多的貢獻,但是由於我們具備的一些商業基因而獲得了和自己的貢獻並不成比例的財富。

此外,我們一直都在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得到了許多的才華,並且有很多人的幫助。我們每天的工作都洋溢著快樂,但是對於我們來說,我們最快樂的事就是與股東們在一起參加伯克希爾的年會。

——2007年巴菲特致股東函

在巴菲特的投資過程中,能夠清楚地看出一直以來,他的每次投資都是發自內心的行動,絲毫不會勉強自己。從小就熱愛經營活動,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實現它。這已經成為他的一個良好習慣。可見隻要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成功就會隨之而來了。巴菲特一直以來都是在運作著自己喜歡的投資事業,在體會無限樂趣的同時,感受著實現人生價值的快樂。不喜歡的工作你是難以做得出色的,投資活動也是如此。

巴菲特出生在奧馬哈這座古老城市的一家簡陋的醫院裏。巴菲特的家庭是一個極為普通的家庭,實際上說不上富貴,甚至他的少年時代家境還是極為困難的。在他小時候,並沒有人給他的思想裏去灌輸怎樣的賺錢方式。而一切的賺錢方式都是他天生的愛好所帶來的。就連巴菲特的父母都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起,自己的孩子竟然莫名其妙地做起了“買賣”來。在巴菲特6歲的時候就已經有經營意識和經營行為了。那一年,他們全家一起到奧克波基湖去旅遊,然後租住在一個很熱鬧的小街上。有一天,小巴菲特在自己的背包裏裝著六瓶可口可樂。這些可樂有的是父親給他買的,有的是遊客送他的。但是,小巴菲特並沒有喝掉,而是積攢了起來。等到中午陽光最炙熱的時候,小巴菲特就背上他的掛包,到沙灘上開始向小朋友們兜售那些可樂。很快他就賣光了他的可樂。巴菲說,有兩瓶可樂還是他在商店裏買的。商店裏賣的是20美分,他在沙灘上賣的則是25美分。因為他提供的便利直接,選擇的地方好,那些口渴的孩子更需要,所以可樂出手就快。巴菲特之後很少提及這些。但他喜歡提到他從小就喜歡數字這件事。這是他最早就表現出來的愛好,這個愛好的確幫助他成就了事業。應該說,之後他所建立的投資事業都與這個愛好有著密切的聯係。少年巴菲特,為了賺取更多的錢,還經常到高爾夫球場去撿拾舊球。巴菲特的鄰居們說,小時候巴菲特經常弄來一些舊的高爾夫球讓他們賣,然後他在中間提成。

在巴菲特的個人成長過程中,始終堅持把個人愛好和未來事業緊密結合的原則。由於華盛頓的股票交易所沒有奧馬哈的讓他感興趣,所以在全家搬到華盛頓之後,他還是千方百計地利用祖父的同情心給父母施加壓力,並成功返回到奧馬哈讀書。中學時期,巴菲特當上了兼職報童,為兩家報紙的訂戶送報。這是他喜歡的工作。甚至此後一生他都喜歡關注媒體。這為他日後投資《華盛頓郵報》、美國廣播公司等多家傳媒機構做了很好的鋪墊。這也十分符合他一直貫徹的“生意做熟不做生”的觀點。

正因為巴菲特自己堅持從小的愛好,才會成就今天的事業。巴菲特後來在選擇大學和專業的時候與父母分歧很大,父親甚至希望他畢業後成為一名神職人員。可是,他隻喜歡投資,喜歡金錢。而且,他一直在為自己的選擇做最大的努力,直到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安排自己的人生。當時巴菲特告訴父親,如果不能按照自己的願望選擇學校,那還不如不上。他甚至當時不想上大學,就直接進入投資市場。因為那時候他已經有了足夠的投資本錢。但是,他的棄學想法沒有得到父母的同意,家人認為他必須繼續上學。因為巴菲特無論是成為神職人員,還是從事自己最喜歡的專業,還是研究商業內容,在學校中增長知識都是非常必須的。所以他接受了家人的建議。不過,他一邊上學還一邊進行一些投資活動,一直做著自己最喜歡的事情。

