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做好研究
不要僅憑一句消息或者別人推薦就急於買入。現在資訊很發達,你可以通過互聯網得到很多信息,隻要你肯下工夫。不要隻從證券媒體上獲得信息,很多大眾傳媒、行業媒體上都有有價值的新聞等待你去發掘。不看股評家的推薦,要看競爭對手對他的評述和行業動態。
4.製定合理的贏利目標
能獲得超越銀行利率數倍的收益應該滿足了。當然這不意味著保守,隻是當你已經遠遠完成20%~30%年度收益目標以後,你會比較平和地做新的股票。股市裏的錢是賺不完的,我們隻能拿走屬於自己的一部分。人家水平高,一年翻幾倍,欣賞一下就是,不要產生攀比心理。要知道,往往“無心插柳柳成蔭”。
看到別人的股連拉漲停,自己的股票舉步維艱,自然不是滋味,但請先問問自己當初買入的理由是什麼,目前環境是否變化了。如果判斷的確失誤,要勇於承認,即時抽身。但是出來以後不要急於介入下一隻股票,首先反思一下教訓,平衡一下心理,再按照自己先前追蹤觀察的清單選擇新的目標。
如果你確定了中線目標,就不要在意每天的實時漲跌。多看周線和分時圖,別太在意日線。經常想想如果我是莊家會怎麼操盤,這可以幫助你理解股票的走勢。
不要天天看股票,適當給自己放個假,調整一下心情很重要。即使行情不好,生活中還有很多有樂趣的東西可以體驗。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自己的情緒不會再隨股票的漲跌而波動了,那時你才真正在股市中戰勝了自己。
股市投資的心理運算
【巴菲特如是說】
你不可能靠著市場的風向標致富。實際上你要記住,不要試圖弄清市場在做什麼,這是不可能的,你隻需弄清你要理解的行業,並全神貫注就夠了。
——摘自《巴菲特投資語錄》
巴菲特認為複雜運算不如簡單運算,簡單運算不如不算。心理運算指的是,我們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己對資金的看法。我們在心理上都傾向於把資金放到不同的“賬戶”中,這一點決定了我們如何考慮運用它們。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你與你的妻子剛剛外出回家。你掏出錢包準備付錢給替你看孩子的人,但發現原來放在錢包裏的100元不見了。所以當你開車送看孩子的人回家的路上,你在自動提款機前停下,提出100元交給替你看孩子的人。但當你回家後你發現那100元在你的夾克口袋裏。
如果你與多數一樣,你對這100的反應應是歡欣鼓舞的。你夾克兜裏的100元是“白撿”的。盡管這第1個100元與第2個100元都是來源於你的活期賬戶,他們都是你的錢,但你手裏拿著的這100元是你沒想到的,你感到可以隨意花掉它。
為了展示這個概念,理查德·薩雷又一次提供了一個有趣的學術試驗。在這項研究中,他用兩組人進行試驗。第1組人被分配30元現金並有兩項選擇:一是他們可以將現金揣進口袋裏,走掉;二是他們可以以擲硬幣賭博,如果贏了,他們可以額外得到10元,如果輸了,從他們的錢中扣除10元。多數人選擇賭博,因為他們盤算,即使輸了,他們仍可白白得到20元。
第2組人則被給予不同的選擇:一是試著進行擲硬幣賭博,如果他們贏了,他們將得到39元,如果輸了,他們得到20元;二是直接得到30元,不擲硬幣。有多半數的人選擇直接拿錢。其實兩組人贏得的是一樣多的錢。機會也完全相等,但是兩組人卻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局勢。
這項試驗的意義是很明顯的:我們如何決策投資、我們選擇什麼方式管理投資是與我們如何看待金錢密切相關的。例如,心理運算就進一步解釋了人們為什麼不願意賣掉業績差的股。在他們心中,損失隻有在股票賣掉時才變為真正的損失。從更廣意義上講,心理運算這一理論突出了有效市場理論的一項不足之處;它顯示出市場的價值不僅僅是由信息的總量所決定的,也是由人們加工處理這些信息的方法所決定的。
實際上,股市每天都在漲漲跌跌,個股每天都在上下波動,對市場和個股為什麼上漲,為什麼跌的思考和追問,是每一個勤奮的投資者少不了的功課。
其實,不論我們多麼的勤奮努力,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看不懂股市的時候,不僅有時候看不懂個股表現,甚至有的時候還看不懂市場行情,即使是資的證券分析師、老練的機構投資者也都不例外。令股評家們大跌眼鏡的事情多的是,機構投資者錯過一波行情,或沒有逃過大跌的噩運更是比比皆是。
真正決定股票勝負的股市分析的“心理運算”,或者說是“選擇運算”選擇時機、選擇個股、選擇價位、選擇數量、選擇買賣、選擇投資還是投機,等等。這六大選擇是前後連貫的,也是相互關聯的,任何一個選擇失誤都將帶來損失或者失敗。
為什麼在股市裏,複雜心理運算反而不如簡單的心理運算呢?
