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誤入股市陷阱(2 / 3)

例如中國股市在1994年,滬指從1556點的高位一路狂跌到最後一個重要關口位386點。從技術意義上說,386點是滬股最後一道防線,一旦失守下麵就是一馬平川,不知何處覓底了。然而當時的“333主力莊家”正是針對這一分析理論,竭盡全力打穿這一最後防線,一直跌到333點,令廣大投資者對後市產生極端悲觀的情緒。一時間,大市要跌到200多點的悲觀輿論充斥了整個市場,不少股民紛紛揮淚斬臂,撤離股市。就在這時,主力莊家卻借三大政策的利好刺激,突然殺了一個回馬槍,逆市狂升。333點成了一個曆史性的空頭大陷阱。那些斬倉離場的股民,落入了莊家精心設計的大圈套之中,損失慘重。

對於股市中的普通投資者來說,主要可以從五個方麵進行判定識別

第一,從技術形態上分析。

空頭陷阱在K線走勢上的特征往往是連續幾根長陰線暴跌,貫穿各種強支撐位,有時甚至伴隨向下跳空缺口,引發市場中恐慌情緒的連鎖反應,從而使主力順利完成建倉和洗盤的目的;在形態分析上,空頭陷阱常常會故意引發技術形態的破位,讓投資者誤認為後市下跌空間巨大,而紛紛拋出手中持股,從而使主力可以在低位承接大量的廉價股票。

第二,從技術指標上分析。

空頭陷阱會導致技術指標上出現嚴重的背離特征,但如果僅僅依據其中一兩種指標的背離現象,仍然容易被主力欺騙,所以要觀察多個指標是否在同一時期中在月線、周線、日線上同時發生背離。因為無論主力如何掩飾或騙線,多種指標的多重周期的同步背離現象都會直接揭示出主力的真實意圖。

第三,從大盤的政策麵上分析。

需要了解從根本上影響大盤的政策麵因素和宏觀基本麵因素,分析是否有做空的實質性利空因素,如果在股市政策背景方麵沒有特別的實質性做空因素,而股價卻持續性地暴跌,這時就比較容易形成空頭陷阱。

第四,從成交量上分析。

空頭陷阱在成交量上的特征是隨著股價的持續性下跌,量能始終處於不規則萎縮中,有時盤麵上甚

至會出現無量空跌或無量暴跌現象,盤中個股成交也不十分活躍,給投資者營造出陰跌走勢遙遙無期的氛圍。恰恰在這種製造悲觀的氛圍中,主力往往可以輕鬆地逢低建倉,從而構成空頭陷阱。

第五,從市場人氣方麵分析。

由於股市長時間下跌,會在市場中形成沉重的套牢盤,人氣也在不斷被套中消耗殆盡。然而,在市場人氣極度低迷的時刻,恰恰是股市離真正的低點已經為時不遠了,如果這時股指仍非理性地下跌,將極有可能形成空頭陷阱。

一旦我們發現市場上出現了空頭陷阱,此時我們無須恐慌,隻需大膽建倉即可。因為空頭陷阱的構築階段恰恰是投資者最佳的投資時機。謹慎的投資者可以等待大盤完成構築空頭陷阱的過程、股市徹底企穩後介入,這樣雖然會失去一部分抄底的利潤,但安全係數較高,投資經驗豐富、操作水平較高的投資者則不妨乘大盤出現急跌時主動買套,中線持有。股市的曆史證明,出現空頭陷阱後大膽建倉不僅不會陷入空頭陷阱的圈套,反而可以從中獲利。

麵對收益寸土不讓

【巴菲特如是說】

假設伯克希爾公司隻有一美元的投資,但是這樣的話每年仍然會有一倍的回報;但是如果我們將賣掉它的資金,用同樣的方式重複投資19年,到第20年的時候,如果按照34%的稅率還是能夠貢獻給國庫13000美元,我們自己都能拿到25250美元,這看起來也是不錯的成績。然而在簡單一點的話,隻做一項不變的投資的話,同樣能夠每年賺到一倍,最後的金額仍然能夠高達1048576美元,如果扣除掉34%即356500美元的所得稅,實際上也能夠得到69000美元。

