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誤入股市陷阱(1 / 3)

第25章 誤入股市陷阱

會計科目項下的小把戲

【巴菲特如是說】

近來,道德逐漸的淪喪,盡管企業仍然還是開大門走大路,但是仍然有越來越多的自視過高的經理人,漸漸的認為玩弄數字能夠符合華爾街預期的做法是不值得大驚小怪的。很多經理人不但認為這種對數字的操作行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甚至認為這是它們的工作職責之一。

這些驚人開始認為它們的隻要工作之一是讓公司的股價越來越高,為了讓股價保證在高位,他們用盡各種手段讓公司在運營上衝刺,隻有在公司運營的情況糟糕的情況下,它們很自然地就想到運用不正當的會計手法,不是“製造”出想要的盈餘數字,就是在未來的盈餘上做手腳。

——1998年巴菲特致股東函

巴菲特認為企業的長期穩定的贏利要重於一切,穩定的贏利的企業遠勝於那些忽高忽低的公司。

比如,在會計科目項下有一個科目叫做“重整損失”,雖然在法理上屬於合法的但是通常情況下卻被當成是一個操作損益的工具。一般情況下公司都會將多年來積累的開支在某一個季度一次性的提列損失,這通常是一種典型的令投資者大失所望的騙術。有的時候,為了將過去公司塑造的並不實在的盈餘所累積下來的垃圾一次性的出清或者為了給未來年度虛增的盈餘進行預先的鋪路。公司會詳盡一切辦法,但是這些做法的前提都是抓住了華爾街對於未來年度的盈餘高於預期5分錢的心理,卻對公司當下季度的盈餘少了5塊錢的心理毫無在乎,也並未給予關注。

再比如,如果應收賬款絕對值和增幅巨大,應收賬款周轉率過低,則說明公司在賬款回收上可能出現了較大問題。龐大的應收款會像無底洞一樣不斷侵蝕市場投資資金,因此必須注意應收款的來源,預先發現應收款給企業帶來的潛在危機。

“火箭股份”(600879)在2000年申報中揭示說,應收賬款增加,主要是電纜銷售增長所致,但應注意的是,公司在上半年電纜銷售收入總計8417.95萬元,但應收賬款合計卻有9231.65萬元,同比增長17.92%,賒銷比重較大,這成為公司未來的潛在風險。

尤其要注意的是,正常經營活動所產生的應收款一般比較分散,可以通過正常的業務關係回籠,但是,有些應收款是被控股的大股東“借”去的,在這種情況下,以現金償還的可能性極小,形成呆壞賬或者無法回收的可能性就較大。

但是對待關聯交易需認真分析,也許一切交易都是正常合法的。

在選股過程中,廣大中小投資者往往都是根據上市公司提供的財務報表進行分析、判斷,再做出投資抉擇,因為他們隻能從公開的信息上獲取有關上市公司相對準確的資料,如中報、年報、其他公告等。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有部分上市公司為達到操縱利潤的目的,往往會在這些公開信息中造假。比如,一些上市公司明明虧損,刻意不讓其出現虧損;為了維持與滿足配股的最低條件,明明小盈,可以編製中盈至大盈的會計資料;剛剛配過股,當年不可能再獲準配股,為了保持“發展後勁”,明明大盈,則編製成中盈甚至小盈的會計資料。所以投資者不要被這些會計科目下的小把戲所蒙蔽。

不光彩的“會計費用”

【巴菲特如是說】

高級管理者們數量日益增多……這樣得出的結論,他們操縱贏利用以迎合他們所認定的華爾街的某些願望。實際上,很多首席執行官們認為,這種操縱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實際上是他們的某種責任。即他們的責任就是把股價推向可能達到的最高點。為了推動股價,他們實施了令人尊重的精彩的運作。但是,一旦運作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這些首席執行官們就會求助於某些不大令人尊重的會計手段。要麼創造出所希望的“贏利”,要麼就是在為將來的贏利搭建舞台。

