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如是說】
這是一個高難度的目標,不過仍然希望大家繼續支持我們,在過去我們經常對一些管理階層景象批評,因為它們總是把劍先射出去然後在畫上準心,不管這支箭射的有多歪,但是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仍然願意先標出準心,然後在進行瞄準。
——1993年巴菲特致股東函
股神巴菲特做任何投資之前總是製訂周密的計劃,所以他能取得投資的成功。
俗語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股票交易中的資金就如同我們賴以生存解決溫飽的大米一樣。大米有限,不可以任意浪費和揮霍,因此巧婦如何將有限的“米”用於“炒”一鍋好飯,便成為極重要的課題。
同樣,在血雨腥風的股票市場裏,如何將你的資金作最妥當的運用,在各種情況發生時,都有充裕的空間來調度,不致捉襟見肘,這便是資金運用計劃所能為你做的事。 一般說來,投資者都將注意力集中在市場價格的漲跌之上,願意花很多時間去打探各種利多利空消息,研究基本因素對價格的影響,研究技術指標作技術分析,希望能做出最標準的價格預測,但卻常常忽略本身資金的調度和計劃。
事實上,資金的調度和計劃、運用策略等所有一切都基於一項最基本的觀念——分散風險。資金運用計劃正確與否,使用得當與否都可以用是否確實將風險分散為標準來進行衡量。隻要能達到分散風險,使投資人進退自如,那便是好的做法。至於計劃的具體做法那便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因為世界上有1000人就會有1000種性情、觀念、作法、環境的組合,任何再高超、再有效的計劃也須得經過個人的融會貫通才會立竿見影,不能生搬硬套,這點請投資人千萬記住。
時下市場上存在一種觀點,認為分散投資風險就是將所有的資金投資在不同的股票之上。因此就真的有人將100萬資金分成若幹份分別投向不同的股票市場、不同股票之上:花20萬買“深發展”,20萬買“長虹”,30萬買“海爾”,20萬買“華聯”,最後10萬再買點“金杯”。
這樣的操作,不但起不到分散風險的作用,反而更容易將事情搞糟。萬一5種投資裏有3種行情走反,他馬上手忙腳亂,無法應付接踵而來的變化。一如同時從天上掉下5個西瓜,接住1個,接不住其他4個,接住2個,接不住其他3個,或者,最常發生的情況是,5個西瓜都跌碎。這樣的操作,徒增風險。
投資人,尤其是初入市場的投資人,手中握有的股票種類應該盡量單純,絕不能如上例所述選擇不同市場、不同種類、不同性質的股票。這樣在行情分析預測以及應付不時出現的意外行情時,才不會左支右絀,窮於應付。在具體操作上,可將資金分成三份。第一份作為第一次投入的先鋒隊,第二份作為籌碼,第三份作為補投資金。例如100萬的資金可分為40萬、30萬、30萬這樣3份,在作價格行情分析後,選擇適當品種投入第一份資金40萬開倉交易;當行情如預測一樣走勢時,隨即投入第二份資金30萬作為籌碼,逐漸加碼,並隨即選定獲利點獲利離場;當行情走反,朝著不利方向發展時,此時第二份資金30萬配合做攤平。而最後一份資金30萬元,可以靈活運用,在行情大好時追殺,在行情大壞時當成反攻部隊,彌補損失。投資者需要提起注意的是,所有這些動作均必須將較精確的行情判斷和資金策略配合使用,保持清醒克製的頭腦,行情走對時要下得狠心加碼追殺,行情走反時要冷靜選擇反攻機會。
投資原則是通用的
【巴菲特如是說】
大部分的事業投資除非要持續投入大量的資金,實際上所謂的獲利的提升空間是及其有限的,主要是因為大部分企業無法有效的提高股東的權益報酬率。
如果我們對這個債券的投資當作個案來說明:如果你覺東把每年12%的報酬的債券利息收入繼續買入債券的話,這就相當於將盈餘在投資到一般企業一樣,如果是前者以1000億美元投資30年,那麼30年後也就是在2015年的時候你就可以得到3億美元。
也就是說,我們投資債券就好比對一種特殊的企業進行投資,它具備優勢也存在劣勢,但是如果我們相信如果你以一般的投資角度來看待債券,你就會避免一些令人頭疼的問題。