之所以會產生如此大的差距,理由就是在所得稅的支付點上。但是需要強調的是,並不是因為這種簡單的算術而傾向於采用長期投資的,經常性的變動很可能是我們的稅後報酬更高一些,但是在幾年之後,查理和我卻一直這麼做著。

——1989年巴菲特致股東函

在巴菲特看來,做那種瘋狂的短線投資活動,幾乎就是等於投機的代名詞,即使賺取了不菲的利潤也不屑於談。

入股市炒股,如下海捉魚,水深,但是絕對能捉到大的。人人都想捉到大的,獲得最大收益的理所當然無可厚非,但是在實戰中,經常可以看到許多股民由於過分貪心,將到手的利潤又放跑了,甚至有時還要賠本割肉。

捉到魚就不放手,麵對利潤寸土不讓,尤其是在短線操作中。他們不想控製,也不能夠控製自己的貪欲。每當股票上漲時,不肯果斷拋出手中股票,鎖定收益,心中總在慫恿自己,一定要堅持到最後一刻,堅持就是勝利,不放棄一切可以贏利的機會。而每當股票下跌的時候,總是盼望股票跌了再跌。這類股民雖然有別於盲目跟風之人,但是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無法把握自己。這種無止境的欲望,反而使得本來已經到手的獲利事實一下子落空。他們隻想在高風險中有高收益,而很少想到高收益中有高風險。

每一個短線炒手關注的焦點都是利潤。然而賺錢才是交易和投資背後的推動力量。盡管獲利是而且應該是主要目的,一旦進行交易之後,就必須忘掉利潤。如果一個短線炒手一刻不停地關注自己手中的股票是漲還是跌,這很有可能使你以前所辛苦獲得的利潤被完全毀滅掉。因為它會加深你的恐懼,而且提高了每一刻的不確定性,使人無法將注意力集中到正確的技術上來。而正確的技術最終決定我們能獲利多少。你可以回想一下在自己的短線操作生涯中,你多少次因為害怕損失一點小利而使你在一隻股票快要上漲前將它拋掉了?多少次在損失的麻痹中使得你在應該賣時而沒有賣掉。

事實就是,你太專注於你現在的得失了,而沒有去考慮在麵對”漲”與”跌”時,你應該做的事。這種計較當前利益的人往往會作出不明智、缺乏根據的下意識的和快速的反應。你的行動應該受到一個周密思考的交易計劃的指導,而不是由你賬戶每一分鍾的變化所決定。好的技術來自好的判斷,好的判斷自然產生利潤。

正如在戰鬥勝利前就開始清點戰利品的戰士一樣,他們不能也不想知道戰利品會隨著戰鬥勝利自動出現,而且遠比他現在擁有的豐厚得多。過於專注戰利品的人會使人的注意力從戰鬥本身轉移,從戰鬥中轉移了注意力的人不僅可能丟了戰利品,弄不好還要掉腦袋呢。瘋狂的短線活動等於經常把時間浪費在我們不認識,且人格水準不高的人身上,這幾乎等同於一個有錢人竟然會為了金錢而結婚,這樣的行為未必顯得有點瘋狂。

超越“概念”崇拜

【巴菲特如是說】

糖果店是個很好玩的地方,但是對於大多數老板來說也並不是那麼有趣的事情。據我所知,這幾年除了喜斯賺了大錢外,其他糖果店經營的是相當的慘淡。

——1987年巴菲特致股東函

在當時看來,人們對糖果店存在著一個概念崇拜,但是巴菲特也明確地指出並不是所有的糖果店都在賺錢。所以投資者一定要超越這種概念上的崇拜。通過題材炒作來設置陷阱是莊家慣用的又一大伎倆。在許多股民的心目中,有題材股票就漲,而漲了的股票則必定有題材。即使莊家坐莊,也必定要借用一個什麼題材來激活人氣,拉抬股價。在中國股市裏題材炒股更是一道特別的風景,莊家炒,股民炒,券商炒,基金炒,上市公司也在悄悄地配合莊家炒。