——1998年巴菲特年度報告

巴菲特一直以來對會計費用感到高度的懷疑,因為這項會計科目下的項目能夠把許多問題都解決掉,並且能夠掩蓋許多年管理不當的跡象。巴菲特把日益增加的會計費用和資產的注銷行為成為“不光彩”,並對他們利用這種不光彩的手段抬高股價的行為很不滿意。

舉一個例子來說,如果波音為以後的幾個季度內降低成本的計劃支付了10億美元的季度費用。在隨後的幾個季度內,波音就已經擁有了一個消耗完了的“儲備”,因為這10億美元的成本確實發生了。這種機製使得波音在某些日常成本在損益表中不再體現,從而來提高了它的單位利潤。

一個發生了招致“重大損失”的會計費用的公司會產生一個相同的效果。在上麵的例子中,波音可以采取把所有的成本打入當年的方法,並且在隨後的年份中把稅後利潤提高10億美元。華爾街就會讚揚波音降低了成本,從而忽略掉其中遭到破壞的賬麵價值。並且對波音在將來的表現獎勵一個高於其真實價值的股價。當然,此後的贏利記錄沒有一個是真實的—對於波音來說,一個“重大損失”的季度不會像看起來那樣悲慘,並且在隨後的各個時期通過耍一些會計花樣會變得異常“滋潤”。毫不遲疑地,壞杆會從記分牌上劃掉。

在1999年,如摩托羅拉、波音、耐克以及幾家大銀行,通過在以前季度中支付的數十億美元的費用,大大提高了當年的贏利。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公司們支付了相當於1998年報告贏利20%-25%的“不再發生的”的費用。這是自1991-1992年度以來,會計操縱所達到的最高水平。當時許多大公司為了降低未來發生的養老金成本而被迫支付了巨額費用。因此,對於這些公司在其盈虧底線上報告的每股贏利中的每一美元,其中有超過25美分或許是被“編造”出來的。與此相對應,P/E比率在9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裏低於10%。摩托羅拉在1998年支付了將近20億美元的費用,抹去了其在數十年間為股東們創造的賬麵價值的13%。華爾街獎勵了它的行為。在此後的15個月中推動其股票上漲了200%。然而糟糕的是,首席執行官們在現實中利用這些虛假的數字來得分的手段樂此不疲,因為這相對於花上幾個小時練習開球來說,修改記分牌顯得要容易些—並且絕不會毅然地放棄。

投資者們需要注意到,當一個公司發生重組費用時,管理階層都會承認這是對公司資產處置不當或者造成了一個臃腫的成本結構。投資者們應當非常仔細地審視會計費用,因為大多數的實業公司每年都至少發生一次費用,如果想要精確的對盈虧底線做出精確的判斷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因此不要去相信表麵的價值,我們無須對會計費用做出讓步,市場戰略師門堅定地維護今天的股票價格。他們在這樣的數據背景下,推算出公司贏利可以繼續地強勁增長。但是,如果贏利從一開始就是虛假的,那麼它們最終必然會探及盈虧底線之下,並導致股價下挫。所以投資者們在對投資對象進行分析時,千萬不能被這個不光彩的“會計費用”蒙蔽了雙眼

識破信用交易的偽裝

【巴菲特如是說】

我們發現賣方是否再以公司將來的歸屬問題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我們喜歡與我們鍾愛的公司,而不是斤斤計較出售公司能夠得到多少錢的人交往,當我們意識到這個問題時,這通常就意味著該公司擁有著誠實的賬戶、自信的產品、及忠實的員工。

——2000年巴菲特致股東函

巴菲特所選的公司都是上麵所指具有良好信用價值的公司,因為這樣的公司能夠很好地達到信用交易的目的。因為信用交易的目的是利用財務杠杆提高選股能力,財務杠杆在牛市時是非常好的投資工具,假設投資者以每股50元的價格購入100股,正常情況下,除傭金以外,要支付的金額是5000元。如果使用保證金交易,投資者可以借入高達交易金額一半的額度,隻需支付2500元,剩下的2500元從經紀人那裏借入。如果投資者在股價升至75元時賣出的話,就會得到7500元,當然除了利息之外,還要還款2500元。投資者的初始投資隻有2500元,卻能賺取5000元的收益。