一個投資者越是進行複雜的心理運算,就越容易脫離市場的平均“心理運算水平”,而一個懶惰的投資者或者一個受教育程度較低的投資者,他們的簡單心理運算更貼近市場平均心理運算水平。
1.鑒於複雜運算不如簡單運算的事實,我們投資者應該“走出追問”,也就是盡量少去問、少去對質。確切地說,作為基本分析的投資者,就應該像巴菲特一樣“隻”關注基本麵,不要去追問K線的波動;作為技術派的投資者,就不去追問公司的業績等基本麵的東西。
在現實世界裏,一個人並不因為聰明而成功,實際上一個人的成功關鍵是行動,一個並不是很聰明的人因為考慮麵子、後果和其他因素更少一些,而往往更能夠爭取到時間和把握住機會。據統計:聰明的人比不怎麼聰明的人在同等條件下往往不成功;聰明的人又往往比不怎麼聰明的人的身體要差且短壽。
2.簡單運算不如不算。
對投資者的投資業績進一步深入研究,發現一個更為值得思考的問題:真正贏利的投資者是不進行什麼心理運算的。
我們發現,投資大眾的贏利或虧損,從全局角度看,實際上是一個概率問題,他們投資的業績與心理運算成反比。
實質上,投資的過程中,隨著市場發生變化,我們的心理預期也會發生變化,所以複雜的運算不如簡單運算,簡單的運算不如不算。
考慮風險的接受度
【巴菲特如是說】
認識自己的風險偏好,能夠承受風險的能力,以及投資領域的風險狀況,更值得我們重視。
——摘自《巴菲特投資語錄》
相信自己能夠控製和影響環境的投資者,有高度的風險的接受能力。如果將所有金融心理學聚合在一起,反映在你身上,就是你對風險接受程度。強磁鐵可以把附近所有含鐵的東西吸附過來,這在某種程度上,與投資者的風險承受水平可以吸附金融心理的所有因素是一樣的。心理學的概念是抽象的,但是,在日複一日的買進和賣出活動中,它們又是實實在在的。而貫穿所有這些決定的線索就是你如何看待風險。
在過去的幾十年裏,投資專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幫助人們分析他們對風險的接受度。起先,它好像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任務,通過麵談或書麵調查,能為每一個投資者構建一個風險框架。麻煩在於,人們對風險的忍受程度是建立在情感之上的,這就意味著它會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證券代理商、投資谘詢家、金融規劃者們觀察到,當股價上揚時,投資者大膽地向股市裏添加投資;而當市場回落時,他們又將投資投回到固定收入的證券上。一夜之間,投資者會戲劇性地改變他們的投資組合,賣出股票而買入債券或其他固定收入的證券。這種在激進與保守的投資者之間反複折騰的現象,激發了人們對風險接受度的研究。
在投資者中,敢冒風險的人非常令人欽佩,投資者們都受這種人性趨勢的支配,以為自己可以承受某種程度的風險,但實際上卻不是這樣。他們的行為被心理學家D·G·布魯特稱為“沃特·米提效應”。
布瑞特認為投資者對股市的反應大體是這樣的,當股價上揚時,他們成為自己眼中的英雄,敢於承擔額外風險。但當股價下跌時,投資者擁護在門口,然後逃之夭夭,不見了蹤影。
我們如何了解自己的風險接受度,盡量避免風險呢?我們要找出衡量風險容忍度的尺度,這個尺度要盡可能地解釋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我們必須深入到標準分析問答題的表層之下,去探求心理驅動因素。
那些相信自己能控製生活的人,那些設定目標指導自己的行動的人能承受風險。自控能力與成就動因與風險的接受密切相關。自控傾向指的是人們感覺他們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其生活的環境,以及做出生活決策的能力。那些認為自己有控製周邊環境能力的人被稱之為“內在人”。相反,“外在人”認為自己幾乎沒有什麼控製能力,就像一片樹葉被風吹來吹去,無法控製。根據我們的研究,具有高度風險承擔傾向的人絕對是屬於“內在人”一類的。
成就動因可以被描述為人們做事的方向感。我們發現善於承擔風險的人是方向感很強的人,盡管對目標的高度集中可能會導致深深的失望。
另外,風險接受度與人性的兩個因素也有關:性別與年齡。年紀大的人們較之年輕人更不願意承受風險,而女性通常比男性更謹慎。這點顯然與富裕程度沒有關係,有錢或沒錢似乎對風險接受能力並無影響。
我們意識到,要揭開這些人格特點與風險承受能力之間的真正關係,投資者需要考慮自己如何看待風險產生的環境。他們把股市看做是一場輸贏靠運氣的遊戲,這是一種偶然的兩難局麵,在這個局麵中正確的信息與理性的選擇相結合會產生期望的結果。
