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謀略篇(11)(3 / 3)

他們本來以為,像什麼飯館的招牌清洗、燈箱清洗、建築物外牆清洗、大型油煙機清洗、中央空調清洗……商機無處不在。然而,等他們跑去談生意時,卻到處吃閉門羹,根本沒人用他們。兩個月過去了,他們沒有找到一個客戶。

最初籌集的錢花光了,大家隻好每人再籌集了5000元。直到第四個月,終於等到了一位“大”客戶。這位“大”客戶是他們租住的那棟寫字樓的經理。那位經理要求他們把這棟寫字樓的地毯洗一遍。那些地毯的總麵積超過3000平方米。為此,張鬆江報價為每平方米3元,也就是說,活幹完了應該可以拿到9000元錢的報酬。

張鬆江領著員工大幹了一場,可等他們幹完了,那位經理隻給了1500元錢,隨後丟下一句:“就這麼多,沒錢了。”

碰壁次數多了,張鬆江漸漸明白了保潔行業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在原來做培訓的時候,那家“美國品牌”公司告訴他們,做保潔清洗,市場的價格絕不低於每平方米10元錢。但在現實中,市場行情是每平方米1元錢。不僅如此,如果沒有人脈關係,就算憑1元錢的價錢你也休想拿下一個僅有微薄利潤的保潔工程。

張鬆江鬱悶到了極點,從不對家人訴苦的他,最後還是將創業的煩惱告訴了父親。望著創業遇到挫折的孩子,父親平靜地說:“沒有關係,錢的事不用擔心,我給你籌。”

父親的話給了張鬆江莫大的安慰。當晚,張鬆江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覺。他打開燈,隨手翻開一張報紙。翻著翻著,報紙上一則廣告吸引了他。那則廣告說,北京的SOHO現代城推出了可移動牆壁的房屋。

可移動的牆壁--所有開發商都把牆壁做成死的,他們卻做成活的。這牆活了,他們生意不就活了嗎?別人的生意這樣,我呢?要想有利潤就得有別人沒有的東西,就得把大家都認為是不能改變的固定思維模式打破。思維的閘門一旦打開,張鬆江再也抑製不住自己。他想到了由戶外轉向戶內。

雖然戶內保潔也有人做,但是現在的戶內保潔太沒有特點了。像SOHO現代城這樣的高檔社區,肯定需要一種更高檔次的服務。麥當勞、肯德基走遍全球,憑的不就是一個嚴格的操作規程與標準嘛!對於保潔來說,這個標準應該是對臥室、衛生間、廚房等不同性質房屋進行分類,然後確定不同的服務標準。

越想越興奮,他把自己的想法、計劃都寫在了紙上。從第二天開始的十幾天時間裏,他進一步完善方案,然後鼓起勇氣去找SOHO現代城中海物業公司的經理。那位將近50歲、有著豐富經驗的物業經理被眼前的年輕人打動了。

他說:“每天來這裏要求做我們清洗業務的人多了,但是沒有一個人能夠提出你這樣的想法。這裏的活,我交給你了。”這時,父親籌到的10萬元錢也交到了張鬆江手裏。他把幾個朋友一起合夥參股的錢退掉,然後自己注冊了新理念保潔服務有限公司。在SOHO現代城的地下室裏開始了新的旅程。

那段日子是極為艱苦的。地下室的潮濕程度達到了早晨放一隻公文包,晚上拿走的時候都會從上麵往下滴水。沒有椅子,他們就坐在地上,每天跟民工一樣吃2.8元一份的盒飯。

好在沒過多久,就有一位客戶提出要他們去家裏做地板打蠟,沒有做過地板打蠟的張鬆江竟然大著膽子答應了。等到了客戶家裏,麵對地板,張鬆江和自己的員工麵麵相覷:怎麼辦?

雖然張鬆江有著種種超前設計,但是對這戶內具體的活完全不懂。張鬆江一想,這打蠟應該和擦地一個道理,於是就把地板蠟放到擦地機裏,挨著屋子擦。在地板濕的時候,地麵確實很光亮。可是等地板一幹,張鬆江傻眼了:原來的地麵隻是不光亮而已,而現在不僅依舊不光亮,而且還用擦地機擦出了一圈圈白乎乎的擦痕,簡直不成樣子。無奈之下,張鬆江當晚找到做過打蠟的朋友,來了個現學現賣。第二天一早,張鬆江立即帶著員工來到客戶家,給客戶認認真真地把地板重新打好。等客戶回來看到光亮的地板時,非常滿意,付給了他們800元錢。

錢賺到了,但張鬆江卻非常難過。這樣的服務離自己的要求差得太遠了。別說特色,連最基礎的東西都做不好,這怎麼能有前途呢?

張鬆江找到SOHO現代城的經理,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給現代城一些已經裝修好但是還沒有出租的房間進行免費保潔打蠟。這是任何一位經理都樂於接受的好事情。但是,對於張鬆江來說,這太重要了。他要通過為這些房間保潔磨煉自己員工的技術,研究一套有自己特點的操作規程與操作技巧。

工夫不負有心人,通過與員工對一間間房屋、一個個細節部分的實踐、記錄與推敲,張鬆江總結出了自己的一套針對不同房間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標準,在技術上也取得了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