——1984年巴菲特致股東函
從上麵這段話可以看出,巴菲特不隻像大家認為的那樣隻是買股票而不買債券,事實上他也買,他甚至都會投資一些金融衍生品,但是無論巴菲特的哪項投資,他都運用的是一樣的投資原則。
巴菲特在投資中,形成了以下幾方麵的投資原則:
1.注意儲蓄的重要性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人有10萬元的資本,投資一年變成20萬元。他用賺來的錢買了汽車。第二年,他仍然投資10萬元,又變成了20萬。消費掉10萬,還剩10萬。第三年他的投資資本還是隻有10萬。第四年,投入10萬,變成20萬,消費10萬,到第五年他的投資資本仍然隻有10萬。
另一個人,有10萬的資本,投資一年變成20萬。第二年,他把20萬作為資本投入,變成40萬。第三年,他投入40萬,變成80萬。第四年,投入80萬,變成160萬。
這兩人的投資能力是一樣的,但一個把利潤用來消費,一個把利潤用來投資,兩人的財務狀況便出現了天壤之別。
2.避免損失
一般認為,投資是高風險高收益。高收益伴隨著的是高風險。一般還認為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裏,以分散投資風險,提高收益。但巴菲特不這樣認為,他認為要想投資成功,就得做低風險高收益的項目,要避免風險。
巴菲特在自己的辦公室裏,每天進行十幾個小時的投資分析,每年隻做幾次的投資,甚至於一年都不做一次。他說,不要頻繁地操作,要分析、尋找好的項目,每天的分析工作是必需的。一旦有好的機會,就要把握住。不要常常投資,一旦投資就必須是大的投資,這樣才能保證低風險,高收益。
巴菲特認為投資時一定要選優質企業,市場價遠遠低於實際價值時才是購買的良機,否則寧可不投資。一定要保證低風險高收益。
3.除非不做投資決定,否則,一定要是正確的決定,一定不可出錯
巴菲特對待工作極其認真,從來都沒有間斷分析,而且分析之時是一絲不苟的。巴菲特告訴人們,分析是每日的功課,絕不可以缺少,但買賣卻不是需要每日進行的。巴菲特不是每日都進行買賣,而是一做買賣,差不多要絕對正確,看得百分百準確,他才會下決定。所以,巴菲特強調,每次買賣都要看中,而且每次買賣都要大宗。這些大買賣的決定,就不可以看錯。
對於普通的投資者而言,可以對各種投資產品進行嚐試,但是無論投資那個品種都要用自己的投資原則進行衡量,隻有符合自己投資原則才能保證自己贏的概率增大。
保本是第一位的
【巴菲特如是說】
保本永遠是第一位的。
——摘自《巴菲特投資語錄》
投資至少要先保住本金,然後再來追求獲利的態度,是巴菲特的一大特征。巴菲特重視的是長期效益,他不會把他的每一筆投資都看成離散的、個別的事件。他關注的是投資過程,而保住資本是這個過程的基礎。保住資本已經內化到了他的投資方法中,是他所做的每一件事的依據。
這並不意味著巴菲特在考慮一筆投資時總是會首先問:我怎麼才能保住我的資本?事實上,在做出投資決策的那一刻,他甚至可能不會想到這個問題。
就像在你開車的時候,你想的是如何從A點到B點,而不是保命。然而,保命目標卻是你開車方式的基礎。同樣,巴菲特不需要去考慮保住資本。在他的投資規則下,他自然能保住資本,就像你靠保持車距來避免死於車禍一樣。
那麼,投資者怎樣保住本金,避免投資的風險呢?我們可以聆聽巴菲特的忠告:
第一,投資自己熟悉的股票。這是巴菲特投資操作中的一條重要原則。這一道理看似簡單,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很難做到。原因之一在於很多投資者在實習操作中必然會帶有過多的主觀感情色彩,所以缺乏足夠的客觀性。表麵上看,購買某隻個股似乎有十分充足的理由,但仔細分析,你就會發現這些理由都隻能從一個側麵反映問題,根本經不住推敲。原因之二,麵對突如其來的行情,沒有一定心理準備的投資者往往經不起誘惑,匆忙參戰。
作為投資者,對不熟不做的投資理念要多加利用,在操作過程中可以投資一些自己熟悉的公司。熟悉的公司主要分為以下三種:一是自己所在地的上市公司;二是自己所處行業的上市公司;三是基本麵比較熟悉,易於了解的上市公司。這些公司,投資者自己比較熟悉,容易做出正確的判斷以回避投資風險。
