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謀略篇(11)(2 / 3)

方式三:兼職創業,自從上海試行在職人員可向各類企業(外資企業除外)出資入股的政策後,使個人創業又多了一種選擇。特別對白領族來說,如果頭腦活絡,有錢又有閑,想“錢生錢”又不願意放棄現有工作,兼職做老板應該是最佳選擇了。優勢:對上班族來說,兼職創業,無需放棄本職工作,又能充分利用在工作中積累的商業資源和人脈關係創業,可實現魚和熊掌兼得的夢想,而且進退自如,大大減少了創業風險。兼職創業,需要在主業和副業、工作和家庭等幾條戰線上同時作戰,對創業者的精力、體力、能力、忍耐力都是極大的考驗,因此要量力而行。此外,兼職創業族最好選擇自己熟悉的領域,但要注意不能侵犯受雇企業的權益。

方式四:團隊創業在矽穀流傳著這樣一條“規則”:由兩個MBA和MIT博士組成的創業團隊,幾乎就是獲得風險投資的保證。雖然這有些誇大其詞,卻蘊含這樣的事實:如今,創業已非純粹追求個人英雄主義的行為,團隊創業成功的幾率要遠高於個人獨自創業。一個由研發、技術、市嚐融資等各方麵組成,優勢互補的創業團隊,是創業成功的法寶,對高科技創業企業來說,更是如此。優勢: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一群人同心協力,集合各自的優勢,共同創業,其產生的群體智慧和能量,將遠遠大於個體。創建團隊時,最重要的是考慮成員之間的知識、資源、能力或技術上的互補,充分發揮個人的知識和經驗優勢,這種互補將有助於強化團隊成員間彼此的合作。一般來說,團隊成員的知識、能力結構越合理,團隊創業的成功性就越大。

方式五:大賽創業大學生創業大賽移植於美國的商業計劃競賽,此類競賽旨在為參賽者展示項目、獲得資金提供平台,Yahoo、Netscape等企業都是從商業競賽中脫穎而出的,因此被形象地稱為創業“孵化器”。從國內的情況看,創業大賽也扶植了一批大學生企業,如清華大學王科、邱虹雲等組建的“視美樂”公司,上海交大羅水權、王虎等創建的“上海捷鵬”等。優勢:應該說,創業大賽不僅為大學生創業者閃亮登場提供了舞台,更重要的是提供了鍛煉能力、轉變觀念的寶貴機會。對大學生來說,創業大賽是創業“試金石”,通過這個平台,可熟悉創業程序,儲備創業知識,積累創業經驗,接觸和了解社會。撰寫創業計劃書是創業大賽的核心部分,並決定著能否吸引投資商的興趣。一份完善、科學、務實的計劃書,就是大學生堅實的“創業基石”。但很多大學生的創業計劃由於受到知識、經驗的限製,存在對目標市場和競爭對手缺乏了解、分析時采用的數據經不起推敲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好,大賽創業隻能是“紙上談兵”。

方式六:概念創業,顧名思義就是憑借創意、點子、想法創業。當然,這些創業概念必須標新立異,至少在打算進入的行業或領域是個創舉,隻有這樣,才能搶占市場先機,才能吸引風險投資商的眼球。同時,這些超常規的想法還必須具有可操作性,而非天方夜譚。優勢:概念創業具有點石成金的神奇作用,特別是本身沒有很多資源的創業者,可通過獨特的創意來獲得各種資源,包括資金、人才等。創業需要創意,但創意不等同於創業,創業還需要在創意的基礎上,融合技術、資金、人才、市場經驗、管理等各種因素,如果僅憑著點子貿然行動,基本上是行不通的。

創業七:內部創業,是指一些有創業意向的員工在企業的支持下,承擔企業內部某些業務或項目,並與企業分享成果的創業模式。創業者無需投資卻可獲得豐富的創業資源,內部創業由於具有“大樹底下好乘涼”的優勢,因此受到越來越多創業者的關注。優勢:員工在企業內部創業,可獲得企業多方麵的支援,同時,企業內部所提供的創業環境較為寬鬆,即使創業失敗,創業者所需承擔的責任也較小,從而大大減輕了心理負擔,有利輕鬆上陣。這是一種以創造“雙贏”為目的的創業方式,員工要作好周密的前期準備、選擇合理的創業項目、保證最大化地創造利潤,才能引起企業高層的關注,隻有創業者和企業兩方麵共同努力才能保證實現的機率。

把握住了機遇就是成功

1999年,張鬆江在北京聯合大學畢業,到擇業時他才發現,自己懷裏的一張大專畢業證書幾乎沒有任何用處。他與其他3個朋友商量,決定一起創業。

他在報紙看到一個美國品牌保潔公司招加盟商的廣告。4個人就跑到那家公司去看,那寫字樓裏麵簡直可以用金碧輝煌來形容。在對方“專業”的講解後,他們相信了“保潔市場利潤空間無與倫比”。

於是,4個人立即湊了3.9萬元加盟金,交給了那家公司。隨即,對方給他們進行了為期兩天的保潔清洗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