隻有你喜歡一件事情,才可能創造性地把它做好。其中的主動性、超思維的開拓性就會無知覺地發揮出來。而對於不是自己的所愛,你難以做到更深入地探求和思考,也就得不到理想的收獲。將愛好與事業有機地結合,你就能夠超常地跨越到人生新的高度,開創出一個新的世界。這就是巴菲特所帶給我們的啟示。

犯錯誤一定要清楚這個錯誤有多大

【巴菲特如是說】

在1993年我用4.33億美元的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買下了一家製鞋企業,當時我認定了該股票有持續的競爭優勢,但是這種優勢在短短幾年內就消失了。但是,後麵發生的事是,我用伯克希爾的股票,極大的將這個錯誤擴大了,這次花去的就不隻是4億美元,而是30.5億美元。事實上,我是在用一個優秀公司的1.6%的份額,來換取一個毫無價值的爛公司。

德克斯特公司是我在投資過程中最糟糕的一次買賣,但是在未來,我還是會犯很多的錯誤,我可以跟你打賭,鮑比·拜耳的一首歌詞裏解釋了在企業並購中經常會發生的事:“我從不和醜女人上床,醒來的時候卻發現身邊躺著好幾個。”

——2007年巴菲特致股東函

綜觀成功人士的成功之道,你會發現巴菲特的話中蘊涵的真理:從失敗中學習到的東西遠比在成功中學到的多,成功的背後總是重重失敗的曆練。這個真理在投資領域同樣正確。

有人曾以美國成功投資家為研究對象,發現那些成功的投資家普遍具有兩個特點:第一,從不抱完美主義。第二,對於投資失敗從不放在心上,隻專注於未來的挑戰。

由於高報酬率的投資機會一定伴隨著高風險,失敗是投資人必經的過程,而且也是成功投資的一部分,大多數成功投資家都是經曆數次失敗方才累積出成功的心得。如果有人對你說:“我自投資以來還不曾賠過錢。”那麼這隻有兩種可能:他是在騙你,或者他根本從沒有投資過。成功投資的入門條件便是要經得起虧損的考驗,一個未曾失敗過的人成不了大器;一個未受過損失、未經曆洗禮的人也別想賺大錢。如果你要求自己每次投資都不能損失,或每次損失就悔不當初而自責,久而久之,你會發覺最佳的策略就是極度保守、不冒任何風險,這樣一來,投資理財無法成功也就不足為奇了。

眾所周知,索羅斯的成功使人們奉他為神靈,他也試圖把自己想象成一位上帝,他把自己管理的基金會被稱為“索羅斯帝國”。然而,索羅斯也有失敗的時候,在港幣會戰、俄羅斯金融危機中,索羅斯損失慘重。禍不單行,自從索羅斯敗走俄羅斯後,又連連失手,其旗下的對衝基金虧損20.15%,1998年上半年損失兩成。1998年初,僅此一役,索羅斯就虧掉了約20億美元,整年度其旗下基金整體損失達20.15%,約30億美元,元氣大傷。

因此,即便金融大鱷索羅斯也並非永遠都是正確的,但有些人往往隻看到他創造的無盡財富,便盲目崇拜,認為索羅斯說的每一句話都是金玉良言,從不出錯。事實上,索羅斯認為這種想法非常可笑。他說:“坦白地說,我和其他投資者一樣會犯很多錯誤,但因為我的業績,人們會認為我屢戰屢勝。事實上,這是一種誤導。我覺得我的不同之處就在於能夠先別人一步認清自己的錯誤。”的確,俗話說:“亡羊補牢,猶未晚矣。”既然人非聖賢,又孰能無過?隻要能夠及時發現自己的錯誤,進而采取措施予以修正,同樣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隻有從錯誤中才能獲取投資經驗。其實所有的人都隻有一種學習方法:犯很多很多的錯誤,然後從錯誤中獲取經驗。綜觀巴菲特的投資生涯,當然也不乏一些遭遇失敗和挫折的情況發生,但是,他之所以能將自己的財富積累的越來越多,並非是由於他神機妙算或比別人判斷得準確,而是因為他比別人更善於發現自己的錯誤並及時糾正。事實上,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沒有發現錯誤,而是出現錯誤後沒有從中吸取經驗。這樣一來,一旦出現了嚴重的後果,我們便會說:“早知道……”可是世上沒有賣後悔藥的,等到事態惡化了,再好的補救方法都無濟於事了。所以,無論是投資還是做其他事情,第一時間發現錯誤並及時獲取經驗以指導日後的行動,總是有百益而無一害的。

關於如何在第一時間來發現這些錯誤,這套方法就是通過理論和身體本能的結合來尋找錯誤。

第一,問問自己想正確投資或者說是必須正確的時候,會產生哪些感想。若自認為正確卻出現不斷的虧損,是否會產生“市場有問題”的想法?