這聽起來相當誘人,然而你想過將這個過程倒過來是什麼樣的嗎?如果股價下跌,投資者的經紀人可能會要求以拋售股票來償付借款,更糟糕的情況是,經紀人可能不經投資者的允許就售出股票,目的是為搶在市場行情進一步下跌之前讓投資者償付借款。2000年和2001年股市下跌的時候,就有許多投資者拋售股票的錢不足以償付從經紀商那裏借入的款項。我們可以一起來看一下這個倒過來的過程:假定投資者以每股50元的價格買入100股,自己支付2500元,從經紀人那裏借得2500元,如果股價跌至25元,100股就隻值2500元了,投資者不但損失了自己的2500元初始投資,還要向經紀人償付貸款的利息。

除了這個風險外,信用交易還有另一個弊端。按規定,經紀人在投資者的淨資產(股票總值減去借貸後的餘額)占股票總值的比例下降至25%時,會收取額外的錢,25%被稱作“維持保證金的最低要求”。而現在,大部分經紀人在風險較大的投資中使用他們自己規定的、更為嚴格的高達30%~50%的“維持保證金的最低要求”。再來看一下,假定借入2500元購買100股單價50元的股票,經紀公司要求的維持保證金為30%,如果股價下跌至40元,淨資產從原來的2500元(初始投資)下降至1500元(100×40-2500),1500元的淨資產仍然符合經紀人30%的維持保證金的最低要求(30%×4000=1200)。

但是,如果股價跌至25元,這時淨資產為0(100×25-2500=0),經紀人就會發出追繳保證金通知,要求你在2~3天內支付現金或者存入賬戶其他的股票,如果做不到,經紀商會賣出你的股票,這將會使投資者的損失更加慘重,因為投資者想繼續持有等待股價反彈。

例如日本大阪有一家公司叫中山製鋼所。該公司的股票總是成為信用交易的交易對象。中山製鋼所股票的持有人,通過借貸股票來賺取日息(即100日元一天的利益),巧妙地利用遊離的股票達到贏利的目的。東京證券交易所的一位投資者,以信用交易的方式賣出5000股中山製鋼所的股票,這個數不是很大。可是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股價升至每股3000日元。即使他當初能以每股1000日元出手,現在每股也出現了2000日元的差額,他要將原先賣出的5000股股票全部買回就得多支付1000萬日元。這件事發生在20多年前,按照當時的幣值,1000萬日元足以在東京連同上好的土地一起買下一棟住宅。

信用交易從長遠來看,是一個陷阱,一旦陷入便難以自拔。作為投資者,買賣股票一定要量力而行。某些股票之所以紅得發紫,往往並非出於股票自身的價值力量,而是因為投機者的力量才被抬到嚇人的高度,從事信用交易的人交上好運時,可以在一夜之間發大財,交上壞運時,就會陷入絕境。如果有經紀人勸你從事信用交易時,請千萬不要輕舉妄動,要三思而後行。

不要為“多頭陷阱”所蒙蔽

【巴菲特如是說】

依照某種程度而言,這些經理人應該已經受到了一些消息,當你發現自己已經深陷其中的時候,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不要再繼續挖洞了,不過在這個臨界點顯然還沒有到來,許多人雖然不甘願但是仍然還在用力的挖洞。

——1990年巴菲特致股東函

巴菲特對於那種知道了自己已經深陷陷阱而不懂得自救,仍然還在繼續挖洞的做法是相當不讚同的。因為那無異於自尋死路。所謂“多頭陷阱”是市場主力通過拉高股指、股價,佯裝“多頭行情”,引誘散戶跟進,自己則乘機出貨。多頭陷阱是市場主力常用的一種套牢股的方法。