第二,做中長線投資。中長線投資符合經濟和股市發展規律。實踐也證明,中長線投資的收益要比短線投資大得多。盲目追漲殺跌的弊端,首先是要多交手續費;其次,追漲不一定能獲利,而殺跌則必然虧損的。追漲殺跌的結果,隻能是一場空忙,甚至嚴重虧損。
第三,看準時機,及時逃頂。即選擇大市、個股調整比較充分的時機入市,避免大市和個股見頂回調的風險。大市和個股的走勢是波浪式前進的,正如大海的波浪有波穀和波峰一樣,升幅越大,其調整的幅度也就越大。當大市和個股上升到頂部時,及時拋出股票,就可以避免大市和個股見頂回調的風險;而當市場經過了充分之後入市,風險也就降低了。所以,在營業廳很冷清時買進,投資者可輕鬆自如地挑選便宜好貨;而當營業廳擠得水泄不通時,雖然牛氣衝天,市場一片看好,但你一定要果斷出手,因為此時不僅能夠給你帶來收益,也能避免高處不勝寒的風險。
第四,購買績優成長股。購買績優、具有成長性的個股,避免業績差又無發展潛力而遭市場冷落的個股。買入績優、有發展潛力、調整比較充分的個股,經過一段時間,就可以獲取較豐厚的回報,就算一旦被套,解套獲利之日也是指日可待。反之,買了那些業績差、無發展潛力又處於高位的個股,就有可能長期被套而難以翻身。有效回避風險的一個重要手段是購買績優成長股。當然,這裏有購買時機和購買價格的選擇問題,如果在不適當的時機以不適當的價格買入,則很難回避短期風險。
保住本金是投資獲利的基礎。如果跌入陷阱,誤入圈套,連本金都沒有了,又如何去獲利呢?因此,在股市裏,獲利重要,資金的安全更加重要。隻有確保自己的“生存權利”,才能取得發展。這就要求投資者必須樹立強烈的風險控製意識,掌握嫻熟的陷阱避讓技巧,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獲取最大的收益。
將保住資本作為第一原則並不是意味著不投資,因為利潤和損失是相關的,永不冒險也決定了你永遠不會賺錢。但想賺錢並不表示你就能賺到錢,你必須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賺錢隻是結果。這正確的事首先就是保本,在保本的基礎上再考慮怎樣賺錢。
炒股是用錢賺錢的行業,一旦你的本金沒有了,你就失業了。無論你明天見到多麼好的機會,手頭沒有本金,你隻能幹著急。幾乎所有的行家,他們的炒股建議便是盡量保住你的本金。
做自己的投資顧問,比專家賺得更多
【巴菲特如是說】
股價的萎靡不振可能主要的原因就是悲觀的情緒,有時候是全麵的情況,而有時候僅限於部分產業或公司。我們喜歡在這種環境下投資,這不是因為我們天生喜歡悲觀,而是這時候能用便宜的價格買進很多好的公司。樂觀是理性投資人的最大的敵人。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不受歡迎或注意的股票或企業就是好的投資標的,而我們真正強調的是獨立思考而不是投票表決,然而不幸的是伯特蘭·羅素對於人性的觀察同樣也適用與財務投資之上:“大多數的人寧死也不願意去思考”
——1990年巴菲特致股東函
巴菲特強調獨立思考的重要性,然而有人認為,在目前非常危險的市場環境中,小投資者根本沒有成功的機會,所以要麼退出市場,要麼是求助於專業投資者。然而,在投資中,專業投資人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聰明,業餘投資者也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愚笨,隻有當業餘投資者一味盲目聽信於專業投資人時,他們在投資上才會變得十分愚蠢。事實上,業餘投資者本身有很多內在的優勢,如果充分加以利用,那麼他們的投資業績會比投資專家更出色,也會超過市場的平均業績水平。
在新英格蘭地區流傳著一個消防員投資股票的著名故事。大概是在20世紀50年代,當時這位消防隊員注意到當地一家叫做Tambrands的生產女性衛生用品的工廠(後來這家公司更名為Tampax),其業務正在以極快的速度擴張。這種情況讓他想到,除非是這家工廠業務非常興旺,否則怎麼也不可能如此快速地擴張。基於這樣一種推理,他和家人一起投資了2000美元購買了一些Tambrands的股票,不僅如此,在隨後的5年裏他們每年又再拿出2000美元繼續購買該公司的股票,到了1972年,這個消防員已經變成了一位百萬富翁。