許多投資者認為沒有題材炒作就沒有上漲的動力,沒有高漲的人氣,也就沒有暴富的機會。於是,莊家便根據股民們的“需要”不斷“製造”所謂的題材,股評家們則也是不遺餘力地挖掘題材,以致中國股市裏的題材堪稱“琳琅滿目”、“異彩紛呈”。有的題材是從現成的“題材庫”裏拿的,這類題材是長盛不衰、百炒不厭的,諸如業績題材、重組題材、科技題材等;有的題材則是莊家或者股評家們自己創造的,他們憑自己的喜好與需要,結合具體的實際進行大膽地想象,諸如“回歸”題材、領袖家鄉題材、回購題材、扭虧為盈題材、國有股減持題材、增發新股題材、股改題材、奧運題材等。

莊家炒作股票,最常用的炒作題材是“處理資產”(包括“轉投資”)。但這種處理資產的方法,往往數十年後卻始終“原封不動”,隻有形式上的、口頭上的處理,而實際並未處理。當莊家炒作時,便是“利多”,上市公司十有八九悶聲不響,等到莊家炒得差不多,鈔票已“落袋為安”的時候,再由公司當局發表“嚴正聲明”,“絕無處理資產或遷廠計劃”,比如某家公司在某處有一片地皮,處理了十幾年,而地皮的所有權還是原封不動。奇怪的是,這種炒作題材,永遠靈光,屢試不爽。比如說,甘家電機廠在某地的廠房一直在使用中,卻年年傳出該處土地所值如何如何,如果遷廠又如何如何,隻要投資者稍一思考,便可識破莊家玩的花招。試想一下,一處正在使用中的廠房,如果需要遷建,談何容易!總得先找好土地吧?土地到哪裏去找,到窮鄉僻壤的地方去找,不必考慮原材料供應、產品運銷、遷廠費用以及重建與停工損失?所以,隻要稍加思考,那些炒作題材往往會不攻自破。

1995年中期市場上流行新股概念,凡是上市的新股不論青紅皂白都要炒作一番,結果在這一段掛牌的新股,其市盈率普遍偏高,同類股票新股比老股要高1~2倍,而時過境遷之後,這些新股便無人問津,一些盲目跟風的股民便在高位慘遭套牢。2000年時興科技題材和網絡題材,不管什麼股票,隻要掛個科技的招牌或者貼個網絡的標簽,便受到市場的一頓狂炒,但好景不長,推上天的股價現在大都跌回原位,有的甚至跌進深淵。億安科技最高炒到126元,後來跌得一個零頭都沒有了。不可否認,有些股票確實具有實質性的內容,能提升上市公司的贏利能力,增強其成長性,從而能給投資的股民較好的回報。比如有些股票入世後明顯受益,其入世題材便貨真價實;有些股票進入高科技領域,其科技題材也名不虛傳;有些股票經過重組後確實脫胎換骨,其重組題材當然引人注目。在炒作不過分的前提下,介入這類有題材的股票,股民們自然會獲得較好的收益。如實行股改後的上市公司,其資本結構與經營狀況都有明顯改善,其股價也相應上漲。據統計,在已完成股改的企業中,90%以上股價較股改前有較明顯上漲。隨著奧運會的日益臨近,由於奧運會確實能給相關企業帶來龐大商機,具有奧運概念的股票也在2007年的牛市裏表現突出。

由此看來,作為投資者應當具有獨立的分析能力和判斷力,對於有實質性內容的題材,我們可以適度適量地介入,而對於那些牽強附會的題材、那些無中生有的題材、那些莊家用作借口的題材,則堅決不要介入,做到了這一點,便很容易跳過題材炒作設置的陷阱。

但是,作為投資者,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有實質性內容的題材,如果亂炒濫炒,透支或者遠遠超過了其發展潛力,炒作者同樣會一無所獲,甚至反受其“套”。而更值得股民警惕的是,大多數所謂的題材或者概念,都缺乏實質性的內容,相當多一部分是輿論為即將被炒或正在炒作的股票製造的借口。它們要麼是空穴來風,要麼是刻意散布的謠言,如果股民們信以為真,則等於伸長脖子往圈套裏鑽。