第二,暫時將交易情況拋到腦後,閉上你的眼睛,問自己:“現在我的身體內部感覺如何?”一般有兩種答案:一為“內部”有擠壓感,二為“內心舒坦”。

第三,如果對自己最初的分析判斷信心十足,自認為市場“前途光明”,因而拚命為虧損去補倉,交易最終如願以償,你是否還會堅信自己的分析判斷?

第四,回想交易最糟糕的時候,問自己當時想要正確時的身體感受,然後在內心感覺一下,身體是否有不同的感受?當我們懷著“正確”的態度去交易,我們的執著會產生某種情緒化的東西。回想那種狀態,直到你感受到這種情緒。

如果你能準確地捕捉到自己的身體對這些感受的反應,並對它們進行描述,那麼你在麵對市場中的錯誤時定能坦然自若。

不要過於在意投資品價格的波動

【巴菲特如是說】

“我從自己在紙牌遊戲中的經曆認識到,當天大的運氣真的落到你頭上的時候,你必須下重手賭一把。”“隻要你能頂住價格的波動,擁有3隻股票就足夠了。我知道心理上我完全能頂住價格的波動。我從小就是由善於頂住潮流的人撫養長大的,所以我是實施這套方法的理想人選。”

——摘自《巴菲特投資語錄》

從巴菲特上麵這段文字的描述中,就能看出他是不關注股價波動的,在20世紀60年代,他用複合利率表,作出各種假設,判斷自己在普通股票變動方麵有什麼優勢。在經曆了幾種情況以後,來決定自己在投資組合中應當持有多少股票,和判斷自己希望股價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投資品價格(如基金價格)的波動並不能影響公司的前景,你需要關注的是公司的業績,而非一時的價格波動情況。作為一個傑出的投資者,要想追求高於市場平均值的回報,就必須做到這一點。就像在一場汽車拉力賽中,你必須忍受顛簸,克服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才能到達終點。

以股票為例,那些對市場過於敏感的投資者是不明智的,他們每每看到投資品的價格下跌,便如臨大敵地想賣出他們手上的投資品。這樣的投資者正如巴菲特所說:“這就好比你花了10萬美元買下了一幢房子,而後你又告訴經紀人開價8萬美元把它賣掉了,這真是愚蠢至極。”

股價時刻都會發生波動,有時波動很劇烈。而股價波動也給投資者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這就需要投資者保持清醒的頭腦,因為不光看短期股價的波動如何,從長期來看,你所持公司的經濟效益會補償任何短期的價格波動。

但作為一般投資者,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忽略價格波動,這對普遍投資者也著實不容易,但我們還是可以通過學習來獲得這種能力。我們必須不斷改變自己的言行及思維方式,一步步學習在麵對市場的詭秘變幻時處變不驚的能力,雖然這種能力絕不是短期內就能獲得的,但隻要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就一定會獲得提升。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些投資者因為破產而自殺的新聞。許多偉大的投資者一直在奉勸那些看到股票價格下跌便會心髒病發作的人,趕快遠離市場,不要再玩這種遊戲了,因為生命遠遠比金錢重要得多。“投資者必須要有安全意識,有來自於知識的自信,不草率從事,也不頑固不化。如果你缺乏自信,在股價的底部時你就會被恐懼趕出局。”