不能肯定,這位幸運的消防員是否曾向經紀人或者其他投資專家尋求過投資建議,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有很多投資專家會對他說,他投資於Tambrands公司的這種邏輯推理存在缺陷,如果他明智的話就應該選擇那些機構投資者正在購買的藍籌股,或者是購買當時非常流行的電子類熱門股票,令人慶幸的是這位消防員始終堅持自己的想法。
很多投資人認為自己沒有專業素養,想要依靠自己在投資領域賺錢難上加難,但是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不懂股票、房地產是什麼,但卻能夠投資致富。成功地利用理財致富者,大多不是專業投資人,而專業投資人未必能夠以投資致富。
投資根本就不複雜,它之所以會被認為那麼深奧複雜,非得依賴專家才行,是因為投資人不知如何應付不確定的投資世界,誤將簡單問題複雜化,無法自己冷靜地做決策,總是想辦法聽取他人的意見。
由於不懂如何麵對未知且不確定的投資環境,誤以為必須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或是要有高深的分析判斷能力才能做好投資,許多人便習慣性地把投資決策托付給專家。
然而,如同彼得·林奇所說:“5萬個先生投資者也許都是錯的。”如果專業投資者真的知道何時會開始上漲,或是哪一隻股票一定可以買的話,他早就已經有錢到不必靠當分析師或專家來謀生了。
因此,以專家的意見主宰你的投資決策是非常危險的,投資到頭來還是要靠自己。
事實上,業餘投資者本身有很多內在的優勢,如果充分加以利用,那麼他們的投資業績絲毫不比投資專家遜色,誠如彼得·林奇所說:“動用你3%的智力,你會比專家更出色。”
依據他的觀點,當你根據自己的選擇來自己選股時,你本來就應該比專家做得更出色,不然的話,你把你的資金買入基金交給那些專業投資者就行了,何必費那麼大勁兒自己選股卻隻能得到更差的回報,這樣不是自找麻煩嗎?
一旦你決定了依靠自己進行投資時,你應該努力獨立思考。這意味著你隻依賴於自己的研究分析進行投資決策,而不要理會什麼熱門消息,不要聽證券公司的股票推薦,也不要看你最喜愛的投資通訊上那些“千萬不要錯過的大黑馬”之類的最新投資建議,這也意味著即使你聽說沃倫·巴菲特或者其他權威人士正在購買什麼股票也根本不要理會。
1.他有可能是錯的!
即使他的選擇是正確的,你也不可能知道什麼時候他對一隻股票的看法會突然改變而將其賣出。
2.你本身已經擁有了更好的信息來源,並且這些信息就在你的身邊。你之所以能夠比投資權威人士獲得更好的信息,是因為你能夠時時追蹤記錄你身邊的信息。
如果你平時在自己工作的場所或者附近的購物中心時能夠保持一半的警覺,就可以從中發現表現出眾的優秀公司,而且你的發現要遠遠早於那些投資專家。任何一位隨身攜帶信用卡的消費者,實際上在平時頻繁的消費活動中已經對數十家公司進行了大量的基本麵分析。你日常生活的環境正是你尋找“10倍股”的最佳地方。
投資到頭來還是要靠自己,所以投資人應想辦法充實投資智慧,讓自己也成為專家。事實上,投資並不需要太多專業知識,隻要能夠身體力行,不需要靠專家也可以致富,擁有正確的投資觀,你可能比專家賺得更多。
如果非要炒新股,切忌抓準時機
【巴菲特如是說】
一般情況下公司的淨值一年能夠高增長時,大家一定能夠高興得手舞足蹈,然而今年卻不行。還記得德國的音樂天才瓦格納嗎?他的音樂一度被形容為沒有想象中的好聽。是的,在1998年伯克希爾的進展過程中,雖然已經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了,但是實際上並沒有表麵上看起來的那麼好,究其原因在於淨值的增長了48.3%,而其中的大部分都是來自於並購交易所發行的新股。