一般來說,這種人把股市看做是偶然的兩難局麵,在這種情形中,信息和理性選擇綜合起來,會產生贏利的結果。
我們所了解的每一件關於心理、風險承受能力以及投資的事情都在巴菲特身上得到體現。他忠於自己的研究,而不是相信運氣;他根據信息作出理性的選擇;他相信自己能夠控製環境,並且能通過自己的決策影響最終的結果;他的行為源於認真思考設定的目標,而不是受短期事件所左右;他了解風險的真正因素,並能滿懷自信地接受各種後果。
巴菲特經常說,他從格雷厄姆那兒學到的最有價值的事情之一是,對股市有一個真正的投資者的態度的重要性。“如果你有這種態度,”巴菲特說,“你就走在了99%的股民的前頭。這是一個巨大的優勢。”
真正的投資者必須以股市的各種必然升降作好心理上和金融上的準備。不僅僅是從理智上知道股市會下挫,而是在股市實際下挫的時候,已經做好了情感上的準備,能對此作出正確反應。所以,作為一般投資者,在你投資之前,要弄清楚你的風險接受能力,以便理智操作。
遠離股市坐在辦公室裏的巴菲特
【巴菲特如是說】
隻有遠離市場才能看清市場。
——摘自《巴菲特投資語錄》
多年來,巴菲特遠離喧囂的華爾街住在奧馬哈位於美國中部的內布拉斯加州的一個不大的城市。巴菲特常用的通訊工具就是兩部電話,可以在必要時與不同的經紀人進行聯係。
雖然巴菲特的投資帝國在不斷發展壯大,但他說自己的投資策略多年來卻幾乎沒有改變。巴菲特稱,他把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用來思考和閱讀。巴菲特的日程中從不安排會議。他很善於說不,了解自己喜歡什麼。不管他做什麼,結果都好得令人難以置信。日常,他喜歡坐在辦公室裏閱讀和思索。他肯定還有一些更喜歡做的事情,但是肯定不多。他常年居住在寧靜的奧馬哈——他出生的地方。他已同一群人交往熟了,所以他喜歡和這些人共處,度過時光。他非常熱愛自己的工作,與人談起自己的工作時,他的態度也很謙虛平和。他感覺自己十分幸運,因為生而逢時,自己的才能可以獲得如此高的認可。假如生活在別的年代,他的技巧可能不會派上用場。
巴菲特習慣於一天大部分時間都呆在自己的辦公室裏。辦公室裏沒有電腦,也沒有股票報價機或其他股票數據終端。電視機被調在了播放財經新聞的CNBC頻道上,不過聲音被關掉了。雖然他有時候在路上會帶著手機,但他在辦公室裏從來不用。辦公桌上沒有計算器,他的計算大多數都是在腦子裏完成的。他說,他的大部分投資決策並不需要很準確的數字作依據。在他辦公桌後麵的小櫃子上有兩部黑色電話機,直通他在華爾街的經紀商。
巴菲特能迅速地做出投資決策,省去了例行的決策會議,以及顧問們建言獻策的程序,他也不要求手下的經理們經常向他彙報工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年夏天巴菲特在其奧馬哈的辦公室,接到一份他從未聽說過的公司發來的傳真。發信人是印第安納州休閑車生產商的一位顧問。此人建議巴菲特出資8億美元收購這家公司。信中列舉的情況令巴菲特滿意:這家公司擁有很高的市場占有率,而且幾乎沒有負債。
第二天,巴菲特即開出了對該公司的收購價,並提議讓該公司的創辦人彼得·利格爾繼續掌管它。在一周後舉行的一次曆時20分鍾的會議上巴菲特簽署了收購協議。他在會議結束時對利格爾說,別指望一年中能有第二次得到他耳提麵命的機會。
在伯克希爾公司1995年年度報告中,巴菲特說:“伯克希爾公司在1995年通過企業收購接收了11000名新雇員,但是,我們總部的工作人員隻從11個人增加到12個人,沒有必要瘋狂。”在2000年伯克希爾公司年報中,巴菲特這樣寫道:“這個小小團隊創造了很多奇跡。2000年,它處理了與8個企業收購活動有關的全部細節,編製了大量的納稅申報表(我們的納稅申報材料厚達4896頁),順利舉辦了一場門票數量為25000張的股東年會,並把支票準確送達股東所指定的3660家慈善機構。”
巴菲特在他的辦公室裏閱讀、打電話,同他的經理們、朋友們和經紀人保持著聯係,通常用簡短而又風趣的短信回答那些如雪片般飛來的信件。他非常喜愛信件,認真閱讀每一封來信。有時候,甚至在助手們還未來得及把信件轉交給他時,他自己就先取走信件。巴菲特出門在外時,由行政助理每天晚上打電話通報他當天新來的信件。沒有客人來訪時,巴菲特就埋頭工作,常常在辦公桌旁吃飯,巴菲特一向以他最愛吃的漢堡包、薯條和可口可樂作為午餐,外加少量的牛排和雙份的紅燒肉。公司的大量工作都是在辦公室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