集中投資者如果能忍受股價波動的曲折和顛簸,從長遠來看,公司的基礎經濟狀況將給予的補償比短期價格波動帶來的影響多。

也許你認為你天生能戰勝逆境。但是,即使你不是如此幸運地出生於其中,你也可以獲得他們的一些特點:你需要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思考和行為方式。新的習慣和思考方式並不是一夜間形成的,但是不斷告誡自己對市場的反複無常不必驚慌或草率行動卻是可行的。綜觀股市操作成功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善於把大部分精力都用於分析企業的經濟狀況以及評估它的管理狀況而不是用於跟蹤股價。

投資要經過理性的分析

【巴菲特如是說】

充滿了貪婪、恐懼或者愚蠢的念頭”,並非像有效市場理論中假設的那樣是完全理性的,而是有限理性的,存在許多行為認知偏差,從而導致價格偏離價值。

——摘自《巴菲特投資語錄》

巴菲特這段話不僅揭示了股票市場中的非理性,而且還說明了市場中的非理性的原因所在。事實上,心理是左右人類行為的主要因素,一旦涉及金錢,人們更容易作出情緒化且不符合邏輯思維方式的決策,非理性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種情緒化表現。而投資又必須是理性的,如果投資者不能理解這一點,就不要做投資。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投資並非是像自然科學一樣純粹的智力遊戲,而是由於一方麵投資結果對投資人的未來利益有很大影響,決定正確與錯誤的投資盈虧有天壤之別;另一方麵影響股票價格的因素太多又太不確定,而且幾乎全不在投資人掌握之中,因此,投資人的決策類似於賭博,受到許多心理因素影響,完全不像學校學習考試、科學研究那樣,隻需要一定的條件,就可以推理出一個正確的結果。我們常常覺得,買一隻股票甚至比選擇一個愛人或朋友更困難。

從2006年開始,中國股市一改前幾年的頹勢,在大量資金流入的支持下,股指節節攀高,上證指數在2006年一年內大漲超過130%,一躍成為全球漲幅最大的股市。進入2007年後,在2006年以來形成的賺錢效應鼓舞下,新年開始後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加入炒股大軍中,2007年年初A股市場的場內個人和機構存量資金已達7000億元左右,是2006年初的3倍多。其中,2006年12月A股市場就出現資金“衝刺進場”的現象,單向流入超過千億元。

股市自2006年以來持續上漲後,已把越來越多的人和資金吸進了投機大軍的行列裏。從2007年開始後不到半個月裏,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彙管理局、中國證監會相繼推出調控措施來看,管理層已開始擔憂股市等資產市場出現泡沫化,國家有關部門已采取了征收印花稅、加息等調控措施,以解決人民幣流動性泛濫問題,避免股票等資產出現泡沫化風險。但在牛市行情中,人們的投資相對不理性,每個投資者都認為自己能贏,而實際上許多投資者最終都是輸家。

事實上,在當今“股市熱”的大環境下,廣大投資者有必要對其中的投資風險有充分的了解,從而避免非理性的投資行為。正如巴菲特所言:“投資必須是理性的,如果你不能理解它,就不要做。”

綜上所述,投資者要避免非理性的投資要學會兩點:

1.學會定量分析

要在股市非理性波動中保持理性,其中最需要的方法是學會定量分析,從而準確判斷股市是否過熱或過冷。如果投資人能夠進行定量分析,盡管不會因此就把分析能力提高到超人的水平,卻能夠使自己因此而避免隨波逐流。如果投資人根據定量分析發現股市過冷,就可以理性地決策選擇合適的股票低價抄底買入。

2.培養合適的性格

許多投資人重視的是增強自己的才智,努力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到後來卻發現,與體育比賽中一樣,態度決定一切,性格決定命運。學習投資中需要的知識相對來說比較容易,但養成合適的性格並不容易,卻更為關鍵。投資者要有能力在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作出決定,就要能夠抵抗得了人性的弱點。

投資者要戰勝市場,就必須保證自己不要作出非理性的錯誤行為,然後才有可能利用其他投資者的非理性錯誤來獲利。

抓住生活賜予你的每一個機會

【巴菲特如是說】

1989年,我是櫻桃可樂的愛好者,並且每天都購買五瓶,那年我宣布用10億美元的價格買進可口可樂的股票,曾經我認為這項舉動是把錢花在嘴巴上的最佳的證明。在1988年的8月18日當我被推舉為所羅門公司的臨時主席的時候,不同的是,這次我把嘴巴擺在我們的錢上了。