如果進行詳細說明的話,因為我們公司目前的股價遠高於其賬麵價值,這就表示如果我們再發行新股,不管是增發現金還是合並發行新股,都會立即大幅拉高我們的賬麵淨值,但事實上我們沒有因此而賺到錢。而真實的情況是,類似於這樣的交易對我們的每股實質價值不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這主要源於我們所得到的和我們付出的隻能是打個平手而已。真正重要的是實質價值的增加,而不是賬麵淨值的增加。
——1998年巴菲特致股東函
像巴菲特承認由於自己股價的高估而去發行新股的人是十分罕見的,但是在股市中很常見的現象是一旦股市泡沫達到頂峰的時候,就會有大量的公司進行增發,因為它們知道自己的股價已經顯然過高了。所以這也不失為判斷股市泡沫的一個參考指標。但是在實際操作中,購買新股需要考察的要素還很多。
從大勢上看,如果大盤處於大幅下跌的市道中,絕大多數個股的走勢都將受到影響,真正逆大勢而為的股票畢竟是少數。如果大盤處於小幅上揚或小幅震蕩的走勢,新股炒作的機會會比較大,也可能形成新股上漲和大盤上漲的互動效應,甚至出現次新股成為大盤風向標的局麵。目前的股指雖然遭遇一時的調整走勢,但整體形勢依然趨強,這時十分有利於新股的炒作。
對新股的基本麵因素要關注,市場資金是很容易“喜新厭舊”的,特別是在後續新股不斷上市的時候,新股很快就會變成舊股。通過分析曆史行情可以看出,能夠在上市後得到充分炒作的新股不僅僅憑借“新”,更重要的其本身所具有的各種概念有關,這一點要求投資者對新股所在的行業和其基本麵有較多的了解,能較恰當地和市場中其他類似的股票進行比價,這樣才能對打算介入的新股較有把握。
是否所有的新股上市首日都可以買進呢?答案是否定的。根據統計,約有三成的新股高開低走,出現綿綿陰跌的走勢。投資者如果買進這些股票,同樣會遭受損失。
拓邦電子由於上市首日被爆炒,股民99%虧。拓邦電子上市首日的表現,令市場為之震驚。這隻2007年6月29日上市的新股,發行價為10.48元,但開盤價就達39元,漲幅達272.14%。此後股價繼續高開高走,到上午9∶54時,深交所果斷實施臨時停牌15分鍾。但是在巨量資金的追捧下,其股價仍然繼續高昂“牛頭”。到10∶27,深交所再次對它實施臨時停牌,10∶42複盤。資金做多動力並未因此稍減,反而一反常態展開猛烈拉升。到10∶56時創下當天最高價71元/股,股價上漲577.48%。下午收盤時,拓邦電子首日收報60元,漲幅高達472.5%,成為中小板爆炒第一股。此後,該股持續大幅下跌,上市首日買進的投資者幾乎全部套牢。據統計,當日參與該股買入賬戶共有11483個,截至7月10日共有11368個賬戶虧損,占比99%,累計賬麵虧損1.37億元,虧損最大的賬戶虧損額284萬元,首日在50元以上買入賬戶共有5179個,累計賬麵虧損9418萬元。拓邦電子首日的表現,純粹是一種非理性的投機炒作行為。因為該公司的基本麵並無過人之處。以一季度的業績來看,拓邦電子的市盈率已達到驚人的1352倍。
選購新股,沒有曆史走勢可以進行技術分析,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從以往的經驗看,還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投資者在具體操作中,可以關注以下幾點:
1.從價格形態看走勢
新股上市首日的價格走勢常見以下形態:高開低走,多為出貨行情,不宜介入;高開平走,多形成震蕩出貨行情,早期可用少量資金低吸高拋做超短線;低開高走、平開高走或偏高開高走,後市常有一段較好行情(以新股的理論市價為平開標準,低於此價為低開,高於此價約30%為高開)。
2.從開盤成交量看走勢
新股開盤成交量的大小是觀察二級市場主力是否介入的最早信號。經驗表明,開盤競價成交量達到上市新股流通總股本的5%以上,並且開盤價偏高時,可認為有主力參與接盤,後市看好;新股開盤價並不低,但開盤成交量明顯偏小,則為一級市場持股人嚴重惜售;如果新股為中小盤股,很可能有主力在其中操盤,後市同樣值得看好。
3.關注上市首日換手率大小
一般來講,在開盤後前30分鍾,換手率能夠達到40%左右,同時相對價位並不過分高,就可以考慮在股價回落時適當介入。特別是出現大筆成交量買入的跡象時,更可以大膽介入。
