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謀略篇(17)(2 / 3)

“薄利多銷”的原則適宜企業經營管理的所有範疇,單就產品銷售因素說,它既能使產品輕快地進入買方市場、提供有效供給、服務於社會、產生產品的綜合效益,同時,又能促進企業生產力的充分發揮、增加生產、加速資金周轉速度、盤活生產資金,是增加企業盈利的有效管理手段。在實際經營管理中,“薄利多銷”的原則被廣泛應用於下列幾個方麵:

1.產品有生命力,但銷售步入低穀時,采用薄利多銷,可亢進顧客的購買欲,以刺激產供銷環節的周轉、挖掘產品的潛在效能,使企業立於不敗之地。

2.產品屬市場淘汰之列,不會再有起色,以多銷微利保本為原則,將企業損失降到最低限度,爭取時間,開發出新產品。

3.市場上同類型產品多,競爭激烈時,采用薄利多銷、降本讓利策略,可爭奪同類產品的顧客,促進本企業產品覆蓋率、輻射率、市場占據率的提高。

4.新產品試銷階段,以薄利多銷方式盡快使產品進入市場。擴散影響,提高知名度與應用頻率,建立市場信譽和威信。

5.市場消費基金受到宏觀調整、資金緊缺時,采用薄利多銷,能很快籌措資金,吸引及導致市場購買率的傾斜,形成對企業產品有利的經銷勢態。

6.原料來源充足、生產工藝簡單、技術性一般、產量高、市場及企業吞吐量大的產品,可以采用薄利多銷的原則,使“原料-產品-商品-資金-原料”的良性循環加快,充分發揮企業設備效益、資金效益、技術效益,形成較穩固的生產、供應、銷售三位一體基礎與發展實力。

名商晉人做生意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質優價廉,薄利多銷,贏得廣大客戶的歡迎。他們在內地采購草原牧民需要的服裝、茶葉、布匹、鐵鍋、白酒、紅糖、瓷碗、壺、果品等賤價拋售,還將布料扯成不同尺寸的蒙古袍料任牧民選購,從而使銷售量大增,利潤因之增多。做生意並不是一開始就賺到錢的,而錢,也不是靠一兩件商品賺到的。正所謂“積液成裘”,薄利才能多銷。

山西有個農民,身背一口袋花生米闖進武漢城,賣了這袋花生米之後,發現這東西在在武漢好銷,但是賣花生米的人也不少。思來想去,他回去以自己最大的力量購了幾千斤花生,運回武漢。他發現如果像別人那樣經營,他根本賠不起,因為一無店鋪二無資本。於是他把這幾千斤花生以僅比他收購價高出一點點就出手了。他覺得這種方式很不錯,雖然賺的少了一些,但轉得快,且總有些賺頭。

於是他大膽購進10萬斤花生米運到武漢,然後毅然將零售價從每斤1.10元降到0.95元。消息傳出後,群眾蜂擁前來購買,連一些大店鋪也爭相來他這裏進貨。從此,武漢的花生米價格也因此穩定下來。由於他經銷的花生米物美價廉,生意越做越大,終於形成了規模,人稱“花生米大王”。

“薄利多銷”中的“薄利”就是降價,降價就能“多銷”,“多銷”就能增加總收益。總收益的增加不一定等於利潤的增加。在“薄利多銷”的情況下,價格的降低不僅能增加總收益,而且還能增加利潤。

司馬遷說過:“貪賈三之,廉賈五之。”意思是說,貪婪的商人要價高,讓利三分之一,所以沒有人買貨物,因而得利就少;而“廉賈”則不然,他讓利一半,價格雖低,但賣得多,銷路好,這就是“薄利多銷”的道理。目光短淺的人總是很難克製自己的貪婪,隻有真心讓利換取信任,才能帶來更大的回報。

1955年,在《財富》開始推出“世界500強”排名時,沒有人會預料到,一家零售企業會在2001和2002年連續兩年排名《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榜首。沃爾瑪做到了。全球權威財經媒體《財富》雜誌記者不無驚歎地寫道:“一個賣廉價襯衫和魚竿的攤販怎麼會成為美國最有實力的公司呢”。

從鄉村小鎮起家的沃爾瑪坐上全球頭把交椅之後,它的一切就成為了零售業界及至全球商業界的研究對象。在過去的20年中,沃爾瑪以每年20%的增長速度膨脹,業務迅速擴張,2003年沃爾瑪全球的銷售額更是高達2563億美元。

從小鎮起家到令人矚目的零售帝國,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神話。這個神話是如何締造的呢?總結沃爾瑪的神話曆史,就會發現其重要的一個致勝法寶:薄利多銷。

早在1962年,沃爾瑪在阿肯色州創立第一家連鎖店時靠的就是薄利多銷這一條法則。當時,沃爾瑪的顧客定位是中下階層,經營服裝、飲食以及各種日常雜用,最關鍵的是以低於周圍其他商店的價格出售,因而吸引了眾多顧客。後來沃爾瑪連鎖店越開越多,但“天天低價”的法則始終沒有變。

沃爾瑪的薄利多銷正是以它的“天天低價”為基礎的。所以,沃爾瑪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銷售的商品總是最低的價格。”在銷售同類商品時,沃爾瑪的價格要比最大的競爭對手之一凱瑪特的價格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