揭開虛假的財務報表的麵紗

【巴菲特如是說】

我們麵對的問題還是不斷增加的資金規模的問題,4年前我就曾經告訴過大家,在未來十年,伯克希爾要想每年都增加15%的報酬,我們需要大約39億美元的獲利。資金規模會影響到最後的投資報酬率。

——1988年巴菲特致股東函

巴菲特指出了伯克希爾公司的資金上麵的問題,資金規模會影響到投資回報率,但是好多公司並不像伯克希爾一樣能夠如此透明的告訴給投資者資金方麵上的問題。很多公司都是蒙上了一層財務上的麵紗。在選股過程中,廣大中小投資者往往都是根據上市公司提供的財務報表進行分析、判斷,再做出投資抉擇,因為他們隻能從公開的信息上獲取有關上市公司相對準確的資料,如中報、年報、其他公告等。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有部分上市公司為達到操縱利潤的目的,往往會在這些公開信息中造假。

比如,一些上市公司明明虧損,刻意不讓其出現虧損;為了維持與滿足配股的最低條件,明明小盈,可以編製中盈至大盈的會計資料;剛剛配過股,當年不可能再獲準配股,為了保持“發展後勁”,明明大盈,則編製成中盈甚至小盈的會計資料。

台灣七十年代的國泰塑膠公司就是一例。

國泰塑膠公司的負債比例偏高、流動比率偏低、財務結構極端惡化的現象早在財務報表中有所表現,因為與其同業的南亞、華夏公司都是當時知名度很高的大廠,兩個公司當時每季度的營業利潤均不到10%,而國塑卻在10%以上。以管理好而聞名的南亞公司居然比不上國塑,這難道不奇怪嗎?所以,業績的玄機早表現在財務報表中,關鍵是投資者沒有眼光去識破,隻要稍做比較分析,就會發現其中的問題。

因此,如何研讀那些財務報表,怎樣才能揭開虛假的財務報表的麵紗就變得非常重要。這就要求中小投資者學會從一些財務指標中發現公司存在的重大問題。大體說來,為了避開上市公司的財務陷阱,我們需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1.辨別利潤的真假

雖然一般情況下投資者很難辨別利潤的真假,但還是可以發現一些蛛絲馬跡。例如,淨利潤主要來源於非主營利潤;或公司的經營環境未發生重大改變,某年的淨利潤卻突然大幅增長;或公司的利潤率高得離譜等。隨著我國《證券法》的實施及監管措施不斷完善,這一困擾投資者的問題有望逐漸得到解決。

但是,另一方麵,如果企業已經發生重大資產置換,注冊主營尚未改變時,新產業方向的業務利潤有時也被納入非經常性損益中,這種情況就不能簡單地判斷,要結合近期的重要公告來判斷。

2.檢驗現金流量的淨額

現金流量淨額即每股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它是每股收益的重要補充指標和每股收益的現金保障。每股經營性現金流量越高,說明企業資本前贏利能力越強。在通常情況下,每股經營性現金流量應相當於每股收益,從而使企業在報告期內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淨流量足以支付當期現金股利。

除此之外,應關注的報告的內容還有很多,如公司現存生產經營資產及變化,進行中和未來進行的主要項目與主業的關係,稅收等外部環境的變化。總之,投資者對待問題公司的股票必須持慎之又慎的態度,最好是敬而遠之。回避問題股應是運用基本分析方法選股所堅持的基本原則。

3.查看應收賬款

如果應收賬款絕對值和增幅巨大,應收賬款周轉率過低,則說明公司在賬款回收上可能出現了較大問題。

龐大的應收款會像無底洞一樣不斷侵蝕市場投資資金,因此必須注意應收款的來源,預先發現應收款給企業帶來的潛在危機。

尤其要注意的是,正常經營活動所產生的應收款一般比較分散,可以通過正常的業務關係回籠,但是,有些應收款是被控股的大股東“借”去的,在這種情況下,以現金償還的可能性極小,形成呆壞賬或者無法回收的可能性就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