4.把握賣出的時機
首日大資金進行建倉之後,一般會有一個震蕩洗盤的過程,隻要市場處於平穩的態勢,震蕩的幅度並不會太大,投資者都可以繼續持有。但是若股價沒有出現震蕩而是繼續衝高,則主力可能以短炒為主,應盡早離場。
5.由於基金等機構的持股一般有幾個月的鎖定期,在鎖定期內股價一般能保持強勢。投資者如果以投機心態介入,一定要在鎖定期內先行拋售。
將價值投資堅持到底
【巴菲特如是說】
隻要是經過法令的許可,我們就會將華盛頓郵報的股份無限期的持有,因為我們對該公司的價值的持續穩定增長抱有很大的期待,我們也會知道公司的管理階層能夠完全以股東的利益為導向。但是公司的市值就現在而言已經增長到了18億美元,並且,已經很難再以當初市值1億美元的速度保持增長。
——1985年巴菲特致股東函
巴菲特表示,其實價值投資策略並沒有超出任何投資人的理解範圍。說到價值投資,誰都知道應該進行價值投資,可是價值投資貴在“堅持”二字,隻有堅持才能在股市中當長跑冠軍。
價值投資的一條基本原則就是透過市場價格看出實際價值。當你購買股票時,你不是隻買了一隻股票,而是買下了一個企業的一部分。一個企業的內在價值往往與經常波動的股票市場所顯示的股票價格有極大的差距。如果購買股票的價格明顯高於它的內在價值,你就會遭受損失;相反,如果低於它的內在價值,交易過程中賺錢的機會就比較大,資金被長期套住的風險就比較小。基本賭注就是市場價值最終和內在價值相吻合。
股民在購入股票時,應該分析該股是價值投資還是熱點投資。如果是價值投資,就要長期持有,切忌頻繁換股;如果是熱點個股,一定要密切關注大盤和個股走勢,不要接最後一棒。對於散戶來說,若沒有專業知識和判斷局勢能力,最好堅持長期投資,頻繁換熱點股容易被套入深淵。
大量的股票市場實證研究表明,雖然股市短期內會劇烈波動,但長期會向價值回歸。知名的研究員希格爾、威娜等的實證研究都支持這一結論:股票收益在短期內可能存在正相關關係,如一周或一月,但對於較長的時期來說,股票收益則顯示出負的序列相關性,比如在兩年或更長的時間內。簡單地說,也就是經過兩年或更長的時間後,原來上漲的股票會反轉而下跌,而原來下跌的股票會上漲。
以下引用兩項著名的關於美國股市200年和100年波動的研究結果來進行說明:
希格爾的研究表明,1802~1997年的近200年間,股票投資收益率在很多時候都會偏離長期平均水平,但是長期股票實際平均年投資收益率非常穩定,約為7%。
巴菲特以100年詳細的曆史數據解釋說明了為什麼1899~1998年的100年間美國股市走勢經常與GNP走勢完全相背離。他認為美國股市20年整體平均實際投資收益率約為6%~7%左右,但短期投資收益率會在利率、預測投資報酬率、心理因素的綜合作用而不斷波動。
既然投身股市,就不要浪費你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每日股票的漲跌,你花的時間越多,你就越容易陷入思想的混亂並難以自拔。記住:戰勝股市的秘訣是忽視短期的波動,購買未來。
作為價值投資者,鎖定目標個股介入之後,要做的操作就是堅定持有,在目標值未達到的情況下,堅定持有,而不是三心二意。來到這個市場上,大家都是為了資金增值,假如有明確的公司價值的評估,而且公司業務持續向,好不斷發展,你要做的操作就是在安全邊際買入,堅定持有。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個策略,但是在這個世界上越是簡單的反而才是真理。頻繁換股是牛市大忌,股市中有許多投資者,時刻熱衷於追逐熱點,頻繁換股。可短線套利炒股不是一般人能把握時局的,畢竟股市千變萬化,當你頻繁換股操作,若落後熱點一拍,落入熱點陷阱,隻會跌得鼻青臉腫。其實,在牛市中頻繁換股是大忌,牛市表示行情已經進入了一個上升階段,雖然在上升的過程中會頻頻出現一些盤中跳水的動作,但可將其當做是一種盤中壓縮上漲速度的傾向,應該堅定持股信心,等待上揚是最佳策略,而不能頻繁換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