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謀略篇(19)(2 / 3)

李祥開始了創大業的行動,首先就是借錢,親朋好友借個遍,最後抬了二分高利貸借了一萬,又把家裏的豬和牛賣了湊了兩個月把錢終於湊齊了,接下來就是建養殖基地的羊圈,買來了種羊,並且還買來了許多飼養小尾寒羊的書。一切就緒李祥就準備一年後去收獲了。但是由於是圈養,沒有這方麵的經驗,不管怎麼養,羊就是不愛吃食,一個月下來就死了十多隻羊。李祥開始著急了,於是趕緊找獸醫,獸醫隻是說營養不良,給開點什麼魚腥草、酵母片之類的治療藥物,結果還是不起作用,半年下來,大羊剩了一半。李祥很沮喪,找不出來什麼原因。唯一叫他高興的是有的羊開始繁殖了,但是效果也不好,小羊出生後,由於大羊奶水不足,生是生下來兩三個,到最後有的隻剩下一個,甚至是一個不剩。他開始把原因歸結為水土不服,羊改變原來生活習慣不適應。但是大半年下來還這樣。心中著急是自然的,於是他嚐試著把羊進行放養,由於羊多的原因,過去對小尾寒羊沒有飼養過,雖然養過本地羊,但絕對是兩回事情。結果一年多的時間,李祥的羊逐漸地減少,越來越瘦,最後剩下10幾隻,還得雇著人不說,羊的毛病還很多,需要看病治療,而自己手中沒有錢再維持下去,最後不得不把羊全部賣了出去。他失去了再翻身的本錢,孩子上學學費都成了問題,媳婦也因此得了一場病,又東挪西湊地借了點錢,給媳婦看病。

李祥的創大業的計劃就這樣最後泡了湯,背上了5萬多元的債務。本想吃個大餑餑,結果把嘴還燙了。但同樣是養殖小尾寒羊的同村也有,他們和李祥不一樣,開始就是買幾隻,花了個兩三千元,飼養的周到,生下來的羊羔生一個活一個,一次就兩三隻,一年一隻母羊還真能生下四五個小羊羔,大羊奶水也充足,所以這些小規模養殖的農戶都獲得了成功,把本錢賺了回來,還有很多的利潤,由原來的幾隻羊變成了一群羊。還積累了飼養小尾寒羊的技術,許多農戶還準備多養,擴大規模。

李祥的創業選項養羊是很正確的,在農村很適合,並且也有過飼養普通羊的一些知識和經驗。但是他飼養了自己從來沒有飼養過的小尾寒羊,規模也沒有這次大,這次大規模飼養小尾寒羊這對李祥來說,等於他是第一次吃螃蟹,還不知道怎麼吃。他如果也向其他養殖戶一樣,進行小規模的探索,進行資本積累和飼養小尾寒羊知識的積累,加上自己的辛勤勞動,也能把養羊的事業搞起來。但是李祥選擇項目過程中,犯了和許多人一樣的一個通病,急於致富,錯誤地以為選擇項目越大越好,規模越大越賺錢。實踐證明了他在創業中選擇項目急功近利的辦法是失敗的,一個羊也放絕對和兩個羊也趕著是兩個道理,創業要量力而行,盡量選擇小本項目來進行初步探索,獲得經驗和教訓以及初步的資金積累,即使賠了,也不至於影響我們以後的生活和創業步伐。寧可放一隻羊,也不要盲目貪圖“大”而放兩隻。

做任何事都不能急於求成

無論做什麼事情之前,我們在力所能及時還需要通盤考慮。

做生意更是如此,小本生意者不能有好高鶩遠的心態,凡事隻有按照自身所擁有的能力去做,才會勝券在握。有100元的資金,做80元的生意是合理的,當我們從100元累積到100萬元時,就算隻拿出80%的資本經營,這個數字也已經是足夠多了。因為隨著資金的豐厚,一定會有更多的因素幫助你。例如,具有百萬與千萬身價的商人,在銀行的信貸限額上自然不同,且並非按照比例上升。又如站在你旁邊的生意人,以健康的經商眼光來審視,他們也會較多地投資在成功比例大的生意上,並給予各種商業上的方便。當我們還未曾有足夠資格去享受這些好運時,不要心急。

經商之道,盈利在本。開業初期,第一關麵臨的就是進貨的問題。進貨時除了要求質量好,價格便宜外,交貨日期與進貨數量的控製,都是必須注意的事項。交貨日期不穩定,必定影響經營;進貨數量太少,容易產生脫節而錯過賺錢的機會,進得太多,又會積壓現金以致影晌資金周轉。故此,在開業之時就必須加以注意,最好親自去做,直到上了軌道以後再交給他人負責。例如開設餐廳,如果不建立一套製度,就將采購工作交由廚師負責的話,餐廳要想賺錢就比較困難。一般商家為了搶生意,對於負責采購的人都會施予“甜頭”,例如給回扣,送禮物等等。但羊毛出在羊身上,可能買回來的商品不是質量不佳,就是斤兩不足,甚至價錢比加人貴,這樣怎能與人競爭?當老板的人若能自已負責就切實去做,否則就應建立一套製度來檢查。粗放經營,粗放管理,做撒手掌櫃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