我想大概大家都應該看過關於我被任命為所羅門董事會臨時主席的報道,之所以我願意接受這個職位這是有深刻意義的一件事,那就是屬於伯克希爾的事業經理人是如此的優秀,這讓我很放心地把時間擺在了別的心思上。

——1991年巴菲特致股東函

巴菲特認為機會就在你麵前。大多數人看不見這種機會,隻是因為他們忙著尋找金錢和安定,所以,他們得到的也就有限。當你看到一個機會時,你就已經學會了並且會在一生中不斷地發現機會。當你找到機會時,就能避開生活中最大的陷阱,就不會感到恐懼了。

生活中有很多人,當他們麵臨投資良機時,卻退縮了。因為他們的內心充滿恐懼,一開始就害怕災難。出於這種消極情緒,他們決定不投資,或者是把不該賣的賣掉,把不該買的買回,投資行為的發生完全依賴於樂觀的猜測或悲觀的預感。如果他們有一點點猶太人的投資知識和投資經驗,並且做好準備的話,這些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在猶太人看來,成功投資的一個基本原則是無論市場行情上漲還是下跌,都應該隨時準備獲利。實際上,最好的投資者在市場蕭條時反倒能賺更多的錢。這是因為,行情下跌的速度比上漲的速度快。正如投資高手所言,牛市緩緩來臨,而熊市卻瞬間光顧,如果你無法對市場的每一種情況進行把握,作為投資者,而不是投資本身,你就是在冒險了。

“打先鋒的賺不到錢。”僅二十二三歲卻像個老成的生意人的洛克菲勒,一貫堅持著這個信條和策略。在人生的馬拉鬆賽上,讓別人打頭陣,找準機會再迎頭趕上是很明智的,得到冠軍的馬拉鬆選手幾乎都這樣說和這樣做。“不管打先鋒的如何吹牛,絕不可盲目下手。”

洛克菲勒做中間商時一直把這句話當座右銘。不久,石油中間商洛克菲勒又用它打開了美孚石油的大門。沉默寡言的洛克菲勒好似一條精力無窮的獵豹。輸往歐洲的食品和北軍的軍需品猛增,聯邦政府狂印鈔票,導致了惡性通貨膨脹。洛克菲勒同聯邦政府和北軍當局並未打過特別的交道,然而他卻賺了不少錢,並不斷購進貨物。和佛拉格勒一道買進的鹽,如今成了投機市場上的搶手貨,鹽的生意給他帶來了財富,這時公司已發展為附帶經營牧草、苜蓿種子的大公司了。善於把握投資的一個個良好時機,讓洛克菲已獨攬了公司的經營大權。

“我們賺了這麼多錢,拿來投資原油吧,怎麼樣?”他跟克拉克商量道。

“想投資暴跌的泰塔斯維原油?你簡直瘋了,約翰。”克拉克不以為然。

“據說尹利鎮到泰塔斯維計劃修築鐵路,一旦完工,我們就能用鐵路經過尹利運到克利夫蘭……”

盡管洛克菲勒磨破了嘴皮,克拉克仍舊是無動於衷。洛克菲勒於是開始單獨行動,他拿出4000美元,和安德魯斯一起發展煉油事業,成立了一家新公司,他獨家包攬了石油的精煉和銷售過程,這真是比“卡特爾”還要“卡特爾”的方式!1865年,洛克菲勒·安德魯斯公司共繳納稅金3.18萬美元。克利夫蘭的大小煉油廠共有50多家,洛克菲勒·安德魯斯公司規模最大,它僅雇用了37人,1865年銷售總額卻達120萬美元之巨。洛克菲勒用他的耐心去等待機會,當機會來臨時,他又毫不猶豫,迅速抓住它,從而取得巨大的成功。

從上麵的例子可以看出來,無論是巴菲特還是洛克菲勒,他們一旦發現生活中賜予他們的機會,就毫不猶豫的抓住,從中發現贏利機會。從細節中發現有價值的股票,這是巴菲特一直都堅持的一項投資習慣,投資者也應該逐漸的培養自己的這種敏銳的投資嗅覺,一旦發現就毫無猶豫買入,一定會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

製訂周密的投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