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謀略篇(8)(2 / 3)

商勢越低迷,越要能沉住氣。不直接抗擊強敵的鋒芒,而設法削弱對手的氣勢,這是一種以柔克剛的取勝之法。一個人吃蕉不可以隻是要蕉肉,剩下些蕉皮不理。即是說我要吃香蕉挑肉吃,但香蕉皮不要。

走特色之路

有人說“做生意要做別人沒做的生意,賺別人沒賺的錢。”可在如今這個發達的市場上,想找一條既能賺錢,又沒人做的路子談何容易?而同樣的行業又不可避免的充滿了競爭力。這時候我們就需要走特色之路,另辟蹊徑。

出奇招,種田致富

2006年從河南農業大學畢業後,鄭州女孩張苗來到上海發展,兩年後打拚成了一家貿易公司的白領。雖說薪水不薄,但快節奏的職場生活常常壓得張苗喘不過氣來。她做夢都想找一個遠離喧囂的地方安靜地種花種菜,過一種桃花源般的農夫生活。

一個周末,張苗應女同事之邀,駕車到她地處崇明島的鄉下老家去玩。

到了崇明島,張苗看到同事的父母正在田間幹活,就和他們一起采摘新鮮的瓜果蔬菜,幫他們鬆土、拔草。她忙得香汗淋漓,回到家用熱水衝個澡,感覺爽極了。

吃飯時,張苗感慨地說:“如果有可能,我真想到農村生活一段時間。種地既能鍛煉身體,又能吃上親手種的瓜果蔬菜,多棒啊!”同事的老爸說:“那簡單啊,我們這裏摞荒的土地多的是,正愁沒人種呢!”原來,自從附近建起工業區後,村裏的勞動力都進廠工作了,許多缺乏管理的田塊上都長滿了野草。

為了實現自己的田園夢,也為了學以致用,張苗決定辭職在崇明島當“地主”。2009年4月,她以每畝地年租金800元的價格,在當地承包下50畝土地,外加一個6畝大的果園。

就在張苗正琢磨著種什麼有“錢途”時,一位在農科院工作的同學向她提供一條信息:現在水果玉米在國內外都很流行,它在青棒階段皮薄汁多、質脆而甜,可直接生吃,薄薄的表皮一咬就破,清香的汁液溢滿齒頰。水果玉米不僅吃起來像水果一樣,營養價值也很高!

張苗當即從北京一個水果玉米種植基地引進了種子。隨後,她帶領一幫招來的工人搭建住處,平整土地,修建排水溝……由於當地氣候炎熱濕潤,幾天後小苗就破土而出,使原本荒蕪的土地有了一片盎然綠意。盡管每天和工人一起忙得滿頭大汗,累得腰酸背痛,但隻要一看到水果玉米欣欣向榮的長勢,張苗心裏就會溢滿快樂。

可在迎來收獲季節後,她到果蔬批發市場一看,不由傻眼了:一輛輛卡車上,裝的全是待售的水果玉米!拿著樣品到各大超市推銷,卻被告知,他們之前就與別的種植戶簽訂了供貨合同,現在早已鋪滿貨了。原來,當年打水果玉米主意的不僅她一人,上海周邊農村共種植了2萬多畝呢!之前預想的廣闊市場忽然不見了,張苗不禁心急如焚。

有一天,看著熙攘的遊客湧向崇明島上的明潭、森林公園等景點,張苗不由眼前一亮:麵積達1000平方公裏崇明島地處長江入海口,是世界上最大的沙島,擁有眾多旅遊景點和名勝古跡,每年吸引遊客數百萬人,何不獨辟蹊徑,把遊人定位成消費目標?

為了吸引遊客來買玉米,張苗通過與幾家旅行社合作,把自己的農場作為一個“水果玉米采摘遊”的項目推廣了出去。

但由於“采摘遊”早已在各地遍地開花,僅崇明島上就有多家農場推出了該項目,張苗的努力並沒有得到太多遊客的響應。而水果玉米要趁青嫩時采摘才行,長老了就會降低含糖量,影響口感。無奈,她隻得讓工人們把大部分玉米摘下來,低價銷往上海周邊的江浙市場,僅留幾畝地供稀稀拉拉的遊人采摘新鮮玉米。

一天,當參加完采摘活動後,有位神情黯淡的女遊客指著一塊已經采摘完的玉米地詢問張苗:“這裏能借我‘玩’一下嗎?”得到允許後,她便揮舞著棍子在田地裏“大鬧”起來,把茂盛的玉米稈打得東倒西歪,同時嘴裏還高喊著什麼。當這位女白領從玉米地裏走出來時,臉上竟帶著釋懷後的輕鬆表情。她扔下棍子,掏出200元錢遞給張苗說:“不好意思,破壞了你的莊稼。”

女白領的朋友告訴張苗,女孩當天剛剛受了領導的氣,感覺很憋屈,在玉米地裏發泄一通後,看起來舒服多了。此事讓張苗大受啟發。她想,激烈的職場競爭和複雜的人際關係,使得都市白領人人感歎“壓力山大”,身心時刻處於焦慮之中,如果不能為久積的壞情緒找個出口,後果很嚴重。

張苗想:“如果我把收獲後的玉米地向遊客有償開放,讓他們通過‘毆打’莊稼來發泄情緒、釋放壓力,會不會大有市場呢?”