“多頭陷阱”通常發生在一種股票新高價成交區內,股價突破原有區域到達新的高峰,然後又迅速地跌破以前交易區域的低點(支撐水準),具體地說,就是大盤指數(或者某種股票價格)創新高後,在其密集成交區內,突破原有區域再創新高,隨後突然迅速跌破密集成交區的低點(支撐線)。那些在股指(或者股價)最後上漲時買進的人或在股指(或者股價)突破買進的人,都落入了這個陷阱。陷阱區域裏成交量愈多,套牢者愈多。

例如:1994年,主力莊家將上證指數從333點一路拉升,並一舉突破1000點的心理大關。按一般的經典技術分析,當股價突破原來的阻力線而創新高後,其上升勢頭仍將延續。許多股民根據突破重要關口理論,認為滬指至少會上漲到1200點,於是紛紛殺入股市大量買進。誰知莊家借此反手派發,股指應聲回落,製造了威震一時的千點多頭大陷阱,使不少股民在高位被套牢。

股民容易掉進多頭陷阱,主要是因為莊家非常狡猾,為引誘散戶上鉤,“多頭陷阱”一開始與“多頭行情”差不多,都是股指、股價跳空開盤,高開高走,甚至擊穿股指、股價之上檔阻力位而創新高,成交量也隨之放大,從技術圖形上看可謂“形勢大好”。此時,你怎麼辦?“做多”還是“做空”?很難做出正確選擇。因為你難以預測下一步的走勢。倘若是“多頭行情”,隨著成交量地不斷放大,股指、股價持續上揚,做多者可獲利;倘若是“多頭陷阱”,隨著成交量地不斷放大,股指、股價掉頭向下,做多者則會被高價套牢。

多頭陷阱甚至也曾蒙騙並獲獵過有絕佳經驗的圖形分析專家,因為在初期,股指(或者股價)到達一個新的高點時,看起來好像是繼續著強勢的信號。在一般的情況下,它也確實是照著比較規則的趨勢演變的,尤其是股指(或者股價)突破至新的高點以後,更表現出該趨勢會維持下去。然而,恰恰被那些技術高手忽視的是,此時一個突然的反轉或陷阱隨時可能出現。如果我們貿然行事,便正中莊家的下懷,跌入多頭陷阱之中。投資者可以通過許多方法比如:看成交量及是否突破支撐線,而多頭陷阱一般來說恰好是成交量不大而且向下回檔又跌破了支撐線。

許多股民虧損,就虧在多頭陷阱裏。他們把多頭陷阱當做多頭市場,以為股指會繼續上攻,股價會繼續上漲,於是紛紛搶進去,結果落入陷阱之中。因此,對於行情的突然上攻,一定要認真分析,看到底是多頭陷阱還是多頭市場。如果情況不明,則寧願踏空,也不要貿然行動。

警惕“空頭陷阱”

【巴菲特如是說】

這種情況是在可能發生重大自然災害或金融風暴後很快改變,如果沒有這類事件發生,可能還要在等上一兩年,一直到所有的公司不能夠承擔巨大的損失時。

——1990年巴菲特致股東函

巴菲特所說的這種情況下是在大環境發生重大不利的情況下,麵對類似的情況。投資者也要對空頭陷阱加以識別。不要讓自己陷在空頭陷阱中。

空頭陷阱與多頭陷阱是對應的,是指市場主力利用資金優勢、信息優勢和技術優勢,通過技術處理手段操縱股價和股價走勢的技術形態,使其在盤麵中顯現出明顯疲弱的形態,誘使中小投資者得出股價將繼續大幅下跌的結論,並進行恐慌性拋售,而自己則乘機入貨的市場情況。

在這裏,我們主要介紹的是股指的空頭陷阱,也就是股指(或者股價)從密集區以高成交量跌落至一個新的低點區域後,迅速回升到原先的密集成交區,並且股指(或者股價)還突破了密集成交區的阻力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